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37.45 KB
- 文档页数:1
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插管护理体会
1. 病人护理前的准备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需要很多细节处理。
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病人是否需要气道管理,如果需要的话,应该及时进行气管插管。
在气管插管之前,需要准备好各种器材,比如:橡胶手套、脖子固定器、培训单等。
同时,对于较为年轻的医生,此时也要询问并观察老师的操作技巧,熟悉操作步骤,避免出现意外。
2. 气管插管的操作过程
气管插管过程中,首先需要先嘱病人进行吸痰,清洁口腔,排几口大闷气,以免术中出现呼吸急促等突发情况。
然后按照气管插管操作流程进行:让病人张嘴,用气管镜检查,阻断口鼻,将哺乳顺序扁平放置;将气管插管插入喉部,观察到插入无误后,用脖子固定器固定好气管插管。
3. 气管插管后的病人护理
气管插管后,病人在清醒时也应该保持清洁、吸痰和口腔护理。
而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也要观察气道通畅情况及呼吸机管路是否气囊堵塞或漏气。
同时,监控气道压力和氧合情况,特别是在有助于呼吸情况下减少呼吸机时间,让病人进行自主呼吸。
4. 给病人减轻心理负担
机械通气的病人为了保证通气和氧合功能,必须长时间接受此项治疗。
他们的周边家人也对病情充满担忧和不安。
在护理中,我们的职能也要在医治上面以心理护理为主,了解病人和家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耐心理解和引导,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病人和家人对治疗的信心。
5. 总结
对于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管理,气管插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需要医疗人员的高度质量和技能。
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耐心,更要注重病人的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希望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在护理需要时,用最专业的技能和诚挚的爱心去面对病情,给予最全面的护理服务。
危重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摘要】临床上为了确保危重患者的呼吸顺畅,在抢救患者时常需采取气管切开术维持生命。
气管切开是抢救和诊治危重患者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一旦护理措施不当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做好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临床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气管切开拔管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基于此,本文对危重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干预危重患者大多丧失了自主意识以及自主呼吸能力,咳痰反射能力、吞咽能力薄弱甚至已经完全丧失,呼吸道容易出现大量分泌物、呕吐物、血液等,危及患者生命。
气管切开是针对神重患者抢救以及诊治的重要措施,可以大幅度提升患者呼吸效果,避免呼吸道阻塞,改善脑部缺氧效果,有效避免血氧饱和度降低,还能避免出现脑水肿情况。
但气管切开术并非无风险,如果临床护理措施不合理、护理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危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因此,如何做好危重患者气管切开临床护理尤为重要,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重点1.基础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流通。
调节室温为22 ℃ ~24 ℃,相对湿度为 60% ~ 70%。
每日清晨通风 30 min 以上,应用消毒液拖地板和擦拭床栏和家具3次/d。
病室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60 min/次。
合理控制探视人数和时间,避免交叉感染。
做好口腔、皮肤、会阴等护理。
遵医嘱做好营养支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
注意有无误吸、套管脱出、气管食管瘘、气胸、气道狭窄和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遵医嘱及时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1]。
2.体位护理在危重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治疗后,应当及时采取平卧体位,然后撤除枕头,否则容易造成气道拥堵,甚至导致患者呼吸不畅。
ICU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90-01 机械通气(MV)是重症监护室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由于一部分危重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需要在ICU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或控制呼吸以维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后呼吸支持、呼吸衰竭、气体交换障碍、呼吸肌活动障碍等。凡是通气不足或(和)氧合欠佳,面罩吸氧后PaO2<60mmHg和(或)PaO2/FiO2<150,呼吸急促(RR>30-35bpm)或呼吸缓慢(RR<5bpm),肺活量小于15ml/kg,VT小于正常的1/3,VD/ VT大于0.6及最大吸气负压小于25cmH20,都是应用机械通气的指征[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各种危重症患者施行机械通气治疗78例临床资料,总结呼吸机应用的特点和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各种外科手术后呼吸支持患者55例,呼吸衰竭10例,脑卒中5例,COPD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麻醉意外心肺脑复苏1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根据病情选择,主要有辅助/控制通气(A/C),A/C+呼气末正压(PEEP),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SIMV+PEEP。本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70天。
