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十三重难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②明命浊百年维生终归老死之苦复次阿难,从初生时乃至长大,衣食资养成立此身。
然其寿命或经百年,或复短促。
于百年中有三百时,谓春夏冬。
春为热际,夏为雨际,冬为寒际。
此三时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
于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凡经昼夜三万六千。
一日再食,七万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数,所谓或病或醉,或时断食,或复嗔恨睡眠调戏诸余事务及饮母乳,以此因缘名为不食。
如是之身,虽寿百年必归磨灭,谁有智者于生死海而当爱乐。
接着就讲历经的生存时期,首先要知命浊,末世南洲寿命短暂,以百年为限度;第二要知吃的饭;最后要知道它就完了,彻底灭得灰飞烟灭。
从前后两段一看就知道,终归是要老死的。
所以生后到死之间的经过非常重要,在《阿含》里也有描述这一段的。
这段经过在这里说得很清晰:从最初出生一直到长大之间,要用衣服、饮食来资养成立这个身(所以,人类的基本事情没有很多,其他都是些外包装,搞出很多邪的、很多虚假的泡沫。
其实人作为俱生烦恼、欲界动物,就是饮食、男女两件事,这是根本的。
饮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男女维持家族的繁衍,其他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受苦的世界啊!)然后,“衣食资养成立此身”,佛就直接跟你说,到底是什么情况,几句话就明白了。
百年三百时,一千二百月,三万六千天,吃七万二千顿饭。
算一个概数就可以了,其他不吃的也包括在里面,也就是,在这期间有一些病、罪、断食,嗔、睡、调戏、喝奶,这些不算,总而言之差不多就七万多顿。
这样就想:确实生下来一个饥疮,人身就是这样的,不喂它要死的,喂它七万两千顿饭就叫人生意义,喂完了也持不住,必归磨灭。
这哪里是你?这样的身你还很爱乐吗?还要在这上面尽情地维护、尊重,就特别执著是我吗?这是不必要的。
但是我们实在感觉这就是我。
所以真正地,所谓苦谛修的关键就是对于取蕴的自性发生厌患,它到底是怎样一种体性?它是苦性、无常性、系累性、众患之本。
自从有了生就有这些了,要是没有生这一系列没有的。
以这个原因,就想从这个生脱出来。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藏学学院根旺编着制作版权所有绪论因明基本知识因明:‘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问;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即印度古代逻辑学.世界三大逻辑体系⏹1中国的墨辩⏹2古希腊的逻辑⏹3古印度因明⏹第一章印度古代文明⏹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前萨尔贡时期的印章),但因为具体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只能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时代说起。
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前期,婆罗门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强的思想控制能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约于公元前1500年时来到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吠陀文明).婆罗门告诉当时的人们:我们婆罗门阶级是从梵的口生出来的,你们刹帝利阶级是从梵的臂生出来的,而他们吠舍是从梵的髀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
所以婆罗门就该是最高阶级,首陀罗自然生来就是最低阶级。
这说法最早的来源不但现在人说不清楚,甚至当时的人也说不清楚,虽然说这是一个谁都说不清楚来源的说法,但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人们已经把这说法当成了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实,相信了、接受了,也习惯了,谁也不来怀疑这说法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扩大(也有外族入侵带来其他学说的因素),当然,人们的眼界也随着扩大了,人的眼界一开阔,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出来自己本来的活动区域,“从梵口生出婆罗门、臂生出刹帝利……”的说法就失效了,其他地方的人有人家自己另外的说法。
人们这才渐渐觉悟:这样呢,人们就开始对婆罗门思想提出质疑!要求婆罗门给出解释。
人们的活动范围各不相同,接触到的说法五花八门,因之对婆罗门的质疑也是各不相同,这样,婆罗门就疲于应付了。
这就到了吠陀时代的中期。
