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1]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38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一:电与磁(1)第1节电流(2)第2节电路(3)第3节电磁铁(4)第4节电动机与发电机2. 章节二:电磁波与信息(1)第1节电磁波(2)第2节无线电通信(3)第3节现代通信技术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原理,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 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原理,认识现代通信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
2.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种类、电磁铁的性质、电磁波的传播、现代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池、导线、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收音机等。
2. 学具:电路图、电磁波传播图、无线电通信模型、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器,了解电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概念、形成和测量方法。
3. 电路教学:讲解电路的组成、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路。
4. 电磁铁教学:介绍电磁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实验演示。
5. 电磁波与信息教学:讲解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结合收音机等设备进行演示。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路、电磁铁、电磁波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8. 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章节板书:电流的形成、测量电路的组成、种类、原理电磁铁的性质、应用2. 电磁波与信息章节板书: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2)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3)分析电磁铁的性质,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教案一:力的作用效果1.知识目标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5.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6.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7.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新课: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作业:布置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教案二:压强1.知识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压强的方法。
5.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6.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7.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新课:讲解压强的定义,介绍计算压强的公式。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压强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公式计算压强,举例说明。
(5)练习: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压强的题目。
(7)作业:布置有关压强的练习题。
教案三:浮力1.知识目标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5.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6.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7.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新课:讲解浮力的定义,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浮力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及应用。
(5)练习:学生自主练习有关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题目。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物质由组成。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分子间有一定的。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下全册教案
一、现代顺风耳-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l 理解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l 理解交换机的用途。
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观看录像、教师讲解,理解是如何传递。
l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通过理解贝尔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究精神,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l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的构造与原理。
2、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展新课:
1、的构造:贝尔创造了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构造与麦克风一样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构造象喇叭线:传递信号。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下全册教案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l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l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l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话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6.1 力的概念6.2 力的测量6.3 力的作用2. 第七章运动和力7.1 牛顿第一定律7.2 摩擦力7.3 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3.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8.2 浮力8.3 浮沉条件及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浮力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
压强和浮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砝码、气压计、浮力计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
引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学习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
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其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强与浮力。
2. 板书形式:提纲式、图示式、表格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合成力。
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体积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深入了解力的测量和作用。
探讨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了解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部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人教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电路》:认识电路元件,电路的状态,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规律。
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概念,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 第八章《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电阻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正确绘制电路图。
2. 使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欧姆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电路板,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
2. 学具: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演示电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欧姆定律。
5.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第六章:电路电路元件、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特点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电压的概念、测量方法、欧姆定律3. 第八章:电阻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串联与并联、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包含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的电路图。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能力,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其他元件,如电容器、电感器等,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第一单元:光的传播与光的特性教学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能够应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理解-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 直线传播- 弯曲传播- 理解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的综合结果2. 光的特性- 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光的弯曲传播特性3.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实例分析- 光的反射应用4.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实例分析- 光的折射应用教学活动1. 实验:用直线光线照射物体,观察光的传播方式2. 实验:使用反射板和直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3. 实验:使用水杯和铅笔,观察光的折射现象4. 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应用案例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课堂讨论参与度3. 反射和折射问题的解答能力第二单元:声的传播与声的特性教学目标- 了解声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声音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能够应用声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理解- 声的反射和吸收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1. 声的传播方式- 理解声的传播是以波动方式进行的- 声波的传递和传播2. 声的特性- 声的传播速度和路径- 声的反射规律和实例分析- 声的吸收和隔声3. 声的应用- 声音的传播和放大- 声音的记录和重现教学活动1. 实验:使用弦线和共鸣管研究声音的传播2. 实验:使用声音发生器和反射板,研究声音的反射规律3. 实验:使用不同材料,观察声音的吸收特性4. 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声音传播和应用案例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课堂讨论参与度3. 声音反射和吸收问题的解答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压强1.1 压强的概念学习压力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压力下物体的形变。
1.2 液体压强学习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1.3 大气压强学习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
通过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作用。
第二章:浮力2.1 浮力的概念学习浮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浮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2 阿基米德原理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2.3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适用范围。
第三章:杠杆3.1 杠杆的分类学习杠杆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杠杆的转动情况。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影响因素。
3.3 杠杆的应用学习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演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章:功和能量4.1 功的概念学习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功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力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4.2 能量的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和分类,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情况。
4.3 机械能的守恒学习机械能的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第五章:机械能的转化5.1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学习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实验,观察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
5.2 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学习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实验,观察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
5.3 机械能的守恒和转化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机械能守恒和转化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演示机械能守恒和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人教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电路、电能、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分析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能绘制并分析简单的电路图。
3. 了解电能的转换与守恒,认识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与分析、电磁波的传播与通信原理。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与作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能的转换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电磁波实验装置、手机等通信设备。
2. 学具:电路图分析工具、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电器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路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电路图,引导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第六章《电能》教学:讲解电能的转换与守恒,举例说明电能的应用。
6. 第七章《电磁波》教学:介绍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特性。
7. 第八章《现代通信技术》教学:讲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展示通信设备,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 目录:第五章至第八章重点内容3. 板书:每个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公式、电路图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下列电路图,求出各元件的电流、电压。
(3)简述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4)列举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和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需明确指出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有的放矢。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2010.3.1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____人,女_____生人),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内容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6—10章,内容主要以电学内容为主,核心内容为“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另外,在最后两章,教材安排了电磁现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总体上讲,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与八年级上学期内容相比,学生学习起来会相对较难。
学期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初步认识电、磁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B、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C、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具体措施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 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本学期教研课题:《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时计划第6章:电压和电阻 6课时;第7章:欧姆定律第8章:电功率第9章:电与磁第10章信息的传递半期检测:从第6章—第7章期末复习与检测:总计:第六章《电压电阻》单元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全章概述: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本章将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还有“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内容。
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并且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二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点的设置也与现行九年义务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本教材是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
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
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本章仅从电压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目的是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电压有关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
2.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3.对电阻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4.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5.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难点】1.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2.探究过程的探究方法。
3.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从电压和电阻的角度来说明安全用单元学情分析: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已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能正确地用电流表测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知道了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经历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在本章学习中,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已经初步学会了电流表的使用,因此在完成“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是能较快地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并找出电压分布的规律的。
当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率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注意电流表、电压表在使用方面的异同。
由于学生对电压、电阻的概念比较陌生,尤其是滑动变阻器构造比较复杂,学生对其工作原理较难理解,学习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教师应有思想准备,并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六节,建议14课时。
第一节电压 2课时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课时第三节电阻 2课时第四节欧姆定律 2课时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课时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2课时复习和总结 2课时课题6.1、电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例:U=220V= kV= mV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电压表的使用:○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
边讲边演示一遍(3)、读数:○1确定量程……选择○2确定分度值……○3读数,写上单位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3、动手做:(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进行新课: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学生猜想:U a=U b=U总U a+U b=U总…………(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学生猜想:U=U1+U2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