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路的传奇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740.85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穷人的民间故事1. 《穷秀才的故事》从前有个穷秀才,那真是家徒四壁呀!他每天都刻苦读书,梦想着有一天能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他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去邻居家借米,他不好意思地说:“大哥呀,能不能借我点米呀,我都快饿晕了!”邻居倒也爽快,给了他一点米。
后来呀,这秀才竟然真的中了举人,大家都说他熬出头了。
难道穷人就不能有出头之日吗?我的观点是:只要努力,穷人也能改变命运。
2. 《穷渔夫的奇迹》海边有个穷渔夫,每天就靠着那艘破船捕鱼维持生计。
有一次出海,那风浪可大了,就像发疯的野兽一样!他心里直犯嘀咕:“哎呀,这次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结果呢,他一网下去,竟然捞上来一个大宝贝,一下子就发了财。
这不是奇迹是什么?这说明机遇随时可能降临到穷人身边。
3. 《穷樵夫的幸运》在山上有个穷樵夫,天天辛苦砍柴。
有一天,他在山林里迷路了,急得团团转,“这可咋办呀!”就在他绝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处隐藏的宝藏。
这就好像中彩票一样啊!谁说穷人就没好运呢?所以说呀,生活总是充满惊喜。
4. 《穷丫环的故事》有个大户人家的穷丫环,每天干着最累的活,却只能吃最差的饭。
但是她心地特别善良,有一次她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没想到呀,这只小鸟是神仙变的,为了感谢她,给了她许多财宝。
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这不正说明好人有好报,即使是穷人也能有大收获。
5. 《穷寡妇的坚强》村子里有个穷寡妇,独自带着孩子,那日子过得真艰难呀!“日子咋这么难呀!”可她从不抱怨,每天努力干活。
后来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她也过上了好日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坚韧的力量吗?我觉得只要有信心和毅力,穷人也能过上幸福生活。
6. 《穷孩子的梦想》有个穷孩子,家里穷得连双鞋都没有,但他有个大大的梦想,就是当画家。
他每天用石头在地上画画,“我一定要画出最美的画!”后来呀,有个贵人发现了他的才华,资助他学习。
最后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画家。
【民间故事】刘公岛的传说故事刘公岛,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海洋乡,是一个仅有的现代逍遥岛。
这个小岛上有一个传说,讲述着一个来自山里的农民刘公与海神之间的奇遇。
很久以前,刘公和他的家人住在深山里,过着贫苦的生活。
一天,刘公带着儿子去山里放羊,半路上遇到了一位神仙,他摇了摇铃铛,岛漏出了一个大洞,从里面走了出来。
神仙告诉刘公:“海神能为你们解决困难,你可以选择到海边去拜访他。
”刘公信了这个神仙的话,决定去海边拜访海神,他带着全家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最终来到了海边。
在海边,刘公发现了一个海洞,他挑战了自己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跳入了洞里,穿越了海洋到达了岛上。
这个岛上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资源让他们大为惊讶,正当他们沉迷于美丽的风景中时,突然出现了一只鲸鱼。
刘公以为是来欢迎他们的海神,于是行礼致谢。
鲸鱼指着刘公的脚说道:“你的脚太脏了,用水洗洗吧。
”于是,刘公洗了洗脚,鲸鱼又指着他的手说:“你的手也很脏,你还需要去洗一下。
”刘公很奇怪,但是还是按照鲸鱼的指示去洗手了。
当刘公和他的家人整备齐全之后,鲸鱼提醒他们:“你们要记住,不要乱扔垃圾,也不要无理取闹,尊重大自然。
” 刘公答应,鲸鱼最后说道:“现在你们可以离开了,不久后我们会再见面。
”两年后,刘公与他的家人再度去拜访海神,然而他们发现海边没有了洞口,而是一座美丽的小岛。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就是两年前那个美丽的小岛。
到了晚上,突然从沙滩上冒出一个海神,冒出金光,他说道:“你们还记得我吧,我就是那个你们拜访过的海神。
我们之间签下了一个契约,你们需要把这个岛保护好,不要让任何人伤害它。
若有人违反这个规则,就会遭到我的惩罚。
”从此,刘公和他的家人住在岛上,并且由于一直尊重大自然,这个岛得到了海神的保护,成为了一个安全、美丽的家园。
到现在,这个岛上还保留着海神留下来的痕迹,这段传说也随着时间流传下来。
【民间故事】钱王射潮在古代某个国家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做王富贵。
王富贵非常爱钱,整天都在想办法赚更多的钱。
他是这个小镇上最有钱的人,拥有许多房产、土地和财富。
一天,王富贵听说远方有一个地方叫做潮州,是一个很富有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很富裕,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金银财宝。
这听起来让王富贵非常心动,他决定亲自前往潮州,看看是否能够从那里赚取更多的钱财。
王富贵在一艘船上踏上了去潮州的旅途。
船行的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叫做李财神的人。
