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7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
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
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
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
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第五章个体差异及管理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需要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其与行为的关系;掌握气质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以及气质对行为的影响;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了解情绪和情感在认知过程、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掌握态度的概念、形成及改变的基本原理,了解态度的测量及分析方法,基本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宣传活动以改变人们的态度;掌握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了解价值观的测量方法;掌握性格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了解性格的分类及其与气质的关系。
知识要点:1.需要的概念和特点2.动机的概念3.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4.气质的概念5.气质的类型及特征6.气质对行为的影响7.情绪、情感的概念8.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9.态度的概念10.态度的形成及改变11.态度的测量及分析12.价值观的概念13.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14.性格的概念及分类15.性格对行为的影响*************************************************************第一节需要与动机一、组织行为学重视人性研究二、西方学者的人性观点*************************************************************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们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从需要的功能特征来区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从需要的对象是如何得到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3.从医学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二、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人的需要总是指向某种具体事物,即一定的客体或者一定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第六版张德案例答案富士康跳楼事件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及答家【篇一纠1《组织行学/课案例夯祈提示】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分析:2010年5月富士康跳楼事件1.就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导致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分析提示:1)讨论形式:先由同学课后查阅资料,然后进行讨论;2)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多元化背景下员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组织边界模糊化导致组织需要与员工需要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组织的道德难题等视角进行分析。
2.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有哪些特点?请用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进行分析。
型的大致原理,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特点(自变量)与“跳楼”行为(因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富士康跳楼事件是个别现象吗?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秊飨暴恩鑫豮桑命局慧鸟失酒张亚帮有丞得提高,但为什么当分析提示:霍桑试验有四条基本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企业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4)新型的企业领导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中国今天部分企业之所以没有重视霍桑试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发现的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念、“人”的工具性价值与主体性价值选择等因素有关。
4.富士康跳楼事件给组织行为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我们该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关建议。
分析提示:如企业内部的组织生态环境建设,如何更好地平衡组织的绩效目标与员工的幸福等内在冲突。
可以用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组纲态学符程的神有分析。
案例分析:个性差异和管理1.这几位员工分别属于何种气质类型?分析提示:个性类型理论根据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将人分成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1人组成的集合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组织和环境: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
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
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组织和管理关系1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三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2社会推论问题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和层次性2独特性和一致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气质(自然属性)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1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行为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1.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环境等。
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第二章:个体行为2.1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价值观、态度等。
2.2 能力能力是指个体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体力、创造力等。
2.3 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外向、内向、谨慎、冒险等。
2.4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如利他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
2.5 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事件或情境的评价和情感反应。
第三章:群体行为3.1 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群体内部的力量平衡。
3.2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包括群体规模、成员角色、群体凝聚力等。
3.3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3.4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形成集体决策。
第四章:组织文化4.1 组织文化的定义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习惯。
4.2 组织文化的类型组织文化类型包括权力型、任务型、人员型、创新型等。
4.3 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等。
第五章:组织结构5.1 组织结构的定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5.2 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结构类型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等。
