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3
教材结构:六年级下册教材一共编排了六个单元,比其他各册少两个单元。
在这六个单元里面有四个是普通单元,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最后一个单元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还有一个和其它各册都不一样的,就是在全书的最后安排了一组共十首古诗词诵读。
这六个单元中第一个单元是民风民俗,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第二单元是外国名著,有《鲁宾逊漂流记》,新选了一篇《骑鹅旅行记》,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三个单元是习作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中间有“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后面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第四单元志向与心愿,里面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课文,《三首古诗》,然后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第五单元科学精神,有两篇文言文,还有《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最后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这一册有之前人教版的一些老课文,也有一些是全新的课文。
其中的一些老课文,虽然还是那些课文,但是从文字本身来说,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这些课文不仅是学习要求不一样了,课文本身也是有变化的。
比如《北京的春节》的第六自然段恢复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片段,后面在第十自然段恢复了过年期间庙会的片段。
教材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原文。
《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之前采用的是“鲁滨孙”的译本,但是规范的外国人名的译名是“鲁滨逊”。
在译为“鲁滨逊”的这个译本当中鹿金的版本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因此教材就采用了这个译本。
由于翻译的年代和现在是有距离的,这个译本的文字读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翻译腔比较浓,但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这种风格的机会。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写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但是又是用特别典型、特别简单的议论文的手法来写的,适合初学议论文的学生去学习和阅读。
课文中有三个事例,编者经过核对原文、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请教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发现之前的课文由于年代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多的不实之处。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培训内容思维导图:第一方面:教材内容第二方面:教学建议第一部分:文化奠基一、通过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传统艺术二、革命文化来体现三、多元文化第二部分:思维发展对于思维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教材的编排的思路第三部分:阅读进阶一、阅读理解二、文体意识第四部分:表达提升一、习作训练二、习作单元三、词句段运用第五部分:综合性学习第六部分:小初衔接审思教材画圆句号——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红旗区教研室金志红老师们,上学期很短,本来寄希望于这一学期,能将教材衔接做的再好一些。
可是一个挺长的学期,因为疫情,我们不得不人为变短。
或许有老师还沉浸在上学期教学的懵懂中,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本学期我们需要“审视”教材,为学生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面我将从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编排内容和用好统编教材的几点建议,两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材内容本册书有六个单元。
4个常规单元,1个习作单元,1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教材里共有17篇精读课文,5篇略读课文,8篇古诗文,10篇古诗词诵读,1个快乐读书吧,3次口语交际,4个语文园地,5次习作。
4个常规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有“交流平台”4个,“词句段运用”4个,“书写提示”2个,“日积月累”4个。
习作单元在2篇精读课文之后,同样设置了一个“交流平台”,不同的是,在交流平台之后安排的是“初试身手”;交流平台的作用就是: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它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大部分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
2018学年第二学期六(3)班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编排体系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神话与传说,人间天平,科学与发现,情暖人间,中华文化,校园畅想曲。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
(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这六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语文百花园”三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学习链接”,全册安排“安排“学习链接”五次,分别在11课《飞天梦圆》、16课《穷人》、21课《青花》、22课《陆羽与<茶经>》、23课《敦煌壁画》。
“语文百花园”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由“温故知新”、“口语交际”或“语文大课堂”、“习作”三个栏目组成。
其中,“温故知新”安排了六次,“口语交际”和“语文大课堂”分别安排了四次和两次,“习作”安排了六次。
(三)教材重点、难点1、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全面完成各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有真情实感。
要把握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学习并掌握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勇于探索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8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会认生字97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
能在朗读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选编课文的标准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二、读写训练点的编排1.读写训练点的主要项目。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如,借物喻人的方法)民风民俗初步学习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深深的怀念学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前后照应外国名篇名著导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难忘小学生活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读写方法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式编排)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对课文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而“异”则是指初中教材中更深入、更复杂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衔接,人教版六下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教材的选文更加注重文学性,选取了更多的名家名篇,这也是人教版一直以来的标准。
其次,在读写训练点的编排上,教材设置了明线和暗线,通过导语、思考练题和交流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后,在与初中教材的过渡与衔接上,教材采用了与初中教材相似的开本、字号和字体等视觉上的衔接方式。
总之,人教版六下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重文学性、明暗线相结合的读写训练点编排和与初中教材的视觉上的衔接。
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面提升语文能力,为进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
从低年级到中年级,专题内容涵盖孝顺、友情、谦虚、助人、合作、热情、科学、勤学、进取、环保等方面。
到了高年级和初中,专题内容继续关注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如感悟生活、体验民俗、缅怀先烈、了解多元文化、体会科学精神等。
可以看出,中小学教材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人文品质,这也是“同”的体现。
读写训练点的设置体现了梯度与衔接。
六年级下册的读写训练点包括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在作中运用、体会民俗特点、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关心人物的命运、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并研究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七年级上册的读写训练点包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提高朗读能力、熟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研究朗读和圈点勾画。
教材的设置和读写训练点的安排都体现了教育的梯度和衔接,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选编课文的标准?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二、读写训练点的编排1.读写训练点的主要项目。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如,借物喻人的方法)民风民俗初步学习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深深的怀念学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前后照应外国名篇名著导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难忘小学生活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读写方法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式编排)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在编排内容和编排形式上都体现了向中学的过渡与衔接。
六年级下册各部分内容的安排,鲜明地体现了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应该把握好各个板块在方法、策略上的提升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发展能力。
一、教科书的基本结构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六个单元,其中,有三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民风民俗”“志向与心愿”“科学精神”。
有一个单元是以小说文体来组元的“外国名著”单元。
还有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三单元“表达真情实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是综合性学习单元。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二、教科书的编排特点(一)体现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思维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识记和理解,而应该主要集中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从教科书阅读层面的要求来看,练习和活动的设计充分指向所学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以本册第四单元“志向和心愿”为例,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段到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册教科书中均有所涉及,六年级上册更是利用“交流平台”回顾梳理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特点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通常采用单元结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包含数篇精选课文和相关练习。
