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物理实验中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物体或现象,收集相关信息,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变化来推断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验证或推翻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加速度,验证F=ma的关系。
三、假设法假设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结果,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证实或推翻这个假设。
例如,在学习电阻的研究时,我们可以假设电阻与导线的材料、长度和截面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四、归纳法归纳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一般规律或者推理出普遍性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物体间的引力作用,归纳出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五、演绎法演绎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光的干涉现象时,我们可以通过波动理论和光的干涉条件,演绎出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六、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物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在学习力学中的运动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数学概念和公式,解决运动物体的相关问题。
七、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简化复杂的现象,便于理解和分析。
例如,在学习电路中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组合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简化电路分析的复杂性。
八、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现象或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差异,深入理解物理问题的本质。
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汇总一、理想模型法实际中的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在用物理的规律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
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有实体模型:质点、点电荷、轻杆、轻绳、轻弹簧、理想变压器、(3-3)液片、理想气体、(3-4)弹簧振子,单摆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采用模型方法对研究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
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
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二、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
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电阻定律);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焦耳定律);研究安培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3、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立异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归纳综合、抽象、推理得出纪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但得出的纪律却又不能用实验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实践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实践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方针,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求的条件,然后,依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资纪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
高考物理实验方法,七种主要方法高中物理实验七种主要方法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
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
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2、等效替代法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
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3、累积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如测量均匀细金属丝直径时,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可测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4、留迹法有些物理过程是瞬息即逝的,我们需要将其记录下来研究,如同摄像机一样拍摄下来分析。
如用沙摆描绘单摆的振动曲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位置;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平抛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信号的波形等。
5、外推法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作为它的极端情况,不易直观观测,如果把这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外推到极端,可以达到目的。
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I=0(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电动势)和短路(U=0)时的电流强度,通过一系列U、I对应值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U轴点为电动势,交I轴点为短路电流。
6、近似法在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中,影响物理量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可以有意识的设计实验条件、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用近似量当成真实量进行测量。
7、放大法对于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的现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物理实验设计与实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固化、陈旧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研究。
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实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展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的相关问题,旨在为优化高中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对不同的创新实验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旨在寻找出最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设计原则,为教师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评价实施的实验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实践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和价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创新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实验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创新实验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物理科技领域的人才。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知识点研究方法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知识点研究方法一、重要概念和规律(一)、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1、基本规律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
恒为C=3×108m/s。
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
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
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
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2.基本规律(1)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
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1)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
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
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2)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高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因此研究方法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些研究方法:
1. 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来观察这个变量对物理现象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控制压力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得出结论。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落的时间和速度,来探究自由落体的规律。
3. 理想实验法: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来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单摆的摆动周期时,可以通过理想实验法来探究单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
4. 等效替代法:通过等效替代的方式来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可以通过等效替代法来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5.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将一系列具体事实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可以通过归纳法来总结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6. 演绎法:根据已知的一般规律,推导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抛体运动时,可以根据已知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推导出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应用这些方法,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物理学科素养和能力。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科学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介绍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数学建模等。
观察法观察法是物理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物体或现象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信息和规律。
例如,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可以了解天体运行和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观察法帮助我们积累实际经验,培养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
实验法实验法是物理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精心设计和操控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物理量来研究物理规律。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我们经常进行实验来验证理论,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现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来进一步研究。
