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词的用典艺术_高宽
- 格式:pdf
- 大小:311.45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00-04-27作者简介:陈学祖(1970-),男,湖南道县人。
研究方向:新诗文、文学思潮研究等。
¹典故之名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王苍传6:/亲屈至尊,降礼下士,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0。
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15No.3Sept.2000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陈学祖(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在对典故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严格精确之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应归结为四层内涵。
然后以此四层内涵为主要判别标准,对稼轩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和定性定量分析。
这种统计和分析不但对研究作为词人的辛稼轩的主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们入思稼轩其人其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可以经由用典视角与稼轩这个英雄词人和词坛圣手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体悟与解读,更加深刻地把握其词作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稼轩词;典故内涵;定性定量分析;主体建构;美学特质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0)03-0016-08一、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界定科学的发展总会使概念趋于明晰化和精确化。
典故的概念也需要重新审视。
古之所谓用事或用典(二者亦有区别),实际上不仅包含了现在的用典和引用两个概念的内涵,而且还内含着一些一般的传承性意象,甚至还牵涉到一些连引用和传承性意象都算不上的继承性语词。
这种缤纷杂乱的现象使得我们在分析用典时产生模糊的认识,还使得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文赋时总是草木皆兵、小心翼翼,惟恐看不出其中所用之典故,以致误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我们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产生这种惴惴不安心理的缘由在于传统的诗词文赋注释非常强调一字一词之来龙去脉。
而这一特点恰恰与传统的泛典论之概念相符。
请看目前最权威的辞书对典故的解释:5辞海6:/典故:(1)典制和掌故;(2)诗词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浅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价值作者:兰海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1期内容摘要: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宋代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如:“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1]。
629首[2]稼轩词中,那些慷慨悲壮的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也始终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研究稼轩婉约词,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词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作更详细深入的探究和把握。
关键词:辛弃疾婉约词艺术价值辛弃疾的早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壮烈生涯,从二十余岁离开山东老家投奔南宋朝廷后,一直任职地方,奔走于江南各地,时刻未忘故国故乡。
但是,“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使他有家不得归,备受亲人失散的哀伤。
因此,他创作了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闷忧伤的“代人赋”闺怨词,写得是婉曲妩媚,格调高洁。
既反映南宋离乱动荡的社会生活,又是他自身感情的写照。
其婉约词内容涉猎广泛,一些传统咏题表现得婉转柔媚,颇具神采风韵。
一.整体看,稼轩婉约词的内容包括以下四大类:其一,伤时感怀,是婉约词人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
它充满着对时光流逝、生命消纵的叹唱和美好事物被摧残的伤感。
稼軒的婉约词风格清隽委婉。
例如《满江红·暮春》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特点是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
其二,离情别绪,酬唱赠答,表现亲情和友情的作品。
多数是情致浓郁,缠绵温润,充分体现出词人的深情厚谊。
例如《忆王孙·秋山送别》,从“登山临水送将归”至“惟有年年秋雁飞”,抒写了伤别之苦、刻画了离别之恨、极写了送别之际,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厚谊和孤苦落寞的情怀。
其三,以咏物为题材的婉约词。
