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65.3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结构语言学一、音系学研究音系学是研究语言中音的系统及其结构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音系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发音、音素、音节、声调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音节和声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音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音结构和演变。
二、句法学研究句法学是研究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句法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词法、句法、时态、语态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的语法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
三、语义学研究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语义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词汇意义、语境意义、比喻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词汇和句子意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义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意义表达和演变。
四、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与语境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语用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话语分析、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语用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使用方式和演变。
五、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社会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社区差异、方言、语言与身份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在不同社区和方言中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社会语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社会属性和演变。
六、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历史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汉语的历史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历史语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的历史属性和演变。
七、方言学研究方言学是研究方言的形成、分类、特征和变化的学科。
在中国结构语言学中,方言学研究主要关注汉语的各种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汉语的不同方言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汉语方言的特性和规律,进一步理解汉语方言的特点和演变。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展望陈雅萱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1.我国应用语言学的萌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例如孔子办学,就开设了“文学”和“言语”两科,在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但是都是处在自发状态,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和体系。
从整体上来讲,还是处在传统语文学的阶段,即文字、音韵、训诂,只是为经典作注释。
2.晚清到民国成立时期。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是中国形成独立语言学的标志。
3.二十世纪初到建国前。
主要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的,其内容主要是要使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
4.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
主要是语文知识普及阶段。
《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讲话》,并且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1955年10月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确定“普通话”的内容,在会后实施了《汉语拼音方案》。
为了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规范性词典。
5.改革开放以来。
应用语言学科成立以及蓬勃发展。
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成立的第一个标志。
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创刊。
《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使应用语言学有了专门的阵地。
(二)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应用语言学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新型学科,这些新型学科大都和应用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甚至本身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内容。
这说明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
在这些新型学科中,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速度上无疑将会处于领先地位,将可能是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1.在计算语言学方面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影响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工作。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语际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迁移研究,国外主要以Kasper、Baron、Blum Kulka、Takahashi&Dufon的研究为代表,针对语用迁移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均得出了有力、较令人信服的结果。
而国内研究以何自然、刘绍忠等的研究为代表,并且国内学者从语用失误、语用迁移、话语策略、礼貌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国内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来说,成果较有限,特别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展望了语用迁移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语际语用学;语用迁移;正负迁移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普通语用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渐具雏形。
驰名中外的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确立了语际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Blum-Kulka、Kasper、House、Olshtain、Bardovi-harlig、Rose 等为代表。
语际语用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中介语的最高层次的学科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语用理解;②言语生成;③语用发展;④语用迁移;⑤交流效果(Kasper&Blum-Kulka,1993)。
Bardovi-Harlig(2002)认为语际语用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①目的语言语行为研究;②语际语言语行为研究;③语际语言语行为比较研究;④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研究。
本文主要综述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語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语用迁移的概念可解释为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
一、国外语际语用学框架下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现状国外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对英语语用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域:一是语用语言迁移,另外一个是社交语用迁移。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语用学研究的起源到现在,语用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语用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英国,40年代初期出现了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中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Searle的文字行为理论为代表。
70年代,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和“言语暗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
此后,话语分析和话语研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其他相关学科,如跨文化语用学、批评语用学等。
二、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言语中总所包含的某个动作,例如请求、命令、询问、答复等,与其它学科比起来,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言语行为一直是固有的中心问题。
2. 言语合作原则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必须遵循言语会话合作原则,即“最小化信息量原则”、“最大化表达力原则”、“言语合适原则”、“言语真实原则”。
3. 言语间接指称言语暗示是称呼接受对象所采用的语言技巧,即不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运用某些语言手段间接表达,使听者领悟到讲话人的意图。
三、语用学的研究意义1. 理解和解释意义语用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理解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推测演讲人的观点和态度等。
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下的言语交流规范与差异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判断和解释的规则和方式等。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3. 教育和沟通语用学对于语言教育和沟通也有一定的帮助。
实践证明,语言表达不当往往导致沟通中出现误解和矛盾,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语用学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推动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一、概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国,语用学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就可见对语言运用、语境理解、交际策略等语用学核心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兴起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语言学界开始广泛接触并引进国际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语用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理解、言外之意、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在我国,语用学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语用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还广泛渗透到教育、广告、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语用学研究,如何推动语用学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应用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语言交际和社会发展。