2.护理 2.1 加强机械通气系统回路的管理 :(1)气流要保证平衡,氧气和空气比例适当。(2)保证机械通气系统回路密闭通畅,不漏气,不扭曲,不脱落或阻塞。减少螺纹管对气道导管的移位或牵拉,贮水器要处于管道的最低点。(3)应及时检查湿化器中蒸馏水的量以及湿度,及时给予调整。湿化器中的过滤纸应及时更换,机器上的过滤网经常清洗。(4)应熟悉呼吸机的特点和性能,正确分析各种报警的原因并及时处理。若报警不能及时解除,则应及时用手捏皮球过渡以确保安全。(5)呼吸机的管道和接头24-48小时更换1次,消毒,保养,减少交叉感染,定期做呼吸机管道细菌培养,监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icu护理论文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摘要】大多数ICU危重患者需进行气管切开术,而要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疗效,减少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就需做好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术后护理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壁并插入气管套管,使患者直接经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
解剖学上以胸骨上窝为顶,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为边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安全三角区”,气管切开术应在该区域内沿中线进行,可避免误伤颈部大血管[1]。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急诊ICU中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越来越多[2]。
而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是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ICU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患者30例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15岁。
原发伤:重型颅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9例,呼吸或循环衰竭2例,危重症外科手术4例,休克2例,心肺复苏后1例。
机械通气方法: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呼吸机使用时间1~14 d,平均带机7.5 d。
1.2手术步骤:①体位:仰我卧位,垫肩、头后仰,并保持正中位;若垫肩呼吸困难加重,则可待切开皮肤,分离颈前组织后再垫肩;若呼吸困难严重不能仰卧时,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②进行消毒与麻醉;③切口:选择颈前正中纵切口,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上一横指处,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进行分离,暴露颈前正中的白线;④分离:分离颈前带状肌肉,用止血钳沿正中线行钝性分离,用拉钩将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以相等的力量牵向两侧,并注意保持正中位置;⑤暴露气管:甲状腺峡部一般横跨在第2~4气管环前,应沿其下缘稍行分离,向上牵拉暴露气管,若:甲状腺峡部较宽,可将其切断、缝扎;⑥切开气管:充分暴露气管前壁,可先用空针刺入气管回抽空气证实,然后在第3-4环处刀锋朝上切开气管。
机械通气的护理范文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辅助或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的治疗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室中,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帮助他们呼吸,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机械通气的护理是重要的,它旨在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并避免或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首先,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机械通气方式和参数设置。
常见的机械通气方式包括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
了解患者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设置,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流量、吸氧浓度、峰压、平台压等,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
其次,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参数和生命体征。
这包括监测呼吸频率、吸气流量、峰压、平台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以确保机械通气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如气胸、肺不张、气道堵塞等。
第三,保持机械通气设备和管路的清洁和无菌。
定期清洗和消毒机械通气设备,更换管路和呼吸器等,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人员还应定期检查机械通气设备的功能和安全性,确保其正常工作,并及时更换或修理损坏的部分。
第四,合理控制机械通气参数和潮气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征,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和模式,以保证患者的气体交换和肺保护。
过高的峰压和吸气流量可能导致肺过度充气和气道损伤,而过低的潮气量可能导致肺过度膨胀和低通气。
第五,定期翻身和呼吸道护理。
机械通气的患者常常处于卧床不动的状态,容易发生肺不张、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进行口腔护理和吸痰,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滞留和感染的风险。
