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7.63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各种文化现象和实践活动,如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存在保护不足的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保护不足的问题。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和变异等风险,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实施细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重视。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缺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不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分析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重视,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或者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缺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缺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不足。
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一、彝族支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
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
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20非遗视野下彝族花鼓舞保护的多主体协作黄龙光(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云南 昆明 650092)摘 要:10余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花鼓舞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学术界与民间社会等相关主体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但目前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仍然停留在一种缺乏整体规划而呈零散的碎片化保护。
随着当前殡葬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彝族花鼓舞传统内源性传承式主体保护模式已消失,加上长期以来彝族花鼓舞仪式、套路与动作等本体出现不同程度变迁,新形势下亟须建立一个多主体协作的保护机制。
作为主导主体的地方政府,可能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全面系统规划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主动加强与处于两头的关键主体——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的沟通交流,有效整合三方资源,共同协作,从而有序推进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
关键词:非遗视野;彝族花鼓舞保护;多主体协作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1-020-07收稿日期:2018-12-10项目基金:本文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研究”(项目编号:17XMZ063)的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黄龙光(1974-),彝族名:诗纳倮乌,男,彝族,云南省峨山县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以往界定的文物、物质遗产、传统文化等文化形态都有所不同,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离不开一定的物理形式和物质载体,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非物质性特点,体现在遗产的价值主要附载于不可触摸的精神层面,诸如歌舞艺术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歌舞艺术审美能指符号背后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等深层所指,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蕴藏于各种相关手法、技法与心法等口传心授的内容,以及在这些口诀指导下经手工创制的各种技艺形式符号所指向的深层精神内涵。
彝族阿细文化保护的政策实践及对策建议作者:宋雪峰来源:《人间》2016年第33期摘要:彝族阿细支系是一个神秘的部落,阿细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服饰、礼仪、音乐、舞蹈、摔跤、斗牛、节日等民族文化,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红万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例,对彝族阿细文化保护的政策实践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彝族阿细支系;文化保护;政策实践;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0-01彝族阿细支系总人数约78000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弥勒、泸西、石林、华宁等县,弥勒县是彝族阿细支系传统民族文化最为浓厚的区域,有73,900人聚居在该县。
红万村处于阿细文化区域的核心,是数千年来唯一完整保留密枝祭祀和火神祭祀的村寨,这个村既是研究彝族阿细支系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又为研究彝族火文化及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的活史料。
一、彝族阿细支系传统民族文化阿细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服饰、礼仪、音乐、舞蹈、摔跤、斗牛、节日等民族文化。
一是“密枝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由毕摩主持举行神圣的“阿细密枝节”祭神林活动,全村集体参加,按照古老的习俗进行祭祀祭拜活动,用鸡、猪、羊献祭,祭祀的目的是保佑全村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完毕全村会餐,期间还举行歌舞、摔跤比赛。
二是“阿细祭火”。
每年二月初三彝族阿细人举行祭火活动,又称为“木邓赛碌”,纪念发明钻木取火英雄木邓,通过钻木取火、火神游行、绘身祭火、赤足跳火、传统歌舞活动等把祭祀火神逐步推向高潮,祭火仪式返璞归真、粗狂奔放、激情四射、释放野性、充满欢乐,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又有视火为万物生灵神秘的祭祀,堪称“东方狂欢节”。
三是“阿细跳月”。
有老年舞和青年舞,老年舞弹小三弦,青年舞弹大三弦。
大三弦音响洪亮、厚重稳沉、气势滂湃,加上琴码铁片的撞击声,使大三弦成为跳月中最富有魅力的乐器,风靡阿细人聚居的山山寨寨。
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如何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民间艺术到独特的传统技艺,从神秘的宗教仪式到热闹的民俗节庆,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保护情况也备受关注。
云南拥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门类。
其中,纳西族东巴文化、彝族火把节、傣族孔雀舞等更是闻名遐迩。
在保护工作方面,云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畴、保护原则和措施,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其次,加大了资金投入。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保护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传承和发展。
这些资金支持了众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帮助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改善传承条件。
再者,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认定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弘扬所掌握的技艺。
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活动等方式,培养了新一代的传承人,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开展了广泛的普查和记录工作。