诸如歌咏梅、菊、牡丹、杜鹃、水仙、荷花等咏物词,其共同特征是既咏物,又不全咏物,很少把自然花卉作纯客观的描绘,即使刻画得细致入微,也寄予着辛弃疾那高洁俊朗的胸襟抱负,或是借物以讽世嘲俗。
收稿日期:2006-02-18作者简介:周炫(1976-),男,江西乐安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第21卷第9期2006年9月Vol.21,No.9Sep.2006稼轩词用典与辛弃疾的价值取向周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摘要:辛弃疾以“才学为词”,以“诗言志”的精神写词,借典明志,使词进一步“雅化”;本文通过对稼轩词借典明志的分析,探讨了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稼轩词;借典明志;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6)09-0028-04辛弃疾饱读各种文化典籍,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营养。
他在词中用典显示才学,而用典又成了其明志的重要手段。
稼轩词借典所明之“志”,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
一、经世致用忧患立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以词奏响一首首爱国心曲。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丰富,从中可以看到有一条思想的红线贯穿始终,给人强烈的印象,这就是经世致用,忧患立命。
“经世”观念作为儒家特有的一种价值取向,表现的就是入世精神。
辛弃疾饱读儒家经典,素以“通儒”、“真儒”自许。
因而,辛弃疾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希望实现宏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词表现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抒写民族危难、壮志难酬的悲愤,抨击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
在辛弃疾看来,经世求仕决不是为了贪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整顿乾坤,挽救国难,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如“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借用《庄子・说剑》中提利剑“上决浮云”和宋玉《大言赋》中“长剑耿耿倚天外”的典故,想象必须有一把倚天万里的长剑,去决开浮云,使西北重见天日。
这是在比兴中用典,暗喻中原被金兵占领,表明决心要扫荡敌人,收复中原。
稼轩词健笔写柔情文学特点研究ﻭ摘要:稼轩词以豪放著称,充满了恢复中原的壮志和民族的战斗精神,他的爱国词章,慷慨悲壮,澎湃,而且气势非凡,境界辽阔;但由于一生遭遇的沉浮,他的悲壮豪放之中又有怀才不遇的哀婉沉郁,了他豪放中又寓沉郁的独特风格.ﻭﻭ关键词:豪放悲壮爱国之志雄才抱负哀婉沉郁ﻭﻭ正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的词由于确立并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明人张綖《诗馀图谱》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清初王士禛《花草蒙拾》又持另一观点:“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稼轩称首。
”综观稼轩词我们也难免会为他那“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的胸怀和才气所。
在词史上他又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尤其重要的就要数他继苏轼之后进一步创造出一些气势悲壮,场面雄阔的艺术境界和豪壮勇猛的形象。
ﻭ词本是早期文人所写的只是在歌筵酒席间给歌酒女传唱的曲子,其题材也大多是游子思妇的离愁相思,或是的之系.直到坡词在写人状物咏景时以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中得以突破,人称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稼轩词更是被称为在“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
苏辛二人的词都是冲破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传统题材的局限,而抒写自己的襟怀志意,同时创造了一批又一批气势勇猛的形象。
但辛弃疾抒写志意是与坡不同的,叶嘉莹教授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讲到:“苏坡写志的态度与辛弃疾时不同的。
苏坡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志意,一方面有道家旷达的襟怀,他的词是他在治上遭到贬谪,失意之后才去写的,因此多以表现旷达的逸怀浩气为主,并不正面写他的用世志意。
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所表现的是他正面的志意。
”其实,辛弃疾所表现的“正面的志意”与他的治抱负紧密相关。
辛弃疾是个英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的词是英雄的词,“万壑千岩归健笔,扫尽平山风月”。
他生在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他应时而出了;但那个时代的政治却是害怕英雄压抑英雄的政治,所以他这个“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就被锁在了政治的“牢笼”里,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需要时拿出来摆摆样子,不需要时就把他闲在一个地方任由他胡吃闷睡。
你不是有劲没处使吗?那你就去镇压农民暴动,就是不让你去打真正的敌人。
时代把他呼唤出来,政治又把他消磨殆尽。
