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ppt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31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2.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3.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
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
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
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
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