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之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探讨城市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方案摘要】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湿陷性黄土在全疆分布较广,是一种较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它的存在对路基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简单探讨城市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设计方案。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危害;处理方案一、湿陷性黄土的概念湿陷性黄土的土质较为均匀、结构形式松散疏松、架空孔隙发育。
在天然状态下,湿度较低,孔隙率较高,压缩性较小。
一旦遇水浸入,路基土呈潮湿状态,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强度降低,承载能力变差,并产生明显变形、下沉的现象,对路基稳定性和安全性影响严重。
这也会对道路附属构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其出现大幅沉降、开裂、倾斜等现象,甚至严重影响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
二、湿陷性黄土的分类按湿陷类型一般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和自重湿陷性场地。
非自重湿陷性场地等级分为:Ⅰ级(轻微)、Ⅱ级(中等);自重湿陷性场地等级分为:Ⅱ级(中等)、Ⅲ级(严重)、Ⅲ级(严重)、Ⅳ级(很严重)。
三、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危害湿陷性黄土对道路的主要危害有:道路路基出现翻浆、塌陷以及不均匀沉降,路面使用时变形、凹陷、开裂或网裂,道路边坡发生崩塌、剥落等病害现象。
四、常用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案目前,我们可根据路基土层地质情况及湿陷等级,常用的设计方案有:换土垫层法、强夯法、冲击碾压法、挤密桩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等,同时做好路基排水、防渗等措施。
结合工程设计实例,介绍在新疆地区比较常用的三种处理方案:1.换土垫层法:常用于处理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以阜康市城关镇产业园道路工程为例:场地土层描述如下,第一层表土以粉土为主,层厚0.40~0.50m,黄色,稍湿,松散,含大量植物根系,盐渍化程度为弱盐渍化;第二层为粉土:土黄色,稍湿,稍密~中密,韧性底,干强度低,为非自重湿陷性粉土,湿陷性等级为Ⅰ级(轻微)。
顶层埋深0.40m~0.50m,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深度5.50m,地下水埋深大于15m。
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设计摘要: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北方地区,比如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城市,这里就已经开始存在了一种湿陷性地质黄土的土体地质,这种不同类型的湿陷性地质黄土的土体地质也是非常的复杂,当城市道路上的黄土碰遇一定的自然环境压力,它的一些土体路基结构就很有可能会迅速受到破坏或者迅速瓦解从而就会发生一种土壤下沉的一种情况,称之为湿式地陷,这样就可能会给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非常大的经济冲击和不良影响。
所以本篇研究文章中主要就是介绍了关于研究这种湿陷性地质黄土的土体路基结构设计和污水处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湿陷性;路基处理前言由于土壤中的湿陷黄土本身具有密度低、天然土壤含水量不高、孔隙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大等显著优势,其土壤结构受到自重力以及外部荷载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受到雨水浸湿后发生的湿陷或者变形。
处理不当极易引发道路病害或者安全事故,造成路基沉陷或地下管道拉裂,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极其重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特性及湿陷等级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处理措施,才能确保城市道路的工程质量及使用安全。
1湿陷性黄土的概述湿陷型的黄土地主要下陷是一种指由于特殊黄土壤土质受到连续大雨雨水侵袭后,构造很容易出现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容易产生湿润下陷或者发生变形的特殊沙壤土质,和非湿润下陷型的黄土壤土质相比,其中的下陷差异主要就是由于黄土壤土质受到连续大雨雨水侵袭后的特殊土壤土质下陷量的数目,使用δs来显示表明。
但是当出现δs≥0.015的情况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夏季黄土占地面积很容易因为受到夏季雨水的直接侵袭而突然发生了一种形状的巨大变化,它就是一种属于潮湿陷落的酸性黄土。
2湿陷性黄土路基常见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一旦遇水浸湿且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引发路基结构破坏、塌陷等情况,造成质量问题,带来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记载,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常见质量病害主要有如下几种。
2.1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或塌陷当路基排水系统不通畅或黄土路基基底处理不彻底,路基结构经过长时间受水浸湿,加之长时间受路面车辆荷载,路基结构逐渐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路基结构内暗洞或外部坑槽,长时间影响后导致路基结构完全损坏,造成路基塌方[1]。
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设计发布时间:2021-07-23T10:54:54.850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中作者:施剑伟1 周腾飞2[导读] 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为土壤的上层部分具有自应力作用,在水分的压力下,土壤的结构会被发生一定的破坏,再加上土壤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的结合,从而导致路面明显的附加变形。
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1 施剑伟1 浙江杭州 310000浙江钱江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2 周腾飞 2 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为土壤的上层部分具有自应力作用,在水分的压力下,土壤的结构会被发生一定的破坏,再加上土壤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的结合,从而导致路面明显的附加变形。
其他特征可以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下陷的黄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必须在路基上采取某些处理步骤,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减少或消除塌陷的黄土路基塌陷的可能性,并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引言湿陷性黄土路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岩石,在气候较为干燥的情况下,拥有高强度与低压缩性,在自然情况下遇到水能够降低外力与强度。
湿陷性黄土路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区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会与水发生反应,从而造成了不均匀的沉降,这对于公路的路面来说是一种较大面积的影响与病害。
1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的分析湿陷性土的特点是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是,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迅速降低。
由于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当施加载荷并通过沉降使其稳定时,浸没在水中的土壤结构会很快被破坏,并且会出现更加突出的沉降问题。
