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63.09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区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民增收方面

(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1、改革开放4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xx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以后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1978年的44元,增长到2017年的12258元,40年来,增长了277.6倍。从1978年到1981年4年期间重点解决温饱问题,地力处在恢复期,此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从1981年到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5年左右翻一番。1985年首次突破百元大关,达到132元,第一次翻番。1990年第二次翻番达到320元,1995年第三次翻番达到821元,1996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从

百元到千元大关用了11年时间。到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第四次翻番,达到1706元。

从2001年到2005年间呈现平稳增长,从2006年起进入第二次增长快速期,到2008年实现第五次翻番,达到3904元。到2012年实现第六次翻番,达到8046元。到2014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从千元大关到万元大关用了18年时间。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58元,2013年以来这五年增长仅为52.35%。

2、主导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从改革开放4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农业主导产业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没有直接统计数据可查,

但我们间接的用蔬菜、水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之和与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的折线图,直观的反映出主导产业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

从1978年到1990年之间,农民收入主要以种粮和养殖业为主,此期“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只有37%,养殖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0%以上,反映出此期以解决温饱为主,畜力仍作为主要动力。到1995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达到47%,此期人均纯收入完成了第三次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到2014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达到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第六次翻番,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74元。到2017年,“三大主导产业”的

占比达到8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58元,明显的呈现出正相关。

3、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分析

因统计口径不同,2006年以前,统计资料仅反映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没有城镇居民收入统计,因此只能从2006年以后进行比较分析。为了清楚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变化,我们用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进行对比。在有资料的12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职工工资改革造成城镇居民收入过快增长外,其余年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从2009年3.49:1降到2017年的2.81:1。

4、关于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变化分析

由于市统计局没有反馈十八大以来农民增收构成相关数据,区统计局只有2011年前的数据,从2006年、2008年、2011年三年数据对比看,家庭经营收入相对稳定,占46%左右;工资性收入呈大幅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3.4%增加到2011年的41.4%;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6年的9.8%和20.6%下降到2011年的1.2%和11.8%。

5、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市的对比分析

十八大以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8046元,增加到2017年的12258元,五年净增4212元,增长52.4%;全市由2017年的7655元增长到2017年的11525元,净增3870元,增长50.6%;全省由5763元增长到10265元,五年净增4502元,增长78.1%。省级一直用可支配收入口径统计,整体呈增长趋势,市上2013年前用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起用可支配收入口径统计,因此2014年的增速仅为3.2%。区级从2015年转为可支配收入统计,因此2015年的增速仅为0.6%。也就是说,市级2014年、区级2015年的数字参考意义不大。从年度收入净增值看,除2013年低于全省平均值外,其余年度均高于全省、全市水平。但由于基数大,增速还是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市水平基本持平。造成这五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是受大环境转型发展增速放缓的影响,油价持续下滑,务工工资下降的影响较大,靠农业产业规模大、效益好维持38%以上的增速,但由于后整理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没能带动农民收入实现5年翻番目标。

(二)十八大以来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

1、主要做法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从2012年开始,xx区每年出台关于棚栽、林果、草畜业的扶持办法,2017年将“三大主导”产业扶持办法及近两年兑现的一些

扶持政策整合形成《关于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从六个方面22条细则,对发展农业产业提出37条扶持措施,扶持内容由过去支持生产环节拓展到经营体系、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质量安全体系、产后加工营销体系等方面建设,行业由“三大主导产业”延伸到大农业、林业、水务、气象、扶贫等,突出了产业扶贫、一村一品、质量安全、品牌创建、休闲农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均投资在7000万元左右。十八大以来,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到58705万亩,实现产量31.2吨,分别是2012年的1.3倍、1.6倍。苹果产量17万吨是2012年的1.8倍;出栏大家畜2900头、羊9.12万只、猪7.12万头、家禽39万羽,生产肉蛋奶2.24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1.4倍、3.2倍、2.9倍、1.7倍、7.6倍。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四大特色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作为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企业+商标+专业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家庭农(牧)场为主体、种养大户为补充的规模化经营格局。对xx 区域内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区上以奖代补30万元。对年屠宰量30万头(只)以上的畜产品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