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佳阅读课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上语文说课-25失去的一天西师大版2019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失去的一天》。
下面,我将从五个环节来进行说课:(展示课件2)一、说教材二、说教法、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首先是第一个:一、说教材(展示课件3)《失去的一天》是语文西师大版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5课,它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
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感到羞愧。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3节写妈妈让佩佳栽树、读书,但是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
第4——12节写妈妈用各行各业的人在一天里的工作成果对佩佳进行教育。
第13节写佩佳受到教育后的醒悟。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
《失去的一天》全文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特别是把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珍惜时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通过事实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佩佳一起体会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让学生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二、说教法、说学情(展示课件4)在识字能力上,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可通过预习反馈分别就字词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
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汇总
大家把理论知识学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学习实践,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1 敬畏自然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点击阅读:第11 课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 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点击阅读:第12 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
一、深入文本说教材
《旅鼠之谜》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5.《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一、说教材《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中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一般在11、12岁,在三四年级已奠定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语言上的归纳概括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非常的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因此在课堂上我注意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千辛万苦”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快速默读、批注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时为2课时。
四、说教学重难点这是篇记人的文章,知道徐霞客是一位奇人,理解他所做的奇事,并感受他的精神、品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奇”字为切入点,采用以疑起问、以问促思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批注,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构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开放式课堂进行教学。
2、以读为主,通过自读、汇报读、老师的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受人物形象,升华人物情感。
3、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教学内容,渲染学习氛围,加深人物理解,入情入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这是整个上课环节的重心部分和主要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一)、赏图激情,导入课题:展示ppt,美图一张一张播放,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砸门一起来欣赏徐霞客曾经行走过的地方,自然导入新课----《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小学语文阅读课说课稿小学语文阅读课说课稿从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说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阅读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秋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秋天》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律动。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何其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描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三幅画面,展现了秋天的特点和氛围。
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审美能力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语文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和好奇心。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处于初步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3)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笔下的园子是一个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园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十年代有这样一个人,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就是萧红。
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著名作家茅盾称之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
(课件出示:萧红及《呼兰河传》的简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兰河传》中第三章的一个部分,题目叫——《我和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出示8个生字)(2)范写“帽”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去,将课文大声地读一遍。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别找出相关段落。
(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分别是第2、13小节和第3——12小节)三、感悟园子这令萧红魂牵梦萦的园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课文的第二、第十三小节,把你想到的词就写在句子的旁边。
1、学习第2小节(1)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板书)(2)迁移写法这一小节写的都是什么?那么它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详细写了什么?蜻蜓、蚂蚱作者一笔带过,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有详有略。
2、学习第13小节(1)这一小节又告诉我们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相机板书:、自由、快乐)(2)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在自由地飞,倭瓜、黄瓜、玉米在自由地长,园子里生机盎然。
可以说(课件:出示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你最想做这自由的园子里的什么?自由地说说你在这个园子里怎么快乐怎么自由。
你们现在在什么地方?你是什么?(若学生说到黄瓜时,顺势讲解“谎花”:“谎花”你见过吗?这个花只开花,不结果,向你撒了个“谎”,简称“谎花”。
13《谈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谈读书》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文章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谈读书的目的,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
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读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强调了读书的作用。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明而深刻的语言,在启人深思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说学情1.知识技能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旁批,注重积累等,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同学的回答能作出评价,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赏析文章语言时,还是觉得难于下手,或是说理不清,尤其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概括,本节课通过学生对本文语言自主的赏析,师生们一起及时的评价,同学们的说理能力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讲究读书的方法,一翻开书就盲目地读,通过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的内容“读书需讲究方法”的学习,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穿插引导,会给学生很大的启示。
2.思想动态方面: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升学的压力比较重,一些本来成绩偏差的同学,容易对读书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篇课文中阐述的读书益处,正好给学生起了导向的作用,会让那些学生再次坚定升学的信念,让全班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因此,本文的教学真可谓给学生下了一场“及时雨”。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以及学情,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鹬蚌相争说课第一篇:鹬蚌相争说课《鹬蚌相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与你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小学语文课。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对《鹬蚌相争》这节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鹬蚌相争》是湘教版第五册第十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说目标: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争、夹、晒”,理解“毫不示弱、互不相让、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理解“毫不示弱、互不相让、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我们去旅行》这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从课文内容看,《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外貌,不畏艰险、徒步走遍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的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功绩。
学生虽然学过写人的课文,但是这篇课文却与以往的课文有区别,没有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刻画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介绍叙述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了解教材,我们还要了解五年级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徐霞客所处的年代距今天久远,学生不容易走近人物,所以,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就学习兴趣而言,本篇课文没有生动引人的故事情节,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所以,本节课,这对这一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的品质。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教材,怎样才能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那就需要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及学法,本节课,根据课文结构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老师在教学时,通常抓“奇人”“奇书”,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我觉得,“奇人”“奇书”要抓,但这是课文的中心,一定要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才能认识得更充分,所以我以“阅读大地”为主线,让学生质疑,然后围绕“为什么要阅读大地”“怎么阅读大地的”和“阅读大地的结果是什么”展开教学。
2、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利用课外资料,深化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1
学校: 北京景山学校 年级:六
授课教师:张宏佳 教材:外研社初中一年级上册
Module 7 My past life
Unit 2 I was born in Quincy.
教材分析
本模块以过去生活为题材,要求学生掌握含有动词be的过去式 (was / were)的
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而且能用此谈论自己和别人的过去生活和经历。
本模块的主要语法是含有动词be的过去式 (was / were)的一般过去时,教学重
点是通过对过去生活和经历的描述,重点学习本模块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固定搭
配和句型。
课前准备一些与本模块话题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warming-up时讨论和观看。
围绕本模块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熟悉含有动词be的过去式 (was /
were)的一般过去时。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一课的be动词一般过去式。能够简单使用几个含有be动词过去式的常
用句型进行表达。但是对于本课大量体现的there was/there were的句型,还需要进行
体验和学习。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
1. 通过阅读,获取有关Betty在昆西的过去的生活的信息。
2. 使用含有be动词一般过去式的句型表达自己过去的生活。
3. 通过对童年的描述,产生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获取有关Betty在昆西的过去的生活的信息。
教学难点
使用含有be动词一般过去式的句型表达自己过去的生活。
教学用具
教科书,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2
Pre
-reading
Present pictures of a house. Learn the name of different rooms. Learn the new words. 3
mins
While
-reading
First reading Present the titl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and match the titles of different paragraphs. Get the general idea.
5
mins
Second reading Present five statements. Read the statements.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7
mins
Third reading Present the questions.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hare in the whole class setting.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7
mins
Fourth reading Show the summary of the passage. Read and complete the summary. Summarize the passage.
8
mins
Post -reading Present questions. Talk about past life in pairs. Present in the whole class setting. Use the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their past life. 10 mins
板书设计: Module 7 My past life
Unit 2 I was born in Quincy.
What was your bedroom like?
Were you happy there?
Were there lots of things to do?
What was your house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