因此,在进行湿陷性公路的建设时,地基处理必须结合道路工程项目本身的结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提高黄土公路路基的可使用性。
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设计摘要:对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以及由湿陷性黄土引发的常见路基病害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市政道路设计中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一般方法及适用条件。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设计;引言:为适应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总体布局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善城市路网的通行条件,城市道路的建设十分必要。
市政道路建设中路基处理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路基处理方式应综合考虑道路沿线地质的情况。
本文通过介绍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为市政道路的建设与保养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1.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述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形态特征。
黄土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其面积约为64万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6.6%,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宁夏、辽宁、新疆等部分地区。
当黄土作为路堤地基时,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具有湿陷性,然后才考虑是否需要地基处理以及如何处理。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路堤附加应力综合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果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其强度也迅速降低性的黄土。
湿陷性黄土不论作为结构物的地基、建筑材料或地下结构的周围介质,应在设计和施工中认真考虑到土的湿陷性这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湿陷性土一旦浸水,就会产生沉陷,进而影响到结构物的可靠和正常使用;反之,若采取的措施过于保守,则增加工程的投资,造成浪费。
2.黄土湿陷性判定及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2.1黄土湿陷性判定黄土的湿陷性可由黄土的湿陷变形特征指标来判定,反映黄土湿陷变形特征的主要指标有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等,其中以湿陷系数(δs)最为重要。
湿陷系数可通过在现场采取原样土样,然后在室内利用固结仪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浸水试验测定得到,按照下式计算:式中:hp——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分级加荷至一定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p′———上述加压稳定后的试样,在浸水(饱和)作用下,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试样的原始高度。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与设计本文針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吕梁新城工程实例,对在该类地质条件下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包括:城市排水与防洪工程的关系,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管网布置的原则,冲沟水系的治理,从工程管理上强调了建设方多部联动,统一部署的重要性。
标签:黄土丘陵沟壑;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前言: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作为一种常见的地形条件,在我国分布范围甚广,涉及7省(区),面积21万km2,主要特点是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对于排水管网规划与设计的要求有别于平原地区,与此同时,大部分排水管网中的雨污水管道是重力管道,因坡就势是排水管网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原则,因而在类似地区进行排水管网设计时,需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合理规划,优化设计,确保城市排水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1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特点顾名思意,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特点既地形起伏大,沟壑分布密。
形成这样的地形原因主要是地区土壤植被对土壤的保护能力弱,雨季集中,雨季雨量大,导致地表被径流雨水不断冲刷,形成沟壑密布,地形狭长的丘陵沟壑地貌。
(1)地形起伏大,为了减少土方的挖填方量,丘陵地区道路标高设计时一般依据地形起伏设置道路纵坡,平原地区道路纵坡一般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而丘陵地区道路纵坡则很难做到平缓,道路纵坡甚至能达到百分之十五,同时地块标高与道路标高高差亦较大,平原地区地块设计标高一般高出路面二十到三十厘米,而丘陵地区地块设计标高同道路高差往往比较大,出现正负2米的高差的情况比较常见。
(2)沟壑分布密,“两山夹一沟”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最常见的地形特点,与此同时,狭长的规划用地范围内往往密布着较多的支沟,这些由于地面径流冲刷形成的支沟往往呈断面窄,深度大的特点,雨季时为干枯状态,且冲沟内污染一般较严重。
2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地形复杂的特点要求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在排水管网设计时,针对其地形特点,从排水体制的确定,设计参数的选择,管道参数控制,小区预埋的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优化设计。
排水管道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防水设计【摘要】文章以太行路为例,从拟建场地地质情况、排水管道所选管材、接口、垫层、检查井等方面论述了排水管道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
最后又提出了排水管道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施工及后期维护。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排水管道;管材;地基处理;维护管理Drains in the loess region waterproof design【Abstract】Article Ethernet road, for example, from the proposed site geology, drainage channels selected pipe, port, pads, wells, etc. Check drains are discussed in the loess areas of design. Finally, proposed a drain in the loess areas of construction and post-maintenance.【Key words】Collapsible sewer;Pipe;Foundation treatment;Maintenance黄土是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条件下形成的黄色粉状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形态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同时,在地理分布上仅限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有一定的规律性。
我国黄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63%,其中湿陷性黄土约占3/4。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山西、陕西和甘肃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而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
