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石泉县政协关于石泉县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1.16 KB
- 文档页数:11
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八篇)第一篇: 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
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
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
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
调查报告农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农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为农村产业的进一步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农民和乡村合作社进行了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农村产业种类、发展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需求等内容。
2.实地访谈:调研团队走访了部分地区,对当地农民和乡村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农村产业种类多样化:根据调查结果,农村产业种类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林业、特色农产品等。
其中,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是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尽管农村产业种类较多,但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一些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技术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3.农村产业面临的问题: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市场销售不畅、技术创新不足、劳动力短缺等。
市场销售不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农产品滞销不仅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调研分析1.加强市场营销力度:针对农村产业面临的市场销售不畅问题,政府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农村产业的市场渠道,推动农产品向城市和海外市场拓展。
2.创新技术推动发展:加强农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技术培训等措施,推动农村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3.强化农业人才培养: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需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政府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五、调研建议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通过减税降费、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为农民和乡村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
3.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流通机制,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你说农村现在啥情况,怎么说呢,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可真是越来越大。
原本大家以为农村就是种地,过日子就简单,可如今,农村的产业发展可真不简单。
大多数地方的农民还在为地里的一亩三分地忙活,种着几棵庄稼,赚点零花钱,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也在悄悄变革。
你看那果树种植,蔬菜大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依赖这些现代农业的方式。
说白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已经不再单纯是传统的农业,而是开始多元化了。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比如把土豆、玉米变成各种食品,或者把农产品包装好,卖到大城市。
说实话,现在不少农民的“腰包”比城市里的白领还要鼓,谁说农村就没前途呢?再说了,互联网的兴起也给农村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许多农民通过电商平台,直接把自家种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一个农民如果能通过网络把几百斤的大米、苹果卖出去,这比他在地里苦干几个月强多了吧!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农业+旅游的模式,搞什么乡村旅游,农家乐之类的,游客一来,吃的用的全是地道的农村味,这不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透气舒服吗?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带动,真的让村里的人都看到了希望,收入也逐渐提高了。
二、面临的挑战说实话,农村产业的发展可没有那么简单。
你别看大家都在谈“农村振兴”,但这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科技水平低是个大问题。
农村现在虽然在发展,但不少地方的技术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许多农民还是按着“老办法”来种地,啥自动化设备也没有,基本靠人力耕种。
很多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高,这可就让许多农村产业发展陷入了瓶颈。
你说,要是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法,那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就能有保证,卖出去的价格也能高一些,哪有现在这种情况,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产品根本没有市场。
资金问题也是个老大难。
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一个农民要想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除了有好的想法,还得有钱。
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村庄当前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改进和发展方案调研方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参考相关数据和统计信息调研结果1. 当前村庄的主要产业•农业: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养殖业:养鸡、养猪等•手工业:编织、陶瓷等2. 产业发展状况•农业:虽然基本生产能够满足当地需求,但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养殖业:由于缺乏先进的饲养技术和设备,生产效益不高•手工业:产品受欢迎,但缺乏市场渠道和品牌宣传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发展•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村庄产业造成影响改进和发展方案1. 产业结构优化•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手工业产品附加值2. 技术和管理支持•组织培训和交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 市场营销推广•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结论村庄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议村庄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推动相关改革和政策支持,共同努力促进村庄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实施策略1. 完善产业支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贷款支持,降低村庄创业者和农民的经济压力•鼓励产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经营支持2.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为村庄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组织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民和村庄创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村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3. 构建市场化营销体系•建立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品流通•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制定市场监管政策,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风险和挑战1. 技术风险•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创新成果可能面临适应和推广的难题•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产业升级需要与时俱进2.