在这个时候,婆罗门为了自己的思想控制能力不被削弱,所以把三大纲领明确地确立下来,围绕这三大纲领,并且编纂了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西游记》作者简介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人物介绍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有美猴王和齐天大圣美称,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与如来佛祖斗法,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唐三藏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己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而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木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 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2023年经典佛学禅语2023年经典佛学禅语1在中国,很多人都信佛,即使不是佛教的教徒,也会耳濡目染,然后潜移默化地接受很多佛学里的人生哲学,我本人也是如此。
以下的10句话,是佛家十大经典禅语: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怎么理解这10句经典禅语呢?以下部分是转载的内容,我觉得理解得还挺深刻的:一、一切皆为虚幻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
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二、不可说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
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亲友书复习资料(11-15课)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智慧之抉择无我)▲智慧别说重要之见抉择无我一体、他体:我的法相是(恒常、一体、自在)五蕴的法相(多体、刹那性、行苦)故非一体;如他体,那“我”如同石女儿一般所以亦非他体。
44、怎么样通过抉择无我,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明白这个道理,你有哪些收获?答: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我”的fa相完全相违,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我”。
就如《中论》所说,假如二者是一体,“我”要么有众多之过失,要么有阻碍性之过失,种种过失不一而足。
(“色非我”)2)他体:如果“我”与色蕴是他体,那么“我”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我”必须要先成立。
可是此处的“我”是一个尚待观察的fa,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我”具有色蕴的说fa,跟石女的儿子具有宝瓶的说fa没有差别,所以“我”不具有色蕴。
(“我不具色”)那么,色蕴与“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我”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我”也不可能。
(“非依存”)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石女的儿子依靠地板一样。
(“色亦不依我而住”)后三者是从他体角度分析的。
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体fa,因为“我”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我”是他体呢?两个有实fa之间才叫他体,就像慈氏和近密两个人一样,但石女的儿子与柱子之间,绝对不能承许为他体。
因此,“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依此类推,“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
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如《入中论》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幽森佛门:女人当了尼姑更低贱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幽森佛门:女人当了尼姑更低贱不知道是否造物主的旨意,女性在现世无法争取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且在信仰的精神世界里,也备受和现实一样的歧视.也让我们看清了,所谓神权就是人权的异化,神权的本质,其实是男权在宗教权利上的表现,也注定了女性在宗教上不平等的命运.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是被认为最能体现男女平等的宗教,但实际上,也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因为基督教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女性是不能成为教会最高领袖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成为总统或者各界翘楚的,已经比比皆是。
而且,圣经一直以为,女性的始祖夏娃自降生以来,便是一个有罪的角色,承担着人类自我救赎的责任,因为是她造成了人类第一桩性罪案件.而对于伊斯兰教,那就更不待说了,伊斯兰教对于女性的清规戒律,近乎于人性虐待.那么,佛教对于女人,又是怎样的看法呢?虽然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也主张道心无男无女,佛性无南北等等,但是,佛教对于女人,也是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的。
