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3课时政党和利益集团自主学习·必备知识教材清单知识点一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本质是在① 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②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标和作用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③ 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手段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④ 参加选举纲领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这些往往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一党制、⑤ 两党制、多党制。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⑥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
3.我国的政党制度:(1)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知识点二利益集团含义指具有① 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② 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地位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③ 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利益集团不同于政党,它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活动方式游说、④ 宣传、助选、集会游行、⑤ 司法诉讼等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⑥ 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分类标准诉讼性质的不同类型自利型利益集团主要关心本团体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这类团体往往是职业性、专业性、功能性的组合,如商会、医生协会、教师协会等公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争取非经济性的共同理想,如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知识运用判一判 1.政党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次分享的内容是一级的 Unit1。
首先从单词开始。
这个单元学习的单词比较多,包含等。
这面就挑选部分的讲解一下。
Meet 是“遇见,和…见面”的意思。
我们这节课也学习了和 meet 相关的一句问候句“很高兴遇见你。
“ 就是——Nice to meet you. 还可以说成 Glad to meet you.第二个单词是,是定冠词,在 starter 级别的第一课,我们学习了不定冠词a/ an ,以及和它们搭配的 6 个单词 apple, ball, cat, dog, egg, fish。
大家可以再复习一下这几个单词哦~接下来就是,家庭。
关于这个单词的记忆,我们可以这样去记,(father)(and),就是“爸爸妈妈我爱你“ ,是不是很形象呢。
Family 之后就是啦,是我们打招呼的用语。
除了 hello ,我们还可以用 hi。
结合上面学习的 Nice to meet you ,我们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就可以说接下来就是三个单词组合成的一个句式,介绍自己的名字。
就是大家可以做一下自我介绍哦,比如 My name is Wilma.接下来就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句式:这个是用于初次见面的时候,而且多用在正式场合呢。
比如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可以打招呼”How do you do?”下面是关于家庭成员的介绍,如儿子 son、女儿 daughter、侄子 newphew 等的用法,大家一定要牢记哦~首先是: 朋友。
:My friend is Becky.第二个,,儿子。
这个是大家平时也都可以接触的到的单词。
男孩子们就是爸爸妈妈们的 son 哦。
第三个,,女儿。
和上面的 son 单词是相对应的。
女孩子们就是爸爸妈妈们的 daughter。
第四个,侄子,这个单词不太常见,但是也是家庭成员的一个哦。
侄子就是自己兄弟的儿子也就是brothe r’s son。
比如 Is this your pen? ,肯定回答是 Yes, it is ( my pen ) .否定回答是No, it isn’t ( mypen ) .一般疑问句句型一般是““ ,通常的回答是:这面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疑问句在读的时候当然,一般疑问句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后面的课文中会再给大家详细讲解的。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高一地理学案班级:姓名:组稿:刘芳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色球耀斑、日珥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内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及他们的概况(2)中国原始社会的历程学习难点: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法指导:1、理清历史线索2、列表提炼:本单元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
教学过程复习导航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二、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三、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课堂练习:()1. 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你最有可能见到的情景是A.山顶洞人正在缝制兽皮衣服B.北京人正把捕获的猎物放在火上烤C.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D.河姆渡人正在种植水稻假如你想穿越时空,()2.学完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后,小明画了一幅某远古居民生活的图画,画中有十几个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有的用骨针缝制衣服,有的在钻木取火烧烤食物,有的脖子上戴着漂亮的装饰品,画中画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遗址。
在遗址中有稻谷、稲秆、稻叶堆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4.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A.已经会人工取火B.过着群居生活C.种植粟D.会制造陶器()5.黄河和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何,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址是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元谋人遗址D.北京人遗址()6、在原始社会里,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人人平等。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知识点1 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知识点2 化学发展史(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该理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知识点3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化学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国防密不可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医疗、环保及新材料的研发都离不开化学。
1.(知识点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D)A.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属于物质B.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C.你的身体、课桌都属于物质D.化学物质都是有污染的2.(知识点2)下列关于化学史的认识错误的是(D)A.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实践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C.绿色化学使化学生产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D.火的发现和利用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3.(知识点2)根据化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①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②绿色化学的提出③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④火的利用和发现⑤利用先进仪器进行微观探测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④①③⑤②D.④①⑤③②4.(知识点3)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以下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C)A.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C.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使用,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D.开发利用氢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缓空气的污染5.(知识点3)化学在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将下列化学研究内容与人类面临的问题用短线连接起来:合成药物环境问题生产化肥和农药健康问题发展绿色化学能源问题开发清洁能源粮食问题略6.(综合题)化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等。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四.考点梳理1.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kàn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2.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七下英语Unit1-unit6重要单词、知识点和语法Unit1I知识点1、play 与表示棋类、体育活动的名词连用时,中间不用任何冠词,如:play chess ,play basketball,play 与西洋乐器的名词连用时,意为吹、拉、弹奏时,西洋乐器名词前要加定冠词the,如: play the guitar, play the violin ,2..Also, too, Also, 常放于句中,在be 动词,情态动词或助动词之后,实意动词之前。
Too ,一般放句末,前面常加逗号。
either放在否定句末He can’t play the piano,___________.3..help sb.with sth. 在……方面帮助某人=help sb.(to)do sth He often helps me______learn English.Can you h elp me with my Englis h?你能帮我学英语吗?在help sb.with sth.结构中,with是介词,故后面要跟名词或动名词作宾语。