李财神看起来很普通,穿着破旧的衣服,但他有一双聪明的眼睛和善良的心。
他告诉王富贵:“你一直在追逐财富,可是财富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人生最重要的是友情和幸福。
”王富贵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财富才是人生的全部。
他一直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钱,他就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
他继续向前,没有将李财神的话放在心上。
当王富贵到达潮州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潮州的人民果然富裕,他们的房屋华丽富饶,人们衣着华贵光鲜。
他们手中拿着金银财宝,对待钱财似乎毫不在意。
王富贵开始了他在潮州的生意,他过着悠闲而奢华的生活,但他发现没有任何一笔生意带给他快乐。
尽管他赚取了更多的钱财,但他内心依然感觉空虚和不满足。
有一天,王富贵听说潮州有一位名叫钱杰的富有商人,他拥有巨额的财富,被尊称为“钱王”。
王富贵决定拜访钱王,希望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赚钱方法。
王富贵找到了钱王,并向他请教如何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
钱王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财富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快乐来自于心灵的满足和与人分享。
你可以试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看这样是否能够让你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
”王富贵对钱王的话产生了怀疑,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他开始以自己的财富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
他赠送粮食和衣物,帮助修缮贫民窟。
他看到了他所帮助的人们的笑脸,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填满了王富贵的心灵。
王富贵继续努力工作,但他的思绪开始转变。
他意识到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还包括友情、健康和家庭。
【民间故事】打铁巷传奇 打铁巷,是一个古老的小巷,位于一个小镇的中心区域。早期,铁匠铺的落户,给这个小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这里赋予了一份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个小巷的传奇,始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有一位很有名的铁匠,在古老的打铁巷上拥有一个铁匠铺。他驾驭着火热的铁器,每天辛勤劳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精美产品。他的技艺是如此高超,他以生产的每一件铁制品都令人震撼不已。
这位铁匠从来没有教过任何人他的技艺,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与其他铁匠不同的风格,因此他的铁器也十分畅销。传言他制作了一把宝剑,这把宝剑能够穿透石墙,很多人向他提出打造同样的武器,可他都因为种种各种原因拒绝了这个要求。
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有为的铁匠儿子,鼓起勇气,请求他的协助,在他身边学艺。那名铁匠不再年轻,学生也不再年轻,但他意识到如果不传承自己的技艺,也许这种工艺就会消失。因此,他决定接受他为学生,在他身边传授自己的技艺。这个年轻人很聪明,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位大师天神九剑中的很多技法。
年轻人喜欢用这些技巧制作铁器,这种铁器很快就成了小镇著名的手工制品,而这位大师的铁匠铺也成为了最为繁忙和受欢迎的地方,每个旅行商人都要去大师那里购买他的铁器。
那位大师便让年轻人打造一把宝剑,他格外重视这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每天都给年轻人重复提醒。年轻人也格外认真制作,完成工作的那一天,他递给大师这把制作出来的宝剑,大师拿在手上握了一握,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年轻人的心一下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在大师铁匠铺工作了很多年,只有当他在酒桌上偶然被谈起这段故事时,他才会离开这个小镇,远走他乡。
如今,虽然大师已逝世多年,但他的传奇故事和铁匠铺仍然保存在这个古老的小巷中,人们在此聚会交谈,分享故事,传承古老而又有价值的文化。这个小巷仍然是一个安静而迷人的地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于那些喜欢旅游和历史的人,打铁巷一定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传奇故事】大花轿大花轿是一座位于古代中国的小镇上的一幢宅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为当地的传奇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据传说,大花轿原本是一位富商的家宅,拥有丰厚的财富和广阔的土地。
