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课题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5卷 第2期红河学院学报Vol.15 No.22017年4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Apr.2017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刘 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 551700)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彝族刺绣文化走出深山,步入商品市场轨道,但与此同时,受功利主义驱使,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暴露出风格特征被“弱化”,内容形式被“异化”的开发乱象。
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彝族刺绣文化开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彝族;刺绣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7)02-0024-04收稿日期:2016-07-05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特色文化产业政策背景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YXJDY1602)作者简介:刘云(1967-),男(彝族),贵州赫章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彝族文化。
在国家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彝族传统刺绣文化(以下简称“彝绣文化”)产业又一次迎来繁荣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正如各类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处境一样,在市场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要面临技艺流失与发展变异等各种现实问题。
如果说技艺流失是现代化与工业化客观环境造成,那么发展变异则是业界打着创新与时尚化旗号的人为因素所致。
目前在国家实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文化究竟如何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时下彝绣文化产业开发必须回答和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 彝绣文化的调查与整理在现代化语境下,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彝绣文化已经丧失其美化服饰的传统功能,虽然旅游文化市场为其开启了另一扇生存之门,但作为市场化了的一个产业,传统彝绣文化已无法把握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传统彝绣一方面由于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另一方面由于随意抄袭、拼贴、张冠李戴等所谓创新设计,已经危及彝绣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98FOCUS ON ANIMATED MOVVIES动画视域2017年10月,《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在网络走红,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网络播放量过亿,B站评分9.8分。
不少网友被这部动画微电影感动得流泪,甚至还赢得了国外动漫迷们的赞扬①。
这部由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微动画电影,在形质层面上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标准建构人、物、境;在叙事层面,以“仁爱”为核、以“史实”为准绳进行情节设计;在意蕴层面,追求人、事、物与神的合一,追求意在言外、神与物游的超然感。
因此,《中国唱诗班》使观众在欣赏之余,体验到一种久违的“趣”之民族审美快感,从而激发出封存于国民记忆中的中华历史文化,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一、“趣”之审美范畴据《说文》,“趣”的本义是“疾、快”的意思[1]②,本身并非审美范畴。
其与审美发生联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词义演变过程。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趣”有三义:一是“快步走,疾行”,引申为“趋向,朝某一方向奔去”;二是“催促、督促”,引申为“急速、赶快”;三是“旨趣,意思”。
[2]经考察,“趣”能够与审美建立联系,并最终发展成一套“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系统”[3],当源于其“旨趣”义 ,而其之所以能进入审美范畴,则与中国艺术在创作与赏鉴方面的独特性有密切关系。
中国艺术向来讲究“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讲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此种艺术观念的形成,源自中国道家哲学所提出的“道”这一哲学范畴。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在此句中,老子表示,“道”难以言说,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一般的“道”了。
“名”难以命名,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一般的“名”了。
因此,人们要经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的东西,它们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彝族文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彝族文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彝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然而,目前对于彝族文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系统地探索彝族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传承现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彝族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探究彝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对彝族历史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彝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2. 彝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彝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和谐共处”、“敬老尊贤”、“生态保护”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3. 彝族传统艺术与文化表达彝族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彝族织锦、木雕、舞蹈、音乐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同时也为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4. 彝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彝族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民间传说等。
2. 实地走访彝族聚居地,了解当地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现状。
3. 进行专家访谈,与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获取他们的研究经验和观点。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度课题指南一、现实问题研究1.移民搬迁与彝族地区环境变迁研究2.彝族城镇化进程中相关问题研究3.彝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现状调查与研究4.彝族农民工稳定就业措施研究5.彝汉文化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研究6.彝族文化传播影响研究7. 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二、彝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研究1.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研究2.彝族地区文化生态与文化存续研究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对策研究4.彝族地区农村伦理道德研究5.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研究6.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7. 彝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研究三、文学艺术研究1.彝族民间文学研究2.当代彝族文学研究3. 彝族影视文学研究4. 彝文书法研究5.彝族美术研究6. 彝族音乐研究7. 彝族舞蹈研究四、支格阿鲁文化研究1.支格阿鲁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2.支格阿鲁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研究3. 支格阿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4. 支格阿鲁文化影视开发研究5. 支格阿鲁史诗研究6. 支格阿鲁与其它民族英雄史诗比较研究五、语言文字研究1.规范彝文实施的现状研究2.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3. 彝汉新词术语翻译问题研究4.四省区彝族语言文字通用问题研究5.彝文辞书编译研究6.散居彝族的彝语使用情况研究六、教育研究1.彝族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2.彝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3.彝族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4. 彝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研究5.高校彝族学生发展状况研究6.高校彝族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七、彝医药研究1.彝族医药理论及其教学研究2.彝医药开发及临床应用研究3.彝药偏方及其应用价值研究4.彝药标本编目、采集与制作研究5.彝药中植物药的生长区域与环境调查研究6.彝族传统文献中的彝药相关知识研究。
近期关于申报2016年度各类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通知校内各单位:近期接部分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通知,2016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请申报者点击链接查看通知,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
1.2016年度“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项目申报公告与课题指南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3月8日,申报书一式4份,活页10份。
2、2016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项目申报公告项目申报书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4月4日,申报书一式5份。
3.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申报指南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4月11日,申报书一式4份,活页3份。
4.关于申报2016年度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的通知(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3月14日,申报书一式6份,活页5份。
5.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申报通知(课题指南.项目申报书.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3月14日,申报书一式5份,活页4份。
6.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张大千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公告(课题指南.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3月31日止(以收到电子文本为准)。
