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3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心得_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悟与收获a;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下面是带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欢迎查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一__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党中央的领导、号召和院团委的积极支持下, 我系为进一步认真学习、研究、领会、贯彻中央、省、院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精神,全面学习我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科学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来加强我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三年来我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我系具体的工作如下:第一、三年来我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学生,紧密结合我系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把中央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的贯彻到实处,将其融入学校及我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之中,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我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讲座及宣传工作。
如《一堂生动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首批“支援西部”志愿者我系99级毕业生郑玉兰回母校作报告;《思政教育实际出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
极大地提高了我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第二、我系还充分发挥我系系刊编辑部、学生干部及各班委的影响力和宣传功能,加大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服务。
在__年中,我系结合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机,认真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在系刊《火花》设置理论学习专题,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潮引向深入,推向前进。
2022年南京大学考研招生目录
------------------------以下内容来源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请在查询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前,先仔细阅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招生目录上的学制仅供参考,有关信息以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为准,本文摘自鸿知南京大学考研网。
注:1、我校各专业拟录取推免生人数将会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请届时查询。
我校各专业最终招生人数根据教育部下达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可能增加或减少)。
本文摘自鸿知南京大学考研网
2、△为硕士专业学位。
请在查询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前,先仔细阅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Vol.44No.3Mar.2023第44卷第3期2023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一、反对应试教育,抵制宋明理学《红楼梦》诞生的时代,宋明理学盛行,深刻影响教育领域。
理学家朱熹《四书集注》,是官方规定的学子必读书目。
朝廷科举考试所用体式八股文,从题目确立到内容写作,都必须以该书为依据。
然而,清代初期,三大思想家尤其是颜元反对应试教育,抵制宋明理学。
这种激烈的对抗,在《红楼梦》的有关故事情节中便有所体现。
如其第9回,宝玉将入家塾读书,父亲贾政找来伴随李贵传话:“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①第81回,贾政严令宝玉:“自今日起,在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
”②他亲送宝玉重入家塾,又求托先生贾代儒:“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
”③所谓“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就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熟读为始,精思继之;索其蕴奥,终有所得的套路。
所谓“习学八股”“作文章”,就是按其固定格式,诠释经书义理,不能表达个人见解,只是代圣人立言。
所谓“读书、讲书”,就是专以读讲为学;读讲之余,继以静坐,体认天理;以主敬为其根本,以穷理而致其知。
这便是从书本到书本,死读书,读死书,耗尽平生心力。
此外,贾政命令儿子“不许做诗做对”,不许涉猎诗词、古文,目的在于让他全力以赴地应对科举考试。
由此可见,贾政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的维护者、宋明理学的代言人。
为了彻底揭露贾政的丑恶嘴脸,《红楼梦》不惜采取矫枉必须过正的原则,对理学家提倡的一切读书活动予以质疑。
第82回里宝玉对黛玉说了一段话:“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
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人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的力量,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三、党和政府对待民族与宗教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政策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党和政府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2000年起对民族地区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宗教同政权、司法和教育分离,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违反法律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
四、处理好民族与宗教问题有着相同的意义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
有利于把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同时尊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既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又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意识和某些礼仪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已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能够把少数民族和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这也正是党和政府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幼儿教育思想是指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儿童发展、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理论和观念。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幼儿教育思想:1. 蒙特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强调通过儿童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法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提倡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自由和秩序中学习和成长。
2. 福洛贝尔教育法: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洛贝尔提出的教育理念,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
福洛贝尔教育法强调通过游戏和创造性活动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
3. 瑞吉欧教育理念:起源于意大利瑞吉欧地区的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能力和潜力。
瑞吉欧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儿童通过探索、艺术表达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4. 华德福教育:由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教育体系,注重儿童身心灵的平衡发展。
华德福教育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活动,尤其重视艺术、手工和日常生活技能的教育。
5.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如语言)的内化而实现的。
这一理论强调成人和同伴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和指导性参与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鼓励儿童进行探索和实验。
7. 布朗费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美国心理学家乌里·布朗费伦纳提出的理论,强调儿童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作者:史誉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摘; 要:《论语》与《学记》分别成书于战国初期与战国末期,其创作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春秋与战国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