黄土在一定压力(即土自重压力或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下收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称为湿陷。
浸水后产生湿陷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小于自重湿陷性黄土。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地质条件复杂,土壤黏性大,易湿陷的地区。
在这种地区建设长输管道时,地基处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等因素,以保障管道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进行探讨。
一、地质条件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主要由于土层结构不稳定、含水量大、易于收缩膨胀等特点。
黄土地区的黏土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流变性,受水分变化的影响较大。
在长输管道的地基处理中,地质条件是首要考虑因素,需要对地层结构、土壤性质、地下水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以便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二、地基处理原则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的地基处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了解地基情况:通过勘察和试验,了解地层结构、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情况,为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2.加强地基加固:在黄土地区,地基的加固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采用灌注桩、搅拌桩等方法,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可能性。
3.控制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基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位。
可以采用降水井、排水管道等设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小土壤的湿胀性。
4.减少地基沉降: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壤的收缩膨胀性较大,地基沉降是一个常见问题。
可以通过在地基上铺设防渗层或使用加筋土工格栅等方式,减少土壤的变形和沉降。
5.采取合理的基础形式:在地基处理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板桩、复合地基等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地基处理技术,以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
主要的地基处理技术包括:2.搅拌桩:搅拌桩是将水泥、砂浆等材料注入桩孔中,形成一定直径和长度的桩体。
搅拌桩可以有效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
以某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为例,探讨其地基处理实例。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黄土地质,其含水量较高,易于发生湿陷现象。
在长输管道的建设中,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至关重要,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输管道地基处理应以防止地基沉降和管道变形为目标。
为避免地基沉降和管道破坏,常见的做法是在地基上铺设一层较厚的沙土填充物,以减少地基的变形。
还可以在地基上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地基的含水量,减少湿陷的发生。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输管道地基处理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由于地下水位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处理地基时应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控地下水位。
还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附近的建筑物、道路等对地基的影响,以避免地基沉降和管道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输管道地基处理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支护。
一方面,可以采用加固土方的方法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如采用桩基加固、挤浆灌注桩等。
还可以采用支护结构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如设置地基隔离层、加设预应力锚索等。
通过合理的加固和支护,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管道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输管道地基处理要考虑地基沉降、管道变形、地下水位、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确保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长输管道是连接各个地区重要的输送通道,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给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挑战。
湿陷性黄土具有一定的收缩膨胀性,容易受水分影响而发生体积变化,导致管道地基沉降或变形,进而影响管道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以及管道运行的要求,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和排水处理措施。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地基特点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探讨,可以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引出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奠定基础。
1.2 问题意识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松软、含水量高,长输管道易出现沉降、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管道的正常运行。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增加了管道地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难以保障。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管道地基处理需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地基处理方案。
充分认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提高问题意识,寻找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保障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问题意识不容忽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管道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研究价值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
这种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给长输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不仅关系到管道运行安全和稳定,还关系到地下水位和土壤的保护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站场路基排水设计 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基础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稳定,是湿陷性黄土地区站场路基排水设计必须解决的难题。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工程的地基湿陷性,在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工程采取合理选择线路位置、科学确定工点设计方案等措施,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本文分析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在设计中应注重加强铁路站场路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铁路站场;湿陷性黄土;路基;排水设计
