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道主义干涉与不干涉内政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2013级法律硕士(法学)张新颖S130213一、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介绍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经常引起混乱和误解的概念。
因此,在本专题中,笔者主要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作出界定。
权威的国际法辞书《国际公法百科全书》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是: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牛津法律词典》将其定义为:一个或多个国家使用武力手段干预另一国内部事务,目的是让被干涉国实行人道主义的政策。
美国著名国际法学者方廷认为,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
中国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当国家专横地残酷迫害某一类本国国民,特别是宗教或人种的少数者时,别的国家起来对那些被压迫的少数者给予支援,并以各种形式向该政府施加压力。
据此,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在没有得到被干涉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出于人道主义原因对该国实施武力干涉或以武力干涉相威胁。
它包括两类行为:一是为了人道主义目的而实施的强制行动( Enforcement Action for Humanitarian Purposes) ,它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情况下,根据5联合国宪章6第7章,由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实施的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另一类是没有授权的单方面的或由多国进行的干涉。
后者是一种狭义的人道主义干涉,它是由一国或多国对另一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旨在中止或预防大规模地、严重地侵犯基本人权。
这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行为既没有事先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没有得到被干涉国合法政府的同意。
二、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发展历程(一)传统的人道主义干涉1.早期的国际法学说根据国际人权法的权威学者西奥多#默柔(Theodor Meron)近来的研究,/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前的一些国际法著作表明,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概念以及现代人道主义干涉权利在格老秀斯之前就已经形成。
“人道主义干涉”与相关国际法原则的比较研究作者:蒋圣力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因其违反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而遭到当代国际法的否定。
然而,当今国际环境背景下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发生了新的发展和改变,其与上述两项国际法原则之间已不再是全然矛盾对立,而是出现了一定积极的联系。
通过对这种积极联系的深入挖掘,应当可以对“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具备一定的正当性,从而切实起到保护国际人权的作用。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国家主权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人权保护一、引言发端于十九世纪国际实践的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因其严重违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原则而遭到当代国际法的否定。
然而,随着二十世纪最后十年间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等全球局势的客观变化,“人道主义干涉”成为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思潮与实践”,无论是在概念界定、性质特点还是在具体的国际实践中都呈现出了与近代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的相当差异。
因此,在当今新的国际环境的背景下的“人道主义干涉”是否仍应当受到全盘否定变得值得商榷,其与相关的国际法原则之间的关系亦出现了从全然对立向积极联系的逐步转变。
二、“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原则(一)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法效力上高于人权原则应当首先肯定的是,国家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都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但前者相交于后者在国际法上却具有更高的效力位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般原则之一。
这一点在《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条约中都有据可循:《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1项即规定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引申出了互不侵犯原则(该条第4项)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该条第7项);此外,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还将“各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列为一项“国际法之基本原则”,由此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地位。
评价国际法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学科:国际法班级:法学1403 学号:2 姓名:郭雨昕摘要人道主义干涉涉及基本人权和国家主权,对于追求人权的正义性和主权的独立性之间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现象确有存在,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幌子的霸权主义更是时有发生,因此,人道主义干涉问题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依据、方式等方面入手,具体评价国际法上的人道主义干涉。
关键词国际法人道主义干涉一、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在没有得到被干涉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出于人道主义原因对该国实施武力干涉或以武力干涉相威胁。
它包括两类行为:一是为了人道主义目的而实施的强制行动,它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情况下,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章,由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实施的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另一类是没有授权的单方面的或由多国进行的干涉。
后者是一种狭义的人道主义干涉,它是由一国或多国对另一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旨在中止或预防大规模地、严重地侵犯基本人权。
这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行为既没有事先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没有得到被干涉国合法政府的同意。
1其次,我们应当对“干涉”一词进行精确的定义。
学界对于“干涉”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定义。
狭义的干涉观点,仅指专横的强制性行为,强制手段不一定是使用军事手段,也可以采取其他手段,但要能够达到强制性效果。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国际法权威奥本海,他将干涉界定为“一个国家为了维持或变更事物的实际情况而对另一个国家事务的专横干预”。
2奥本海认为,“真正的干涉总是专断的干预,而不是单纯的干预”,干涉不应与斡旋、调解或合作混为一谈,因为这些都不包含有专断的干预。
最为宽泛的定义为:干涉就是指影响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外部行为。
