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辽沈战役及其伟大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5日至11月2日之间。
这场战役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国共内战的关键性战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深受启迪和感动,也对这场战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辽沈战役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胜利给了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决定国共胜负上足够的信心和底气,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的精神”也被视为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精神标志。
在战争的历史中,毫无疑问,辽沈战役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人民军队的胜利,更是思路的胜利。
作为不同于守株待兔的“活打活消灭”的新战役思路,是辽沈战役的核心战略。
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改革,才让人民军队获得了在实战中的重大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及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先进分子的先进思想和仁义道德刻画成组织中每个人的信仰,这是一个完全合理且总体谋划的行为。
每位先进分子具备每项技能所需的要素,从而在国内的革命中赢得了胜利,成为人民军队的立足之本。
另一方面,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指挥官夸大了敌人消极危险的危险,从而进行全面战术的战役准备,实现了每个小组的良好协作。
它也揭示了人民军队角色在国内战争决胜千万里路中的重要性。
这不仅提出了困难,也提出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辽沈战役给人们揭示了向后看,才能向前走的道路,给我们看到了反腐、反腐败和建设珍爱生命的社会道德底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正义和勇气、知道在我们的每个角落都拥有一种精神的传承。
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既是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不屈精神,懂得了革命的来之不易,更加相信了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021年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下面就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辽沈战役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欢迎查阅。
辽沈战役观后感1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着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
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着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
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
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
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
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辽沈战役小故事一分钟左右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三篇)第一篇《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观看《大决战:辽沈战役》后,我被这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战役深深震撼。
辽沈战役不仅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以下是我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的五个深刻心得。
一、战略眼光的重要性影片中,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令人钦佩。
他一开始就决定攻打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术,将国民党军关在东北,为各个歼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决策不仅展示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对全局的精准把握。
反观国民党方面,虽然蒋介石也集思广益,但在锦州这一关键地点的决策上显得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有效阻止解放军的攻势。
二、团队协作的力量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解放军的团队协作。
影片中,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的领导下,全军一心,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战果。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内部则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和互不信任,导致指挥混乱,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充分说明了团队协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三、人民战争的力量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广泛开展了宣传工作,充分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为解放军提供了物资支持,还积极参与战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战争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领导者的决策与执行力影片中,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
在攻打锦州的过程中,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执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最终取得了胜利。
同时,他的执行力也非常强,能够迅速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五、历史经验的启示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告诉我们,正义的事业终将取得胜利,而胜利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和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
同时,辽沈战役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要高度重视战略指导,科学制定作战计划;要善于运用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原则;要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战略大决战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一】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英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发动了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辽沈战役。
战士们浴血奋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历时52天。
在战士们的冲锋陷阵下先后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决战辽西,占领沈阳,并全歼国民党47万余人。
辽沈大决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兵,在锦州外围,他英勇无畏,被敌人打中了腿,他就一步一步地爬向敌人的阵地。
当三个敌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奋力一挣,猛然间站了起来,大喊:“冲!”只听一声巨响,他和敌人都葬身火海。
看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解放军的献身精神是多么伟大呀!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在解放战争时期,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睡不香,在那时,是谁挺身而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是谁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落入他人之手而不惜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又是谁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是解放军,是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的一座钢铁长城,是老百姓的保护神,无论何时何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我们要学习先烈献身精神,爱国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二】辽沈战役大决战电影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场至关重要的战略决战之一,历时52 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 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以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打锦州,取齐要害,断绝国民党部队东北卫立煌集团与华北傅作义集团的联系,起到关门打狗的效果。
二是以林彪为书记的东北局的同志们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放弃围攻长春,留下少量部队牵制,主力南下直取锦州。
三是广大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和指战员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主力部队围攻锦州时,诞生了两场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两场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
辽沈战役纪念馆讲解
【原创版1篇】
目录(篇1)
1.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2.辽沈战役的历史背景
3.辽沈战役的经过
4.辽沈战役胜利的意义
5.纪念馆的展览内容
6.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价值
正文(篇1)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一座以辽沈战役为主题的纪念馆,旨在纪念和展示辽沈战役的历史。
该纪念馆于 1960 年建成,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1948 年 9 月至 11 月间,为夺取全国胜利而发起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首次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辽沈战役的经过非常激烈,经历了攻坚战、阵地战和追击战等多个阶段。
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包括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的经过、战役胜利的意义以及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等。
