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者先写雨来之前的春寒,又对中文方块字的“雨”字作了一番精妙的解读,接下来开始写雨。
在写雨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告诉人们雨可以嗅,可以舔,可以听,也可以看,从感官角度描写了雨带给人们的各种不同感受,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着重描写了听雨的感受。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动人。
“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作者借听雨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在雨声中回忆故乡。
文章最后,“他”忽发奇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
雨,故乡的土地上才有这洁白的雨。
二十五年,没能受到故乡“白雨”的祝福了,那鬓上如霜的白发也许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
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结尾又余音袅袅,令人思索回味。
文章以第三人称为立足点,来叙述“他”在台湾岛厦门街的雨巷中的思绪,这样便于将作者主观的情融入客观冷静的描述之中。
尽管如此,作者汹涌激荡的感情之潮还是猛烈地冲撞着“客观”的堤坎,时时迸跃出来。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如写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
叠字在本文的运用,传神地摹画出雨的神韵,渲染出了氛围,并一唱三叹,抒发了浓郁的感情。
听听那冷雨中优美句子赏析1. 听听那冷雨中句子赏析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
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
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题解」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赏析」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听听那冷雨优美句子赏析1. 听听那冷雨好句摘抄赏析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一帘净化心灵的冷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在不算短的一个时期里,大陆散文创作的前行步履是沉缓的。
特别是“文以载道”的内涵几经褊狭的界定之后,政治对艺术的排他性更为显见了。
恰恰在这个时期,余光中在海峡那边提出了“散文革命”的口号,他认为:社会意义与美感价值不应畸重畸轻。
他努力抵制“虚伪的美”(无论是政治的还是艺术的)对作品的零蚀,渐而进入了正视现实的“自由王国”。
《听听那冷雨》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濛濛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听听那冷雨赏析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
地方:美国、台湾、大陆
时代: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
2.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冷”字有什么含义?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冷”的含义:
①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②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3.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4.听听那冷雨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
②新颖的构思;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
④在千岩竞秀中,作者时时流露出博学和奇思,处处融入真情至性。
5.第三小节连用5个问号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所以,听冷雨是作者在炽热的情思下对现实历史的冷静思考。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
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礼貌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
阅读至此,似乎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似乎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一.雨之味,—潮湿凄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可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最终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听听那冷雨赏析
来自四面八方的冷雨,清脆而轻抚般地停滞在湿润的芦苇中央。
这样的雨,叫人很难
一触即受,但又很容易带来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感受,那是一种苍凉、抑郁的感受,让人沉
醉在天空的凄凉之声和大地的深沉低沉之中。
冷冷的雨声,总能给人带来萧索、寂寞的感受,因为雨滴在草叶上,总是一滴又一滴,萧萧如思,叮咚而细微,又像落泪,令心潮起伏,令人心驰神往。
这种夜雨,静悄然地洗
涤着已经萧索郁闷的心绪,叩开封梦的大门,收起令人心痛的泪水,是爱的眼泪,是伤痛
的叹息,并最终走进心扉;
夜雨刹那,情感似乎成为一种闪光点,把以往的回忆柔柔的滴落,而它的涟漪似乎从
远古的女神洪湖就已开始远反到现今;夜雨缓缓滴下,把所有伤感沉淀到清澈的湖水,把
傻傻的小水珠滴到冰冰的湖面,把所有宁静都融入自然和谐的气息;
冷雨,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温暖,就像那种淡淡的温情,深而隐藏,那么把自然中有机
会流淌出来的美好,由内心散发出来,把一切感情重新拥抱在思绪里。
与冷雨共处,湿润的大地似乎在和我低声诉说:有了它,通过这一念,尽管最终仍回
到了一开始的空旷,但仍然可以拥有最懂得破晓的喜悦。
虽然无语,但终究融化了不可言
说的伤痛,映射出新的人生。
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听听那冷雨赏析第1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经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述,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齐,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经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经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听听那冷雨赏析第2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隔不断的浓浓乡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为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既能写诗,又能写散文、
评论,还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作品。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曾评价
说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听听那冷雨》就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后收入作家同名散文集《听听那冷
雨》中。
作家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
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表现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
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作家从雨,想到那一块久违了
的土地——古老的大陆;从金门街到厦门街,从金门到厦门,想到了常州人,南京人,江
南人,川娃子,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想到了方块字和古
老的中国文化,“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慧不灭,美
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作家又从雨谈到了在国外的感
受,要想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只能回到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
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接着,作家调动了一切感官——从听、观、嗅等
多种感觉方式入手,极力写出雨中的诸多情趣。“听雨,只要不是石坡惊天的暴雨,在听
觉上总是一种美感。”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
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处,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从古代得竹瓦,到今天的
楼房,从中国传统式的房子,到日式的瓦屋,“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
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轻轻地奏吧沉沉地
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最后,作
家写道“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在艺术上亦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品具有浓郁、幽远、深广的意境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费孝通曾在《乡土中
国》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讲是乡土的,乡土性作为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
决定了这个民族对土地的重视与珍爱。”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浓重乡土情怀的作家。
他1949年去台湾,二十五年背井离乡的经历化成了幽远、无法割舍的情思。作家自己曾
说“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在应该是对包
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因此,作品必然抒发作家思乡、恋土的情
怀。在散文中,通过雨中幽远的情思,把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回忆、中国大陆古老的文明、
古诗画的意境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感受,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曲委婉、悠长的歌,其中
对故园、对乡土、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追寻,像无尽的潮水一样涌来,创造出了幽远、深
广的意境。
其次,作品想象绮丽而多变,并大量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生活经历。
但是,作家却能从这平常的生活经历入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雨中的金门街到厦
门街,想到金门到厦门;从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子、江南人,到杏花春雨江南;从杏花、
春雨、江南,到方块字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等等,作家极尽联想,而雨中的诸多感受——听
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诸多感觉方式和奇妙的比喻、烘托,更加深了作家思乡情怀的表
达与抒发,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作品的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融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具有极好的
音乐感和节奏感。余光中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又接受了系统的白话文的训练,在创
作中自然得心应手,既注意运用长短相间的句式,又注意通过双声叠字来增强乐感和节奏
感,而绵密的想象和意向,更进一步渲染了散文的情趣。无论是大雨的滂沱,小雨的淅淅
沥沥,再加上大量双声叠字——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
说轻轻地奏罢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
清明,再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使散文节奏明快,又典雅明丽,
可与唐代诗歌白居易《琵琶行》现媲美。
阅读思考题:
1、简析《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
2、简析《听听那冷雨》是怎样运用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的?
3、《听听那冷雨》的艺术特色。
作业:
阅读读本必修二“心灵的远游”三篇美文,请从中挑选一篇做赏析。至少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