就联合国体系之内的干涉行为而言,只有用1《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杨泽伟,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郑军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2)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3)(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3)(二)联合国体制下集体人道主义涉 (3)三、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面临的困境 (4)(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面临的困境 (4)(二)人道主义干涉在集体安全体制下的困境 (4)结语 (5)参考文献 (6)【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21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以不同的态度来审视和对待人道主义干涉。
20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符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反映出国际社会中人权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间的一种紧张、冲突关系。
本文从揭示人道主义内涵入手,简要回顾了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历史,概括了不同形式人道主义干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人道主义干涉进行理论思考与现实分析。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单方面干涉;集体干涉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the increasinglyclos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s boun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 examine and trea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hich has two forms: one is author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legitim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ommon value pursuit; one is the unilater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eflect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a tension, confli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istor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it carries on the ponder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Key word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Unilateral intervention;collective intervention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人道主义”从拉丁文 humanists 一词中引申出来,是指具有人道精神,促使个人最大限度发展的制度。
不干涉内政原则探究——国际法与国际干系分析引言: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理,在国际干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不干涉内政原则进行深度探究,并结合国际法与国际干系的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及适用状况。
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原理、国际法的视角和国际干系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不干涉内政原则诞生于17世纪,起初是为了维护君主制国家的利益而提出。
在那个时期,肯定主义君主国家强调领土主权,认为国家内政是不行干涉的。
19世纪以来,不干涉内政原则开始演变,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主要原理1. 领土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强调国家主权,主张每个国家对本国领土和内政享有肯定的控制权。
这一原则是现代国际干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原则之一。
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内政事务,其他国家不应当干涉。
2. 国家对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强调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该对等对待。
没有哪个国家在国际干系中有肯定的优越地位,没有任何国家有权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事务。
三、国际法的视角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确立。
《联合国宪章》第2条和第4条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他国际法文书和司法实践也进一步补充和进步了不干涉内政原则。
1. 条约法《维也纳联合国关于条约规则的国际公约》规定了合法的政府之间的条约干系,并强调了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适用。
依据该公约,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合法,应由本国自己决定。
2.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法也支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尽管国际人权法主张保卫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它并不赐予其他国家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权力。
四、国际干系的角度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干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国际社会的运作和国家行为。
1. 维护和平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最重要作用是维护和平。
通过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可以缩减战争和冲突,增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
2. 增进国家独立和自主不干涉内政原则保障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
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引言“干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因此,其在国际法中就被引申为:一国为了将某种行为或者结果施加给另一个国家,而对该国内外事务所进行的强行或者是专断的干涉,也可称为干预。
这种干涉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管理其国内外事务的一种控制,在性质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外交独立的侵犯和破坏。
人道主义干涉往往变成为一种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霸权主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干涉呢?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国际法辞书给人道主义干涉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①分析这个定义可知,首先从形式上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使用武力的行为,且仅限于使用武力而不包括其它诸如经济制裁、外交或者是舆论等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针对的是一国国民的生命和自由,是基本人权被侵犯,其目的是防范可能发生的非人道事件,或者是阻止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的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因此其针对的客体内容是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第三,从干涉的主体上看,必须是发生侵犯基本人权事件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所实施的行为,如果本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制止或者有意愿请求该干涉国的援助则不构成人道主义干涉。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假使该干涉国并非本国所申请提供援助的国家,而对其进行了武力干涉是否构成人道主义干涉?我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这就涉及到第四点,从主观状态上,必须是这一干涉违背了被干涉国的意愿,即排除了申请援助的情形。