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站场路基设计,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或路基工程的影响,水是造成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湿陷变形沉降的主要因素,规划好可靠的路基排水系统,把各种防水与排水构造物系统综合设计好,保证地下水和地表水能够顺利排出,是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设计的考虑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程设计重点,是路基工程综合设计应解决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性 湿陷性黄土一般呈黄色或褐黄色,小颗粒粉土占主要成分,含有较多的碳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天然孔隙比在1. 0 左右。湿陷性是黄土独特的工程性质,但不是所有的黄土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作为一种特殊性土,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其结构孔隙大、欠压密性和遇水湿陷等多个方面。 1、结构性孔隙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沉积结构性土。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形成初期,由干旱地区少量雨水把松散的沉积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又使水分不断蒸发,溶入水中的可溶盐类逐渐结晶沉淀而形成胶介质,从而形成湿陷性黄土的多孔隙性的主体骨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但一旦受水浸湿,其结构迅速破坏,出现软化及湿陷等特性。 2、欠压密实性。由于黄土属于沉积而成,沉积过程相当漫长,沉积比较缓慢,在如此漫长的沉积过程中,下层土颗粒受压胶结固化较快,而上层土沉积较慢,给予下层土的压力较小,造成下层土在固结过程中较为松散,孔隙率高,密实度较低。 3、湿陷性。湿陷性是黄土最主要的特性,不是所有的黄土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结构,孔隙率大、密实度小等,容易在水浸湿后,黄土的结构性在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使其强度丧失,土体结构破坏,迅速产生软化、沉陷等。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填方站场路基排水设计 在进行填方站场路基设计时,对于路堤以下所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总湿陷量大于路基工后容许沉降量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路堤底部的压力大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起始压力,并且地基的总湿陷量大于路基工后容许沉降量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路堤底部的压应力的,为使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在路基工后容许沉降值的范围内,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应对路基地基进行处理。采取的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厚度,以及地形条件、地下水状况,合理选取地基加固措施。原则上应以加强地表排水为主,辅以冲击压实、强夯封闭措施。个别高堤和重点站场设施部位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路基基床表层应采用改良土进行填筑夯实,其厚度不小于 0.3 m,以防止路基表面水下渗,保证路基完好,同时还应做好坡面防护设计。进行排水设计时,在加强地表排水的同时,做好路基表面排水,保证路基表面排水通畅。在年降雨量大的地区,适当增加股道间排水设施,并做好纵横向排水设施的衔接设计和施工。在设计中,除了对车站路基面排水沟进行加固外,还应在排水沟下敷设复合土工膜,防止排水沟开裂,引起水下渗,造成路基本体破坏。机务段和车辆段等处的排水沟也应进行加固,沟下可取消复合土工膜,但应做好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畅通。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设计往往忽视电缆沟等管线对路基的影响,经常因管线施工夯实不够,造成沿路肩施工部位积水下沉,形成路肩下沉或溜塌,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建议避免在路肩上设置各种电缆沟,确实需要设置时,应设置成电缆槽,电缆槽设计应具有排水功能,同时路肩设干砌片石护肩。各种管线穿越股道时,应进行套管防护,施工时保证夯实,并做好路基表层封闭,防止地表水的下渗。 三、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堑站场路基排水设计 在进行路堑站场路基设计时,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总湿陷量大于路基工后容许沉降量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均应进行地基处理。采取的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厚度和地下水状况,合理选取地基加固措施。原则上以冲击压实、强夯封闭等措施,重点站场设施部位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路基基床表层应采用改良土进行换填夯实,其厚度不小于 0.3 m,以防止路基表面水下渗,保证路基完好,同时还应做好路堑坡面防护设计。进行排水设计时,做好堑顶天沟,加强地表水的截排和坡面排水,重点做好侧沟及股道间排水,保证排水通畅。同样,应对排水沟进行加固,对有正规列车行驶的线路和场所的排水沟敷设沟下复合土工膜,以防止沟裂下渗,造成路基下沉,危及行车安全。应尽量将电缆等管线设置在路基以外,确需设置时,建议设置管线槽,并设在侧沟内侧,同时管线槽也应考虑排水。各种管线穿越股道时,应进行套管防护,施工时保证夯实,并做好路基表层封闭,防止地表水的下渗。 近年来,随着铁路客货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对站场路基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站场排水顺畅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填方站场路基排水设计、路堑站场路基排水设计和车站综合排水设计的具体措施,分析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设计人员应加强湿陷性黄土地区站场路基设计,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站场路基的稳定及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茂花. 湿陷性黄土变形的各向异性及与浸水路径的无关性. 中国公路学报. 2015,(4). [2]刘保健. 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广西建筑,2015,(4). [3]熊治文,王小军.浅谈某高速铁路豫西段黄土现场浸水自重湿陷特征研究[J].岩土力学,2015,(6). [4]杨春龙,李玲.浅谈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与处理方法.河南科技,2015,(09).
湿陷性黄土地区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之浅谈【摘要】: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的地基处理、防水措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点.以实际情况,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管材的选用及日常维护管理的建议,并探讨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给水排水管道;防水措施;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
黄土分布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500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地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基底下各上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规定见表1.