1. 语用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用学是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学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是通过语境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要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的多个方面,包括指示、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语用学概述摘要: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本文介绍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研究现状以及语用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语用学形成和发展研究现状研究范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91 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语用学便得到学者的关注。
“语用学”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提出,他粗略地指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他在《符号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句法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关系的语义学;以及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
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
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针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研究,语用学的飞速发展使人震惊,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 1983年由列文森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从此,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此外,直到90 年代,语用学研究仍在不断发展。
1993年梅的《语用学概论》; 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概论》和1996年余尔《语用学》等书都是对语用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的导论性著作。
2 国内语用学研究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979年许国璋摘译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著作《论言有所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当时国内条件的影响,语用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而1980年胡壮麟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以“语用学”为题发表文章,这便提供给人们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语用学的契机,文章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综述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语用学研究,我国就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卓有成果。
21世纪,我国语用学研究国内学者在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形式语用学,语类的语用分析,汉语语用学,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重点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语用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了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中国、新世纪引言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
钱冠连(1990)、何自然(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做过综述。
本文重点评述新世纪以来10多年来国内的语用学在认知、词汇、形式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 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作为当今语用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卓有成效。
在2001年第七界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何自然教授作了《语用含意推理》的大会发言,探讨了Clark(1977)和Clark and Haviland(1977)提出的语用含意推理理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博士对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概况和趋势作了阐释,指出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而交际理论又是一种认知理论。
认知语用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一门独立的语用学分支,而应该是一种研究视角或对语用现象的认知综观。
可以看出在新世纪开始时,认知语用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那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语境信息的心理处理和推理结论的形成、语用推理或语用照应的认知制约因素等等。
语用学要走向深入,必须同认知结合起来。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认知语用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徐章宏的《关联理论与隐喻标记语》一文援用关联理论从五个方面对隐喻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语言的描写性使用/解释性区分,事实性/非事实性区分,概念/程序区分,明示/暗示区分,强制性/选择性区分。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致力于探讨语言的实际运用及其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表面的形式,还注重分析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语用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语用学研究及其应用。
一、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语用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涵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运用方式,以及这种运用方式所带来的意义和效果。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意义、语境、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方面。
二、语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语用学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产生深远影响。
语用学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不同文化对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差异会导致对同一语言行为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2. 语用学与言语行为的研究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言传达出的实际意义和意图。
语用学研究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特征,探讨语言的目的和效果。
比如,演讲、谈判和辩论等言语行为都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策略,语用学通过研究这些言语行为揭示其背后的语用意义。
3. 语用学与会话结构的研究会话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语用学通过分析会话结构和交际模式,揭示交际双方的意图和信息交流方式。
会话分析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交往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语用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过程,可以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语用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 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语用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交际模式,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以减少交际误解和冲突。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曾衍桃①赵庆龄②(①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②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文章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语用学新范式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1 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进程、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这十年来的语用学研究有五大特点:(1)研究对象越来越微观化;2)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大量涌现;3)语言哲学与逻辑学的进一步介入使国内语用学研究层次大为提升;4)语料的选择越来越本土化、多样化;5)语用学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实证研究大量涌现。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5-5738(2013)04-173-0721 世纪以来中国语用学的整体发展态势有哪些新的特点?与国际语用学研究总体态势相比,我国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CSSCI(2010-2011 年)目录中所列的 22 种语言学期刊为查找范围,并以“语用学”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上 2000-2012 年的文章进行检索,把这些文章按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语用学新范式研究等几个主题进行分类。
在对这些论文以及多年来Journal of Pragmatics 和 Pragmatics 两份国际主要期刊选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 21 世纪以来的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进行全景式剖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态势作出展望。
一、21 世纪以来的发展状况(一)理论研究21 世纪头十年,国内语用学者已不再满足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价,而是在理论深化研究方面迈开了扎实的步子,他们往往从一个侧面入手,对已有理论研究进行深度挖掘,得出新认识和新发现。
1.对一些传统论题有新的认识。
如关于指示语,冉永平(2007)指出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多数条件下它们的出现受制于人际亲疏原则的支配。
语用学文献综述摘要: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对语用学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作简要介绍.关键字: 语用学发展综述一引言语用学自20世纪70,80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起来之后,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它却受到了各科学者极大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外语界和汉语界共同研究的热点。