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干涉是介入别国事务,严格说来,意味着强制性介入,并迫使别国进行违背意愿的事情”。
②另外,对于干涉主体问题,理论①马克思·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三辑“使用武力、战争、中立、和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吴昊:《两难的困境: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北大法律周刊》1998年界仍存在一个争议点,那就是干涉主体是仅限于单一国家,还是包括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及区域性组织?有些学者认为仅限单一国家或者数个国家,而不包括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因为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领导的行动已不属于人道主义干涉,归结为人道主义援助似乎更为合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国际组织及区域性组织的行动应归属人道主义干涉范畴。
从人道主义干涉看主权与人权当今世界,人道主义干涉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既有矛后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人道主义干涉存在着合法与违法的极人争议,我们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能一味排斥人道主义干涉,重要的是人道主义干涉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一、主权的基本内涵主权,亦称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
国家必须是主权的,没有主权也就不成其为国家。
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统治的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
在对内方面,每个国家都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对自己领土内的人、事、物行使排他的管辖权;在对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平等的国际法主体,享有完全平等的国际主体资格,因此每个国家都有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并使本国不受任何国家的侵犯和干涉。
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主权,主要表现为在自己领土范围内的最高统治权,有权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有权制定法律和内外政策,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间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命令强制,不受任何侵犯和非法干预,不许任何外国或外国人在该国拥有非法特权。
2、经济主权,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和对本国经济的最高支配权,有权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开发、利用和处置自己的天然财富和资源,不允许任何外国、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进行非法干预或破坏,不允许他们享有非法经济特权。
3、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全部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下层土)拥有的最高权力,包括所有权、支配权、管辖权,不受侵犯权和合法自保权。
领土主权主要表现为属地优越权。
4、属人主权,是指国家对具有该国国籍的人所拥有的支配、管辖和处置的最高权力。
属人主权主要表现为属人优越权。
5、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上所享有的独立权和平等权,享有独立的国际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国际交往权和缔约权,自主地执行其对外政策。
国家主权的五个方面的内涵说明,国家主权具有两重性,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根本保证及基础,不可分割,也不可让与。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浅析国际法的不干涉原则一、不干涉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干涉原则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的简称,是指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每个主权国家,不论其大小、强弱和贫富程度,在国际法上一律平等。
每个国家都有权享有依其主权所固有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地位、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受他国干涉。
(一)不干涉原则为国际法文件确认不干涉原则第一次出现是在1793年的法国宪法中。
该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国人民绝不干涉别国的政治。
他们也不允许别国干涉自己的政治。
由于这一原则体现了国际交往中的基本价值与共识,逐渐为许多国家接受。
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在第15条的第8款规定了该原则,明确了按照国际法纯属一国国内管辖的事件,国际行政机构不应给出建议。
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在第2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
其后通过的一系列国际法文件都确认了该原则,如1970年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1987年通过的《加强在国际关系上不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肋、原则的效力宣言》;1981年通过的联大36 / 103号决议。
这些国际法文件都一再指出各国有义务尊重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式,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肋、等手段干涉他国内政,也不得以人权等其他理由为借口以任何方式干涉他国内政(联合国《国际法院判决、咨询意见和命令摘要》1948-1991 , ST/LEG/SER. F/1.143-147 ,160-167)因此,对于每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国际法确认不被干涉是国家的一项基于主权的权利。
(二)不干涉原则为国际法院确认在国际法院的尼加拉瓜诉美国案的判决中也确认了不干涉原则。
在该案中,尼加拉瓜政府指控美政府指使某些拉美国家的国民在尼加拉瓜境内从事港口布雷、破坏石油设施和海军基地等行为,以及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集团等的军事和准军事行动。
浅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摘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指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不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
这一原则在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得到普遍认同,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保障。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平衡其适用范围与实践意义是当前国际关系面临的问题。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维护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性,推动各国之间基于平等互利原则的合作,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繁荣。
【关键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引言、正文、历史背景、国际关系、适用范围、局限性、实践意义、结论、未来展望、维护、重要性。
1. 引言1.1 什么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他国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维护各国的主权和独立,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体现了尊重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也是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准则之一。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世界大战后,各国开始意识到通过相互尊重和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意义引领着国际社会走向合作与共赢的道路。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
