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块状硫化物矿床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9
新疆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预测准则与外围找矿预测牛磊;徐兴旺;洪涛;秦纪华;吴晓贵;肖辉;陈泽粟;刘涛;张美根;李杭;王学海【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22(40)1【摘要】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中国阿尔泰成矿带重要的VMS矿床之一,位于阿尔泰西南缘的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中。
矿床受倒转紧闭向斜控制,边部发育喷流沉积岩。
矿床上部层状块状铜锌矿体产出于玄武岩与英安质(火山)碎屑岩之间,与下部网脉状通道相矿化(体)构成典型的双层结构。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构建的构造控矿模型与矿床结构模型,结合地层、构造、含矿岩石、矿化、蚀变、重力、电法等找矿标志,归纳了在矿区寻找①位于阿舍勒组第四岩性段顶部的向斜构造区;②出露大量喷流岩的地区;③寻找具强铜锌元素异常和低阻、高重力组合异常特征的地区等找矿预测准则。
预测了主矿体的北侧向斜核部、西侧齐也组下部、北侧齐也组下部和南部向斜核部4个找矿靶区,以期为矿床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6-11)【作者】牛磊;徐兴旺;洪涛;秦纪华;吴晓贵;肖辉;陈泽粟;刘涛;张美根;李杭;王学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相关文献】1.阿舍勒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深边部找矿探讨2.新疆阿舍勒铜矿区一号铜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3.新疆阿舍勒铜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试验4.运用正交函数拟合预测新疆阿舍勒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5.新疆阿舍勒块状铜-锌硫化物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仔细阅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以下问题:⑴指出断层、褶皱、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及花岗岩体等各地质体或构造现象形成的先后顺序。
(5分)从早到晚为褶皱--角度不整合--花岗岩体--断层—平行不整合。
⑵确定花岗岩体、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4分)花岗岩体:J后,K前;角度不整合:P后,J前。
2⑶确定褶皱、断层的形成时代。
(4分)前。
褶皱:P后,J前;断层:岩体形成后(J后),K225°花岗岩变质带断层地层产状Z Z O1O1O 2O3CP P O 3CC CC O 3O 3P KO 3Eγγ40°40°45°40°25°35°40°012km⑴判断断层的性质及形成时代。
逆断层;形成时代为P之后,K 之前。
⑵判断褶皱基本类型、构成核部和翼部的地层,以及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基本类型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核部地层由中奥陶统(O 3)组成,翼部由石炭系(C)和二叠系(P))组成;向斜核部由二叠系(P)组成,翼部由石炭系(C)和中奥陶统(O 3)组成。
它们的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⑶说明变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及形成时代。
接触变质作用;其成因为花岗质岩浆侵入到围岩中,围岩受到烘烤而变质;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⑷说明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类型、涉及的主要地层及其形成时代。
1)震旦系(Z)与奥陶系(O)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形成时代为Z之后,O之前;2)奥陶系(O)与石炭系(C)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形成时代为O之后,C之前;3)二叠系(P)与白垩系(K)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⑴分析断层①、②的性质,并说明理由;它们构成何种断层组合?断层①:上盘向斜核部变宽,属于下降盘,故断层①为正断层。
断层②:下盘背斜核部变宽,属于上升盘,即上盘相对下降,故断层②也是正断层。
它们构成的断层组合是地堑。
⑵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
地层沉积,沉积间断,形成S、C之间平行不整合;发生褶皱,形成背斜与向斜,岩体侵入,断层作用;下降接受沉积,形成J、K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岩体和老地层之上。
矿床成因分类方案I.岩浆矿床
一、岩浆分结矿床
二、残浆贯入矿床
三、岩浆熔离矿床
四、岩浆爆发矿床
五、岩浆喷溢矿床
II.伟晶岩矿床
III.热液矿床
一、矽卡岩型矿床
二、斑(玢)岩型矿床
三、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四、低温热液矿床
IV.热水喷流矿床
一、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
二、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SMS)
V.风化矿床
一、残积和坡积矿床
二、残余矿床
三、淋积矿床
VI.沉积矿床
一、机械沉积矿床
二、蒸发沉积矿床
三、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四、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Ⅶ.可燃性有机(岩)矿床
Ⅷ. 变质矿床。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
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岭南铜铅锌多金属矿集中分布于东秦岭、南黔东南部及云南三省交
界地带,具有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是中国重要的非铁金属矿床区之一。
其中,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
矿床之一,对于揭示东秦岭矿床区的矿产资源特征和成矿规律、推动矿
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采用综合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等方法,对二郎坪群中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模
式和成矿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成矿作用的
总体特征和规律。
(二)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包括矿床围岩和成矿岩体的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解释
和分析。
(三)矿床矿物学特征和矿物学成分的分析,以及矿石物理性质和
选矿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四)岩石成因和矿床成因模式的探讨,依据矿物学、地球化学和
地质特征,结合区域成矿作用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
三、工作进度和计划
目前,本文已经完成了二郎坪群中中、大规模硫化物矿床地质调查
和样品采集工作,并完成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分析工作。
接下来,将开展矿物学和选矿性质的测试和研究,并进一步
