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格式:ppt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4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篇1(教学案+试题试卷)部分课题名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教学目标: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3)改革的结果:①好的一面: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一、说学情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说教材: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教学建议: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
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
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