教材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课文内容与主题本册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主题鲜明。
课文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对各种主题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难点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语言表达与技巧教材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技巧的培养。
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文学鉴赏与审美在教材中,适当引入了文学鉴赏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六、综合性学习安排教材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进行了合理安排,包括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练习与拓展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写作等。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拓展材料和建议,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八、教学建议与方法针对本册教材的特点和难点,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和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选编课文的标准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二、读写训练点的编排1.读写训练点的主要项目。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如,借物喻人的方法)民风民俗初步学习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深深的怀念学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前后照应外国名篇名著导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难忘小学生活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读写方法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式编排)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
而这一训练目标的落实又充分体现在六年级教材中。
如六上第二单元P17;第三单元P38;第七单元P113;第八单元P136/六下第三单元P45;第四单元P66。
三、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过渡与衔接 /最直接的、视觉上的衔接:教科书开本、字号、字体小学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异”指的是各学段教材的梯度与衔接。
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清楚地抓住教材“同”与“异”的链条,才能将教材的衔接变为教学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整合语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人文体系,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教材编写力求在编排理念、呈现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相承。
5~6年级的前三册教材主要由7个专题、1个综合性学习和一组选读课文组成,六年级下册则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和一组“综合复习”组成;每个专题之中,由4~5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构成,每组课文包括2~3篇精读课文和3~2篇略读课文。
7~8年级的四册教材主要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组成。
每个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构成,每个专题一般有5篇课文,其中精读2~3篇,略读3~2篇。
因此,从编排体例上来看,这两个学段比较相似。
第三学段的各册,均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慢慢向第四学段的体例过渡。
除了体例上的衔接之外,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专题的设置、读写点的安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彰显了教材编排理念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衔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籍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与迁移,使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整体性更明确、阶段性更突出、连续性更明显,形成螺旋式上升。
六年级下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小学衔接的关键点,这里就以这两个学期的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的衔接进行一次纵向梳理。
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
⑴ 专题设置的内涵前后贯通。
六年级下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一、平凡的小事,可以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二、不同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四、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
五、感受科学家们伟大成就背后所透出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一、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二、说不尽的人生话题,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
三、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丰富多彩的科学内容,可以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五、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六、一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人教版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美好品质。
回顾低年级和中年级的专题,有很多是关于孝顺、友情、谦虚、助人、合作、热情、科学、勤学、进取、环保的内容。
到了小学高年级,专题内容继续关注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如,感悟生活、体验民俗、缅怀先烈、了解多元文化、体会科学精神等;进入初中,教材仍然十分重视人文内涵的渗透,如,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探索科学、感受亲情、激发想象等。
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教材,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人文品质,这是中小学教材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前文所指的“同”。
⑵ 读写训练点的设置体现梯度与衔接。
/这部分内容由于时间短,可以不展开说,例举形式简明扼要六年级下册的读写训练点的安排:一、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三、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
五、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七年级上册的读写训练点的安排: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三、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四、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五、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
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默读、再朗读。
默读便于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
朗读,要注意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里体现了前文所指的“同中有异”的“异”,不过这个“异”并非迥然不同,而是一种渐次上升的“异”。
从以上列举的读写训练点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读写能力的训练是紧密连接的,同时也体现出梯度和层次。
例举:在流利朗读和有了一定默读速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些训练点都是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循环往复、逐渐上升地训练学生的。
六年级下册教材训练点的安排特别体现了过渡与衔接的特点:在完成本年段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初步上探,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并渗透了文学欣赏的意识。
籍此可以有层次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积累语言、概括内容、理清层次、向写迁移。
2.课文选编,注重衔接。
⑴ 名著导读与鉴赏,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视野,训练浏览。
六年级下册的第四个专题“外国名篇名著”,与以往所以专题的设计都不同。
它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理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这个专题中,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
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读梗概,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片段的品读与赏析。
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读长篇作品的方法,并且渗透了文学欣赏的意识。
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中,则安排了三部作品:《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里的编排,除了整体介绍和精彩片段外,又多了“阅读建议”“片段点评”和“探究思考”的板块。
可以看出,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学习为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的学习初步奠定了基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读整部作品的方法,升入初中后,学习到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不会感到过于陌生。
⑵ 文体多样,六年级下册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
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三学段文体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和“阅读说明性文章”。
与此相照应,第三学段的教材选遍了大量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说明文和诗歌,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
特别是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说明文单元,为学生呈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以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让学生接触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诗歌。
对于第四学段的文体阅读,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科技作品”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的要求。
如果能够在第三学段后期就让学生初步接触此类作品,那么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就会适应得比较快,过渡得比较自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
教材的第五个专题为“科学精神”,安排了4篇科技作品,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在教材中,还安排了两篇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