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村庄产业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和品牌形象需要持续的市场推广和运营能力3. 资金风险•村庄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投入和资金支持•村庄创业者和农民可能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后续工作1. 落实改进和发展方案•相关部门应根据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制定具体的改进和发展方案,并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2. 加强合作和交流•各方应加强合作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村庄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村庄企业家和农民的交流与学习3. 持续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收集机制,及时掌握村庄产业发展的动态•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参考资料1.XX村庄发展规划报告2.XX村庄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3.2019年农业发展报告以上为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参考和借鉴。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背景近年来,中国农村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调研,并撰写了此次调研报告。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制定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民和企业家,了解他们对农村产业发展的看法和需求;实地走访主要走访了几个农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并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
四、调研结果1.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村产业正朝着多元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农村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创办企业来增加收入,并推动当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一些农业合作社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农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多农民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资金来创办企业或者发展特色产业。
其次是人才短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限制了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是市场需求的不稳定,农村产业往往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需求不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五、发展建议1.加大政府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培训机会。
2.推动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深度融合。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城市产业相互促进,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为农村企业拓宽市场提供支持。
3.加强农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推广。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扶持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
六、展望未来。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中国农村产业也在不断变革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是目前中国农村产业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厂。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了花生油、鲜花干燥、水稻机械加工等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也为周边的城市提供了高质量的农产品。
二、特色小镇建设随着巨大经济需求的增长,许多地方开始建设特色小镇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特色小镇已经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创新模式,在当地推进了实地化的发展。
例如,一些小镇借助自然资源,建立了旅游产业,从而拓宽了产业的营收途径。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有机农业的理念的倡导,生态农业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普及抽水灌溉和喷雾灌溉等技术,为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小农户的自留地种植除了以上的这些经济模式之外,小农户所种植的自留地也是中国农村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走访到了一些村庄,了解到在那里,许多农户都种植了自留地,并在当地卖掉自己的农产品。
这种产业形式虽然较为传统,但也在大力推动着当地农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村产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导致产业发展受阻;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当地经济带来了诸多影响。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措施和支持,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农村电商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也走上了网上。
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式,已经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商平台,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销售出去。
同时,电商平台也为农村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服务,使生活更加便捷。
六、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代科技已经进入了农业领域,许多创新性的技术得到了普及。
2024年农民增收调研报告(6篇)2024年农民增收调研报告(精选6篇)2024年农民增收调研报告篇1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
今年4月,政协__县委员会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查,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2357元,提高到20__年的3406元,年均增长7.64%。
一、农民增收难问题的现状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从20__年到20__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共增加1049元,年均增长7.64%煻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602元,年均增长8.74%,农村低于城镇发展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少。
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级集体组织经营收入极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品牌等附加值增值收入。
20__年全县农户种、养业收入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4%。
3、农业增产不增收。
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
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3861”型,即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文化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收入低。
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整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下是XX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是政府、镇党委一直关心、倾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整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我村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面临各种困难。