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辽沈战役的历史。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不仅可以了解辽沈战役的历史,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500九篇【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500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着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
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着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
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
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
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
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
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的经过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纪念性场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先辈的英雄精神,我参加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的总结和感悟。
一、背景简介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87年,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发动并取得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于中共中央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全东北具有重大意义。
纪念馆通过陈列展览、史料文献、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生动再现了辽沈战役的艰巨性、特殊性和伟大胜利的历史场景。
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首先参观了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览。
馆内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地图、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详细讲述了战役的起因、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通过参观陈列,我深刻理解了辽沈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接着,我参加了由纪念馆工作人员组织的主题讲座。
讲座内容生动有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详细介绍了辽沈战役的军事策略以及指挥部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
在讲座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役的具体战术、战斗部署以及伟大的指挥员们的军事智慧。
此外,我还参观了纪念馆内的特展,展示了战役中使用的武器装备、战场实景等。
特展以模型和真实物品相结合的形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役的紧张和激烈。
我通过观看特展,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战斗方式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三、体会与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我对辽沈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军事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辽沈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环,是取得全国解放的里程碑。
战役中,我党我军打破了国民党军的人心士气,摧毁了其战线,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辽沈战役的胜利展示了我党我军的军事领导能力和战斗素质。
从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军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灵活应对,以勇猛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指挥,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这种英勇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最后,辽沈战役证明了人民战争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刊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第59期决战到来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东北野战军共歼敌38.8万余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
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业播种面积达1亿亩以上,城镇工商业得到大力扶植和迅速恢复。
尤其是军工生产发展更快。
解放区拥有铁路1万余公里,占东北铁路的95%。
东北人民解放军也得到迅速壮大,到1948年8月,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武装和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
部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全军拥有战防炮、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
冬季攻势后,东北野战军主力大部位于沈阳、长春间,两个纵队位于沈阳、锦州间,一个纵队位于唐山、昌黎附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和军政训练,部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东北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反观国民党军,在两年多时间里已有57万人被消灭在东北战场。
1948年1月,东北主帅再次易人,由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总司令。
经过卫立煌的整编,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孤立地区内,士气低落、补给困难,与人民解放军相比已处于绝对劣势。
蒋介石对东北局势陷入困境深感忧虑。
1948年春曾准备采纳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东北主力撤往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
而卫立煌等人则认为主力一出沈阳、长春,即可能被解放军所歼灭,不可轻举妄动,力主固守沈阳,加紧组训新兵充实部队,待机而动。
为此,卫立煌多次派人和亲自向蒋介石陈述意见。
蒋介石也顾虑到撤退长、沈在军事上政治上将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同时判断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后可能入关寻求机动作战,维持东北目前态势,可以钳制东北野战军不致迅速入关,利于稳住关内局势,因而同意卫立煌集团在东北“暂保现状”,采取“集中兵力、重点防御,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的战略方针,企图“固守沈阳、长春,打通辽西走廊”。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经两年斗争,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地。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领导者:林彪,罗荣桓军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先攻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解放军攻克沈阳意义:1.解放东北全境,歼敌四万余人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淮海战役:时间:1948.11领导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粟裕军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为什么以徐州为中心?答:它是南京北面的门户,也是国民党重要军事基地。
在河南全歼敌人。
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歼敌55万余人,在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
*说一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的作用:答: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平津战役:时间:1948.11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开赴华北战场,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不打北平的原因:答: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也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失。
三大战役历史意义: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背景:1.三大战役以后2.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时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解放战争胜利根本原因: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去民心。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3解放军打仗勇敢团结一心.4.国民党指挥适当。
5。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第 1 页 共 2 页 求一份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导游词 一、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啊,那可是相当有意义的地方。它在辽宁锦州呢。这个纪念馆啊,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建的。辽沈战役那可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就像是一场超级重要的大决战。
二、进入纪念馆 刚到纪念馆门口,那宏伟的建筑就会让你心里一震。走进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大型的雕塑。这些雕塑啊,刻画得特别逼真,就好像把当年的战士们奋勇作战的场景直接搬到你眼前了一样。你看那些战士的表情,充满了坚定和英勇,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叹。
三、展厅内容 1. 战役背景 这辽沈战役为啥会打起来呢?当时啊,局势很复杂。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还有不少力量,共产党呢,也决心要解放东北。那时候啊,东北的战略地位超级重要,谁能控制东北,谁在解放战争里就有很大的优势。展厅里有好多文字和图片资料,就把这些复杂的背景讲得清清楚楚。
2. 战役过程 然后就是战役过程啦。那可是热血沸腾的战斗历程。共产党的军队那叫一个厉害,战士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从攻打锦州开始,那战斗就打得特别激烈。每一个战斗场景的展示,都能让你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激烈。有好多当年用过的武器展示在那呢,那些枪炮啊,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了,但是你能想象到当年它们在战场第 2 页 共 2 页
