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鉴
- 格式:pdf
- 大小:356.62 KB
- 文档页数:1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补正作者:蔡欣然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广韵》的校勘工作自清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惠栋、段玉裁、顾广圻都曾为《广韵》做过校勘,世传有《广韵》三家校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范祥雍作《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翼赞前贤,为之查根寻源,旁征博引,惠泽后人。
然而其中也有偶误者、疑义者、未补者,文章撷取数例再做补正,以期《广韵》校勘工作更加完善。
关键词《广韵》校勘段玉裁范祥雍一《广韵》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语言综合文献,其影响之大可与《尔雅》《说文》相媲美。
而对这一文献的校勘工作自清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乾嘉年间,《广韵》校本甚多,其中以段玉裁的校勘最为卓著。
段玉裁有跋语云:“《广韵》,句容裴生名玉字兰珍物也。
乾隆戊子(1768),予馆于裴,此书相随三十余年,手订讹字极多,后之人将有取于此。
”[1]段玉裁是著名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大家,30多年手订一书,其文献学价值、学术史价值毋庸置疑。
但段玉裁批校的《广韵》原本已不可见,现能看到的是各种过临本。
最主要者为黄丕烈。
黄丕烈在过临本跋文中提到,段玉裁过世后,黄与段之长子段骧有交往,询问段玉裁遗物,段骧“因出此《广韵》相示,并许见借”,于是黄氏“暑天无暇,入秋来天气渐凉,从事校勘,悉照校语临之”,并感叹“先生于韵学甚精,著有成书,此必其所自为记认之处。
惜传授无人,不能悉其纲领,惟就正讹之处,纤悉临摹,以见校勘此书之精,无逾是本矣”。
[2]黄丕烈过临本后由蒋汝藻收藏。
蒋氏为清末藏书名家,王国维曾为之编写藏书楼书目,交情甚好,因而有机会借得蒋氏藏黄丕烈临校本过录一遍。
王国维不仅是过临黄丕烈录段校本,更有自己的精心校勘,其校勘内容不限于《广韵》,而是包括《切韵》《唐韵》等韵书。
故此校本文献价值极高。
[3]周祖谟先生《广韵校本》自序云:“昔读黄丕烈藏书题识,知段玉裁有《广韵》校本。
近得见王国维所临黄丕烈过录之段校本,书中订正《广韵》之误字极多。
鉴析《太原段帖·亨四》作者:姚远王瑞瑞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9期【摘要】晋祠博物馆馆藏《太原段帖》石刻是傅山先生晚年文学、书法传世的精品碑帖作品,内容博杂,涉及学科众多。
其中《太原段帖·亨四》内容看似论及友人相交,背后却隐藏着清初历史上著名“朱衣道人”一案的记载和追述。
【关键词】傅山;《太原段帖》;朱衣道人;《义鹘行》【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181-03【本文著录格式】姚远,王瑞瑞.鉴析《太原段帖·亨四》[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181-183.《太原段帖》镌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现存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翰香馆碑廊,是傅山先生门生太原段纟辛镌刻[1],以傅山先生文学、书法为主要内容的石刻丛帖,因此以《太原段帖》为名,又习称为《段帖》。
《太原段帖》分为:元、亨、利、贞四卷,每卷刻6石,《段帖》末尾有段纟辛作跋文《俚言自序》,应有25块刻石,贞一佚失,现碑廊共有28块刻石。
其他4块刻石是:1943年日伪时期,晋泉知县徐沟常毅夫为寻找、保存《段帖》而作的记事碑《太原段帖石刻保存记》一石;傅山书、段纟辛镌刻《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石,这四石虽不是《太原段帖》的内容,但也与《段帖》有关,并且镌刻形式相同,因此也视为《段帖》一体。
一、《太原段帖·亨四》碑文释读《太原段帖·亨四》青石质地,横向刻,碑刻35cm×50cm,凡12行,每行13字,全文共146字。
碑文:人生许与分,亦在顾盼间【注一】,世上岂无若辈然不也【注二】,渐之日深者,不失之轻浮误信也。
若夫真正豪杰,一言半语,性命同之。
何方尔尔【注三】,但恐一真一假,便有单複【注四】。
且诸生离却几篇时文【注五】,无所与交。
可知时文中,有几个像样底人也。
亨四三日不读老子【注六】,便觉舌本软。
后山谈丛-宋-陈师道卷一○澶渊之役一契丹侵澶,莱公相真宗北伐,临河未渡。
是夕,内人相泣。
明日,参知政事王钦若请幸金陵,枢密副使陈文忠公尧叟请幸蜀。
真宗以问公,公曰:“此与昨暮泣者何异?”议数日不决,出遇高烈武王,而谓之曰:“子为上将,视国之危不一言,何也?”王谢之。
乃复人,请召问从官,至皆默然。
杨文公独与公同,其说数千言,真宗以一言折之曰:“儒不知兵!”又请召问诸将,王曰:“蜀远,钦若之议是也。