申报者务必于截止日期前用挂号信将申报书一式3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12份,单独装订)7.关于申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的通知(项目指南.申报书)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2月25日,申报书一式5份。
8.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6年度研究项目申报通告(课题指南.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3月21日,申报书一式3份,活页8份。
9、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的通知项目申报书.论证活页科技处受理申报截止时间:2016年4月11日,申报书一式5份,活页7份。
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罗春秋(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摘 要: 滇、黔、川和桂等省区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保留的彝族传统文化非常丰富,而且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都非常鲜明。
随着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中,人们愈发重视对优秀文化的有效开发利用。
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彝族传统文化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主要针对彝族文化展开分析,探讨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途径,希望可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彝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Yi CultureLUO Chunqiu(College of Socialist Theory and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China)Abstract: Yunnan, Guizhou, Sichuan and Guilin provinces are the main settlements of the Yi nationality, among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s very rich, and the nat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stinct. With the continuous penetration of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s in all corners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xcellent culture.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and utilize Yi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Yi culture, discusses the ways of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Yi culture, and hopes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Keywords: Yi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thnic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罗春秋(1985-),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附件:2017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指南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云南研究基地课题1.边境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2.党内政治生活与政党治理关系问题研究二、云南藏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藏区多样性生计与民族和谐研究2.云南藏区藏传佛教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3.独克宗古城民族关系发展研究三、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藏羌彝多民族文化走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路径与对策研究2.文化创意产业与高原特色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研究四、云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预警与对策研究2.云南生态红线建设与校验研究五、云南滇学研究基地课题1.滇池流域历代碑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2.近代云南学术期刊与滇学研究六、云南周边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基地课题1.澜湄合作机制下联合护航的升级发展路径与云南作用研究2.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国际农业开发合作研究七、云南现代管理与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研究2.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机制与对策研究3.云南省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路径研究八、云南教育发展与西南联大研究基地课题1.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云南“直过民族”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研究2.云南高校协同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人才机制研究3.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研究九、云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课题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效能提升路径研究2.云南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的精准扶贫效应研究3.云南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十、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省旅游景区优化布局与管理改革研究2.大众旅游时代云南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3.民族旅游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与机理研究十一、云南医疗改革与健康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1.健康扶贫背景下滇西边境山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云南省流动人口群体城市文化适应中的健康问题研究十二、云南“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农户兼业行为对农村土地转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云南大健康产业与农业保健功能开发与应用研究十三、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研究2.云南省分诊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其策略研究十四、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道书收集整理与对外宗教文化交流研究2.互联网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传播机制与治理研究十五、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课题1.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研究2.云南宗教舆情互联网传播及应对机制研究十六、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多维贫困测度研究2.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生态经济建设实证研究十七、云南省财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课题1.促进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2.精准扶贫战略下云南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反馈机制研究3.云南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构建研究十八、云南对外金融合作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互联网模式研究2.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金融合作研究3.越缅老三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对云南沿边经济影响研究十九、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课题1.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云南核桃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2.健康中国背景下云南森林康养路径发展研究3.全国林业碳市场背景下滇西边境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研究二十、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课题1.基于新媒体形式下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保护研究2.滇西北非遗舞蹈变迁研究二十一、云南禁毒问题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省毒品犯罪新动向及遏制对策研究2.中缅边境地区特殊群体贩毒问题研究二十二、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课题1.滇池流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滇池流域方言文化资源库建设研究3.滇池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二十三、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洱海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文化调适研究2.隋朝西南边疆经略研究3.南诏大理国道教与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二十四、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课题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云南城市文化建设研究2.云南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二十五、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彝族“三笙”文化研究2.彝族毕摩绘画研究二十六、滇越合作研究基地课题1.完善云南与越北合作机制对策研究2.越南民族主义发展态势研究3.推进中越民心相通的对策研究二十七、云南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基地课题1.共商共建共享视角下的和谐党群关系研究2.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动员机制创新研究二十八、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形成发展中的互融互通研究2.云南少数民族和谐思想研究二十九、云南产业发展与经济运行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工业资本回报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2.云南农业的技术效率与技术偏向选择研究三十、云南缅甸研究基地课题1.缅甸民盟政府的治理绩效研究2.缅北民地武问题对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缅甸民盟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三十一、云南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地课题1.云南藏缅语族各民族起源神话的叙事传统和文化认同研究2.云南少数民族诗歌中的民族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3.景颇族史诗与汉族文化元素研究三十二、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课题1.精准扶贫视阈下跨境民族地区村寨经济转型发展研究2.克木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3.云南扶持独龙族社会发展经验模式研究三十三、云南社会经济统计监测与预警研究基地课题1.复杂数据模型的统计诊断及其在云南社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2.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与优化机制研究三十四、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课题1.中越边境哈尼族身份认同的表征结构比较研究2.哈尼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调查研究三十五、云南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课题1.杨善洲精神传承与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杨善洲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典型经验研究。