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各国才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
1.2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性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一原则是维护国际关系稳定和和平的重要基础。
如果国家之间随意干涉他国内政,将会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激化,可能导致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也是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表现。
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要进行内政管理,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其内政事务。
这种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有助于建立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和互信,避免一些国家不当地干涉他国内政而引发的矛盾和对立。
如何正确处理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及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关系《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无误的宣示,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在实现其宗旨时应遵行一系列国际法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以及由这一原则引申出来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等。
按照这一规定,在国际上促进和保护人权,应当尊重有关国家的主权,而不应当侵犯它们的主权。
由此可见,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人权保护的前提。
国家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而国际人权保护仅仅是构成国际法的一项具体原则,而不是构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国际关系上是最高的权威。
但是,不是绝对的,而有着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必须遵守国际法的两个基本原则,必须以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为前提。
1、国际人权保护不得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国际人权保护从属于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原则不是实施人权保护的障碍,而是重要保障。
没有主权国家的参与,任何个人和集体或民族均不可能直接享受到国际人权的保护。
国家要达到保护人权的目的,就不可能没有主权,只有坚持国家主权原则,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权。
在国家主权被侵犯的情形下,国家对人权的保护根本无法实现。
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实行三光政策。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我国主权和领土沦丧,又何谈人权和人权保护?由此可见,没有国家主权,也就没有人权,尊重人权,首先应当尊重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
2、国际人权保护不得违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的性质直接引申出来的。
关于国际法上“人道主义干涉原则”的界定欧洲的文艺复兴引发那个动荡的时代,导致了封建专制的覆灭,资本主义的兴建。
同时,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人物,当时的先哲们创造了辉煌了思想成就,以至于为之后一直到今天的人类历史设定了发展的模式。
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特别是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统一化趋势不断加强,使得地球似乎越来越小了。
当然,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和妥协的历史,由于地球资源的匮乏和各国对自然资源的极大需求,战争从未被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拭去过。
占整个人类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一次次的侵蚀人们的身体和灵魂,同时给环境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
人们痛定思痛,对战争中以各种政治行为中非正义的、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的种种残酷的行为通过各国订立条约等方式加以规制,比如禁止侵犯人权、禁止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世界上某些特定的地区基于历史传统、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件,人们生存条件较差,再加上政府的盘剥,自然会向国外求助,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同时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国家、地区的资源寄予浓厚兴趣,正苦难以找到适当借口,于是“人道主干涉”应运而生。
但一般情形下,读者对“人道主义干涉”较易产生误解,甚至认为现在国际上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考虑,是合法的,然而对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本文拟通过对“人道主义干涉”原则这个概念本身的厘定出发,考察这一概念在当今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透视其本质属性。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背景“人道主义干涉”自上个世纪中叶以后颇受西方学者和主流舆论青睐,这与当时刚刚结束的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系,不过这一原则却并非近现代才出现,如果寻其根本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圣.托马斯.阿奎那斯时期,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一国君主有权基于宗教的利害关系干涉另一国的内部事务,如果后者虐待它的承敏超出了似乎可以能够接受的程度。
”。
第31卷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01.31No.5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5年9月Sept.,2005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预’’胡茹葵(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市400031)摘要:“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预;霸权主义;国际法;国际新秩序中图分类号:D9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5—0092—04一、现代霸权背景下的“人道主义干预”“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
所谓“人道主义干预”是指从非政治立场出发,为终止一国国内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未经该国许可而运用强制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的一种干涉。
其前提是一国国内存在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且该国已失去控制能力,其根本目的不是改变该国对外行为而是改变其对内行为。
真正的人道主义干预以促进人权为目的,是为了阻止或缓和一国的人道主义危机,其本身应是公正的、非政治的,因为它着眼全人类,不分性别、种族和国籍的利益。
从这一角度讲,人道主义干预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然而,由于当今国际社会中还存在着霸权,因而人道主义干预不能不同霸权产生联系,即霸权为人道主义干预提供某种依据,又使人道主义干预不可避免地带上强权色彩,使人道主义干预的公正性与非政治性受到怀疑,面临着种种现实困境。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是美国的既定目标,而“人道主义干预”就成为其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工具。