富商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而家破人亡,留下了一栋空宅。
自此之后,这座宅院就成了小镇上的鬼屋,人们纷纷传说这里有鬼怪出没,进而引起了人们的恐惧和好奇。
直到一位年轻的少年来到这座小镇,才开始了大花轿的新传奇。
这位少年名叫李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他并不相信这些传言,相反,他对神秘和冒险充满了兴趣。
李明决定探索大花轿,看看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
在一天的傍晚,李明悄悄地溜入了大花轿。
他发现这里除了十分破旧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李明打算离开时,他的脚突然踩到了一块突起的地砖上,地砖下面竟然打开了一个秘密的地下室。
地下室里充满了尘土和腐烂的气味,但令李明惊奇的是,他在地下室找到了一本古老的日记。
这是当年富商的日记,记载了关于大花轿的秘密。
富商在日记中写道,他是一个忠诚于国家的商人,投资国家的建设,为当地的百姓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
他的忠诚被一位贪污腐败的官员所诬告,他的财产被冻结,并且被逼离开了家园。
在绝望之际,富商决定使用自己的最后一点积蓄和余生,为当地的贫苦人民建造一座大花轿,以帮助他们摆脱苦难。
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富商的善行,将这座大花轿保留下来。
从此以后,大花轿成为了人们向往祈福的地方。
看完日记,李明感到了一丝深深的敬意。
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承下去,告诉每一个来到大花轿的人。
他自愿担任大花轿的守护者,将大花轿守在了自己的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花轿重新焕发了生机。
人们开始重新来到这里,祈求幸福和好运。
每年的传统节日,大花轿都会被装扮得美轮美奂,人们会在花轿下做祈祷,许下自己的愿望。
大花轿的故事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
李明为了进一步保护大花轿的神圣,他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使用大花轿的收入来帮助当地的贫困百姓。
修路乡贤乡村振兴故事《乡贤助力修路,乡村走向振兴》在我们那个小乡村,有一件事儿那可得好好唠唠。
前些年,我们村的路啊,那真是没法说。
坑坑洼洼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每次走在路上,都感觉在受折磨,车子颠簸得厉害,人也被晃得七荤八素的。
有一天,村里回来了一位乡贤李大爷,他可是在城里闯出了一番名堂呢。
他看着村里这破路,皱起了眉头。
几天后,他就放出话来,说要给村里修路。
这下可把大家乐坏了,就像看到了救星。
李大爷可真是不含糊,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他自己先出了一大笔钱,然后又到处联系其他的乡贤,一起凑钱来修路。
很快,修路的工程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各种大车、小车来来往往,拉材料的,运土的。
施工队的人也是干得热火朝天,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
李大爷呢,天天都来现场盯着,生怕出点啥差错。
有一次,我路过工地,看见李大爷正和施工队的人在商量什么呢。
他一脸严肃,指着地上的一块地方说着话。
我走近一听,原来他是在说这里的路基要加厚一点,这样路才能更结实。
我心里想,李大爷可真是细心啊。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路终于修好了。
哇,那简直就是焕然一新啊!平平坦坦的,走在上面,别提有多舒服了。
车子也开得稳稳当当的,再也没有以前那种颠簸的感觉了。
因为这条路,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农产品能更方便地运出去了,外面的人也更愿意来我们村投资、旅游了。
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真得感谢李大爷这些乡贤们啊,是他们让我们的小乡村走上了振兴的道路。
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乡村的未来。
现在每次走在这条路上,我都会想起李大爷他们的付出,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希望我们的乡村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美好!。
People’s Transportation幸福路上故事多—河北邯郸〃四好农村路〃圆了百姓致富梦文/马正乡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
如今的邯郸交 通人在这片热土上,大兴“四好农村路”建设, 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个 个攻坚克难,为民修路架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 事。
四通八达的公路,犹如“毛细血管"布满村 村落落,一举改变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 泥”,谈“路”色变的落后交通状况,让人们走出封闭,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为人们营造了 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0年12月的古城邯郸,天高云淡,暖阳融 融,人露欢颜;我们来到了交通运输部主办的“行在乡村游 在路上”,脱贫攻坚自驾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暨河北分站活动的策源地——古城邯郸。
