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1.56 KB
- 文档页数:2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一、引言航空发动机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基本发展要求就是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耗油率更低、质量更轻、耐久性更好和费用更低等。
因此,航空发动机涡轮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提高涡轮前温度;其二就是不断增加涡轮气动负荷,采用跨音速涡轮设计方案,减少涡轮级数和叶片排数。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并在保证尺寸小、质量轻的情况下,提高涡轮前温度,是获得大推力和高推重比的主要措施之一。
从理论上讲,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100℃,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10%左右。
当前,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已经达到1900K 左右,这远远超过了涡轮叶片所用的高温合金材料的熔点温度。
为了保证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就必须对叶片采取冷却和热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材料的耐热性,发展高性能耐热合金,制造单晶叶片;二是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以少量的冷却空气获得更高的降温效果。
其中材料的改善占40%,冷却技术占60%。
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第3代的涡轮进口温度为1680~175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1代单晶合金或定向合金和气膜冷却技术保证;第4代的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850~198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2代单晶合金和对流-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技术来保证;未来一代的涡轮进口温度将高达2200K,预计涡轮叶片耐温能力通过第3代单晶合金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耐高温材料和包括层板发散冷却在内的更加高效的冷却技术来保证。
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概述涡轮冷却技术研究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大约在1960年,气冷涡轮首次应用于商业航空发动机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形成了由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构成的涡轮叶片冷却方案。
1.内部冷却其基本原理是冷气从叶片下部进入叶片内部,通过带肋壁的内流冷却通道,对叶片的内表面实施有效的冷却,一部分冷气通过冲击孔,以冲击冷却的形式对叶片前缘内表面进行冷却,剩下的一部分气体经过叶片尾部的扰流柱,被扰动强化换热以后从尾缘排出。
航空发动机典型产品燃烧室机匣加工工艺分析和技术应用本文从某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的工艺特点出发,结合企业能力现状,对燃烧室机匣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并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数控加工装备、三维CAD/CAM软件应用技术进行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效果。
分享此类型薄壁燃烧室机匣的开发研制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工艺方法和应用技术。
一、前言航空发动机机匣是发动机中的壳体、框架类静子部件,是发动机的重要承力部件。
主要作用是承载发动机零组件重量、承受轴向和径向力,构成气流通道,包容气流、发动机转子,防止转子叶片断裂飞出,起到连接、支承、包容等作用。
本文论述的燃烧室机匣是某型航空发动机热端的重要功能部件,属于典型的的薄壁环形件(见图一),其大端直径约Φ600mm、小端直径约Φ420mm、总高度约290mm、壁厚4.5mm。
工件材料选用13Cr11Ni2W2MoV马氏体不锈钢,硬度HB311~388,热导率与镍基高温合金接近,切削加工时蓄热、应力集中使得塑性变形大,难以加工。
该型号发动机属急需升级换代产品,已经获得国家正式立项和充分的资金支持,前期试制/小批产品性能已经获得用户方的充分肯定,需求极为迫切。
此次为小批转大批生产前的改进试验项目,目的是充分验证该类型产品为满足大批量生产所需的工艺调整和技术应用,打通批产的瓶颈,为向用户迅速提供高质量、高性能产品奠定技术基础。
二、工艺性分析燃烧室机匣壳体薄壁,零件刚性弱,加工过程中易产生振动,加工中易产生变形。
设计基准的形状公差小,主要表面之间相互位置要求的项目多,且位置公差小。
要同时保证这些高精度要求,加工难度很大,完整的工艺分析主要内容需紧扣如下圖表所示,本文篇幅有限主要围绕机加工艺展开。
1、工艺方案确定:前后安装边和筒体内壁壁采用车削加工,机匣的半精车和精车采用数控车削工艺。
安装边上的精密定位孔位置精度要求高,需要采用坐标镗孔加工工艺。
机匣外壁的安装座轮廓型面和安装边上的沉头孔选用数控钻、铰孔和数控铣加工工艺。
航空发动机叶片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关键技术不断演进和创新,以满足航空业对于更高性能和更低排放的需求。
1. 材料技术的进步: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材料选择十分关键,需要具备高温、高压和高强度的特性。
传统的材料如镍基合金和钛合金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发动机运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开发新的高性能材料。
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先进的纳米材料等,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提升发动机叶片的工作温度、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2. 制造和加工技术的创新:制造和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发动机叶片的精度和质量,并减少制造成本。
数控车削、激光制造和电化学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叶片的表面质量、减少机械加工残留应力,并提高加工效率。
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叶片的快速成型,以及实现复杂结构和内部流道的设计和制造。
3. 气动设计和优化技术:气动设计和优化技术可以改善叶片的气动性能,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推力。
通过数值模拟和流场分析等手段,可以对叶片的气动特性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优化叶片的气动外形设计、增加气动表面的流动控制装置和进出口流道的优化设计等方式,可以减少湍流损失,降低气动噪声,并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4. 热管理技术的创新:叶片的工作温度是制约叶片寿命和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管理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降低叶片的工作温度,提高叶片的寿命和可靠性。