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跨国性问题和挑战,其中人道主义干涉成为一个备受的话题。
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国际社会为了保护基本人权、缓解人道主义危机,而对违反国际法原则的国家进行强制性干涉。
本文将从国际法角度探讨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分析其国际法原则、国际法实践、中国态度和未来展望。
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在国际法中有着一定的法理基础。
尊重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主权国家可能会滥用其权力,侵犯本国人民的基本人权。
此时,人道主义干涉可以作为一种纠正手段,来保护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益。
保护人类基本权利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人道主义干涉可以通过制止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实践层面,人道主义干涉的案例也不断涌现。
例如,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由于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干涉,大量无辜平民得以幸存。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行动中也涉及到人道主义干涉,美国以推翻萨达姆政权、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进行了军事干涉。
虽然这一行动引发了争议,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护伊拉克人民免受萨达姆政权的压迫。
中国在国际法上一直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同时也积极参与人道主义干涉行动。
中国在实践中坚持保护人权的原则,并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来解决人道主义危机。
例如,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中的调查,并呼吁采取行动制止化学武器的使用。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对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和饥荒进行的人道主义干涉行动。
虽然人道主义干涉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正当性,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和争议。
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往往受到质疑,因为国际法并未明确规定人道主义干涉的具体条件和程序。
人道主义干涉有时会与国家主权原则相冲突,造成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分歧。
人道主义干涉还可能被某些国家或势力利用,成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
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上仍是一个具有争议但不可或缺的话题。
浅述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及特征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法学界的研究热点。
自科索沃战争以来,强硬干涉一国内政渐有凌驾于不干涉原则之上冲击现有国际秩序的势头。
这与政界和学界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认识密切相关,其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的泛滥和极端化固然有其理论和政策上的逻辑可循,但它在实践中与国际秩序的剧烈碰撞反映出其巨大的局限性。
因此,理解其概念及特征,以及历史发展对全面研究人道主义干涉,使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的规制下走上正轨,对维护国际新秩序至关重要。
一、人道主义干涉概述“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经常引起混乱和误解的概念。
”因此,首先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作出界定显得十分必要。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人道主义干涉是《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的概念,也从未成为国际法所确立的概念”。
【1】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际法学者在对待人道主义干涉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人道主义干涉到目前为止依然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是我们仅从其字面意思可以推知,人道主义干涉至少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基于人道主义的理由和以干涉为方式的行为表现。
1.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人道主义思想被普遍地描述为以人类为中心,它将人置于中心位置。
【2】人道主义的概念体现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类的基本自由、尊严和基本人权的尊重和重视。
而对人道主义干涉,目前并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
可以说有关人道主义干涉的各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引起的。
因此明确它的概念成为讨论人道主义干涉的基本前提。
人道主义干涉一词英文的对应词是“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而“Intervention”中文可譯为“干涉”或“干预”。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干涉”一词,反映了国内对这种理论的否定态度。
究其理由在于它动摇了国际社会的秩序基础——主权,以及在主权原则下建立的国际社会秩序,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更深层次的理由也许还在于基于本国具体政治利益的考虑,不能接受人道主义干涉。
国际关系中的人道主义干预原则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际关系中的人道主义干预原则,包括其定义、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
文章首先对人道主义干预原则进行概述,随后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文章认为,人道主义干预原则不仅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人道主义干预原则概述人道主义干预原则是指当一国或数国联合起来对另一国或数国进行武装干涉,以保护无辜平民免受战争或暴力的侵害,维护国际人道法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尊重人权、保护平民、维护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理论基础人道主义干预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权理论、国际法理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论等。
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基本的人身安全和尊严,这种权利不受国家或政治环境的限制。
国际法理论认为,国际社会有责任保护那些无法自卫的国家和人民,以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论认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是最佳选择,武装干涉只是一种最后的选择。
三、实践案例历史上,人道主义干预原则的实践案例有很多。
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和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装干涉,主要目的是保护平民免受战争的侵害。
在南苏丹内战中,国际社会也多次进行人道主义干预,以保护平民和维护国际秩序。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人道主义干预原则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面临的挑战尽管人道主义干预原则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人道主义干预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一些国家认为,国际社会无权干涉他国内政,只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其次,人道主义干预的成本和风险较高。