二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语用学的源起:在回顾语用学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语用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 纵向替代和横向组合关系这三对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在他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重要学派.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重视研究语言能力研究, 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 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起语义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语义研究的加强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语用学一直作为"废纸篓" 接纳语义学无法解决或者没有提及的内容.早在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 就已经提出将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句法学, 语义学和语用学. 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概念. 但是Morris在这里提到的语用学实际上有区别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语用学. 或者可以说, Morris 所研究的是符号语用学, 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属于语言语用学.虽然Morris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但在这之后的40年时间里, 其发展在语言学领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语用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55年,美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 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语用学上的第一个重要理论的出现. 他认为"任何言语都是在实施行为, 至于话语具体实施什么样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语境而确定."(杨文秀:2003). 他进一步将每一个言语行为划分为是在实施三个行为,即locutiongary action(言内行为), illocutionary action (言外行为) and perlocutionary action(言后行为). 言外行为是我们表达和研究的重点.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老师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行为理论", 即说话人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言语行为, 而且可以通过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可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了人类言语中普遍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 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 质的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至此,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1977年, <<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 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Pragmatics(由语言学家莱文森著)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协会(IPrA)成立. 这三件大事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地分科得到学术界地承认.3 语用学的繁荣发展90年代以来,语用学以惊人地速度发展着,除了大批学术论文外, 一批语用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如:Grundy, Doing Pragmatics( 2000 )Kasper, G. & Blum-Kulka.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1993)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 1993)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1995.)V 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1999.)George Yule. Pragmatics.(1996)etc.这几本专著的侧重点各自不同,而且每本著作里都有作者自己对语用学独到地见解,这对语用学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条件.三语用学的基础知识莱文森(Levinson)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英美学派,他们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枝,与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 有人称其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研究大多是脱离语境进行的. 现在这种观点多被称为微观语用学. 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以May, V erschueren 为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将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 认为语用学没有具体的基本研究内容, 认为凡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都可以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V 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 中,系统的阐述的这种综观论. 人们一般称其为宏观语用学,其研究分枝主要有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以及认知语用学等. 分相论一直被语用学界接受为普遍的看法.但是语用学的研究也并不是被这两种流派二分天下的, 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从强调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出发,提出了"规范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的概念.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想化语境下的研究,是不会成功的.2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 一般把指别(deixis),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预设(presuppotion),言语行为理论(sppech act theory),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以及微观上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等作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四语用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语用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才开始被引入到我国,到现在也不过20几年时间, 但它在我国的传播却十分迅速. 一般认为我国学者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引进国外理论,二是与汉语结合进行相关的语用学研究.最早在国内介绍语用学相关理论地是北京大学地胡壮麟教授. 它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的题为<<语用学>> (1980), 是最早也是最全面细致的介绍国外相关理论的学术文章.此后,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始出版,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如:钱冠连, 语用学在中国: 起步与展望,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方法论刍议, (1999);何自然, 我国近年莱的语用学研究, (2004);黄次栋. 语用学与语用错误, (1984);此外, 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一些语用学方面的教科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学术著作, 作为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快速, 直接有效的途径, 如: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2000)姜望琪,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00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1999)钱冠连等,语用学诠释, (2003) 等这些著作或是创作都为语用学理论何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为我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理论而积蓄力量. 但直到目前,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基本上是对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修正和补充如钱冠连(1986,1989)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会话准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徐盛衡对“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这种语用推导机制修正和补充,进而提出自己的会话含意理论框架; 顾曰国(1990) 结合汉语对对“礼貌原则”的探讨,并对“礼貌原则”和“面子”概念作出了重要修正. 这些研究成果是我国学者在语用学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创造方面仍然急需加强.五结束语语用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汉语文化语用学汉语文化语用学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关系的学科。
•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目的和效果。
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种种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解至关重要。
汉语文化语用学的研究领域•礼貌原则: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和礼仪规范。
•语言行为:汉语中的陈述、问句、命令等语言行为。
•谦辞原则:汉语中的谦虚语和尊敬语的运用。
•语境分析:汉语中的语境对语义和语用的影响。
•文化因素:汉语中的文化价值观对语用的影响。
汉语文化语用学的应用•教育和文化交流: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
•商务交流:减少文化误解,促进商务合作。
•社会交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冲突。
汉语文化语用学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挑战:汉语的语义含混和多义性。
•解决方案: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和文化体验来培养语用能力。
结论汉语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在促进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汉语的语用规范和文化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汉语文化语用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汉语文化语用学的应用案例教育和文化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汉语文化语用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的语用规范。
•文化交流活动中,了解汉语的礼仪规范和语言使用习惯,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友好交流。
商务交流•在商务环境中,了解汉语的谦辞原则和尊敬语的运用,能够增进商务合作的信任和亲近感。
•熟悉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和商务礼仪,能够在商务谈判和会议中更加得体地表达意见和展示自己的尊重。
社会交际•在与中国人的社交场合中,了解汉语中陈述、问句和命令等语言行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汉语的语境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解读中国人的暗示和含义,避免因语言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汉语文化语用学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挑战•汉语的语义含混和多义性给语用学研究带来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