42 I PEOPLE'STRANSPORTATION丨地方视窗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 划收官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河北 交通人在建好“四好农村路”和交通助力脱贫攻 坚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十三五”规划 的完美收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眼下,虽是严冬,但行驶在邯郸阡陌纵横的 公路,穿梭在乡间,仍然能感受到“行在乡村游 在路上”的浓浓惬意。
建"四好农村路〃绘发展大蓝图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着力构建“畅、洁、绿、美、安”的公路环境,逐步打通“毛细血 管”与主干脉线的互联互通,用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带动农业兴,农民富,农村 美。
“四好农村路”不仅为广大农村带去了人 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邯郸市 交通运输局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邯郸市 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 支持下,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 公路为目标,全市“十三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 路5978公里,桥梁522座,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路。
一个敢于创造神话的人——记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农民企业家卢志民作者:李大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11期从贫穷落后的一个生产小队到享誉全国的“神州第一屯”,从百元起家的“冲天炉”到如今拥有13 家分公司、产值上百亿元的集团公司。
创造这个神话的是一个叫卢志民的农民。
与共和国同龄的卢志民,虽然已年近70 岁了,但言谈举止间,我依然能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敢为人先的创业豪情和浓浓的为民情怀。
说起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卢志民感慨万千:“红嘴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今天的红嘴,都是让‘穷’字给逼出来的。
”村民殷龙宝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怒摔8 分钱,竟砸出了红嘴人命运的转机,砸出个卢志民,也砸出了世上最艰难的创业史。
在这之前,红嘴黄土山菩萨现身的美丽传说并没有改变这里的面貌;二人转《光棍哭妻》悲凄的曲调,也赶不走“光棍屯”的孤寂;土房上袅袅的炊烟,似乎在诉说着无边的贫困。
一个“穷”,再加上个“赌”,这日子没法过。
“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没饲草,家家没粮吃”是红嘴人当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那一年,多年没剩过钱的殷龙宝分到钱了。
他跑到队部,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数字:8 分钱。
他二话没说,摔地走人。
这一摔不要紧,狠狠砸痛了一个人的自尊,砸出了一个倔强的年轻人——红嘴土生土长的初中毕业生卢志民。
1969 年,卢志民走马上任,当红嘴二队队长。
虽然把卢志民选上了,村民更多是麻木和怀疑,红嘴子能有希望吗?一个“穷”字,像座大山,压在卢志民心头,刺激着他的自尊和犟劲儿:我就不信,拔不掉这个“穷”根儿!卢志民当队长,配个会计刘洪义。
两人一上台,便偷偷搞起了农田包干到户,刘洪义拴三套马车外出拉脚。
风风火火干了一年,年终算账,红嘴二队的人均收入在全公社冒了尖。
在那个年代,卢、刘的举动就是赤裸裸的反动啊。
“工作组”进村,内查外调,得个结论:“年龄最小的生产队长是卢志民,走资本主义道路最起劲儿的生产队长也是卢志民。
上海马当路发生的精彩故事【引言】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每一条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其中,马当路无疑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道路。
这里发生过许多精彩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那些发生在马当路的精彩故事,感受上海滩的沧桑变迁。
【马当路的历史背景】马当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这条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历史变迁,从曾经的农田渔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马当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这条路上,曾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同时,马当路也是众多文化名人的故居,如宋子文、张爱玲等。