探讨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
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本文的研究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7 - 2008 学年第一学期试卷课程名称: 矿床学 A (B 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试方式: 闭卷一、回答下列概念(本题共20分,每小题 4分,选择5题回答)1.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是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所规定的最低品位数值。
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2.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矿床成矿系列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质环境中,在一定的主导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生成条件是有差别的1组(2个以上)矿床类型的组合;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3.苏比利尔型与阿尔戈马型铁矿阿尔戈马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约为2500Ma )以前。
铁矿的形成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优地槽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世界各地此类含铁建造都发育于新太古界的绿岩带中。
苏必利尔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早元古代地槽区。
建造形成于冒地槽性质的开阔海盆地中,形成时代以2200~1800Ma 为主,某些地区也有小于1800Ma 者。
伴生岩石以陆源碎屑岩为主,火山岩少见。
4.早期岩浆矿床与晚期岩浆矿床从岩浆中晶出的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由于重力及对流作用的影响,岩浆发生了分异,矿物呈现相对的集中,由于金属矿物结晶时间大多早于硅酸盐,或与早期硅酸盐同时晶出,矿床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早期阶段,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随着硅酸盐矿物的大量晶出,金属组分在残余岩浆中相对富集,形成了含矿残余岩浆。
含矿残余岩浆中的金属矿物组分,就地充填在硅酸盐矿物的粒间,胶结硅酸盐矿物,形成似层状矿体。
由于残余岩浆是大量造岩矿物晶出后产生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岩浆作用晚期,故所形成的矿床被称为晚期岩浆矿床。
第十章关于岩体含矿性评价的地球化学理论岩浆岩体有无含矿远景的地球化学评价己被列为现代勘查地球化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目前,这方面发展可以概括为:已从纯经验统计阶段发展到应用理论指导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以下介绍一些有关岩体评价问题的理论探讨情况。
一、研究造岩元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为岩体评价提供理论基础最初岩体评价是以岩浆的酸基性程度,即岩石中SiO2的含量做为准则,并以当时矿床学中有关岩浆成矿学说为理论基础。
根据这种学说,随着与矿有关岩浆岩中SiO2含量等降低,即酸性向中、基性过渡,应依次有利于形成以下元素的矿床:Sn、W、Mo、Cu、Fe等,但在找矿实践中的认识到的大量客观事实,发现有很多例外。
后来发展到利用岩浆岩中Na2O 与K2O含量以及钠交代和钾交代的程度作为评价准则。
例如在鄂东工作的地质工作者总结出如下规律:岩体岩石含矿岩石中Na2O+K2O含量(%)矿床类型石英二长岩 9.2~9.5 Fe 闪长岩、花岗闪长岩7.3~8.82 Fe、Cu 花岗闪长岩 7.19 Cu花岗闪长岩 7.16~7.82 Mo、 Cu花岗闪长岩 6.69~6.87 W、Cu石英闪长岩 6.03 W根据长江中下游许多金属矿床研究的结果,南京大学地质系得出如下结论:1、磁铁矿床[元素组合Fe-V-(Ti)—P],含矿岩体特征为强烈钠长石化的闪长岩和辉长岩,钠交代占优势,钾交代只在岩体上部及作用后期才出现。
2、含Cu磁铁矿矿床(Fe-O—Cu—S),含矿岩体多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有利成矿的特征是,岩体交代蚀变以钠交代为主,钟交代也较广泛,并且钠化与磁铁矿化有关,钭丨仳;与后来的硫化物矿化有关。
3、含大量硫化物的铜矿床(Cu ̄Fe—S-0),有利成矿的岩体多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其中钾交代强于钠交代。
4、铜钼矿床(Cu—Mo—S),有利于成矿的标志为钾交代占优势的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
5、铜矿床(Cu—S),钾交代占绝对优势的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
第十章矿化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矿床是经过较长的地质时期,在一定的成矿作用下产生的。
矿化期、矿化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等能反映矿床、矿体、矿石及其组成矿物等的形成作用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化特征。
因此它们能为恢复成矿历史和确定矿床成因等提供基础资料,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第一节矿化期及矿化阶段一、矿化期(一)矿化期的基本概念矿化期也称成矿期,是指一个较长的成矿作用过程。
不同的矿化期反映了成矿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有显著的差别,同时各成矿期之间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
根据成矿作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岩浆矿化期、伟晶岩矿化期、气成热液矿化期、风化矿化期、沉积矿化期以及变质矿化期等。
如与某个岩浆源有关的高温深成条件下,岩浆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即为岩浆矿化期。
于常温常压下,在水盆地中的沉积成矿作用的过程为沉积矿化期等等。
矿床的形成可以经历一个或多个矿化期,但有经济价值的,主要造矿矿物沉淀的矿化期往往是比较集中,并是由它们可以帮助确定矿床的成因。
例如安徽某硫铁矿矿床的形成是经历了滨海一泻湖沉积矿化期、气水热液矿化期以及表生矿化期等,主要造矿矿物产于沉积期与热液期,矿床系沉积-热液改造成因的。
(二)矿化期的确定不同矿化期中,由于它们的成矿作用、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反映在矿床的产状、矿体和矿石的特点上亦不相同,确定矿化期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1.必须对矿床的基础地质进行观察分析,了解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的产出特点.如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矿床产于寒武纪变质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中,包括火山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等交互成层,并夹有千枚岩和大理岩。
于火山沉积期形成块状黄铁矿化,矿体的直接围岩为凝灰岩,矿体呈似层状,与围岩整合产出,反映沉积成矿作用的特点。
以后由于中酸性火山热液成矿作用的叠加产生了铜矿化、黄铁矿化并伴有金矿化,从而形成了主要由网脉状和浸染状矿石构成的含铜黄铁矿矿体,一些富铜矿脉明显受构造控制。
围岩有强烈地硅化和绢云母化现象,显然具有热液矿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