通过热隔离层、冷却通道和热管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叶片的热控制和热传递,保证叶片的温度在可控范围内。
航空发动机叶片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温、高强度、高效率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材料技术的进步、制造和加工技术的创新、气动设计和优化技术的提升以及热管理技术的创新,都是当前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关键技术将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航空业对于更高性能和更低排放的需求。
民用航空飞机 ,发动机维修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航空飞机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出行所选择的一种主要方式,且现代航天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多种不同的民用航空飞机都在我国投入使用。
民用航空飞机作为当前的主要交通工具,发动机是其核心部件,需要加强对发动机维修技术的研究。
本文对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维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维修技术水平,提高民用航空飞机的安全性,为群众出行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维修技术;应用研究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和维修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多种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且航空飞机的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使用技术较为先进,这就对维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发动机维修首先需要采用科学的诊断技术,对其故障类型、故障发生原因以及当前故障的危害程度进行确定,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维修。
我国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维修技术水平较高,有多种不同的维修方法,能够对发动机故障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从而开展高效的维修工作,能够保障民用航空飞机使用更加安全。
1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民用航空飞机是当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运输工具,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城市都建设了机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主要选择的一种交通出行工具。
近些年来我国在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逐渐掌握了多种发动机核心技术,维修技术作为发动机研发的配套技术,主要分为故障诊断检测和维修技术两个方面,下面是对当前我国民航机场主要采用的两种发动机故障检测方法的分析:1.1智能检测法智能检查技术主要是依靠智能操作系统对发动机故障进行诊断,智能检测法具有许多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人力检测,能够借助信息系统的高效率、高精准性优势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快速识别故障类型、故障原因等。
智能检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模糊智能分析法。
航空发动机的磨损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必须保持良好才能保证飞行安全。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航空发动机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磨损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磨损分析和修复技术研究,直接关系到飞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航空发动机的磨损分析和修复技术进行探讨。
一、航空发动机的磨损分析航空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因受力、高温、氧化等因素而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磨损。
一般来说,航空发动机的磨损分类可以分为表面磨损、配件磨损、损伤磨损、疲劳磨损、离线磨损等几个方面。
表面磨损:在航空发动机的表面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磨损,如磨痕、疵点以及氧化腐蚀等现象。
这些表面磨损通常会降低航空发动机的运行效率。
配件磨损:航空发动机中的各个部件如轴承、齿轮、连杆等也会因磨损而造成故障。
这种磨损通常是由于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或者装配不当所引起的。
损伤磨损:航空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会被外界物体撞击或者碰撞,导致航空发动机的部件损伤。
这种磨损通常会导致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下降。
疲劳磨损:航空发动机由于长期运行或者高强度使用可能会出现疲劳磨损,这种磨损通常会导致航空发动机结构失效。
离线磨损:航空发动机在长期储存或者在使用中的某些情况下,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离线磨损。
以上几种航空发动机的磨损通常需要通过及时检测和分析,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修复方案。
而现在的磨损分析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分析和计算机自动分析两种方式。
二、航空发动机的修复技术研究一旦航空发动机发生磨损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以确保航空器的安全运行。
目前,航空发动机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普通修理:对于一些轻微的损伤,可以使用普通的修复方法来进行修理,如打孔、填充和密封等。
加强修理:在发动机维修中,如果发现有些部件出现了结构松弛或者结构变形的现象,普通修理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这时就需要利用加强技术来进行修复。
