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电成像器件
- 格式:ppt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116
1.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与电视型光电型成像器件区别: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1)用于直接观察的仪器中,器件本身具有图像的转换、增强及显示等部分。
2)工作方式是:通过外光电效应将入射的辐射图像转换为电子图像,而后由电场或电磁场的聚焦加速作用进行能量增强以及通过二次发射作用进行电子倍增,经过增强的电子图像轰击荧光屏,激发荧光屏产生可见光图像。
基本结构包括有:3)基本结构包括有:光电发射体、电子光学系统、微通道板(电子倍增器件)、荧光屏以及保持高真空工作环境的管壳等。
电视型光电成像器件:1)用于电视摄像和热成像系统中。
器件本身的功能是完成将二维空间的可见光图像或辐射图像转换成一维时间的视频电信号。
2) 工作方式:接受二维光学图像或热图像,利用光敏面的光电效应或热电效应将其转换为二维电荷图像并进行适当的时间存储,然后通过电子束扫描或电荷耦合转移等方式,输出一维时间的视频信号。
3)按工作方式可分为:电真空摄像器件;固体摄像器件;4)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光电摄像器件;光电导摄像器件;光电增强型摄像器件;热释电摄像器件;固体摄像器件;2.光电成像器件的特性:3.光电成像器件的噪声种类:散粒噪声;产生-复合噪声;温度噪声;热噪声低频噪声、介质损耗噪声等。
第五章1.像管成像的物理过程:1.)将接收的微弱的可见光图像或不可见的辐射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2.)使电子图像聚焦成像并获得能量增强或数量倍增;3.)将获得增强后的电子图像转换成可见的光学图像。
2.外光电效应的特点(两个定律):1)斯托列托夫定律:当入射光的频率或频谱成分不变时,光电发射体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光电子数或饱和光电流IG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该定律表明:入射光越强,其产生的光电发射越大。
2)爱因斯坦定律:光电发射出来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该定律表明:当入射频率低于ν0时,不论光强如何都不会产生光电发射。
3.像管的类型:1)工作波段可分为:工作于微弱可见光的像增强器;工作于非可见辐射(近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的变像管。
光电成像器件利用光电效应将可见或非可见的辐射图像转换或增强为可观察、记录、传输、存储以及可进行处理的图像的器件系列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弥补人眼在灵敏度、响应波段、细节的视见能力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等方面的不足。
最早的一种光电成像器件──光电析像管出现于1931年。
目前,各种类型的光电成像器件已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空间科学、X 射线放射学、夜间观察、高速摄影以及科学实验中。
按工作原理,光电成像器件可分为像管、摄像管和固体成像器件。
1、像管 各种类型的变像管、像增强器的电子照相管的总称。
它将可见或非可见的辐射图像转换或增强为可直接观察或记录的图像。
其工作原理是将投射在光电阴极上的辐射图像转换为电子图像,电子光学系统将此图像尽可能真实地转移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增强的光学图像(如变像管和像增强器)或记录在对高速电子敏感的胶片上(如电子照相管)。
a、变像管 一种把非可见(红外或紫外)辐射图像转换成可见光图像的器件。
图1a[变像管]示出了利用银氧铯光电阴极的红外变像管,它通常用于主动红外夜视中。
图1b[变像管]为一种用于高速摄影的变像管。
图1 变像管b、像增强器 一种将微弱的光学图像增强为高亮度的可见光图像的器件。
它广泛用于微光夜视中。
其光敏面通常采用钠钾铯锑多碱光电阴极。
获得高亮度增益的方式有级联和使用电子倍增器两种。
实现级联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在同一管壳内用薄的云母片作为支撑体,其两侧分别制作光电阴极和荧光屏,形成夹心倍增屏结构,以实现各级像管之间的耦合。
磁聚焦像增强器大都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种是采用纤维光学面板将单个静电聚焦型像增强管耦合在一起,如纤维光学耦合三级级联像增强器,它通常称为第一代像增强器,如图2[ 纤维光学耦合三级级联像增强器]所示。
25/25毫米第一代像增强器的典型性能是:放大率 =0.85,分辨率 28线对/毫米,亮度增益5×10,等效背景照度2×10勒克斯。
图2 纤维光学耦合三级级联像增强器在管内获得电子倍增的一条途径是在单级像增强管中插入电子倍增器,曾用过氯化钾薄膜,目前均使用微通道板电子倍增器,微通道板(MCP)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微型通道电子倍增器的通道紧密排列而成的二维阵列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