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 格式:ppt
- 大小:237.51 KB
- 文档页数:55
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更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进行工业化的转型。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关系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等等。
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
可以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整体过程,而农业现代化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资源配置优化:工业化可以提供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优化了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业效益。
2.科技进步:工业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农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如基因工程、农业生物技术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3.市场需求: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也得到了推动。
4.农民就业:工业化转型带来了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1.需求扩大:农业现代化带来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进而带动了对农产品相关加工和销售的需求,推动了工业化。
2.市场繁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3.工业产品供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村使用大量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推动了农机制造、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的需求。
4.资源需求:农业现代化对水、电、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带动了相关的工业化发展。
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1.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互为推动力量,相辅相成,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人口地理学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般认为,人类由大约4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洲的东非高原很可能是人类最初完成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的地方,此后不断向亚、欧两大陆扩散。
5万年前,人类进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晚期;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最初的农业,人类开始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而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进程。
(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农业革命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
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依靠采集、渔猎获得食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
其人口特征是:(1)极低的人口密度。
据研究,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约300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人口密度为0.08人/km2;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约4000万,人口密度为0.5人/km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受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的限制。
(3)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公元前8000年,狩猎和采集者已开始迁移,逐渐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只剩南极洲还未被人类占据。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农业,农牧业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案例1 苏联的探索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出发,论证了落后国家一国卖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领导俄国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论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时,第一次明确地把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首先,他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
认为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特征,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势的继续;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过渡时期就愈长,任务愈艰巨,斗争愈尖锐;过渡时期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政策上要照顾到许多更小的过渡,估计到每一种过渡的特殊任务。
因此,他深感马克思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不是没有缘故的。
其次,他虽然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发展阶段,但已经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说,苏维埃俄国只能“过渡到新的、还没有长出来的、还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将来达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显然,在他的思想里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分。
而且他还有一个提法,即从资本主义“跃进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跃进到中级阶段”,“跃进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新认识,并察觉到了社会主义是要划分为阶段的。
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新认识、察觉到社会主义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提法,对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务必从实际出发,不要超阶段很存指导意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要点识记1、选择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3、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寻找新的思路,实行以新型工业化为背景,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题理解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想。
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设想。
但这个设想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都没有得到落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
工业化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实现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方式革命、城市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变革。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革命:工业化的核心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命,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和小规模生产,转而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这种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使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传统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化则将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工业生产上。
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服务业的兴起。
工业化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减少了对农业的依赖,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变革和文化影响:工业化不仅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工业化加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
同时,工业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
例如,工业化催生了现代教育体系,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水平;工业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创新。
五、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