以各自的社会实情为基础,二者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培养目标上《论语》更加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学记》则偏重于普通百姓。
同时,在教育思想上,《学记》多为《论语》的继承与发展。
最后,在综述思想的前提下,以事实为依据,叙述了《论语》与《学记》在现代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论语》;《学记》;教育思想;现代意义作者简介:史誉遐(1990.1-),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3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广设,孔子的思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经典的《论语》,也愈发受到许多学者的精心研究。
但是,当代对于《学记》的研究就略少一些。
《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这样一部意义深远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
文章尝试着将《论语》和《学记》的教育思想加以比较,找出异同,并考虑其中的现代意义。
一、《论语》与《学记》产生背景的比较《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的是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典范之作。
《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著作,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两书著书背景相隔数百年,其中思想各有特点且大同小异,反映了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教育思想也不外如是。
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应可将其创作背景推至春秋时期,考虑当时的背景对其思想内容的影响。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下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8-30T08:49:28.909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3期作者:高甜[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甜南京市江宁区殷华街幼儿园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幼儿时期是人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协作能力、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为幼儿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本文主要探讨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下,开展幼儿园实践工作的策略,以期为今后幼儿园德育工作更好展开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幼儿园教育;德育工作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思想,再次明确了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让德育理念渗透到幼儿的言行之中,但部分园区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机械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强硬的灌输德育理念和行为要求,以背诵的方式要求幼儿记住其中的具体条文内容,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有些幼儿在学校当中在教师的看管下表现很好,但是在家庭中的行为和表现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德育教育工作没能做到家校结合展开,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最终会让德育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一、以行代思,在行动中渗透德育理念《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论罗素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张潇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8期张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人道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和活动家。
自由教育是罗素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目的是培养活力、勇敢、敏感和理智,其原则是强调自由与纪律权威并重,其诉求是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在英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也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罗素;自由教育;目的;原则;诉求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8-0176-03收稿日期:20150420作者简介:张潇(1990-),女,苗族,湖南麻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1自由教育的背景1872年5月18日,伯特兰·罗素出生在辉格党贵族世家,辉格党是自由党的前身,因此自由主义很早就在罗素心中萌芽。
虽然出生在贵族世家,但他从幼年开始就生活孤独,因为他的父母亲、姐姐和祖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罗素由祖母抚养长大,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祖母对罗素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这为他之后取得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罗素从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使他的视线从数学逻辑中转移出来,开始注意教育问题。
1916年初,他在发表的《社会改造原理》一书中,从改造社会的需要角度论述通过教育改造人性的问题,他的观点与当时流行看法有很大不同,引起了英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他肯定了好的教育对社会和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由于罗素的孩子较多,对于孩子的教育罗素深有感触。
1927年他出版《论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的教育》,系统阐述了其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他和第二任妻子朵拉创办了皮肯希尔学校,其办学风格是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很好体现。
从1927年创办到1935年,罗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皮肯希尔学校,他亲自管理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
63作者简介:张萌(1977— ),女,汉族,浙江余姚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是中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生活在明末危机四伏,异族入侵,宦官专权的动乱年代。
终其一生,对留存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及其腐朽的思想体系作了无情的剖析与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充分展现了博学多才的大家风采。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在晚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成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其中,在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和论述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之先河,可以说,黄宗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黄宗羲,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很早就开始教学生涯。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其父黄尊素被害时,他年仅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
在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他避居余姚化安山,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进行教学活动。
自康熙六年(1667年)后,他更是先后在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讲学活动。
甚至在80高龄时,仍不知老之将至,兴致勃勃,重登姚江书院讲学。
黄宗羲从事教学活动,前后历事60余年,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
而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又和黄宗羲在浙东的讲学活动密不可分。
所谓清代浙东学派,指的是在浙东宁波和绍兴地区形成而逐渐扩展开去的一个学术流派。
我们知道,一个学派的形成都离不开创始人的教育活动。
譬如,春秋时代孔丘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后来宋明时代出现的“心学”、“闽学”等都是如此。