那个时代政治没有成就他这个英雄,所以他是个不遇的英雄;可是那个时代政治却成就了他这位词人,成就了他那英雄的词,不过那是“不遇的英雄”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沦陷区,他出生时宋王朝已南渡十多年了。
幼年时他的祖父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常常带着他和一些孩子们“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
”(《关芹十论》中语)他后来就真的“投衅而起”了,拉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要保家复国,他以英雄的姿态步入了他的人生路程,登上了时代的政治舞台。
当时济南有个叫耿京的农民,有一支更大的队伍,辛弃疾就把自己的人马并人了耿京的“义勇军”,声动遐迩,威震敌胆。
这个时候金国出了件大事,就是金主完颜亮因急于向南宋进兵而被他的部下杀掉了。
金人一方面派人到南宋议和,一方面引军北归。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政府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的打击。
建议获允后,他和一个叫贾瑞的被派往南宋朝廷商洽。
可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南下之后,义军内出了叛徒,一个叫张安国的被金人收买,把耿京杀了。
张因而做了金国的官。
辛稼轩北返走到海州才知道发生了事变,要是别人也真是无可奈何了,辛稼轩可不怕这一套,他可能上来山东人那种倔脾气了,临时组织了五十来个人,就直杀到金营里去了,在五万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带领着他们急驰南下,到了南宋朝廷,把张安国杀了。
第22卷第2期2006年6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AIBPolytechnicCollegeV01.22No.2Jun..2006稼轩词用典与“以才学为词"周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政经系,广东广州510507)摘要:用典是辛弃疾词创作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学界对此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该文通过对稼轩词用典数量的统计分析,来探讨辛弃疾的文化知识结构,以及稼轩词用典显才学的特点。
关键词:稼轩词;用典;“以才学为词”中图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9-931X(2006)02-(I)73-07辛弃疾自幼饱读经、史、子、集,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南渡后,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于是,他以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以“词”为“陶写之具”,高歌北伐抗战,抨击投降苟安。
辛弃疾熔铸经、史、子、集的人物故事,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j冲破了时空的局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
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稼轩词用典数量进行了新的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辛弃疾的知识结构,进而探讨稼轩词用典显才学的特点。
一、稼轩词用典数量统计本文对稼轩词用典情况的统计,主要是以邓广铭先生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范之麟主编的《全宋词典故辞典》【2J。
统计的标准是:凡属辛词中引用或化用事典与语典,均看作是典故;对无喻指义、借代义或其他特殊涵义的人名、地名、天象、器物等名称以及反映风俗习惯的词语,均未看作是典故。
由此统计出稼轩词中用典数量有1621处(见下表)。
二、从用典看辛弃疾的文化知识结构通过列表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辛弃疾学识广博,在词的创作中广泛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
我们也可以从用典中看出辛弃疾的文化知识结构。
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稼轩词用典进行分类:第一,在经、史、子、集各部坐作中,稼轩词用集部典最多。
辛弃疾词作鉴赏辛弃疾介绍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
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
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
改广德军通判。
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
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
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
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
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
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
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
四年,改知镇江府。
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
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