上与后宫御楼船浮作而下,数日可至。
”殿上皆以为然,公大惊色脱。
王又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与其事至而死,不若言而死。
今陛下去都城一步,则城中别有主矣!吏卒皆北人,家在都下,将归事其主,谁肯送陛下者?金陵可到邪?”公又喜过望,曰:“琼知此,何不为上驾邪?”王乃大呼:“逍遥子!”公掖真宗以升,遂渡河而成功。
钦若愧其议,谗于真宗曰:“寇准孤注子尔!”博者谓穷而尽所有以幸胜为孤注,言以人主而一决也。
○澶渊之役二澶渊之役,真宗欲南下,莱公不可,曰:“是弃中原也。
”又欲断桥,因河而守,曰:“是弃河北也。
国之存亡在河北,不可弃也。
”○澶渊之役三澶渊之役,所下一纸书尔:州县坚壁,乡村人保,金币自随,谷不可徙,随在瘞藏,寇至勿战。
故虏虽深人而无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补失,未战而困。
○澶渊之役四真宗既渡河。
遂幸澶渊之北门。
望见黄盖,士气百倍,呼声动地。
兵既接,射杀其帅顺国王挞览,虏惧,遂请和。
○澶渊之役五澶渊之役,诏诸道会兵而合击。
既和,纵其去。
又诏诸将按兵,遣使监杨延朗。
时虏使在馆,既谕旨,遽曰:“请遣中官,贵诸将取信一也。
”而虏亦请使送款,遂以全归,怀之至今。
○澶渊之役六澶渊之役,真宗使候莱公。
曰:“相公饮酒矣!”“唱曲子矣!”“掷散子矣!鼾睡矣!”○澶渊之役寇准上真宗书莱公既逐死,家无遗文。
嘉祐中始得奏章一纸,优其复失而并记之,使后者有考焉。
曰:臣奉圣旨擘画河北边事及驾起与不起、如起至何处者。
一、近边奏契丹游骑已至深、祁,窃缘三路大军见在定州,魏能、张凝、杨延朗、田敏等又在威虏军等处,东路深、赵、贝、冀、沧、德等州别无大军驻泊,必虏契丹渐近东南下寨,轻骑打劫,不惟老小惊骇,便恐盗贼团聚,直至大名府以来,人户惊移。
东观奏记译文东观奏记序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以宣宗、懿宗、僖宗三朝实录未修,岁月渐远,虑圣绩湮坠,乃奏上,选中朝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
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庭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胤、太常博士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
庭裕奉诏之日,惕不敢易,思摭实无隐,以成一朝之书。
踰岁,条例竟未立。
国朝故事,以左、右史修起居注,逐季送史舘,史舘别设修撰官。
起居注外,又置日历。
至修实录之日,取信于日历、起居注,参而成之。
伏自宣宗皇帝宫车晏驾,垂四十载,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不存一字,致儒学之士搁笔未就。
非官旷职,无凭起凡例也。
庭裕自为儿时,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目闻睹,撰成三卷。
非编年之史,未敢闻于县官,且奏记于监国史晋国公,藏之于阁,以备讨论。
上卷孝明郑太后,润州人也,本姓朱氏。
李锜据浙西反,相者言于锜曰:「朱氏有奇相,当生天子。
」锜取致于家。
锜既死,后入掖庭,为郭太后侍儿。
宪宗皇帝爱而幸之,生宣宗皇帝,为母天下十四年。
懿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又七年,崩。
以郭太后配享,出祭别庙。
上性至孝,奉郑太后供养,不居别宫,只于大明宫朝夕侍奉。
亲舅郑光,即位之初,连任平卢、河中两镇节度使。
大中七年,自河中来朝,上因与光商较政理,光素不晓文字,对上语时有质俚。
即命宰臣别选河中节度使,留光奉朝谒。
后或以光生计为忧,即厚赐金帛,不复更委方面。
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
即位后,诛除恶党无漏网者。
时郭太后无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怀惭惧。
时居兴庆宫,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殒于楼下,欲成上过。
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
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懿宗郭太后既崩,丧服许如故事。
礼院检讨官王皞抗疏,请后合葬景陵,配享宪宗庙室。
疏既入,上大怒。
宰臣白敏中召皞诘其事,皞曰:「郭太后是宪宗春宫时元妃,汾阳王孙,迨事顺宗为新妇。
宪宗厌代之夜,事出暗昧,母天下历五朝,不可以暗昧之事黜合配之礼!」敏中怒甚,皞声益厉。
歙县历史名人毕升(生卒年不详)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
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
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他布衣。
他总结了过去雕版印刷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后相继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