欧阳代娜语文教育思想在培育民族审美趣味中的应用路径发布时间:2022-08-05T02:51:30.934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6期作者:唐一豪[导读] 民族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情趣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语文学科作为传授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唐一豪河南师范大学,453007摘要民族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情趣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语文学科作为传授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欧阳代娜老师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她注重以美感人,从美学的角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其语文教育思想对于培育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具有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欧阳代娜教育思想:民族审美:策略研究一、培育民族审美趣味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面对西方社会声势浩大的文化侵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民族审美观的建立和对青少年一代民族审美情趣的培养。
“民族审美与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复兴息息相关,更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1]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力量,建立民族审美观、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离不开对青少年的培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作用。
而在学校教育的各门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传授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又起到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教育部门也愈发的重视语文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审美方面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欧阳代娜老师教育观在培育民族审美中的作用欧阳代娜老师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她认为“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要原原本本地还原语文课文中的内在美,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向学生揭示文本内在美。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概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偏差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应用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案例分析0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概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是一种研究人类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它着重于探讨人们对于政治、社会、道德等领域的认知过程和规律。
特点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想认知过程。
实践性:该理论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认知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定义与特点010*******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重要性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思想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思想认知的统一和提升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起源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在中国,该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历史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历史与发展02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0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与主观认知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0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
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摘要:张雪门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学前教育思想是其最着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学前教育思想方面,他提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育要兼顾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相统一,他强调以“做学教”为教学手段、审慎选择幼稚园教材。
他还秉持“实践”的理念,强调重视“实习”对师范生的作用,同时重视幼稚师范教育。
张雪门先生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为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张雪门;近代;学前教育思想20世纪,是中国教育艰难求生、曲折发展的时期。
伴随着国家性质变化、中西文化激荡,处于萌芽阶段的幼儿教育,受到当时日本式的蒙养院或教会办的幼稚园的影响,对我国幼儿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当时的学前教育领域,张雪门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代表着当时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目前,学界对张雪门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也很多,但更多是关注于其思想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对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一个全面的、简单的介绍。
1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张雪门先生认为,儿童身心发展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身心并不能脱离社会自己单独发展。
儿童是社会的儿童,儿童的发展依存于社会,最终融入社会。
至此,行为课程确立了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相统一。
当今社会,幼儿园课程的目标需要考虑儿童需要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的标准,强调两者的协调性和共进性。
事实上,从以“成人为中心”到“儿童本位”,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思想。
同时,幼儿园的课程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儿童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从两者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园课程也需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儿童个体的需要,并把社会需要和儿童自身需要结合起来[2]。
2幼儿园课程:行为课程行为课程是张雪门先生的又一重要贡献,他认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3]。
教育广角南方论刊·2019年第12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其他重要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观点,形成了新时代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系列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尝试性地阐述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但是,“立德树人”的深厚内涵却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息息相关。
要科学阐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首先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立德”与“树人”两个概念。
根据《辞源》解释,立是树立,立德即为“树立圣人之德”,树为“种植”,树人即是“培植人才”。
“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转·襄公二十四年》中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1]立德、立功、立言被世人称为 “三不朽”。
其中,“立德”强调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立功”强调建立卓著功勋,“立言”强调著书立说、发表真知灼见。
在这“三不朽”之中,“立德”居于首位。
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也一直推崇立德为重,这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中华民族以追求德性之实现的精神倾向。
“树人”一词首次出现于著作《管子﹒权修》之中。
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古;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2]在这里,管子将“树谷”、“树木”和“树人”进行类比和对照,强调了“树人”的重要性,并认为“树人”是终身之计,具有百倍的收获。
在逻辑关系上,“立德”与“树人”是并列的;但在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为:“立德”和“树人”是螺旋式上升关系,“立德”为“树人”打好基础,只有立好“德”,才能树好“人”;“树人”为“立德”之根本,树好“人”,有利于立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