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
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
《宋史》有传。
作品简介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
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
《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试论稼轩词用典的方式
范进军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稼轩词用典的方式,其用典方式可分为"正用"、"反用"、"活用"、"化用"、"暗用"、"连用"、"集句"等七种.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范进军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试论稼轩词用典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2.论义山诗与稼轩词用典的几点差异
3.稼轩词用典与辛弃疾的价值取向
4.稼轩词用典与"以才学为词"
5.试论稼轩词的用典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邃…1赶{…旦……吐…1旦{…互……直…1飞1
高宽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南宋的辛弃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他继承苏轼所开创的先例汲取了诗文骚赋用典的成就将典故大量地引入词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后代词论家的广泛称誉徐饥说词至稼轩经史诸子行间笔下驱斥如意(《词苑丛谈》);刘熙载说稼轩词
运用唐人诗句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艺概词概》)稼轩词的著名研究者邓广铭先生也说使用典故之多是稼轩词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这样称道是因为辛弃疾的用典有着迥然别于其它词家的特色它既不同于庄子的专以荒诞离奇的三言来阐发深邃的哲理;也不同于李商隐的醉心于好对切事过于含蓄使人有雾中看花隔帘望人之感至于周
邦彦的只在融化唐人诗句上下气力黄庭坚的崇尚点铁成金与稼轩相比则只是锤字炼句的工夫稼轩的用典是以其浩大的气力多样的方法随心如意地驱策安排而丝毫不显斧凿之痕条而析之可有四点
第一方多法众驱策如意稼轩词中所用典故数量甚为巨大他的《长短句》中有词六百二十六首其中用典的词篇占六分之五所引典故多达一千五百条以上这样多的典故要想用得妥贴使人不觉枯燥呆板就必须善r使用多种手法词的各种用典之法皆为稼轩所熟驭这里择其要者说明之
单引即一首词只引一条典故这本是一种平平之法可辛弃疾却能将它翻
新出奇他常将一
条典故做为一首词的中心碾延开去扩为一词如《卜算子为人赋荷花
》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
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这首词只用了一典即《南史》所记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花也辛弃疾以此典为筋簇碾研铺展以佳人步写荷花美又以荷花为风雨潺谁写佳人遭受踩痢之苦从而编织成这首词化引也称化用即将典故变化后用于词中它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简单的将典故稍加变化或增减变换儿字或颠倒字句顺序而后入词如《木兰花慢旧时楼之客》之句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涵即是一例它是杜牧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的化用化引的另一种则是刘典故进行较大幅度的熔裁或提炼只保留关键部位但仍能辨出其原貌《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中的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句所引典故是苏秦少年著黑貂裘挂六
国相印之事虽然《战国策》叙述这一典事篇幅很大但辛弃疾只选取了季子黑貂裘等关键
词语入词
暗引也可称溶引是一种特殊的化引这种方法是将典故暗引入词让典故不露痕
迹地在词中作千姿万态的变化将它与明引相比其特点就异常清楚刘邦的《大风歌》稼轩词有两处引用一处为《西江月》所引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一处为《贺新郎其
154一央吾衰矣》所弓卜回首叫云飞风起前者为明引明朗爽洁一看便知;后者为暗引曲折含蓄大风歌被暗引入词如糖之溶水尝之觉甜而视之不见人们虽可感受到稼轩的愤您若狂的情绪却不易看出他在运用典故其运典用心也只能在研磋中理解反引
,即《诗人玉屑》所说的反其意而用之亦即杨万里所说的翻案法稼轩的《
满
江红倦客新丰》里的两句词且置请缨封万户竞须卖剑酚黄犊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汉朝终军
向汉帝请缨缚南越王一是汉之渤海太守龚遂劝百姓卖剑买牛发展生产前者为正引后者为
反
引虽然后者字面上与原文意思一致实质是一句不甘退隐的愤激之词发泄了自己不为执政者所信任的愤您如果把结句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联系起来看则更可清楚坟种用法
第二,以气运典,不为事使这是辛弃疾用典最为突出的特点六朝的用典李商隐的用典惨淡经营典故的组织安排以铺搞排对取胜稼轩虽也讲求组织安排但更主要的是用一种大气即《因库全书提要》所说的以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气概来运用典故使典故的安排不堆垛不滞塞正如楼敬思所说: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这一特点他的长调《贺新郎赋琵琶》表现得最为突出: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济阳江头客画舫亭亭