武装干涉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资源消耗,同时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和动荡。
最后,人道主义干预的执行难度较大。
如何确定何时是最佳的干预时机、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行动、如何确保干预行动的有效性等问题,都是人道主义干预面临的挑战。
五、结论综上所述,人道主义干预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论“人道主义干涉”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摘要:对于“人道主义干涉”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资产阶级革命早期,现在的国际法条款虽然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但是至今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对“人道主义干涉”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其性质加以分析和研究,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既不具有正当性,也找不到能证明其合法性的法律依据,而只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不安定因素,并不能真正实现保护人权的目的。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法;正当性;合法性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和宗教斗争一再涌现,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开始加剧,于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大国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开始打着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的幌子来随意干涉别国内政。
西方学者为了迎合其霸权主义的野心,也大肆渲染“霸权平衡论”及“人道主义干涉合法论”等理论,力图证明“人道主义干涉”的现实正当性和合法性,一时间,“人道主义干涉”问题也成了国际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就从国际法的原理角度对“人道主义干涉”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国际实践来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进行剖析。
一、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经常引起混乱和误解的概念。
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作出界定。
人道主义干涉,是指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这个定义包含人道主义干涉应当同时具备的四个要素:(一)人道主义干涉是指使用武力进行干涉,不包括经济、外交和舆论的干涉。
(二)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外国对一个国家的干涉,不包括一国国内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干涉。
(三)人道主义干涉是指为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即为人道主义目的而进行的干涉,不包括为保护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干涉。
(四)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在被干涉国不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的干涉,不包括被干涉国表示同意的干涉。
2006年第6期(总第57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Adm inistrative Cadre I nstitute of PoliticsA nd LawNo .6 2006(Sum No .57)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思考丁恒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领域一直是个热点问题。
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标准,使本来有着良好应然价值的人道主义干涉经常沦为霸权主义或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带有强烈的大国主义色彩,并且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
应在维护国际法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程序保障正义的实现,并在联合国框架下设立人道主义干涉审查委员会、人道主义干涉表决委员会和人道主义干涉监督委员会来全程管理人道主义干涉的进程。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法;国际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DF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6)06-0103-03 [收稿日期]685 [作者简介]丁恒星(),男,河南邓州人,助教,硕士。
人道主义干涉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争论当中,但在国际法上,从来没有对其加以确认的先例。
然而,这种理论并没有因为在法律上的缺席而退居历史之后,相反愈演愈烈,更多地成为一些强国进行对外干涉、获取本国利益的一种手段,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就是其突出的表现。
人道主义干涉,观其在大国运用中的实质,我们大多持反对态度,可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因为我们持否定的立场和观点而遁迹,它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对此,不仅要认清矛盾实质、指出缺陷所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联合国和国际法的体系下加以严格限制,以规制它的慎重运用。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维护现行国际法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遏制霸权的盛行设置一道法律上的屏障。
特别是在当前联合国改革的背景下,更具探讨价值。
论人道主义干涉与不干涉内政原则
【摘要】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国家主权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已经被全
世界国家所认可,并详细规定在《联合国宪章》之中。然而,促进人权的尊重与
遵守亦是联合国的宗旨内容之一,从最初的索马里冲突到科索沃战争再到最近的
利比亚战争,西方国家都是举着人道主义这面旗帜进行武力干涉。本文结合具体
实例,探讨在国家主权及不干涉内政原则下,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不干涉内政原则;人权;主权
2011年2月,叙利亚反对派与政府军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步发展成为国内
战争。为了保护平民不受战争的侵害,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通过
了以“保护平民”、“设立禁飞区”等为主要内容的第1973(2011)号决议。[1]2011
年3月19日,北约部分成员国开始空袭利比亚,这是继伊拉克战争之后,以美
国为首的北约又一次军事打击,而这次的美国又是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帜,该
事件再度引起了世人对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关注。一、从理论层面分析不干涉内
政原则的定义及适用
《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
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
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由此可见,不干涉内政原
则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要分析在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人道主义干涉的
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首先必须对“干涉”这个词的内涵进行分析。
按照国内学者主流观点,所谓“干涉”,是指一国以直接或间接的非法手段迫
使他国在某些内政事项上接受自己的立场或意志。[2]而英国著名国际法学者劳
斯特派则认为:“干涉是指专横地干预,是否定国家独立的行为。它隐含了一种
强制性的对与实际的作为和不作为的要求,这种要求如果不被服从,就会引起某
种形式的强制威胁或诉诸强制。”按照他的观点,再结合《宪章》的第2条第7
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联合国大会和经社理事会对人权进行一般性讨
论,或直接针对某一国家的人权问题讨论,都不能被视为干涉,因为它们都不构
成强制性的专横的干涉。
那么,假定大会和安理会,经社会有权力对特定国家的人权现状进行讨论,