有一个关于佛陀众所周知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据佛典记载,当年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要求让她出家,但是佛陀不允许.佛陀对姨母说:女人在家修行比较好,修行是不必分出家、在家的.再说僧团中有了女人,由于女人比较自私,也容易嫉妒,多少会影响僧团的。
尽管最后经过阿难的一再恳求,佛陀终于答应。
但是,佛陀却忍不住说出内心的真正顾虑:佛教的僧团有了比丘尼,佛法传世将因此而缩短五百年。
而在《维摩诘经》中,有一段舍利佛和天女之间的故事,最能表现佛教轻视女性的特点.虽然这位天女神通广大,而且能言善道,连智慧第一的舍利佛都不是她的对手。
但舍利佛还是瞧不起她,说:你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是个女的,为什么不转成男身呢?于是天女耍了小神通,暂时把舍利佛变成天女,再把自己变成舍利佛.因为佛经上历来认为,成佛要先转为男身,否则便不能如愿.在佛徒看来,女身应是较男身业障重,因为她们在生活中受到生理、心理的牵制都较男性大。
2004年7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04第27卷 第4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7 No.4·晋文化研究·元初山西佛教剧二种赵杏根(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写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最终以出世思想胜利为结局,是元代知识分子入世思想幻灭、出世思想滋长的一种反映,这自然与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存状态不佳的严峻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以神仙度化剧的模式,宣扬了消除俗念、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
此剧又为后来的戏剧作家、小说作家所改编。
关键词:佛教;古典戏剧;杂剧;话本小说;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4)04-0009-03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536吴昌龄,西京(今山西大同)人,元初杂剧作家。
《花间四友东坡梦》杂剧情节略云:苏东坡友人谢甫,字端卿,出家为庐山东林寺僧,法名佛印,为一有道高僧。
苏东坡携妓女白牡丹相访,使牡丹“魔障”佛印,意欲破他色戒,让他还俗为官。
佛印拒绝白牡丹的引诱,又施展法术,让东坡在梦中受夭桃、嫩柳、翠竹、红梅四女精灵诱惑,与他们一起行乐。
东坡、牡丹想用禅语问倒佛印,反被佛印问倒。
牡丹在佛印点化下,削发为尼,出家修行。
东坡因梦中之事被佛印说破,知佛印为真僧,表示“从今忏悔,情愿为佛家弟子。
”此剧所演,实是儒、释两种思想的矛盾。
东坡代表儒家思想,主入世,建功立业,享受人生;佛印则代表佛家思想,主出世,潜心修行,戒绝世俗嗜欲。
东坡想以儒家思想去感化佛印,要佛印“娶了牡丹,与小官同登仕路。
佳人捧砚,壮士擎鞭,不强在深山古刹,遁迹埋名?吃的是瓢漏粉,菜馒头,有何好处?你与我惜芳春,罢经文。
”但是,双方交锋的结果是,牡丹削发为尼,东坡也愿为佛家弟子:他们失败了。
世外岂有忘情水,人间再无林黛玉——谨以此文纪念陈晓旭出家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精神。
人因此成为万物之灵长,人生的烦恼也因此而萌生。
动物没有精神,所以他们的行为和自然是同一的。
动物也会有恐惧、快乐一类的情绪活动,可是它们的情绪是与外界环境相同一的,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当外界环境发生积极的变化时,它们的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物有情绪而实无感情。
人则不同,人类不仅有情绪反应,而且有建立在高级思维基础上的情感活动。
人类不仅在与外界环境达到同一的时候产生情绪活动,比如被伤害,就会悲伤、愤怒;还会在与外部环境不能达到同一的时候产生情绪和感情活动,人得到物质的利益,有时反为丧失精神的自由而痛苦;人为心爱者牺牲承受肉体痛苦,心里反感到快慰……动物是不能拥有这些高级精神活动的,但这也成为人类无穷烦恼的根源。
人类的悲剧在于决定他们本质的精神是出于物质的,但是又依附于物质。
所以他们总是在自相矛盾中挣扎。
人唯有超越物质世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他们却又总是被物质世界所束缚。
人类的烦恼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试图兼美尽善。
一方面,他们试图超越物质世界,成为真正的人。
这种追求通常以追求认识真理并以真理指导具体实践的面貌出现,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征服自然。
这种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要求,但是因为其本质上还是被物质世界所规定的,因此看起来不仅不那么超越,反而显得非常世俗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熙凤和宝钗的为人就是这种超越。
另一方面,人类还想回归自然的本性,也就是像动物那样,恢复自然本性,摆脱种种社会施加于他们的束缚。
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人类自然属性的要求,是最物质决定精神不过的,要求人类像动物一样和物质世界达成同一。