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和数据库,记录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表现形式等重要信息,为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价值,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兴趣班,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然而,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彝族漆器调查报告彝族漆器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漆器作为彝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彝族漆器调查。
二、调查方法和范围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范围主要涵盖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彝族聚居区。
三、漆器制作工艺1.原材料选择彝族漆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的是漆树的树脂,而漆树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
调查中了解到,彝族制作漆器时,会选择漆树树脂中含有丰富油脂的部分,以保证漆器的质量和耐久性。
2.制作工序彝族漆器的制作工序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漆器的基础制作,包括木胎的制作和涂漆。
然后是雕刻和镶嵌等工艺,以及最后的打磨和上光等环节。
3.特色工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彝族漆器的特色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彩绘工艺,彝族漆器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进行彩绘,图案多样,寓意丰富。
二是雕刻工艺,彝族漆器的雕刻技艺精湛,常常以动植物为题材,栩栩如生。
三是镶嵌工艺,彝族漆器常常使用贝壳、玛瑙等宝石进行镶嵌,增添了漆器的华丽感。
四、漆器文化内涵1.神秘的象征意义彝族漆器在彝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于祭祀、婚礼等重要场合。
漆器被视为神圣的载体,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寓意。
2.传承与创新彝族漆器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一直以来都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彝族漆器制作的技艺和工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为漆器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五、现状与问题1.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彝族漆器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和漆器文化内涵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导致漆器的销售量逐渐减少。
2.传统技艺面临挑战调查中发现,许多年轻人对彝族漆器的制作技艺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
这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六、保护与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和推广应加强对彝族漆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漆器的独特魅力,提高市场需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地域和时代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
目前政府的投入依然不足,导致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缺乏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2. 传承人口老化。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龄偏大,传承后继乏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现代化冲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淘汰和冷落的情况,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 建立培训机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通过启动相关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有效解决传承人口老化的问题。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4. 引导市场需求。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举办文化活动等。
5. 制定专门法律。
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三、结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解决目前的存在问题和挑战。
泸沽湖摩梭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反思【内容摘要】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当地的摩梭人是中国现存的唯一母系氏族社会群体。
近年来,由于旅游的无节制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很大冲击。
如不加紧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久的将来,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将不复存在。
笔者认为,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立法的角度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做到理性、科学地制定当地发展建设规划,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摩梭人保护策略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其中2/3位于四川境内,1/3位于云南境内,摩梭人占当地人口的50%以上,摩梭人是中国唯一现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群体,有“女儿国”的美誉。
笔者在撰文之前10多年里,经常前往泸沽湖地区进行采风和科研工作,目睹了泸沽湖发生的巨变,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的冲击与破坏感同身受,对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
笔者认为,避免外来文化的直接冲击,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问题。
一、外来文化对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冲击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千百年来的生活与世隔绝,当地的交通很不便利,又属于高海拔山区,所以,母系氏族文化才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各种资讯渠道的建立与开通,当地的原生态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父权社会对母权社会的冲击在文化的侵蚀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父权社会对母权社会的冲击。
虽然泸沽湖地区号称“女儿国”,但当地也不完全是母系氏族家庭,据不完全统计,在泸沽湖旅游正式开发以前,当地的父系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四成以上。
只是为了旅游开发的宣传,很多家庭对外名义上称作母系氏族家庭,实际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父系氏族家庭了。
2.信仰的冲击摩梭人的信仰遭受到了两次以上的冲击。
楚雄彝族“梅葛”流传现状调查方案课程: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任课教师:寸云激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学专业周云Y2014101010一、研究现状(一)选题思路1、“梅葛”“梅葛”本为一种彝族歌调的名称,采用这种调子呤唱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等县。
“梅葛”调又分“赤梅葛”和“辅梅葛”,或“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曲调分类复杂。