表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
*注当湿陷量的计算值δs>60c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
zs>30cm时,可判为ⅲ级,其他情况可判为ⅱ级
2.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
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水排水管道时,最可靠的措施是彻底处理地基,全部消除湿陷量,使给水排水管道
座落在可靠的人工地基上,免除湿陷,确保正常使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往往不能彻底处理地基,只能部分处理
地基,很多情况是采取防水措施避免和减少给水排水管道的湿陷.
2.1管道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层的管道基础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土灰土
垫层、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由于管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对每一具体线段都要进行细致分析,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材料、机具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2.2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
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加强其刚度,以适应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对其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2.3管道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
在工程实践中,对只能部分处理地基的地段,还必须采取防水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给排水管道的湿陷程度.但是,防水措施经常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即使短暂时间疏忽,也可能造成地基浸水,因此,
给排水管道布置尤为重要.
2.3.1给水排水管道布置原则
在湿陷性地区,给水排水管道的布置,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
4个基本原则:
(1)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选线时,应避开低洼易积水地段.管道敷设完毕后,覆土应分层夯实,顶面应略高于原来的自然地面,以免形成沟槽积水.
(2)布置埋地管道时,应尽量设置在建筑物的防护距离外;但一般的建筑场地用地紧张,建筑物密度大,往往达不到上述要求,还要布置在建筑物防护范围内,这时,应对其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并以最短的长度与防护范围外的管道接通,同时,管道接口应严密不漏水,并具有柔性.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的防护距离见表2.
表2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的防护距离
注:防护距离的计算,对管道、排水明沟,宜自其外壁算起
(3)当场地排水或生产废水以明沟方式排出时,排水明沟应按埋地管道的布置原则,远离建筑物设置,否则,应对排水明沟采取加强防水措施.
(4)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宜明装,如暗设管道必须设置便于检修的措施.
2.3.2给排水管道的防水措施
据调查,由于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引起建筑物湿陷的事故占42%,管道漏水的原因是附件和接口损坏,管道断裂.设计时应从以下几
方面采取防水措施:
(1)单体给水排水管道设计,是指建筑物保护范围内给水排水管道的设计.在建筑物内部布置给水排水管道时,首先考虑架空明装,既减少地基浸水机会又便于管道检修.如不得不敷设在地下时,应尽量缩短管道的长度,并迅速与总体管道接通.屋面雨水悬吊管引出墙后,应接入室外雨水明沟或管道.
(2)当建筑物采取基本防水措施时,直接埋地的给水排水管道,如金属管道,应对管道下的基土整平夯实,使管道紧密均匀的敷设在地基上;如非金属管道,应做混凝土带形基础,以增加管道的整体性和刚性.
(3)当建筑物采用检漏防水措施或严格防水措施时,所有地下管道均应敷设在检漏管沟内,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2.3.3管材的选用
管道材质的选择应较普通地区高些,优先选用钢管、铸铁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及质地优良的塑料管.
在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引起建筑物的湿陷事故中,很多是由于排水管道附件损坏引起的.其中主要是大便器存水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损坏漏水,浸入建筑物的地基引起湿陷事故.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室内地下排水管道的存水弯、地漏等附件,宜采用铸铁制品.
2.3.4其他管道设计注意事项
暖气管道和其他有水的工艺管道,如发生损坏和渗漏,同给水管
道一样,可引起建筑物的湿陷事故.因此,在设计这类管道时,应按给水排水管道的有关要求考虑措施.
3.日常维护管理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管道的维护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地基未做处理或只做局部处理,维护管理更为重要.
给水排水管道的维护管理工作,是发挥给水、排水的检漏设施作用,防止地基浸水湿陷,保证建筑物、给水排水管道正常使用的重要环节.使用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建立维护管理制度.维护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设计中各项措施的作用和管理要求.
对地下给水排水管道定期检查,发现漏水,找出水的来源,及时堵漏修复.对防水地面、排水沟应经常检查,发现损坏、裂缝及时修补.
建筑物6m—9m范围内,不得堆放物品,以保证地面排水畅通,雨水明沟在雨季前检查疏通.
4.结语
地下给水排水管道工程不同于其它建筑工程,为隐蔽工程,很难直接检验其效果,还需要在施工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之后注意下面几点:
(1)在地基处理施工中,必须进行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中间过程的检验,确保工程质量.
(2)在地下给水排水管道施工中,亦必须进行中间过程的检验,确保施工质量.
(3)认真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文献】:
【1】侯化坤.湿陷性黄土地区几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j】.有色金属设计,2005(2):31.
【2】关艳平.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四川水利,2006(2):30-31.
【3】建设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s531)【s】.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