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藤野先生》教案《藤野先生》教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藤野先生》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⑴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 理清文脉,掌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⑴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同学们,忆和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笞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抚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经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篇一:《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五、藤野先生鲁迅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藤野先生的“伟大”,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认识藤野先生的“伟大”,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
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材料,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简介《朝花夕拾》,了解《藤野先生》的写作背景,引入对本课
的学习。
任务一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的形象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的形象。
2.根据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引发对“伟大”一词的思考。
任务二 任务二:结合背景,理解先生之“伟大” 1.引导学生理解“伟大”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2.辨析藤野先生“伟大”的表现。 3.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1)鲁迅先生的“个人背景”
(2)当时的“社会背景
4.结合细节分析,认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任务三
任务三:理解“感激”原因,感受先生精神
1.理解“感激”的两个原因。
2.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良心”“勇气”,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
精神。
小结 梳理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藤野先生,原名藤野严九郎,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位著名教育家。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主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我国,藤野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近日,藤野先生的一堂优质课教案荣获一等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堂课的亮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自幼聪颖过人,通过努力学习,考入东京帝国大学。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长野县立师范学校校长。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当地教育界人士的支持,为纪念他的贡献,长野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藤野公学”。
二、优质课教案特点藤野先生的这堂一等奖教案主题为“自然与人生”,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体会人生哲理。
教案设计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藤野先生教育理念的可贵之处。
1.紧密结合实际:教案中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均源于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学生为主体:教案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力。
4.德育渗透: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导学生领悟人生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一等奖教案亮点1.课程导入:以生动的自然现象为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实践操作:设计观察和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四、对我们的启示1.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发挥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4.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论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会对藤野先生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2.自主阅读(1)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藤野先生的故事?(2)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有哪些?(3)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1)故事梗概第一组:讲述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授课情景。
第二组:讲述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的故事。
第三组:讲述藤野先生为鲁迅绘图的情景。
第四组:讲述鲁迅离开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通信往来。
(2)评价与怀念第一组: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真正的学者。
”第二组: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我的心中,藤野先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3)怀念语句第一组:课文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第二组:课文结尾的“不知怎么,我总想活下来,去看看藤野先生。
”4.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5.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尊敬的人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后拓展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深入了解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对鲁迅的影响。
3.以“我心中的藤野先生”为主题,进行一次演讲或写作活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优秀精选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介绍鲁迅先生是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经历。
1.1.2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日本人。
1.1.3 藤野先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鲁迅心中永远的先生。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帮助。
2.1.2 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1.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
3.1.3 指导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4.1.2 学生能够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4.1.3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5.1.2 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深入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课件或黑板6.1.2 课文文本6.1.3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6.2 学具:6.2.1 笔记本和笔6.2.2 课文文本6.2.3 相关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播放相关背景资料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7.1.2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留学经历,为新课做铺垫。
7.1.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7.2 课文讲解:7.2.1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7.2.2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的感激之情。
7.2.3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加深学生理解。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默写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真理的追求。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祖国的情感。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默写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藤野先生称为“民族的脊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藤野先生的形象代表什么。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心理,如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和表达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3. 写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追求进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语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藤野先生》文本。
2. 关于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藤野先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课文中所展现出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精神。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特点。
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藤野先生》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熟悉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析鲁迅先生通过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总结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
2. 请谈谈你从藤野先生身上学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3. 选读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并与《藤野先生》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有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先生的真实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 1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2 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3 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1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 匿名信事件。 3 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 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5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1 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 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2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 宛如(好像;正像) 教诲(教训。诲,huì。) 译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yì) 瞥见 (一眼看见。瞥piē。) 畸形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 不逊 (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xùn。) 诘责 (质问并责备。诘jié。) 匿名 (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nì。) 杳无消息 (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极点。恶wù) 油光可鉴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jiàn。)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2 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 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 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3 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