【马当路精彩故事的演绎】1.辛亥革命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成为起义的重要阵地。
当时,革命党人曾在马当路设立秘密机关,策划起义事宜。
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曾多次莅临马当路,表彰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
2.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爱国浪潮。
在上海,马当路及周边地区成为了抗议活动的中心。
学生们在这里集会、示威,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振兴民族。
3.宋子文故居:宋子文,我国近现代著名金融家、政治家,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
他的故居位于马当路,这里也曾是宋家家族的的发源地。
宋子文在此地开展了金融事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张爱玲故居: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均在马当路度过。
她的作品深受马当路周边市井生活的启发,如《色,戒》等。
张爱玲故居现已改为纪念馆,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故事背后的启示】马当路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发展。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同时,马当路的故事也体现了上海城市的包容与创新,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结语】上海马当路的故事丰富多彩,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上海滩的过去与现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富民路的传奇故事
“古拔路”的由来
富民路,一条不过600多米的小马路,旧称“古拔路”(Route Courbet),直接用中文写出来,因为翻译的缘故,大家可能对这条法租界的马路,为啥取这个名字没有感觉,但要是换一种写法呢?“孤拔路”,读过中学历史的都应该记得这个名字——中法战争中,法国海军上将孤拔。
那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军将领,1884年率远东舰队击败南洋水师,控制台湾海峡,侵占基隆、澎湖,最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但就在这份不平等条约签订第二天,孤拔突然病死在澎湖的马公——对了,就是去年摔飞机的地方。
想必,法租界是为了纪念这位,“为数不多的” 在对清作战全胜的法国将军,而在上海和天津,各命名了一条“古拔路”。
田汉和富民路
“古拔路”,现在叫了“富民路”,归属华山街道,它过去的样子已经很难找到了,只能从田汉先生的一篇《月光》中读到一些文字:
“那时的古拔路,一边是洋房子,一边却是一条小港,小港的那边是几畦菜园,还有一座有栏杆的小桥,桥头有几株垂杨低低地拂着桥栏,桥下水虽不流,却有浓绿的浮萍,浮萍里还偶然伸出一两朵鲜艳的水仙花。
靠着菜园那边,还有一带芦苇。
参差有致。
”
199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还在富民路、长乐路口的三角花园内,建起了一座田汉的铜像。
的确,19世纪中叶,静安寺老街一带都是农田,而从1901年开始,法租界正是在这片地上,陆续拓展出了如今的“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三条马路——说来也有意思,在现在富民路、延安中路这里,还有一个小花园,内里的风光,颇有些田汉先生笔下当年“古拔路”的小味道。
富民路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20年代的古拔路,法租界筑路完成后,这里便是一片闹猛景象,照片中还能看到红木家具店
不要小看这条区区600米的小马路,在老上海,这里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上世纪20年代,富民路上陆陆续续搬进来一批神秘人物,逐渐成为了上海滩的传奇。
“银行大亨”的图书馆
富民路上还有几位商界的重要人物,先来说说“银行大亨”叶景葵先生。
富民路210弄的14号,就是叶先生的旧居。
叶景葵先生故居所在的210弄,属花园里弄住宅,当初是由福新烟草工业公司在1941年造的,为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
叶景葵是民国著名实业家、藏书家。
浙江杭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受维新思想影响,赴赵尔巽幕下,掌理财政、商矿、教育,因代为起草《条陈十策》,而闻名当时。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痛愤于内忧外患,遂弃官经商,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浙江的兴业银行,就是叶老板主持下建立,并担任董事长的。
叶有一定的民主思想,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迫害学生运动,叶为“十老上书”人之一,声援学生运动。
更为难得的是,这名“银行大亨”念念不忘旧时书香,收藏了不少珍贵稿本、批校本、古今刻木和抄本。