在义乌当县令时,主张加强防备,教民习武,以防止倭寇入侵,为后来积极进行抗击倭寇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他在福建任职时,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一起召募“义乌兵”,大败入侵的倭寇。
晚年出任兵部左侍郎时,曾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了不少有关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
嘉靖、万历年间,汪道昆在文坛上名声甚高,被列入“后五子”之内。
所著《太函集》收集了他创作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约一千五百余首。
作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
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
曾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
许国一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很受帝王宠幸。
隆庆间,明穆宗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
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
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
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升太子太傅。
明神宗曾在歙县营建许国石坊(即八角牌楼),作为对他的“加恩眷酬”。
许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但他遇事好发脾气,“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气度”,因而常常遭到攻击。
《金史·卷六十三-卷六十四》◎文艺《金史·卷六十三》◎文艺上○韩昉蔡松年(子圭) 吴激马定国任询赵可郭长倩萧永祺胡砺王竞杨伯仁郑子聃党怀英金初未有文字。
世祖以来,渐立条教。
太祖既兴,得辽旧人用之,使介往复,其言已文。
太宗继统,乃行选举之法,及伐宋,取汴经籍图,宋士多归之。
熙宗款谒先圣,北面如弟子礼。
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当时儒者虽无专门名家之学,然而朝廷典策、邻国书命,粲然有可观者矣。
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
《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文治有补于人之家国,岂一日之效哉。
作《文艺传》。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
仕辽,累世通显。
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
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
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
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
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
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
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高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
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
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
而屡盟长乱,圣人所不与,必不敢用誓表。
”昉曰:“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
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
今天子方事西狩,则贵国当从朝会矣。
”高丽人无以对,乃曰:“徐议之。
”昉曰:“誓表朝会,一言决耳。
”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乃还。
宗干大说曰:“非卿谁能办此。
”因谓执事者曰:“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
”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
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