最后,机械通气的护理还包括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和心理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常常无法言语和正常交流,护理人员应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关心。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过程和情况,帮助他们理解和支持患者的治疗。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是ICU 中常见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呼吸不足或呼吸衰竭的病人呼吸,并提供必要的氧气。
气道管理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至关重要,主要目的是保证呼吸通畅,并预防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
除了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心理护理也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
气道管理1. 安全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决定了他们的呼吸通道,必须时刻警惕插管脱出、气道堵塞、氧输送不足等并发症。
因此,安全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核心之一。
为了确保呼吸道的开放和正常的气体交换,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需要被采取,包括:(1)保持正确的插管深度。
深度过深或过浅会影响气道通畅,导致肺部不充分通气和呼吸困难。
(2)定期监测插管位置。
通过临床评估、X线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插管位置不当的问题。
(3)及时处理管路堵塞。
呼吸机出现报警提示时要及时进行管路疏通或更换,以保证气道畅通。
(4)保持气囊密闭。
插管的气囊应当密闭,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能放气。
(5)适时更换气管插管。
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口腔颈部疼痛、喉咙炎、肺炎、出血等,需要定期更换。
(6)注意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定期巡视患者口腔清洁和口腔护理等也能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2. 协助呼吸机械通气治疗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帮助患者呼吸和恢复呼吸功能。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呼吸治疗的方案可能会包括提高呼气末正压(PEEP)、采取机械通气和使用舒张剂等。
心理护理1. 情感辅助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面临从健康到疾病发病的急性变化,而且由于其疾病状况往往较为深重,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伤害。
为此,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机械通气患者足够的情感安抚和支持,尤其是在家属不能陪伴的情况下。
2. 意识体验机械通气患者可能处于昏迷和半昏迷状态,其中一些感觉和体验难以描述,可能会产生一些幻觉或恐惧感。
为了减轻这种感受,医护人员应当多角度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极度不适的情况,采用相应的通信手段(如轻声细语、握手等)与患者进行接触和交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管理武进中医医院徐益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是有效的生命支持手段。
但护理不当易造成各种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为减少并发症,必须注意每一个环节,避免观察上的疏漏和处理的失误。
我院ICU自2006年06月至2007年02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6例,现就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6例中,年龄17~83岁,平均51.6岁。
其中重度颅脑损伤34例,脑血管意外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心功能不全2例,重度酒精中毒2例,失血性休克1例,脑膜脑炎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1例。
经口气管插管58例,气管切开8例,机械通气时间1~21d 。
1.2方法本组患者均使用Savina多功能呼吸机,通气模式根据病情选择,主要有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SIMV+呼气末正压(PEEP)。
1.3结果44例经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转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13例因多种原因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9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严重心律紊乱而抢救无效死亡。
2护理管理2.1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动态监测2.1.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SpO2、皮肤黏膜等变化,做好详细的记录。
判断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注意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及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定时听诊肺部。
观察痰液、引流物、尿粪性状有无改变,并做好24小时出入量记录。
根据病情观察的结果判断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2呼吸机的监测严密监视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各部件衔接情况,监听运转声音,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
准确记录通气参数,根据病情合理设置报警范围,特别重视呼吸机报警信号,发现报警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或报告医生,以达到人机协调,防止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
对于报警原因不明确,不能马上作出判断时,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立即将患者与呼吸机脱离,应用简易呼吸囊进行手动通气,若患者情况好转,说明问题出在呼吸机,若情况无改善,说明问题出在患者方面。
吉林医学2011年3月第32卷第9期
. 1847 .