1939年,叶景葵和张元济、陈叔通等人一起办了“合众图书馆”,叶本人还将其收藏的全都手稿,捐赠给了合众图书馆。
图书馆就在富民路、长乐路附近,门牌号码是长乐路746号。
1958年,合众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顾廷龙被任命为上海图书馆馆长。
现在,这里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吃斋念佛”
富民路靠近延安中路的一头,也住着一名银行大亨——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吴震修。
吴震修曾留学日本,是江浙财团“亲日派”中的灵魂人物。
后来位于南京的吴公馆,成日被贴上反日标语,警告吴若再勾结日本人就要吃枪子儿,吴震修只得携妻儿避往上海法租界。
富民路的这幢洋楼,据说是吴的弟弟家。
在这里避住的6年里,吴家发生了诸多不幸:儿子去世、妻子得病,吴震修最终又回到了南京,挂名汪伪中央银行监事及汪伪政府经委会常委,靠名望领薪水度日。
据说抗战胜利后,他并未被列入汉奸名单,后来还当了中国保险公司总经理,得以善终——兴许是拜上海那段吃斋念佛的日子所赐。
“郁公馆”
吴公馆的对面就是上海著名的中学、上海华东模范中学,门牌号是富民路43号,但是,走进去却有别样风景——这里要感谢微博上我们的朋友“@王阳明66”老师,他是华模的校友,得以进入校区,拍下了一栋非常漂亮的老房子。
这栋房子的主人,同样是近代上海著名的银行家、复旦大学校董郁震东先生。
郁家是江苏启东曹家镇人,准确地说,这栋房子是郁震东先生的父亲、郁芑生建造的。
郁芑生17岁时到上海浦东同昌纱厂谋生,业余攻读英文,后能熟练地口头翻译。
1901年,张謇筹建大生纱厂,派郁芑生去英国采购纺纱机。
郁芑生在英期间,适逢清政府南洋大臣端方赴欧洲考察政治,特请他当翻译,郁反应敏捷,翻译准确。
回国后经端方竭力推荐,被朝廷封为候选道,授予朝议大夫。
左为梅兰芳先生、右为近代中国实业家张謇、中间这位就
是郁芑生
但他觉得官场太腐败,不愿置身其中,热心于跟张謇搞实业救国,在大生二厂供职,后又兼大生纱厂厂务,负责上海银行、外商与纱厂的银钱交往,接待外国纺织专家考察等事项。
郁芑生经营机器盈利后,在上海陆续购进房地产,又在现在的古拔路上自建花园洋房1座,这就是现在的富民路43号内的这栋洋房。
“含香老五”
富民路259号,老上海口中杜月笙的“藏娇”之处。
这只“金丝雀”名叫胡慧琪,是会乐里“含香家”的红人,唤作“含香老五”。
关于会乐里的故事,我们在“福州路”一篇中讲过了,不过,还有一点可以多啰嗦一句,这里的女子,很多曾是读书人家出身,且卖艺不卖身,或者说,长期被包养。
同样,这个“含香老五”虽是青楼里的风尘女子,但气度不凡,其美貌在会乐里数一数二。
胡慧琪是浙江平湖人,被母亲卖到青楼,但即便是到了十里洋场大上海,她脚上也永远是一双绣花鞋,从来不穿西洋高跟鞋。
上世纪30年代初,含香老五做了杜月笙的“小”。
但是,她心底是瞧不起杜的,和他在一起只是为了谋生,因此,每当别人和她谈论杜月笙,她总是很少搭腔。
富民路上的房子,是“含香老五”自己选的,因为要摆脱妓女身份,她坚决选择了当时还算偏僻,并且也没有其它“小公馆”的富民路。
房子搞定后,杜月笙还为她买了车子。
这是一辆弹眼落睛的绿色别克小轿车,但“含香老五”不愿招摇,所以不常开。
她在这儿一住就是20年,直到1951年才去了香港。
“福民会馆”
如今的富民路197弄“古柏小区”,原名“古拔公寓”,是1931年在上海滩上十分知名的四行储蓄会,购地10亩为本银行职员所造的公寓,当年在上海也算名声显赫。
这里面有一处重新修葺好的、呈现出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会所面貌的建筑,这就是“福民会馆”。
五层楼高的福民会馆,是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学的著名建筑师庄俊的作品之一,建于1931年左右。
会馆最初就是一个有舞厅、表演以及小区居民办婚丧的会所或俱乐部。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被改建为附近古柏小学的礼堂;六十年代以后,这里又被改为服装厂以及服装展销厅等,古柏小区内的老居民,自此就不能随便进入该场所了。
如今的福民会馆,部分已经被南西街道买下,虽然和当年的格局不完全相同,但也已经基本修旧如旧。
开馆的第一周,就引进了“鲁庵印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式熊老先生的收藏品,供市民免费参观。
裕华新村“李公馆”
富民路上有两处当年的新式里弄,保存至今。
一个是富民新村,即富民路148弄、156弄、164弄、172弄,原名“古拨新村”。
建造于清宣统三年至民国25年(1911~1936年) 期间。
占地约0.8公顷,有楼房110幢。
居民1100人。
另外一处便是“裕华新村”,即富民路182弄。
民国26~37年(1937~1948年) 建。
占地0.7公顷,有楼房36幢。
居民400人。
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裕华新村的设计相当“阔气”。
新村的建筑密度较低,弄道设计较宽畅。
面临富民路的主弄道宽达7米。
此外,住宅之间有较宽绰的绿化庭院,建筑间的日照和通风良好。
据说,这里曾经是李鸿章孙儿的住所,至今仍住着李家的后人。
“阿开弟”
我们曾经介绍过怀旧金曲的主持、“老克勒”查理林老先生,当年相当迷JAZZ,拜的老师还是俄罗斯爵士乐界的头牌龙司登(当时是百乐门乐队领班)。
抗战时期,他家附近的“阿开弟”舞厅(实际名字叫“AKT”,这是上海话),就成了他经常去接受熏陶的地方。
舞厅当年开在现在长乐路和富民路这里。
与百乐门、仙乐斯之类的主流舞厅不同,楼下是舞厅,楼上却是赌台。
据说每三圈舞过后,就会有白俄的歌舞表演,有时候是赤脚跳踢踏舞,有时候又是火辣辣的夏威夷草裙舞,可谓雅俗共赏,别有情趣。
阿开弟舞厅里没有固定的舞女,相当另类。
这里的舞女都是在洋行里营生的葡萄牙或西班牙等国的西洋女郎,她们下班后就到“阿开弟”陪上等华人跳舞。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