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
昉自天会十二年入礼部,在职凡七年。
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
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
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
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原文及赏析【导语】: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君子观于袁氏之乱,而信古来图大事者,未有兄弟不协而能有济者也。
第二章智囊-徐敬业徐敬业高宗时,蛮群聚为寇,讨之则不利,乃以徐敬业为刺史。
彼州发卒郊迎,敬业尽令还,单骑至府。
贼闻新刺史至,皆缮理以待。
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乃从一二佐吏而往,观者莫不骇愕。
贼初持兵觇望,及其船中无所有,乃更闭营藏隐。
敬业直入其营内,告云:"国家知汝等为贪吏所苦,非有他恶,可悉归田,后去者为贼!"唯召其魁首,责以不早降,各杖数十而遣之,境内肃然。
其祖英公闻之,壮其胆略,曰:"吾不办此。
然破我家者,必此儿也!"【译文】唐高宗李治时,蛮族人聚集进行抢劫,官军前去讨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业为刺史前往处理。
当地州衙派军队到城外迎接他,徐敬业让他们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到了州府。
贼寇听说新刺史来了,全部加强戒备以对付讨伐。
徐敬业到州上任后,对此事一句也没有问过,把其他事处理完毕,才说:"贼寇们都在何处?"州吏回答说:"都在南岸。
"于是徐敬业就带着一两个佐吏随从着渡河而往。
见他如此行动,大家都很担心惊愕。
贼寇们起初手持兵刃瞭望,见徐敬业所乘船中没有别的人,于是撤回,闭上营门隐藏起来。
徐敬业上岸后,径直走进营内去,告诫他们:"国家知道你们不过是被贪官污吏所害,并没有其他罪恶。
你们都回家种地吧,走得晚的就要当贼盗处理了!"徐敬业只是把他们的首领叫到面前,责备他何不早向官军投降,让人把他打了几十杖送走了,从此全州境内秩序井然。
徐敬业的祖父英国公徐勣听说后,称敬业的胆子真大,他又说:"就是我去也做不到这样。
然而将来使我家破人亡的,也必定是这个孩子啊!"朱博二条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冀州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
晋·侯爵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开建五等,侯爵为第二等,官品第一[1],分大国侯(地方七十里,食邑1600户)、次国侯(地方六十五里,食邑1400户)两级,封国的名称并不一定采用县名,封国也并未纳入到郡县行政体系中。
侯国置相、典祠、典书、典卫、典礼等官,车前司马(8人)、旅贲(36人)等吏,国主置妾5人[2]。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增设郡侯。
咸宁三年(277年),规定除宗室推恩之外不得再封授五等爵。
东晋新制侯爵分为开国县侯(实封)、五等县侯(虚封)两个等级。
开国县侯为第二品爵[3],以县为国,改称县令长为“侯相”,封国纳入到了郡县行政体系中。
晋朝的二十等爵制承袭魏制[4][5]。
列侯爵二十级,分县侯(西晋时,封地县令长改称“侯相”[6][7])、乡侯、亭侯三等,县侯第三品,乡侯第四品,亭侯第五品。
关内侯爵十九级,名号侯爵十八级,第六品。
关中侯爵十七级,关外侯爵十六级,第七品[8]。
1.^《通典卷三十六职官十八》:“第一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大丞相。
”2.^《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九封建部二》:“又咸熙元,晋王奏建五等,诸侯地七十里,邑千六百户,官属同诸公,妾五人,车前司马八人,旅贲三十六人。
”3.^《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十九》:“第二品: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开国县侯伯子男(爵)。
”4.^《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裴注:魏书曰: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
5.^《隋书卷十一志第六》载梁制:“县、乡、亭、关内、关中及名号侯,金印龟钮,紫绶,朝服,进贤二梁冠,兽头鞶,腰劔。
关内、关中及名号侯则珪钮。
关外侯,银印珪钮,青绶,朝服,进贤二梁冠,兽头鞶,腰劔。
”6.^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平阳侯国……广侯相……昌邑侯相……高平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