2、研究现状195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梅葛》整理本,但直到1980年以后,才有学者作了专题性的研究,如李子贤教授写的《创世史诗<梅葛>简论》,唐楚臣先生写的《<梅葛>散论》,李子贤、李云峰、杨甫旺等主编的《<梅葛>的文化解读》等,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也对《梅葛》作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并撰写论文。
(二)选题意义《梅葛》是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历史悠久、古老神秘,1957年由徐嘉瑞等人、1958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两次作了全面搜集、整理、翻译。
历史上,《梅葛》由毕摩代代传承,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毕摩这种职业人员逐渐消失。
那么,《梅葛》还有没有传承,又怎样传承?现在的流传情况如何?这都是《梅葛》研究中急需弄清的问题。
本课题以《梅葛》流传现状为题,试图对以上问题展开调查。
通过对《梅葛》传承情况调查研究,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文化的悠久历史及丰富内涵,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共同保护“梅葛”文化,传承“梅葛”文化,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流传。
2005年在马游村举办首届“梅葛文化节”,《梅葛》传唱在民间重新兴起。
随着政府对“梅葛”文化的重视,专门的“梅葛”传承基地及传承人也受到当地文化局的保护和重视。
本课题将以楚雄马游村为中心,调查解放以来《梅葛》在马游村的主要传承人和流传情况,并对大姚、姚安、永仁等地区的流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现有传承人情况和史诗流传情况,据此提出保护措施和方法,研究《梅葛》对现代彝族的影响方式和作用。
非遗保护传承问题及建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想想吧,那些古老的手艺、传统的节日和动人的民歌,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可不能让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
比如,咱们的剪纸和刺绣,真的是巧夺天工,手艺人们一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心中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
可如今,年轻人总是忙着追逐高科技,心思都在手机和网络上,传统文化好像成了“老古董”。
这可不行,得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吸引大家的目光。
说到传承,其实不光是守着过去的东西,得有创新意识。
想象一下,咱们的传统音乐如果能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那可多有趣啊!比如,把民谣和电音混合在一起,肯定会让年轻人耳目一新,纷纷打卡拍视频。
这样,非遗就能在新一代的心中扎根,变得生机勃勃。
对了,像手工艺品,如果能在网店上大卖,那简直是如虎添翼。
大家都喜欢独特的东西,非遗的手工艺品就是完美的选择,想想那些五光十色的图案,真是美不胜收。
可是,光有热情可不够,还得有人出力。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让一些非遗传承人可以在社区开课,教大家亲自动手体验,那真是乐在其中。
比如,周末来一场剪纸体验,或是编织工作坊,想想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动手,气氛那是相当热闹。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人学到技能,更能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简直是双赢啊。
非遗保护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得真正走进生活中。
咱们可以在节日里,办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像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赛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的魅力,还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大家一起享受这样的快乐,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了。
想想当年那种热闹的场面,真是让人怀念,大家一起放孔明灯,那感觉,简直太美好了。
非遗的保护也要有点科技感。
可以考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在家里就能体验到那些传统工艺的魅力。
通过360度的视角,走进工坊,观察那些匠人的每一个细节,真的是身临其境,令人感动。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部分村寨),海拔860~2544.2米,保护区属中高原混合地貌,典型的高寒山区。
区内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岭谷并列。
森林面积38247亩,森林覆盖率达53.91%。
保护区辖24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面积644.4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1.22%。
有11754户,人口4304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
文字为彝文,本族俗称“老彝文”大多由彝族贝马掌握。
花腰主要是土著民族,从保护区内发掘的铜斧、铜锛、铜犁、铜铸小武士、箭矢等考证:区内的慕善村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分布区。
后来从昆明、滇池附近迁徙来一部分。
从追溯花腰历史的主要依据彝文古籍《指路经》和《家谱》中可以看出,其送魂路线,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水利资源丰富,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彝族花腰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开发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石屏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古老。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其次,保护区内的主体民族为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150个村寨连为一片,范围广,人口多,相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保护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区域。
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如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剪纸工艺、传统节庆和习俗等等。
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音乐舞蹈、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
彝族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彝族花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影响遍及全国。
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护区内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在民间,掌握全部音乐舞蹈的艺人年纪大多在60到70岁之间,而传承方式又以口传身授为主,随着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无人以身相传时,随即失传。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胡东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也是彝族历史和生活的反映,特别是妇女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彝族婚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本文对于婚嫁歌的传承方式提出了新的措施,旨在提高年轻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婚嫁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彝族文化依然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窘境。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浓烈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嫁歌是大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形成演变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迁和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在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歌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和群众情感。
