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只贝》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只贝》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会认“咸、涨、虹、泽、稀”等字;会写“咸、拢、虹、漂、案、荣、稀、罕”等生字;掌握“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耀、稀罕”等生词,联系语境理解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叹号的不同味道。
3、体会重点语句,感悟一只贝特殊经历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初步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4、能根据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深入体会这只贝忍受痛苦,与石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可敬的品质,并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的表现手法。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建议】1.课前准备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贝壳,或把自己家里保存的贝壳拿来展示。
珍珠比较贵重,老师可以设法为学生提供实物或图片,为不了解它们的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2.识字写字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多音字:“涨”和“漂”。
“涨”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只要求学生读准这一个读音即可;“漂”的读音“pi āo”在第一课出现过,“piào”在本课出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漂”的读音不同时的不同意思,进而掌握它们。
“拢”字可与“扰”字区别记忆,书写时右边不要少了“丿”;“罕”字书写时上面不要写成“宀”。
3.学习链接本课安排了一个“学习链接”,意在向学生介绍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了解了这个常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杂物刺激贝的身体时,贝就会自然分泌出一种物质叫珍珠质,珍珠质经过长时间包裹形成了珍珠,这个过程是客观事实。
而课文中写道“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有了珍珠质层层包裹的过程,就有了结果——形成了珍珠;有了作者对贝的那种内心感受,就有了认识——“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是作者感情、认识的升华。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空空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闪光的宝贵的珍珠。
《一只贝》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
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教学。
因为授课时需要课件辅助完成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4、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只贝》,请大家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一只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石子、珍珠)3、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可怜、可敬)文章不长,但读起来却是那么耐人寻味,文中究竟哪些地方让你深深体会到了贝的可怜可敬,让你的内心深深地受到了触动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朗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动笔画一画。
(二)、讲授新课1、同学们读的很认真,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贝的可怜呢?学生自由回答,指导朗读。
《一只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4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课文,了解那只贝的经历。
2.在品读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旨,获得人生启迪,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贝壳和珍珠吗?请欣赏课件。
(配乐出示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珍珠和贝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吧。
2.看了图片并摸珍珠和贝壳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课文里也有一只贝,它是不是也像你们说的那样美丽呢?3、教师板书课题:《一只贝》,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伴随音乐,欣赏美丽的贝壳和珍珠,调动学生对贝壳和珍珠的喜爱,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在我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清除生字词的障碍,再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记自然段记号,画出读不准的词语,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2.课件出示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组词涡荣腻(2)认读词语体面围拢投影瓦砾荣誉湖水漩涡油腻(3)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课件出示)(4)简介作者: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3.让学生说一说贝壳与珍珠的关系。
4. 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一起解决。
5. 再读课文,(出示音频去海边)想一想这只贝有怎样的经历?6.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贝壳,(课件出示)体会书中描写的色彩和线条。
《一只贝》教材版本:长春版语文年级:五年课型:阅读课德惠市万宝镇中小学:吕文杰【教材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寓言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只贝因为一颗石子的介入饱受折磨,无法像其他贝那样成为一只美丽的贝,却孕育出了一颗稀罕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这篇短文言简意丰,朴素中包藏着哲理,让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不幸,做生活的强者,并重新认识美与丑的真正含义。
本文是启迪心智的好教材。
【教学分析】教学中将侧重以情感为主线,加强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训练,使学生的语感和情感都得到培养。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语。
3. 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培养用心感受的习惯。
4.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贝的图片、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搜集自己喜欢的贝壳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上节课,我们在贾平凹的文章中认识了一只小小的贝,能不能告诉老师,文中的贝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2.师:大海中有无数的贝,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这只贝亲密接触,走进这只贝,用心去感受它、领悟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板书:一只贝)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上课开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贝,让学生带着对贝的印象第二环节。
)二、提出疑问,小组学习1.思考: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是怎样的一只贝,你能找到吗?(1)学生浏览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一只贝》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只贝》,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几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只贝》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只贝特殊的经历,这只有着平凡外表的贝经过大海的风浪,历经磨难,在那些漂亮贝壳的衬托下显得越发丑陋,而就是这只平凡的贝却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成了稀罕的珍珠,这种坚强、默默忍受的精神令人佩服。