这种要求其实是反社会,甚至是反人类的,宝黛放任个性、与世俗相对抗的追求就基本是这种类型。
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的理想也属于同一类型。
但是却因为其在形式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一般受到人类更多的推崇,需要注意的是这实际上只是人们精神上的推崇,而非物质上的实践。
《邯郸记(六十种曲邯郸记)》写吕洞宾度卢生而使其经荣辱达梦幻事《邯郸记》,明朝汤显祖作,写吕洞宾度卢生而使其经荣辱达梦幻事。
共三十出。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问世。
有《六十种曲》本。
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枕中记》,即有名的“黄粱美梦”故事。
但剧本反映的是明代上层政治的特点,具有批评时政的用意。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
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目录:正文目录第一出标引第二出行田第三出度世第四出入梦第五出招贤第六出赠试第七出夺元第八出骄宴第九出虏动第十出外补第十一出凿郏第十二出边急第十三出望幸第十四出东巡第十五出西谍第十六出大捷第十七出勒功第十八出闺喜第十九出飞语第二十出死窜第二十一出谗快第二十二出备苦第二十三出织恨第二十四出功白第二十五出召还第二十六出杂庆第二十七出极欲第二十八出友叹第二十九出生寤第三十出合仙目录六十种曲邯郸记明汤显祖邯郸记(明)汤显祖着绣刻演剧十本第二套南西厢幽闺明珠玉簪红拂还魂紫钗邯郸南柯北西厢实获斋藏板绣刻邯郸记定本邯郸记目录第一出标引第二出行田第三出度世第四出入梦第五出招贤第六出赠试第七出夺元第八出骄宴第九出虏动第十出外补第十一出凿郏第十二出边急第十三出望幸第十四出东巡第十五出西谍第十六出大捷第十七出勒功第十八出闺喜第十九出飞语第二十出死窜第二十一出谗快第二十二出备苦第二十三出织恨第二十四出功白第二十五出召还第二十六出杂庆第二十七出极欲第二十八出友叹第二十九出生寤第三十出合仙第一出标引第一出标引【渔家傲】〔末上〕乌兔天边纔打照。
人为什么会生病一、生病的基本概念在凡人来说,生病是一种常态,没有不生病的人。
为什么?因为人的生命无常。
无常的意思,就是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生命也像河流一样,处在不停的流变之中。
《楞严经》中有佛陀与波斯匿王的对话。
波斯匿王时年六十二岁,发白面皱,知道自己会老会死,不可久待,不知道自己有个不死的自性。
佛陀为了启悟他,就问:你什么时候见到的恒河?波斯匿王说:我三岁时,母亲带着我去谒拜耆婆天,经过恒河。
佛陀说:你三岁见此河,到十三岁,再看恒河时,其水怎么样?波斯匿王说:跟三岁时比,宛然无异,乃至到现在,年六十二,也没有两样。
佛陀借此启悟他:你现在感伤发白面皱,你的面皮与童年比起来,肯定是皱多了。
可是你现在观见恒河,与你童年时观见恒河,这个见河的见,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世尊!没有变化。
佛陀说:大王啊,你的面皮虽皱,而你的见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变者生灭,那不变者,没有生灭,你怎么说,死后全灭呢?波斯匿王闻听此言,知道了有个不生不灭的自性,由此欢喜无量。
《楞严经》上佛陀对着阿难,七处征心,目的就是启悟阿难,让他知道人的真心在什么地方。
这个真心本我,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太重要了,没有比这个东西更重要的了。
如果不知道这个东西,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一个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的人来说,都是妄生妄死,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如果找到了人生方向,知道了有个真心本我,则人生就有了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觉悟。
人生的本质意义,是让人觉悟的,人生的种种不幸,种种的挫折,种种的逆境逆缘,种种的不如意,包括生病,其实是为的让你觉悟,让你悟到人的种种苦,让你知道人生本来是个错误,在错误的地方,为了种种错误的理由,做种种错误的事情,得种种错误的结果。
让你知道这个错误,从而幡然悔悟,改弦易辙,找到人生的方向。
如果在苦难中尚不能觉悟,在顺境中就更难觉悟。
可是,人却不能认知这些,在妄生妄死中不愿回头,根本就认识不到这是妄生妄死,不但认识不到,而且还在这妄生妄死中活得有滋有味。
论文题目:《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2006级专业:哲学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作为修行思想的思想和作为纯粹思想的思辨思想是两个意义上无法通约的概念,因为修行思想远离只是在思中思想而进展到超越性的实践领域,并且以内在性的体验而非以范畴的直接意义的关联上的逻辑性为其真理性。
故而,以修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的本文只应该并只能够在思想上采取解释的立场对于修行方法和理路在思维中予以统握。
如果在思维中采取思辨的方式对其体验性的内容予以超验的发挥,只能造成脱离事情自身的混乱假象。
如智者大师所言:“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①”因此,本文在结构方面分为四部分:1.释“童蒙”、“止观”的意义2.止观修行的准备阶段3.正修行阶段4.修行证果阶段。