去年8月27号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大量走访群众,召开院落会议,群众代表大会以及老党员,村民小组长了解产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调研,结合本村实际及今后产业发展做了一系列讨论研判,最终对本村后续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基本村情XX村位于县城北部24公里处。
汉双公路贯穿全村南北,总面积平方公里。
共有耕地4210亩,林地面积亩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00户1293人,其中已脱贫人口215户670人;一般农户185户623人。
村民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山林经济、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为辅。
全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吸纳就业110余人(其中贫困户81人).村情村貌和地理条件是全镇相对比较差的村。
二、产业现状目前我村发展中药材连翘100亩、香橼150亩;桑园70亩;林果冬桃70亩、水果柿子10亩。
中药材分布在本村2、3组;水果柿子分布在1--4组公路沿线;桑园及冬桃分布在本村4、5组。
截至2022年我村集体经济资产性收益资金使用万元(其中万元未报账);“三个一”合作社产业扶持资金使用50万元、贫困户配股资金使用18万元;产业发展合计使用资金万元。
石泉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胡松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2期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石泉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今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石泉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65-011 基本情况石泉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13万人,总耕地面积1.94万hm2,其中农耕地1.31万hm2。
2015年农业(种植业)产值55 4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 214万元的48%。
全县共建有10个农产品市场,其中县城2个、镇级农贸市场8个,基本满足石泉县农产品供销,还有3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和200余家粮油小型加工企业。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1 种植业整体发展滞后种植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状况,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标准化桑园、烟草、茶叶、大棚设施栽培产业经过多年的示范建设,目前仅在少数乡镇、少数重点村有一定基础,规模、产业及区域布局雏形初现;大部分乡镇、村差距很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区域布局及产业化。
2.2 农耕地逐年大幅度下降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扶贫迁移、新农村建设占地扩大[1-2],石泉县农耕地由1996年的1.84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1.26万hm2,减少0.58万hm2,年均减少527.27 hm2。
随着农耕地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1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35万hm2,减少0.8万hm2,年均减少734.55 hm2。
农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种植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也受到制约。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
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
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
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
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
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
【推荐】石泉县政协关于石泉县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10月份以来,石泉县政协对曾溪镇高坎村、十里沟村,后柳镇中坝村的102户农民进行了深入调研。
这次调研由县政协副主席张厚林带队,抽调县政协常委洪军、政协民宗文史委主任黄毅彬等组成调研组,在镇村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一村一组一户一表,每村抽取30户,逐户走访,以“三村百户”解剖“麻雀”的方式方法,从微观到宏观深入了解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村百户”收入、支出及基本情况这次进村入户调查取样表,以2013年为准,共设计“户主基本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扶贫包联情况”、“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大项34个小项。
虽然这些项目还不能完全概括农民收入、支出和产业发展情况,但能反映农户的大致情况,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民情民意信息。
(一)基本情况。
高坎、十里沟、中坝三村,属于扶贫连片村和重点村,辖1个新型社区,17个村民组,大部分组位于中高山区。
截止2013年底,三村有农户628户、1957人,户均3人;有耕地面积3799亩,户均6.05亩,人均1.94亩,三村有山林面积25460余亩,户均40.5亩。
入户调查的三村102户住房情况中,土木结构住房占67、8%,砖木结构占12.6%,砖混结构住房占19.5%;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通的占90.8%,通组联户路没有硬化及饮水条件较差的占9.2%。
(二)收入及构成。
从调查的三村102户农户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打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惠民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
见下表。
2013年三村102户农民收入及构成(单位:元)指标名称户均纯收入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农民收入27954.86988.7(一)工资性收入4937.770.6%(二)家庭经营纯收入1770.325.3%(三)惠民政策性收入2814%(四)财产性收入0.70.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由种植业、蚕桑、畜牧三方面构成;惠民政策性收入主要指退耕还林、种粮补助、五保、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及承包地转让租金等,惠民政策性收入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毕竟是农户从付出到补偿、保障的历史性转变,在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调研中农民无不叫好;农户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土地财产收入,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房屋财产收入和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等渠道获得的金融财产收入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仅0.1% 。
(三)主要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主要有4项。
一是住房改善。
无论是进城进镇、集中安置还是自建,虽有国家补助,但毕竟是开支大项。
二是婚娶。
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大量女青年外出务工并外嫁,造成山区农村性别比失调,娶媳妇难,有的仅彩礼就高达5万元以上。
三是大病就医虽然有合疗保障,但报销后的自支部分仍然很大。
四是教育支出,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进城租房陪读以及供养大学生方面。
如中坝村一组农民唐自成,本人身患腰椎间盘膨出,还要负担3个孩子上大学,就显得难以为继。
五是人情消费,主要指红白喜事、喜迁新居、满月、生日酒送礼等。
在中坝村调研的33户农户中,年人情消费在一万元以上就达13户,占所调查该村农户的39%。
(四)扶贫攻坚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三五”扶贫总揽农村工作,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主导与多元并重,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8元、增长16.6%,2013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6元、增长14.1%,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特别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包抓扶贫和迁移式扶贫,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水、电、路畅通,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为发展致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我县实施的“三五”扶贫战略,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致富产业做出了大胆探索,所调研的三村百户,虽然都属山区村,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2013年全县平均水平,充分显现出扶贫工作的成效。