I often help him do his homework.(同义句) I often help him with his homework.4...be good with... 与……相处得好;与……合得来;善于应付=get on well with1) He is very good with children.他与孩子们很合得来。
2) 注意与be good...的其他词组意思的差别:be good at意为“擅长做某事”=do well in;be good for意为“对……有益处”。
Eating vegetables is good for our health.(at和for是介词,后跟名词,动名词)5...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能弹吉他吗?语法:情态动词can的用法Can you...?用来询问对方能否做某事,“你能/会……吗?”,肯定回答用“Yes,I can.”否定回答用“No,I can’t.”can(能、会),may(可以;可能),must(必须)都是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四.考点梳理1.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2.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4.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Unit 1 Using LanguageUnit one Great scientists 知识点二学案一、课前巩固:1.John Snow was a famous doctor in London---so ____, indeed,that he _______ Queen Victoria as her personal ______.2.But he became inspired when he thought about helping ordinary people_____ _____ cholera.3.The second _______ that people _____ this disease into their bodies with their meals.4.John Snow ______ that the second theory was correct but he needed ________.5.First he _____ on a map the exact places _____ all the dead people had lived.6.He found that it came from the river ____ _____the dirty water from London.7.He immediately told the _____ people in Broad Street to ____ the handle ____ the pump ___ ____it could not be used.8.In another part of London ,he found ______ evidence from two other deaths that were _____ ____the Broad Street outbreak.9.A woman, who had moved away from Broad Street, liked the water from the pump ____ ___ ____she had it _______ to her house every day.10.To _____ this from _____ again, John Snow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of all the water _____ ____________.二、课文理解(Text B)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A. Copernicus’s theory on universe was quite right.B. Copernicus was a timid man.C. Copernicus hesitated what to do with his theory.D. Copernicus was attacked by the church.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A. The Christian Church thought God was the centre of the solar system.B. Copernicus’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led to his theory on universe.C. Copernicus completed his theory on universe in the year 1510.D. None of Copernicus’ friends believed in his new theory on universe.3. Whose work had nothing to do with Copernicus’ theory on universe?A. Isaac Newton’s.B. Albert Einstein’s.C. Stephen Hawking’s.D. Thomas Edison’s.4. W hich was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system according to Copernicus’ theoty on universe?A. The sun.B. The earth.C. The moon.D. The Mars.5.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to him if Copernicus had showed his theory to the world?A. He would have been a hero and could have been a great scientist.B. He would have been admired and respected all over the world.C. He would have been treated badly or even punished by the church.D. He would have been suspected by the church and the world.三、知识详解1.Nicolaus Copernicus was frightened and his mind was confused.尼古拉·哥白尼被吓得心烦意乱。
- 1 -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静态形式) 4、文化的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形式) 二、文化的作用
1、文化总体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2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意图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③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根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先进文化塑造人生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促进个人的成长,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阻碍个人成长。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3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我们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在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看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所以文化就是指艺术 B.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就有的 C.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4.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富有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5.下列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政治是经济的基础,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先进的文化能促进政治的发展,所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政治 D.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 6.下列能够体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有( )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官本位观念”一直是束缚我国中西部许多省市经济发展的“三条绳索”。这说明( )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D.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做到( )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④优先发展教育和技术 ⑤大力引进外国文化产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9.在异国他乡,一声平常的问候,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幅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主要体现了( ) A.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 4 -
二、简答题 10、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 三、辨析题 11、有人说,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试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四、综合探究题 12、材料一: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掌握了经济霸权、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已经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 (2)结合《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相关知识,探究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排除法:⑤民主选举属于政治生活的内容;⑥属于经济生活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 2、C.选项A以偏概全,艺术只是文化的内容之一;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因此B、D选项错误 3、A.选项B、C、D说法明显错误。 4、D.选项A否认了精神的相对独立性;B、C都是片面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5、A.选项B、C说法错误;D仅仅回答了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与题目要求不同。 6、A.选项④回答了政治与文化交融的表现,与题目要求回答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表现不一致,故选A。 7、C.该题考察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体是讲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所以不选B,正确答案为D。 8、B.选项⑤说法错误。 9、D.材料表明的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所以A、B不选,C选项说法错误。 二、简答题 10、(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公民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三、辨析题 11、该观点是片面的。(2)优秀文化总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糟粕之分。只有参加先进、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