采取解释的方式予以解释说明,以把握住其梗概全貌。
关键词:解释;统握;止观;①【隋】智顗著.李安校译.《童蒙止观校译》,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页AbstractThinking as the thinking of practice and as the purely speculative idea can not be generalized sense of the concept, practice thinking as far away from just thinking of ideas in progress to go beyond the field of practice, and less sexual experience thanareas of direct relevance to the association on the logic of its truth.Guer, to cultivate ideas for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should only and only be able to explain the position taken in the ideological approach and way for the practice to be president in the minds of grip.If speculative way of thinking to take the contents of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transcendent to be played, only create a false impression from the things their own confusion. As the Master Zhizhe has said:"if only fabricate the cultured sentences and far away from the truth,only waste the time and with no evidence,so it is the same with a poor only help the other count the money,what is the benefit to himself?"Therefo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1.Mean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sight 2. Meditation practice of the preparation phase 3. Is self-cultivation stage 4. Practice permit fruit stage .Each part to reveal the manner of explanation, in order to grasp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ir sketch.Key wordsExplain; insight;grasp;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前言 (1)一.释“童蒙”、“止观”的意义 (1)(一)释“童蒙”的意义 (1)(二)释“止观”的意义 (2)二.止观修行的准备阶段 (2)(一)具缘第一 (2)(二)诃欲第二 (3)(三)弃盖第三 (4)(四)调和第四 (5)(五)方便行第五 (7)三.正修行阶段 (7)(一)正修行第六 (7)(二)善根发第七 (9)(三)觉知魔事第八 (11)(四)治病第九 (12)四.修行证果阶段 (13)(一)体真止、从假入空观和一切智 (14)(二)方便随缘止、从空入假观、道种智 (14)(三)息二边分别止、中道正观、一切种智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前言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教下三家①之一的重要宗派,是由智者大师于隋代创立的,因为其开悟是在天台山的缘故,故名为天台宗。
今天不讲故事,我们说说佛。
有一个问题是戒嗔被问了很多次的,那就是如何出家,在佛教里有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
分别叫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
任何符合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适合或不许出家,不过也有所区别,那就是十三重难,是不能出家,而十六轻遮改过后可以出家。
今天先说说十三重难
一、坏内外道:怀着破坏佛教的目的来的外教;
二、破他梵行:与守净戒人行淫者;
三、贼心入道:偷听说戒者;
四、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
五、黄门:性机能不正常的人;
六、畜生变为人形者;
七、非人变为人形者;
八、犯边罪:曾经受戒,但是又犯大戒者;
九、弑父;
十、弑母;
十一、弑阿罗汉;
十二、破和合僧;很挺长故事典故,大概意思就是破坏比丘修行。
十三、出佛身血。
典故是提婆达多用石头扔佛,结果砸伤了佛的脚趾。
虽然说十三重难只要符合一条就不能出家,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成功的破格出家了,比如第六条说畜生变为人的是不能出家的,但是猪八戒属于这种情况,他出家了;而第七条中说非人变为人形者不能出家,也就是说妖精是不能出家的,孙悟空是猴子,也不符合要求,最后也破格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