其中,在包联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十里沟村近年发展黄花菜产业、中坝村畜牧发展、招商发展中药材育苗基地等,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现金收入提供了好的经验。
二、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县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着在一些问题,通过三村百户调研所掌握的微观资料,结合宏观情况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导产业发展薄弱。
在调研的农户中,大部分家庭经营主导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尚未成为调研农户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表现在:80%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以种植业和蚕桑,养猪等为主,仍然生活在“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蚕养鸡挣个零用钱”的模式中。
种植业占人均收入的12.5%,畜牧业占人均收入的7.7%,蚕桑业占人均收入的 4.8%。
很显然,效益高于种植业的后两项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偏低。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三村百户”调研情况看,农民收入中,务工收入占到70.6%,家庭经营收入占到25.3%,其中蚕桑、畜牧主导产业仅占到总收入的12.5%。
随着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大量资源闲置。
调查统计,仅三村耕地撂荒面积达到978余亩,占三村总耕地面积的25.7%。
由于缺少劳力、资金和技术,高效、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技术含量低,商品转化率低,效益低。
派生出“合适产业难寻、规模生产难行、发展资金难筹、产业风险难测、加工增值难为、合作组织难建”等问题。
务工虽然是农民增收的最佳捷径。
但毕竟是吃青春劳力饭,影响到本地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务工潮引起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问题十分严重,政府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来解决。
(三)财产性收入待破题。
农民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土地财产收入,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房屋财产收入等,只占所调查农户的1%。
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通过简单的劳动,而不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其他方式,使农民增收及改变生活能力越来越弱,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破题就在于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从“三村百户”调查情况看,财产性收入不到人均收入的1%,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
(四)农民文化层次偏低。
所调查的“三村百户”中,户主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7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由此导致这些农民技能欠缺,致富手段少,接受新知识迟钝、适应新形势能力差,在家务农的只能按传统方式经营谋生,外出务工只能从事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收入低,就业领域狭窄,影响农民增收,影响发展步伐。
如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十里沟村一组农民秦洪周,投资10余万元,建起约600平方米圈舍的养猪场,由于不懂科学养殖和防疫技术,致使厂闲人空,债务缠身。
(五)农村隐性负担较重。
主要反映在人情消费,大病支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付出、娶媳妇难,彩礼重等方面。
有78%的受访农户表示“礼尚往来”的人情负担支出压力大,28%的认为“子女上学”的教育负担支出压力大,39%的反映“常年生病”的医疗费用负担支出压力大。
以“礼尚往来”一项为例,虽然通过人情往来有收有支,但半数以上消耗在酒宴中,既造成浪费,又不利于身体健康。
四、对策与建议:(一)坚持以“三五”扶贫为统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在我县“三五”扶贫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和经验基础上,研究出台我县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提升精准扶贫实施“三五”工程的意见或决定,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责任、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扎实,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加大扶持引导,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继续大力争取农村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农业产业、水利、林业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民政救助等社会事业项目扶持,为改善农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针对农户家庭底子薄、自有资金少、贷款难等制约因素,加大农村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继续做好蚕桑、畜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扶持奖补,助力农民增收。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本领。
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本领为重点,选取市场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加速农民从体能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
二要着力培养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既上可管老、下可管小,安全系数高,就业成本低,增收效果好,同时对于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三要整合培训项目。
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好县党委党校、职教中心、农广校、大健驾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促增收。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方向,以桑、畜、菜、茶、药为主导,建好蚕桑、畜牧渔业、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基地,申请注册商标和标识,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生态、绿色、富硒品牌,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建议将旅游作为我县统揽城乡、联动各业的主导产业来统筹谋划,以此促进各项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社区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
(五)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民收入差距一方面来自劳动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来自财产性收入差距,我们不仅要防止劳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更要防止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进一步明晰农村居民的房屋、土地等产权,让它们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售、出租等广泛交易交流的金融资产,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像“嘉晟”、“博硒”、“六台山实业”之类的企业到农村租赁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鼓励丝织、药材商到农村发展蚕桑、中药材基地;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规模经营大户集中,逐步增强农村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农村居民林、地流转收益水平。
三是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组织金融部门创新支农信贷机制。
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以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工程建设为抓手,除了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贴息比重外,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等办法,解决农户发展致富项目自有资金少、贷款难等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