5.3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要考虑组织目标、组织规模、组织环境等因素。
第六章:组织环境6.1 组织环境的定义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教案(14上)组织行为学教案使用教材:《组织行为学》,主编:张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3版教学时数:52学时(13晚)教案制作者:叶迪云第一讲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3节重点问题:●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人的理论●需要、动机一、本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第二:成员的行为方式对其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二、组织的含义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三、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四、关于人的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的假设2、社会人的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二)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求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2、主要论点马斯洛的观点(略)(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五、需要、动机和行为(一)需要与行为(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三)激励机制六、价值观与行为(一)价值观的内涵(二)价值观的分类(三)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与行为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激励机制第二节价值观与行为一、价值观的内涵二、价值观的分类三、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知觉与行为一、感觉与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分类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四、归因理论第二讲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四节态度与行为一、态度的内涵1、态度的认知成份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意向成分二、态度和个体行为1、态度一致性2、认知失调理论3、A-B关系三、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和测量方法1、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2、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1、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2、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3、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深度、广度4、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理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第五节人格与行为一、人格的概念与特点二、人格的分类和描述模型三、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1、控制点2、马基雅维里主义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四、人格与工作的匹配第六节能力与行为一、能力的内涵二、个体能力差异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类型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三、工作中的能力因素1、心理能力2、体质能力3、实践能力4、情绪智力四、能力与组织行为第七节意志与行为一、意志的内涵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第八节兴趣与行为一、兴趣的含义二、兴趣的种类三、兴趣在组织行为中的意义第九节情感与行为一、情感的内涵二、情感的形态1、心境2、热情3、激情4、应激三、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三讲第三章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一、组织承诺的含义二、组织承诺的结构三、组织承诺的测量四、其他类似的概念1、职业承诺2、上司承诺3、凝聚力4、组织认同5、不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承诺第二节组织承诺的形式一、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1、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2、影响持续承诺的因素3、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二、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1、员工一组织匹配2、期望满足3、因果归因4、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5、回顾性文饰作用三、影响中国员工组织承诺的文化因素第三节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组织承诺对离职的影响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第四节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一、通过招聘甄选择合适的员工二、通过内部晋升来培养情感承诺三、通过培训和宣传来培养情感承诺四、通过沟通和支持来培养组织承诺第四讲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的概念一、群体的定义二、群体的类型1、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第二节群体发展的阶段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二、间断---平衡模型第三节群体的特征一、群体角色二、群体互动分析三、群体规范1、实施群体规范的理由2、群体规范的一般特征3、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4、群体规范的功能5、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6、群体规范的建立方式7、群体规范的分析法四、地位五、凝聚力六、群体规模1、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3、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四节群体内行为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二、群体决策的概念与决策群体的组成原则三、决策风险与冒险转移假设四、群体决策与创造心理五、群体思维及其特点第五节群体间的行为一、冲突的性质二、冲突的来源三、减少冲突的策略四、引起冲突的策略第六节团队管理一、团队的概念和类型二、创建团队的过程三、团队情商四、团队学习1、从个人智慧到团队智慧2、团队学习的基础3、在团队中共享学习五、创建成功的团队1、阻碍团队成功的潜在障碍2、高效团队的特征3、创建成功的团队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七节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一、委员会组织的特色二、委员会的优点1、集中智慧2、分散责任3、作为有关方面的群体代表4、计划与政策的协调5、有效的信息情报沟通6、通过参与来承担任务7、避免采取行动8、满足社会需要9、管理的发展三、委员会的缺点1、决策优柔寡断2、在最低标准水平上妥协3、责任不确定4、虚伪的民主第五讲第五章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第一节非正式组织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二、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三、组织目标和个人—群体目标四、工作中的政治行为五、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1、从众行为2、从众行为形成原因分析3、从众行为的二重性4、管理从众行为第二节非正式沟通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非正式沟通网络1、小道消息的传播机制2、越级报告的管理机制第三节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二、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三、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四、学习型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第六讲第六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论一、群体动力论公式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第二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二、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三、