实验法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情况或对象的比较,找出差异和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或假设的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对不同物体或条件的比较来研究物理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以确定不同材料的热传导规律。
比较法帮助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因素,培养了我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将物理现象和规律用数学语言和公式描述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使用数学建模来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如运动学、力学和电磁学等领域。
数学建模培养了我们的模型构建和数学运算能力。
总结科学研究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数学建模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物理世界的奥妙。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实验技能和数理观念,为今后深入研究物理和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操控技巧研究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中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物理实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及影响,掌握减小误差的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研究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物理实验仪器,进行精确的数据测量。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独立完成物理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信心。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培养严谨、细致、勤奋、合作的科研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依据课程目标,围绕以下教学内容展开: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涉及的相关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的测量、电学实验等,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背景。
2. 实验器材操作:详细讲解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仪器调节、校准、数据读取等,以教材中实验案例为参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3. 误差分析: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4. 实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教材案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法。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结合教材实例进行讲解。
6. 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实验原理和器材操作(1课时)2. 误差分析和减小方法(1课时)3. 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2课时)4. 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1课时)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
高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这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当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结果有何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
具体的例子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的主要因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等等。
2、实验+假设(合理外推)法某些物理现象由于条件所限,无法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于是我们先进行初步实验,再根据实验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延伸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材主要有两个这样的实验:研究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3、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直接通过感官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直接进行观测加以认识,于是我们通过它们所产生或表现出来的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就能间接的认识它的一种方法。
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间接反映了大气压不但存在且很大;研究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而间接反映出来的;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时通过观察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大小的;研究电磁铁的磁性是通过它吸引铁钉的数目多少来判断它的磁性强弱的;研究滑动摩擦力时通过观察匀速拉动物体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摩擦力的大小等等。
4、等效法实验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的物理量而不会改变物理效果的一种方法。
比如:研究合力与各个分力的关系时用一个合力取代了各个分力的共同作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时用总电阻替代了各部分电阻等等。
物理是初中新增的科目之一,到了高中以后,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难。
要想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就要把书本上的概念和相关物理公式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的变化过程,做好记录,实验后学会总结和归纳。
高中物理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五莲一中冯任吉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五个能力之一。
据对90 ~97 年高考试题统计,八年实验总分平均占14。
25%,略高于考纲的规定。
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实验的考查己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的层次。
特别是“3+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其测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实验题对实验能力考核要求更高,设计性实验也在所难免。
因此,搞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习,摸清实验中的研究方法也就至关重要。
结合大纲,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八条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1、理想化法:影响物理现象的因素往往复杂多变,实验中常可采用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假设一些理想条件的办法,以突出现象的本质因素,便于深入研究,从而取得实际情况下合理的近似结果(通俗他说就是抓大放小)。
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假设悬线不可伸长,悬点的摩擦和小球在摆动过程的空气阻力不计;在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等实际都采用了理想化法。
2、平衡法:“物理学中常常利用一个量的作用与另一个(或几个)量的作用相同、相当或相反来设计实验,制作仪器,进行测量。
例如测量中的基本工具弹簧秤的设计是利用了力的平衡,天平的设计是根据力矩的平衡;温度计是利用了热的平衡。
3 、放大法:“在现象、变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放大法。
根据实验的性质和放大对象的不同,放大所使用的物理方法也各异。
例如:在《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所便用的螺旋测微器:主尺上前进(或后退)0.5毫米,对应副尺上有5n个等分,实际上是对长度的机械放大;许多电表如电流表、电压表是利用一根较长的指针把通电后线圈的偏转角显示出来。
又比如在《卡文迪许扭实验》,其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思路最后转移到光点的移动(跟“库仑静电力扭枰实验一样),都是将微小形变放大方法的具体应用。
4、累积法:将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求平均的方法,能减小相对误差。
实验中也经常涉及这一方法。
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需要测定单摆周期,用秒表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误差很大,于是采用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从而求出单摆的周期T=t/n(n为全振动次数)。
又如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中,若没有螺旋测微器时,也可把金属在铅笔上密绕若干圈,由线圈总长度来测出金属丝的直径、”
5、转换法某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可以采取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它变量(力、热、声、光、电等物理量)的相互转换进行间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转换法,还是以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定万有引力恒量实验》为例: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便是等效转换。
卡文迪许扭秤发生扭转后,引力对T 形架的扭转力矩与石英丝由于弹性形变产主的扭转力矩这就是等效转换,间接地达到了无法达到的目的。
本实验中转换法还应用于石英丝扭转角度的测量上,这个角度不是直接测出的,而是利用平面镜反射光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间接测出的。
转换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
是对事物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一种飞跃。
如变曲为直实际上就是该方法的应用。
6、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许多实验,往往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是《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实验,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当然本实验还涉及到各种系统误差的产生,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7、留迹法:
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像等,设法记录下来,以便从容地测量、比较和研究。
例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中,就是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对应的时刻,从而可从容计算小车在各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并求出加速度;对于简谐运动,则是通过摆动的漏斗漏出的细沙落在匀速拉动的硬纸板上而记录下各个时刻摆的位置,从而很方便地研究简谐运动的图像;又如利用闪光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等实际。
都采用了留迹法。
8、模拟法: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对某些物理现象送行直接实验和测量,于是就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模拟条件,在这样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例如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中,因为对静电场直接测量很困难,故采用易测量的电流场来模拟。
又如在确定磁场中磁感线的分布,因为磁感线实际不存在。
我们就用铁屑的分布来模拟磁感线的存在.
此外在高中物理实验中还有比较法、替代法、补偿法等。
由于高考内容日趋拓宽求深,知识交叉部分(特别实行理综考试)越来越多,能力要求也就更加突出。
所以迫切需要摒弃“实验无关紧要”、“讲比做好”等错误观念,认真领悟真实验中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好实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