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楷字帖》
- 格式:docx
- 大小:906.80 KB
- 文档页数:15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原文和译文上部经第一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元茂龠阖两靡,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神庐之中当修治,玄府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心结幽厥流下竞,养子玉树令可壮,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我前,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绎官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谒,闭子精路可长活,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宫,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中部经第二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可无忧,还精补脑乃长生,尺宅寸田可治生,鸡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谒,闭子精路可长活,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宫,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下部经第三脾为谏议大夫官,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是为太仓两明童,坐在金台城九重,方圆一寸命门中,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羸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黄锦玉衣带虎章,注念三老子轻翔,长生高仙远死乡,肝为将军主怒惊,胆为中正决断明,脾肺为相傅之官,肾为作强伎巧灵,五脏六腑王相得,神明所居无病厄,发为血之余气华,肾主骨兮齿为骨,齿牙坚固无龃龉,头发黑润不雕零,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各有所司不相乱,同共调和一处安,心为主宰十二官,精神魂魄守其端,血脉荣华身体健,内外调和无病残,日月光华照身形,阴阳平衡无灾星,若能常存此经义,终身无病保安宁。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欣赏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欣赏王羲之小楷作品1
王羲之小楷作品2
王羲之小楷作品3
王羲之的书法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
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
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
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一、《乐毅论》简介《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
《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
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
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
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
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
”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
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
《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
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
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
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
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
小楷字帖范本pdf摘要:1.小楷字帖的概述2.小楷字帖的历史发展3.小楷字帖的范本及特点4.小楷字帖的当代价值5.小楷字帖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正文:一、小楷字帖的概述小楷字帖,是指以小楷字体书写的法帖,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书法作品。
小楷字帖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今,小楷字帖已经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和学者们学习和研究书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小楷字帖的历史发展小楷字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刻录在一定的载体上,如龟甲、兽骨、铜器等,可视为小楷字帖的雏形。
到了汉代,小楷字帖逐渐演变为纸本,书法家们开始在纸上创作小楷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楷字帖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楷作品。
唐宋时期,小楷字帖迎来了鼎盛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楷作品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成为后世学习小楷的典范。
明清两代,小楷字帖继续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小楷作品。
三、小楷字帖的范本及特点小楷字帖的范本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灵飞经》、《汲黯传》、《洛神赋十三行》等。
这些小楷字帖在字形、结构、章法等方面各具特点,为后世学习小楷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小楷字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形秀丽:小楷字帖的字形一般较为瘦小,笔画流畅,结构紧凑,给人一种婉约秀丽的美感。
2.笔画精细:小楷字帖的笔画要求精细入微,书法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笔锋的运用和变化,使得小楷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章法严谨:小楷字帖的章法要求严谨,行文布局讲究对称、平衡和协调,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四、小楷字帖的当代价值在当代,小楷字帖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首先,小楷字帖作为一种优秀的书法艺术形式,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学习小楷字帖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晋代小楷节选【珍藏版】晋代小楷节选瘐冀《故吏帖》司马攸《望近帖》卫夫人《急就帖》司马昱《庆赐帖》山涛《侍中帖》郗超《远近帖》谢安《六月帖》司马道子《异暑帖》王廙《祥除帖》郗鉴《灾祸帖》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
”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
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
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
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
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
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
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人称之为“书圣”,他擅长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字体。
吸取各家之所长,融于一体,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隽美健秀。
其中《黄庭经》气韵高逸,笔致婉丽,骨肉兼称,刚柔相济,舒和隽永,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
《黄庭经》为小楷。
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
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
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
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王羲之小楷千字文千字文,古代经典之一。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着名的书法家,其所书写的小楷千字文尤为著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难分伊味,易散那香。
射箭饮酒,历醉致死。
项脊轩志,鸟道羊肠。
既替余载,悬车束杞。
州吁民扶,社稷吉昌。
奄有犬马,衣轻怒色。
晋楚更霸,赵魏困橙。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贻误辱国,忠恕所遇。
宾退草草,邦人咸喜。
汤文配礼,羊祜待士。
文质彬彬,理柔嘉善。
英飙井干,布防以范。
摄提贞明,祇椒赞礼。
肃雍化增,庙食象飞。
杨叔福佑,过都曲隅。
勒碑刻字,钟灵毓秀。
临摹精品最美12幅小楷欣赏古人言“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
”懂书法的都知道,写小楷是最见功夫的。
魏晋以来,大凡官方文书、科举试卷、诗文著录、典籍抄本、佛道经卷等,多用小楷写成,小楷在古代文事活动中,起着基础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写一手精美的小楷,成为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一个典型标志。
1、钟繇《宣示表》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传说王导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2、钟繇《贺捷表》《贺捷表》是钟繇的代表作之一,又名《戎路表》、《戎辂表》,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3、王羲之《乐毅论》如果说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是楷书的萌芽期,那么到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楷书就已经到了成熟期,《乐毅论》笔笔精到,无一笔含糊,楷法成熟,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乐毅论》局部据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乐毅论》。
当年唐太宗还将最初的《乐毅论》摹拓分别赐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摹本的传布范围也只限于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见其貌。
《乐毅论》局部4、王羲之《黄庭经》王羲之《黄庭经》局部《黄庭经》通篇章法和《乐毅论》相似,有纵行无横列,纵行清晰,但并不十分规直,随字赋形不拘高矮宽窄,字与字的联结错落有致。
王羲之小楷书法作品《黄庭经》局部对比的形式因素在《黄庭经》中表现得十分丰富,这使得《黄庭经》比之《乐毅论》更多了一些“今意”。
如果说《乐毅论》是古朴与妍丽兼美的话,那么,《黄庭经》已是劲媚秀雅甚于拙朴古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