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第三节弗隆的期望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内容二、期望理论的启示第四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公平理论的内容二、公平理论的分析三、公平理论的启示第五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强化理论的内容二、强化理论的启示第六节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一、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归属需要4、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二、麦克利兰需要理论的启示第七节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第八节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一、人员激励的原则1、目标结合原则2、物质激励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3、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4、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5、按需激励原则6、民主公正原则二、精神激励的方法1、目标激励2、内在激励3、形象激励4、荣誉激励5、兴趣激励6、参与激励7、激情激励8、感情激励9、榜样激励第七讲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含义二、组织环境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一、组织设计所面对的基本矛盾二、组织设计的目的三、组织设计的步骤1、工作划分2、建立部门3、决定管理跨度4、确定职权关系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一、直线职能结构二、事业部结构三、模拟分权结构四、矩阵结构五、委员会第四节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一、层级原则二、管理跨度原则三、统一指挥原则四、责权一致原则五、适当授权原则六、分工与协作原则七、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八、精简与效率原则第五节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一、职权和知识相结合的原则1、强制性磋商2、赞同性职权3、功能性职权二、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1、工作的重要性2、方针的统一性3、经营规模4、组织的工作性质5、管理者的数量和质量6、组织历史7、被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8、企业的外部的环境三、弹性结构原则1、使部门结构具有弹性2、使职位具有弹性第六节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一、组织必须适应于工作任务二、组织必须主要工艺特性三、组织要适合于外部环境1、稳定的环境2、变迁的环境3、剧烈变化的环境第八讲第八章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内涵一、观念层1、组织最高目标2、组织核心价值观3、组织哲学4、组织精神5、组织风气6、组织道德7、组织宗旨二、制度行为层1、一般制度2、特殊制度3、组织风俗三、器物层第二节组织文化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规范作用三、凝聚作用四、激励作用五、整合作用六、辐射作用第三节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一、民族文化因素二、制度文化因素三、外来文化因素四、组织传统因素五、个人文化因素第九讲第四节组织文化与员工需要层次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按需激励二、员工的需要结构与组织管理模式1、经济人2、社会人3、自我实现人4、复杂人三、员工需求层次的变化与组织文化建设四、组织文化与满足员工需要第五节理想追求与组织人力资源的动力开发一、理想二、追求三、理想、追求与人力资源的动力开发四、目标分解是对人员所示进行引导的正确途径第六节群体价值观与组织凝聚力一、组织凝聚力是组织活力深层次的动力二、物质凝聚与精神凝聚1、物质凝聚2、精神凝聚三、群体价值观在形成组织凝聚力中的作用1、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2、职工之间个人目标的整合第七节组织道德与组织公共关系一、道德的内涵和特点1、道德和组织道德2、组织道德的作用二、组织道德与组织内部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测量2、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3、组织道德建设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三、组织道德与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第八节组织风气与员工行为管理一、组织风气的内涵二、组织风气对群体行为的影响1、潜移默化作用2、规范作用3、筛选作用4、凝聚作用三、良好组织风气的养成1、领导率先示范2、舆论积极导向3、骨干带头,蔚然成风4、开展思想工作,促使少数人从众第十讲第九节组织物质环境与员工行为教育一、物质环境是观念的载体二、物质环境的教化功能第十节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一、文化盘点二、文化设计三、文化实施第十一节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一、运用心理定势二、重视心理强化三、利用从众心理四、培养认同心理五、激发模仿心理六、化解挫折心理第十二节组织文化与组织竞争力一、三力理论二、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与组织文化威力三、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1、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的层次一一对应2、组织形象不等于组织文化3、组织形象是组织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象第十三节文化资本一、文化资本的内涵二、文化资本的形成条件1、内部适应性2、外部适应性3、有效性三、文化资本的构成1、凝聚力资本2、一致性资本3、创造力资本4、形象性资本第十一讲第九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第一节领导的内涵一、领导的含义二、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三、领导者怎么样树立威信1、领导者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任务和责任2、领导者应该对立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节领导物质理论一、西方的领导特性理论1、性格理论2、能力理论3、第五级领导二、在我国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知识素质4、心理素质第三节领导行为理论一、三种极端理论二、连续统一体理论三、管理系统理论四、管理方格理论第四节权变领导一、费德勒模型二、认知资源理论-费德勒模型的新发展三、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四、途径—目标理论五、情景领导六、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第五节领导理论的新发展一、魅力型领导1、魅力型领导的概念2、魅力型领导者的特征3、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过程二、基于价值观的领导1、概念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组成要素3、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过程三、交易型领导理论四、变革型领导理论第六节领导者与组织文化一、领导者是组织文化的缔造者、倡导者和管理者二、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基调三、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关系到组织文化建设的成败四、领导者的观念创新推动组织文化的更新五、领导者素质的不断完善促进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六、领导者应确立科学的、高境界的价值观(一)事业至上(二)国家至上(三)信誉至上(四)奉献为荣(五)群体为高(六)以人为本(七)服务制胜(八)创新为命第十二讲第十章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节有效的信息沟通一、沟通的作用:1、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材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2、沟通是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工具,是有效控制的基础二、沟通的过程三、信息流动的方式1、正式沟通及其网络2、非正式沟通及其网络3、信息沟通的方式三、信息沟通的障碍1、语义障碍,理解差异2、个体差异造成的选择性知觉3、情绪造成沟通障碍4、地位差异和利害冲突妨碍交流,形成过滤5、组织层次的影响6、组织结构设计不当,沟通渠道不畅7、信誉不佳,妨碍沟通8、条件不清,弹性太大四、信息沟通的改善1、事先认真准备,正确理解,确切表述沟通内容2、提高信任度3、提倡平等沟通4、提倡直接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5、设计固定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6、克服不良习惯7、良好沟通的十项建议第二节对组织变革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