本文在概述整理大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婚嫁歌的形式,强调了其风格特点,力图宣传彝族婚嫁歌的文化魅力,引起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一、大凉山彝族婚嫁歌概念(一)基本情况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此地区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和乐山市,西连甘孜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出“滑坡型”的地形特征,是一个山水相间、地形复杂的地区。
[1]凉山全州总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凉山脉和小凉山脉贯穿而过,山峰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较为险峻。
在历史上,彝族人民曾经历过奴隶、封建制度的压迫,并进行过多次勇敢的抗争,形成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权,坚毅勇敢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当地的音乐文化中也有强烈体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云南楚雄彝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考察彝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彝族,有着久远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跳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打歌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跳月”“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宗教,建筑,服饰,饮食,文学艺术,既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又有浓郁的彝族风格,可以说,都是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
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
辖1县级市9县。
在云南这个旅游大省中,楚雄缺少吸引投资商的旅游亮点,缺少一个展示平台,致使这么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处在中国著名的“滇西黄金旅游线”上而不为游客所认知,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并且尴尬地处于昆明和大理之间,游客很少在此长期停留。
为改变此状,“彝人古镇”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民俗、旅游、居住、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
而地点就在宋朝时期大理国“德江城”旧址上,这个以文化产业运作方式产生的构想从开工时起就逐渐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彝人古镇虽然是一座全新的旅游小镇,但在“滇西旅游黄金线”上处于门户的地位,具有“一州连三市”的区位优势,如今即将成为“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
{1}随着彝人古镇旅游景区的建成,彝族与白族、纳西族、藏族共同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一、彝人古镇中彝族音乐传承模式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考验。
凉山彝族口传文化保护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王美英[摘要]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
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
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口传文化;传承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5)12—0051—07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2015XWD-S03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美英(1970-),女,彝族,四川会理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民族学博士,研究方向:彝族社会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一、问题的提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受其推动,国内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性探索。
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异常活跃,为呈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契机,因而被学者视为一次文化运动。
[1]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给民族文化政策和文化建构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
目前,国内外在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早在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威德纳学院图书馆建立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树立了口传文化搜集整理、开发应用和研究的范例。
芬兰、日本等国在口传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口承传统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口传文化遗产现状和发展态势的调查、鉴别、研究、保护和宣传。
凉山非遗项目调研报告凉山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非遗之都”。
为了深入了解凉山州的非遗项目,本次调研以凉山州的三个重点县为基础,分别是布拖县、西昌市和昭觉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布拖县的非遗项目。
布拖县是一个藏族聚居区,这里的非遗项目多以藏族文化为主。
调研中我们发现,布拖县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主要有藏族舞蹈、藏族歌舞、藏族织锦等。
其中,布拖县的藏族舞蹈独具特色,舞姿优美动人,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接下来是西昌市的非遗项目。
西昌市是彝族聚居区,这里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彝族文化为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西昌市的非遗项目包括彝族传统服饰、彝族木刻、彝族烹饪等。
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彰显了彝族人民的美丽和智慧。
最后是昭觉县的非遗项目。
昭觉县是苗族聚居区,这里的非遗项目主要以苗族文化为主。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昭觉县的非遗项目包括苗族剪纸、苗族绣花、苗族竹编等。
其中,苗族剪纸技艺精湛,图案复杂,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艺术特色。
然而,我们也发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的追求,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其在当地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凉山州政府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其次,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提高它们的知名度。
最后,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来,通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非遗项目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综上所述,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但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凉山州的非遗项目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