如果某一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候,安理会是否有权对这一国家
进行干涉,包括最高程度的武力干涉?对于这个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
本有了定论。自冷战后,“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在西方国家盛行。该理论主张当一
国国内发生大规模践踏人权之不法行为时,基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国际社会可
采取各种措施以制止该行为,“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由此产生。二、实践中人道主
义干涉的应用
实践中,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派遣多国部队对特定国家进行人
道主义干涉是在1991年的索马里冲突。
1991年1月26日,索马里政府被推翻,索马里瞬间陷入了混乱及无政府状
态。为了避免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12月3号,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794
号决议,目的是保护平民,防止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发生。从世界各国都对联合
国的794号决议表示赞同,以及纷纷派遣多国部队的事实表明:如果联合国主导
的人道主义干涉是为了维护某一国家的国民被大规模的剥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的人权或为制止发生在某一国家的非人道的事情。而且人道主义干涉的目的在于
防止侵犯基本人权的事情的发生,如发生大规模的种族灭绝事件。那么从国际社
会现实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联合国安理会对于特定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包括
武力干涉就应该被认为是合法的。因为种族灭绝事件的发生不只是一种国内事
务,当迫害造成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并严重影响到周边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
时,应视为对国际社会和平安全构成了威胁。[3]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
道主义干涉的合法主体应该是联合国并且只能是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应作为授
权人道主义干涉的唯一合法主体。这就与西方国家盛行的半边人道主义干涉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三、西方的单边人道主义干涉浪潮
自从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立足之地以后,西方国家为了其自身
利益,就一直试图通过这个借口对他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如果其意图无法得到
联合国安理会的认可,他们就自主发明了“单边人道主义干涉”这个新兴词汇。
最能代表西方单边人道主义干涉的例子莫过于1998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1999年3月,北约公然绕开安理会开始对南联盟实行军事打击,开启了冷战之
后单边实行人道主义干涉的先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此次人道主义干涉行动是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其行为除了与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相冲突之外,还很可能
会被滥用,成为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借口。另外,这样做有损安理会
的权威,挑战了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
综上所述,单边人道主义干涉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上
也找不到法律依据,同时存在严重的弊端,因此是非法的。[4]四、利比亚战争
的相关争议
正如前文中已经明确指出的,在某一国家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
之时,人道主义干涉的确是有必要适时介入,这点也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然
而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授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法律主体是且只能是联合国安理会,
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的单边人道主义干涉都是非法的,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的,
是对他国主权的粗暴干涉。
那么,在这里就需要讨论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不是所有安理会授权的人
道主义干涉都足以发动一场战争以至于推翻这一国家的政权?换句话说,就是如
果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进行人道主义干涉,那么这种干涉应该持续到什么时候为
止,是不是只要没有人道主义灾难了就应该停止武力干涉?而安理会是否需要承
担这样一个义务,那就是判断何时停止人道主义干涉?
其实从这次的利比亚战争中可以看出,也许利比亚的确可能存在一些人道主
义问题,但其究竟是否已经达到需要外部武力干涉的程度,是值得怀疑的。从北
约空袭后的局势看,大量平民死于战争以及沦为难民系利比亚内战及北约空袭本
身所致,而并无确切的证据证明利比亚政府一方仍在故意实施非人道行为,而此
时北约并未停止武力干涉。众所周知,北约发动空袭乃是为了自己在北非的战略
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北约支持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推翻卡扎菲政府,并非真心是为
了消除人道主义危机等这类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所谓的保护平民只不过是给西方
国家赤裸裸地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穿上了皇帝的新装而已。所以,虽然安理会第
1973(2011)号决议程序上是合法有效的,北约的空袭行为也不能算是单边人道主
义干涉行为,但是在北约应何时停止空袭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安理会应该有一
个新的决议出现。因为1973号决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平民,是为了防止人道主
义灾难的出现。而当卡扎菲政府停止屠杀平民的时候,北约应该停止空袭,卡扎
菲政府与反对派的战争是利比亚的内政,他国包括联合国都不应该干涉。所以,
安理会不但应该以1973号决议的形式授权北约进行空袭,更应该适时的停止人
道主义干涉,因为干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翻卡扎菲政府,而是为了保护平民,
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五、结语
人道主义干涉之所以在国际上争论纷纷,是因为其本身所特有的性质。一方
面:如果某一国家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那么国际社会当然不能袖
手旁观,致该国国民的生死于不顾;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一直盛行单边人道主义
干涉理论并积极为之辩护,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就是想为自己粗暴干涉他
国内政找到一个合法的借口。这自然会得到大多数弱者国家,或者说被干涉国家
的强烈反对。从国际法的层面上讲,授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法律主体是且只能是联
合国安理会,任何国家以任何名义进行的单边人道主义干涉都是非法的,是对他
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这一点作为前提应该首先明确。
然而,单单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安理会不单
有权授权他国进行武力干涉,并且在这一国家的人道主义灾难消除之时,应该适
时发表决议停止人道主义干涉,而并非如这次利比亚战争一样直到推翻卡扎菲政
府为止。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的让人道主义干涉起到其本身应有的作用,并
且不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借此之口武力干涉他国内政。
参考文献:
[1]参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973(2011)号决议S/RES/1973(2011),
2011-03-17
[EB/OL].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2011/s1973.htm.
[2]王虎华主编. 国际公法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5.
[3]成衔. 国家主权原则下的人道主义干涉[J].经济与法,2010(7).
[4]帅海涛. 对人道主义干涉合法性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