上发挥的巨大威力。还有很多战士们写的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家人的思念,特别感人。
3. 战役意义 这辽沈战役的胜利啊,意义可太大了。它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大大增强了共产党军队的信心和力量。纪念馆里有专门的板块讲述这些意义,通过图表啊,还有专家的解读,让你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性。
四、参观感受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啊。这些战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这纪念馆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把辽沈战役的故事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地讲给我们听。我觉得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感受一下那段热血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
第 1 页 共 6 页
摘要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
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
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
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期间,
人民解放军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阵地
阻击战相结合,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
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
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
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
胜利进程,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封闭国民党军一个战
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各个歼灭的决策。这是一场红色将帅
运筹帷幄,斗智斗勇,革命将士英勇顽强,无畏牺牲,回肠
荡气的大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
役的第一个战役。
关键字:国民党,解放军,战役,意义
中国近代史
第 2 页 共 6 页
简述辽沈战役及其伟大意义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
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
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
三大战役之一。期间,人民解放军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大规
模的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相结合,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
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
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
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
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
封闭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各个歼灭的决
策,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
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一百零三万
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
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蒋介石和东北“剿总”
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
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
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中共中
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
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
中国近代史
第 3 页 共 6 页
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
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
军,集中了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
起辽沈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东北野战
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先后占领
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
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三个地区。2日,蒋介
石飞抵沈阳,抽调十一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
以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
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10日,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
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14日,东北野
战军五个纵队和一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锦州
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十万余人,封闭了国
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蒋
介石于15日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
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7日,国民党六十
军在曾泽生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
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二阶段: 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东北野战军
根据毛泽东关于全力抓住沈敌、暂不打锦葫的指示,除以两
个纵队继续阻击锦西、葫芦岛之外,主力从锦州挥师东进,
中国近代史
第 4 页 共 6 页
前阻后断,在运动中歼灭廖耀湘兵团。10月26日夜,解放
军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
至28日全歼十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
第三阶段: 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在围歼廖兵团的
同时,为防止沈阳守军从海上撤走,解放军以三个纵队与五
个独立师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以三个纵队直插营口,
断其海上退路。11月1日,解放军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次
日攻克,歼十三万余人。2日解放营口,歼一万四千人。敌
第五十二军一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辽沈战役至此结束。锦
西、葫芦岛地区国民党十二个师于9日经海上撤向关内。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
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
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
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此战,
人民解放军以6.9万人的伤亡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个“剿
匪”总司令部、1个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
师,连同各种特种兵部队和地方保安团队,合计47.2万余
人,其中俘敌306200人,毙伤56800人,起义26000人,
投诚83000人,这其中还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新编第1
军和第6军。 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东北
野战军得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也
使东北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巩固和可
中国近代史
第 5 页 共 6 页
靠的战略后方,对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具有重大意
义。
这是一场红色将帅运筹帷幄,斗智斗勇,革命将士英勇
顽强,无畏牺牲,回肠荡气的大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它的意义可以总结
为如下五点:
1,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共二党力量发生巨大改变,天
枰向共产党方面猛然倾斜,国民党方面将大厦将倾,历史给
共产党一个巨大机会胜利的曙光已经看到,东北将改变了中
国历史进程。一个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千万人口,
巨大工业基础和100多万战略部队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取
得对国民党的战略优势,也是绝对优势。历史何等相似,辽
代,金代,清代不都是从东北发迹的吗?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用历史的巨笔画出一副解放全中
国的历史画卷。
2,辽沈战役的胜利加速战争进程,使淮海,平津二大
战役顺利进行,极大鼓舞全国人民,解放军和共产党的士气,
极大提高各个战区解放军士气,趾高气扬,摩拳擦掌,跃跃
欲试和敌人一比高低。相反国民党士气低落,官兵厌战,加
速了国民党的灭亡。
3,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坚
中国近代史
第 6 页 共 6 页
实的基础。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伟大胜利,为
世界战争史填上重重一笔。
4,辽沈战役的胜利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
苏联斯大林曾经低估中国共产党,低估毛泽东。后来向毛泽
东承认错误。美国承认低估中国共产党,低估了毛泽东,不
在军援国民党。毛泽东同志巨大威望在中国,在世界空前提
高。
5,辽沈战役如果失败,历史将改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将推迟何年何月?淮海,平津二大战役无从谈起。国民党军
将占领东北进关围剿其它解放区,形势就不太妙,中国革命
进入低潮……这只是假设,历史没有假设,辽沈战役我们胜
利了,所以说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是决定性战役,它的成败是
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走向,关系到中国的前途。
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好了第一枪,
而后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当然不会落于其后,这三大战役
的全面胜利终于换来了中国的全面解放,让处在水深火热的
老百姓们终于可以摆脱暗不见天日的辛苦生活,中国人民从
此真真正正的站立了起来,挺直了他们龙的脊梁!
130912130
孙雪
2014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