彝族文化的论文开题报告彝族文化的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界各地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然而,尽管彝族文化已经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对于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影响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探索其历史渊源、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彝族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以期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彝族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揭示彝族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探讨彝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 彝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研究彝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家族制度、婚姻习俗、村落组织等方面,探索彝族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3. 彝族宗教信仰:探讨彝族的宗教信仰体系、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方面,分析彝族宗教信仰对彝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4. 彝族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彝族的音乐、舞蹈、绘画、服饰等艺术表现形式,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论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学术研讨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整理,了解彝族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彝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表现;通过与专家学者的访谈和学术研讨,获取彝族文化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学术观点。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意义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对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揭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禄劝彝族文化研究学会一届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禄劝彝族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张明文2013年11月8日各位领导、各位会员:隆重热烈,精彩纷呈的昆明市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我县刚刚落幕,我们又迎来了彝学会一届三次会议的召开。
现在,我代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文化研究学会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2013年工作回顾禄劝彝族文化研究学会在中共禄劝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民政局的指导下,一年来,学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省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的关怀和帮助下,加强协调服务,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彝学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注重学会基础建设,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不断拓展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会荣获云南彝学研究先进集体一等奖,张明文会长获先进个人二等奖。
经过各位学会领导和全体会员的努力,学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民族文化交流逐步扩大,为禄劝彝族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巩固彝文读书班和民族音乐班。
彝文读书班和民族音乐班,是目前我县传承、传播和学习彝文、罗婺古乐、彝族民歌的重要载体,是彝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推手。
是彝文、罗婺古乐、彝族民歌爱好者的学习乐园。
彝学会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聘请老师组织好教学,使彝文读书班和民族音乐班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一年的学习,彝文读书班64个学员学有所成。
民族音乐班活跃在重要庆典、重大活动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深厚的罗婺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受到广泛赞誉,为传承、弘扬彝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罗婺古韵乐团建设。
罗婺古韵乐团的组建和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公元752年南诏时期,禄劝罗婺部的罗婺音乐收集为唐王朝《南诏奉圣乐》。
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6月,在长安麟德殿演出。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课题指南
1、少数民族文字珍善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2、四川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3、文化变迁与少数民族艺术、体育研究
4、社会变迁背景下民族地区民众心理研究
5、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6、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7、多民族学校(社区)学生族际交往研究
8、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与学业水平关系研究
9、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10、多元文化视野下弱势群体教育研究
11、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问题研究
12、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价研究
13、西南少数民族学校教科书研究
14、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教育调查研究
15、对外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比较研究。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基地2016年课题申报指南一、说明1.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是国家民委2014年批准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年度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发掘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2.申报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指南所列参考题目仅具方向性,申请者可在相关的范围和方向下自行拟定题目。
3. 2016年度拟资助研究课题18项。
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6项。
经费资助标准为:重点项目2万元,一般项目1万元。
申请人应根据需要提出适当的资助经费,并按照《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合理的经费预算。
4.课题立项后,重点项目须在两年内,一般项目须在一年内完成。
如不能按时完成需要延期的,必须向基地递交书面的延期情况说明。
重点项目中,若研究成果为论文的,需在相关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或在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认定的相关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若研究成果为专著的,应在B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研究著作1部。
一般项目中,若研究成果为论文,需在相关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若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的,应有相关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签署的肯定性批示,或通过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
研究成果发表时需注明“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并写明项目编号。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课题指南
一、现实问题研究
1.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研究
2.彝族地区文化生态与文化存续研究
3.彝族谱牒文化传承研究
4.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对策研究
5.彝族地区农村道德研究
6.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研究
7. 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8.彝族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9.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10.彝族特色村镇建设研究
11.彝族文化价值观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
12.移民搬迁与彝族地区环境变迁研究
二、文学艺术研究
1.彝族民间文学研究
2.当代彝族文学研究
3. 彝族影视文学研究
4. 彝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5.彝族美术研究
6. 彝文书法研究
7. 彝族舞蹈研究
三、支格阿鲁文化研究
1.支格阿鲁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支格阿鲁传承人调查研究
3. 支格阿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4. 支格阿鲁文化影视开发研究
5. 支格阿鲁史诗研究
四、语言文字研究
1.规范彝文实施的现状研究
2. 彝语方言比较研究
3. 彝汉新词术语翻译问题研究
五、教育研究
1.彝族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2.彝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3.彝族基础教育研究
4.彝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彝族医药理论及其教学研究
6.彝医药开发及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