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
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分析执教的学生是咱们中心校五年级二班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处在十一、二岁的年龄,很喜欢学习语文,也很会学习语文。
由于生活在北方,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见到贝壳,只是通过图书、电视等途径对“贝”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对于贝的经历了解不多。
但是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难解的字词会利用工具书解决,对文本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
学习本课时可能对“感悟一只贝在特殊经历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 教学目标基于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知识构建特点,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读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由此,我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感悟一只贝在特殊经历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4—1 一只贝一、教学目标1.学会3个一类生字,认识4个二类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那只贝的经历,按着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
3.重新认识“丑陋”与“漂亮”的真正含义,理解这只贝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美。
二、基础知识1.生字:涡:(氵,7画)wō旋涡:水涡。
荣:(艹,6画)róng①草木茂盛:欣欣向荣;②兴盛:繁荣③光荣,跟“辱”相对:荣誉|荣耀|虚荣腻:(月,9画)nì①食品中油脂过多,使人不想吃:油腻。
②腻烦,厌烦:腻得慌。
③污垢:尘腻。
2.会写的词语:荣誉、旋涡、油腻、体面、围拢、投影、棱角、3.解词:(1)体面:光荣,光彩;(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2)荣誉:光彩,受人尊敬。
(3)稀罕:稀奇;认为稀奇而喜爱;稀罕的事情。
4.近义词:围拢—聚拢5.反义词:丑陋—漂亮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课文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一只贝的经历介绍,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看似丑陋的贝,却无比的美丽;看似可怜的贝,却无比的可敬。
2.教学重点:通过对一只贝经历的了解,理解作者对“漂亮”更深一层的诠释。
3.教学难点:理解人们为什么要重新认识这只丑陋的贝。
4.教学突破点:以“这是一只的贝”为切入点,理解体会这只贝的普通、丑陋与可怜,从而更深刻地感悟这只贝的漂亮与可敬。
四、教法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画出自己不认识和读不准的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内交流自学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一起解决。
(三)通过预习,让学生说一说贝壳与珍珠的关系。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这只贝有怎样的经历?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贝壳,体会书中描写的色彩和线条。
(五)作业:写一类生字,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一对反义词。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1一只贝《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1 一只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深刻的哲理。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贝的经历,感受贝的可怜与可敬。
(2)体会作者借贝表达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贝类。
它们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形状奇特。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只与众不同的贝。
(板书课题:一只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只怎样的贝?(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什么?(2)交流:描写了众多美丽的贝。
(3)这些贝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令人喜爱)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1)默读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这只贝与其他贝有什么不同?(2)交流: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
(3)“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只贝的可怜、落寞)3、学习第五至九自然段(1)默读第五至九自然段,思考:这只贝经历了什么?(2)交流:这只贝被埋在沙里,它的壳里钻进了一颗石子,它默默地忍受着痛苦。
(3)“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贝所承受的巨大痛苦)(4)“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这只贝为什么不说出来?(它只能默默忍受,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4、学习第十自然段(1)指名读第十自然段,思考:孩子们发现了什么?(2)交流:孩子们发现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
《一只贝》说课材料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一只贝》。
一、教材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
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知识建构的特点,我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的含义。
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我确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为: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由此,我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感悟一只贝在特殊经历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学方法在教法上,由于本课言辞清丽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所以,教学该课时要让学生充分读、悟文本。
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一只贝说课稿一只贝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只贝》。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一、说教材《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的极富生活哲理的小品文。
纵观全文,我们能发现,文章介绍了两种贝。
作者明为写贝,实则喻人。
将两种贝所代表的两种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进行比较,获得启迪。
贾平凹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幸福,但当不幸降临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敬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悟,但我也会告诉孩子我的这些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体现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1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找出反映贝壳特点的语句,并品读感悟。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是在品读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旨,获得人生启迪,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一只贝”所蕴含的抗争精神。