众所周知,ICU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建立以及卧床时间长等原因,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的将导致患者死亡,可影响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疾病的治愈率[1]。2009年3月~2010年2月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18~ 81岁,平均51.5岁。机械通气方法:无创呼吸机通气20例,经鼻气管插管10例,经口气管插管14例,气管切开20例。原发伤:多发伤20例,颅脑伤10例,危重症外科手术20例,休克8例,心肺复苏后6例。呼吸机使用时间1~12 d,平均带机4.5 d。1.2护理方法1.2.1 生命体征监测:无论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最重要的是保持气道通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应根据痰液性质、多少决定吸痰间隔时间,每次吸痰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动作应轻柔,以免刺激和损伤气管黏膜。吸痰前后要加大氧流量防止痰引起血氧分压下降[2]。吸痰管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不宜越过隆突。吸上呼吸道及口腔管与吸下呼吸道的管分开,最好每次换一根吸痰管。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吸痰时控制负压,将吸痰管到达理想位置后然后松开负压旋转向后退,切忌上下反复抽动吸痰管。吸痰前后要滴入湿化液。1.2.2 口腔护理:机械通气时口腔护理尤为重要,防止口腔细菌及其他病菌及口腔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加重或诱发呼吸道感染。经鼻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清醒患者,每天用3%硼酸或3%双氧水或灭滴灵漱口,3~5次/d[3]。不能合作或经口插管者要小心地进行口腔护理。3次/d。口腔护理时要将气囊封闭,以防清洗液进入气管。注意口腔有无霉菌感染。1.2.3气道湿化护理:由于机械通气及气管插管或切开,使上呼吸道失去对气体的湿化和温化作用。湿化不足会造成痰液黏稠、结痂阻塞呼吸道引起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甚至阻塞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引起窒息[4]。每天湿化液量约300~500 ml左右,湿化标准以气管内吸出的痰为白色清亮卡他样痰,且痰液稀薄易吸出为湿化充分的标准。湿化具体方法详见有关章节。 1.2.4插管舒适护理:为减轻插管对咽、喉压迫,头部稍后仰并定时稍做左右转动,以变换导管压迫点,防止局部受压时间长而损伤。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及时发现导管潜入-侧支气管或滑出,同时在枕后将系带打死固定好气管插管,防止导管上下移动损伤支气管黏膜。经口插要注意选用适当牙垫防止患者将导管咬扁,同时也要注意固定牙垫。加强口腔护理,应经常清洁口腔[5]。为防止气囊长期压迫气管黏膜引起溃疡坏死,应每1~2小时放气1次,5~10 min/次。对于神志尚清但较烦躁患者,注意防止患者拨管。拨管后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
分析,并注意协助患者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2结果
64例中,治愈(治愈标准为原发病得到控制或缓解、正常脱
机、无明显并发症)56例;死亡8例(因原发病抢救无效),成
功率为87.5%。
3讨论
在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
直接影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如果期间护理不当,容易发
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能否有效预防气管
插管的并发症与加强护理对抢救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危、预后和恢复情况[6]。
由于ICU收治的患者均处在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大多数患
者心存疑虑,易出现精神障碍、紧张、焦虑、恐惧以及各种刺激
引起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等表现,整体化人性护理显得更加必
要[7]。为此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地完成各项医疗
护理工作,采取合适的体位,固定好气管插管,给予合理的气管
湿化;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正确地吸痰,消除呼吸道分泌物;
同时做好基础护理,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这也我们通过对64例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CU危重患者的精心护
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气道湿化护理和插管舒适护理,
明显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死亡率只有12.5%,提高了治愈
症,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 张世范,吴天一.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急性高原反应综合征的
关联性研究和思考[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8(2):81.
[2] 刘传兰,联智隆,张世范,等.外科ICU中心ARDS/MODS救治分析
[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8):495.
[3] 李永英,廖 燕,殷小容.老年患者机械通气并发腹胀的相关因索
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68.
[4] 石永莲,王继斌,孙健芳.音乐疗法对非全麻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及
血浆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9.
[5] 蔡柏蕃.机械通气时镇静剂、镇痛剂和肌松剂的临床应用[J].中
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3):142.
[6] 赖传珍,黄 捷.艾滋病合并糖尿患者的护理[J].现代护
理,2006,l2(20):1893.
[7] 杨小妹,席淑华.人工气道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进展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6):48.
[收稿日期:2011-01-26 编校:郑英善]
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探讨
陈姗姗,焦继娥(陕西省镇安县医院,陕西 商洛 711500)
[摘 要]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4例入住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全过程实施整
体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64例中,治愈56例,死亡8例,成功率为87.5%。结论:对气管切开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整体人性化护
理干预-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气道湿化护理和插管舒适护理,明显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机械通气;ICU;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