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
难说辽阳牙使音尘绝琐高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
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
到此为呜咽
这首词用典在十三处以上凤尾龙香拨二典出于《明皇杂录》之贵妃弹琵琶一段;自
开元句出于白居易《新乐府法曲》和《长恨歌》;最苦句用白诗《琶琶行》之得阳江头夜送客主人忘归客不发句;记出塞句用王昭君出塞典和欧阳修《明妃曲》不识黄云出塞
路岂知此声能断肠;马上句源于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
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望昭阳句源于王昌龄《长信秋词》犹带昭阳日影来;弦解语用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小弦句,辽阳句用李白《忆秦娥》咸阳
古
道音尘绝句;轻拢慢捻截白诗轻拢慢捻抹复挑前四字;推手句出于欧阳修《明妃
曲》推手为琵却手琶;梁州典出元棋《连昌宫词》:遗巡大遍梁州彻色色龟兹轰陆
续;千古七字出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墙格灰飞烟灭
;
贺老句本于元棋《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沉香亭句出于李白《清平调》沉香亭北倚栏干;为呜咽出于《琵琶行》之满座重闻皆掩泣这首词使用典故之多在稼轩词中是占第一位的用典既多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及诗文就必然纷繁词篇
共
涉及到五个人九件事其中有些典故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如昭君出势与贺老定场有的典故还
比较生僻将这样多的典故用到一首词中造成一句一典甚至一句数典的情况如若没有明确的
中心统领就会使词芜杂混乱但是稼轩却将它写成了一首用典之名作其原因就在于他以一股大
气或气概来调动安排这许多典故陈廷掉评它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回旋在稼轩词中之气是各种各样的这首词中的气是一股愁恨之气即失意者的被滴逐
之
恨壮志不遂之愁和人生灰飞烟灭的慨叹稼轩以这种气上闽将白居易被滴昭君出塞之怨等组织到词中以表达自己被酬的苦恨;下闯将开元盛事〔贺老贵妃沉香亭霓裳羽衣
一155一舞等)的云飞烟灭将辽阳释使音尘绝写进去以表达自己对北宋宣和盛世逝去之慨叹和对中原不能收复之怨愤这样所有的典故都被这种浓郁的大气所包举所融化所驱遣使人只见情
气不见典故如辽阳古道以下六句现于人们眼前的不是游离的李白元棋白居易欧阳修的诗句而是一幅令人泪落的丹青词中描绘了一位时刻系民族危亡于胸怀的巾帼志士的形象她常年盼着恢复中原以见到家乡音信然而这音信却从未收到于是她极度忧伤地一推一却轻拢慢捻着琵琶泪珠挂满了她的睫毛《梁州》曲痛心彻骨从她的手底飞出穿过琐窗飞向寒空一典故用到如此程度确实达到了词论者所说的融化不涩(张炎语)浑成脱化(沈祥龙
语)陈霆说此篇用事很多然园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的是妙手(《诸山堂词话》)道出了
此篇用典的
佳
处
第三化典缩故约以使用
这是稼轩用典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词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在用字数量上有着严格的规定有的词论者认为词的小令不能超过四十九字中调不能超过八十九字九十字以上即为长调最长的吴文英的《莺啼序》也不过二百四十字在如此少的字数中稼轩经常要安排七八条乃至十几条典故特别是那些叙史和故事之典字数很多少则几十多则数千如何用几个字表达出来就成为一个
难题对此辛弃疾采取抓住典故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的方法将典故浓缩为一二句话甚至三五个字而入词姜夔称之为学有余而约以用之王文华称之为材富则约以用之《贺新郎
》
一词
牌限用一百一十七字辛弃疾在他的《绿树听鹑鹅》一闽里却安排了十条典故其中昭君典李陵典
荆柯典字数均在数千稼轩约以使用虽全词用典十处而不见阻塞凝滞稼轩的这种功夫特别在荆柯刺秦王一典的运用上尤为显出一个长达四千字的典故稼轩抓住人的黯然消魂者惟别
而已的生理习性从十几个情节中独取其最合于本词中心意旨的易水恨别一节又将最能表达
这一
恨别的特征事物恨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和座中人听歌的反映熔炼成新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缩四千为二十解决了字数与内容的矛盾为后人的用典树立了范例
化典缩故约以使用这一特色稼轩又有一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是将典故聚化为几个字的词组或短语并以排比对仗的句式将其组合起来成为一个长句我们可给它取名叫典故连用句这
样的用典句字数相同结构整齐节拍一致兼以内容的相类或相反能更为全面深刻地反映词家的
思想增加词的艺术美试看下例:梦连环歌弹铁赋登楼(《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
王家竹陶家柳谢家池(《水调歌头十里深窈窕
》
王家竹陶家柳谢家池为排比用典句共是三个词组每组三个字两个音节都是偏正结构(定语十中心词)这样的组合使词表现出整齐的形式美与和谐的音乐美这一组用了三个意义相近的典故王家竹用晋王子献爱竹典表现王子献居身为官却不为官累喜欢随兴而为爱竹成癖的性格;陶家柳用陶潜《五柳先生传》典反映陶渊明厌恶尘世返古求朴的高洁胸襟;谢家池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典表现了谢灵运对山水的钟情用这
三个典故来反映作者的归隐思想谐和一致恰到好处既使人看到他对腐朽的政治和昏浊的现世的
厌恶又使人理解他热爱自然向往羲皇的情怀如此复杂的内容
是一条典故所难以表现的以这种结
构整齐的连用句方式来用典是稼轩的一个创造
第四叙事间理,典议结合词发展到南宋在大量用典的同时议论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于是词人很注意用典和议论的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