文中对“一只贝”的描写若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则学生的感悟很可能停留于“蜻蜓点水”般的肤浅,这既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又不利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把握大意,然后组织学生深入感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设计我的课堂结构是“揭题导入——整体把握——精读品悟——深层体悟——引申拓展”首先谈揭题导入。
我会首先出示一串些贝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感受贝壳的美丽。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只贝 1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3.学习本课,感悟一只贝特殊经历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深入体会这只贝忍受痛苦,与石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可敬的品质,并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都见过贝壳吧?你们见过的贝壳是什么样呢?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吗?生1:是一只非常漂亮而且颜色也非常鲜艳。
生2:花纹很漂亮,有很多纹理而且纹理也非常漂亮生3:我见过的一只贝壳是白颜色的而且有一些纹理师:我也搜集了一些贝壳的图片,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图片,)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课文里也有一只贝,它是不是也像你们说的那样美丽呢?二、初读课文,感知1.师:下面由我来给同学们范读一下课文:在我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清除生字词的障碍,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老师范读学生听后回答)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生: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板书:可怜、可敬。
2.出示幻灯片,生读: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三、细读,体会1.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贝的可怜和可敬?用笔勾出这些句子,把体会批注在旁边,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讨论)2.师: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只贝很可怜?(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处理。
(抽生读,体会,再读,评价,带着体会再读。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因为有一颗石子——折磨.。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贝默默地忍受着苦难、折磨,它很可怜。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它的壳贝越来越没有颜色,没有了图案,甚至是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还是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话来。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贝默默地忍受着苦难、折磨,它有顽强的意志。
师:体会得很深刻,还有补充吗?文中还有描写贝可怜的句子吗?生:还有第四自然段,我体会出贝更丑陋,真令人同情。
《一只贝》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会认“咸、涨、虹、泽、稀”等字;会写“咸、拢、虹、漂、案、荣、稀、罕”等生字;掌握“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耀、稀罕”等生词,联系语境理解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叹号的不同味道。
3、体会重点语句,感悟一只贝特殊经历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初步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4、能根据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深入体会这只贝忍受痛苦,与石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可敬的品质,并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的表现手法。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贝壳,或把自己家里保存的贝壳拿来展示。
珍珠比较贵重,老师可以设法为学生提供实物或图片,为不了解它们的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2.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多音字:“涨”和“漂”。
“涨”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只要求学生读准这一个读音即可;“漂”的读音“piāo”在第一课出现过,“piào”在本课出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漂”的读音不同时的不同意思,进而掌握它们。
“拢”字可与“扰”字区别记忆,书写时右边不要少了“丿”;“罕”字书写时上面不要写成“宀”。
3.学习链接
本课安排了一个“学习链接”,意在向学生介绍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了解了这个常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杂物刺激贝的身体时,贝就会自然分泌出一种物质叫珍珠质,珍珠质经过长时间包裹形成了珍珠,这个过程是客观事实。
而课文中写道“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有了珍珠质层层包裹的过程,就有了结果
——形成了珍珠;有了作者对贝的那种内心感受,就有了认识——“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是作者感情、认识的升华。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空空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闪光的宝贵的珍珠。
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
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
4.课文理解
这篇文章不是知识性文章,不是单纯介绍珍珠是怎么形成的,而是作者借“一只贝”的故事,寄托了自己的一种感情,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思想。
这种写作目的,对小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老师要重点抓住课后练习2“‘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进行阅读、理解和讨论。
老师在导读时,要有步骤,并适时地结合“学习链接”来进行。
要避免学生在“贝壳上是否有太阳、月亮、星星的投影,有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珍珠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吗?”等问题上过多地纠缠。
5.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3是朗读训练。
要引导学生从理解、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入手,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标点的内涵来读。
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戴上贝壳串成的项链后,人们给予的夸赞。
这句要表达的意思不在于孩子、贝壳漂亮还是不漂亮,而是要表明漂亮的程度,因此逻辑重音应该放在“多”上;联系上文,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而孩子们是因为
贝壳漂亮而更漂亮,句子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比“孩子”读音要重些:“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这样读语气会自然,意思表达得会更准确。
如果只从表面理解,为突出漂亮而强调“漂亮”一词:“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读出来反而显得做作了。
第二句话是大人们回答孩子们的问话时说的,但它不是简单的回答。
当孩子们把这颗珍珠拿到大人跟前时,大人的第一反应是惊喜,因为这是个贵重、罕见的大珍珠;接下来是赞叹:“嘿”“多稀罕”“大珍珠”,因此朗读时要把这种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
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先悟再读”“先读再议”或“评读”等方法,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6.教学时间
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