翻新修理:翻新修理指的是对航空发动机的部件进行温度修正、磨削和涂层等处理,以使其恢复原来的表面粗糙度,从而保证其性能。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精密成形技术分析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是发动机中非常关键的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和精密成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精密成形技术,并介绍其制作工艺及相关的发展动态。
一、涡轮叶片制造工艺1.铸造工艺涡轮叶片的制造原料通常为高温合金,通过铸造工艺进行生产。
铸造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模具制作、熔炼浇注、冷却固化等工序。
在具体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铸造工艺需要高度的精密度和专业的技术来保证叶片的质量和性能。
2.金属成形工艺金属成形工艺是将金属材料通过加热软化后,利用压力和模具进行成形。
这种工艺在涡轮叶片的制造中应用广泛,可分为锻造和压铸两种方式。
其中锻造工艺适用于生产较大型、较复杂结构的涡轮叶片,而压铸工艺则适用于生产批量较大、形状较为规则的叶片。
3.热等静压工艺热等静压工艺是通过将金属粉末装入模具后,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使得粉末颗粒在原子级别上发生结合。
这种工艺可以制作出具有优异超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涡轮叶片。
二、涡轮叶片精密成形技术分析1.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是目前涡轮叶片精密成形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电脑控制机床进行切削加工,能够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加工。
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在提高涡轮叶片的精密度和表面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激光成形技术激光成形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对金属材料进行熔化和成形的技术,可实现对涡轮叶片的高精度成形和表面处理。
激光成形技术具有无污染、灵活性高、加工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涡轮叶片精密成形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
3.电火花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是利用电脉冲放电的原理,通过在工件表面产生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进行加工,可以实现对涡轮叶片的微细加工和表面处理。
电火花加工技术具有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和加工难度低的特点,适用于对涡轮叶片的精密加工。
以上介绍的技术只是涡轮叶片精密成形技术中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为涡轮叶片的精密成形提供更多可能。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性能优化设计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和性能对航空器的安全性、运行效率、舒适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优化对于航空器的整体性能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性能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航空发动机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技术。
一、航空发动机结构优化设计1.发动机结构设计目标发动机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重量、体积和构造复杂度。
因为结构轻量化能够降低燃料消耗,提升机动性和航程,同时减少噪音和排放,因此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有重要影响。
通常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叶盘和外壳等关键部件,需要使用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高强度、高温材料。
而结构较为简单、强度要求较低的部件,可以选择更轻的铝合金或复合材料。
3.结构优化航空发动机的结构优化设计通常会运用仿生学(Bio-inspired)和结构优化技术。
仿生学是一种从自然界中学习的方法,学习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达到优化设计的效果。
例如,许多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受到了海洋生物中鱼鳞的启发,采用了鱼鳞风格尺寸的外壳表面,以减小阻力和噪声。
结构优化技术则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通过对发动机的结构进行优化来满足设计要求。
例如,利用有限元分析和材料优化来将结构的强度、刚度和重量达到最佳的平衡。
二、航空发动机性能优化设计1.发动机热效率航空发动机的热效率是指燃料的能量被转换为推力的能力,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可以减少燃油的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优化发动机燃烧室、喷油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2.发动机推力航空发动机的推力是指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大小,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可以提高飞机的速度和爬升能力。
优化发动机的涡轮、叶轮和喷嘴等关键部件,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推力。
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研究导言: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从旅行到货运,人们对于航空器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
而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心脏,其性能对于飞行安全与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系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研究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探讨其研究意义、构成要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意义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是将燃气推力转换为机械能的重要部件,影响着航空器的起飞、巡航与降落过程。
研究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可以提高航空器的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并改善环境友好型飞行。
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涡轮系统的热耗散问题来改进航空发动机的制冷系统,增强其适应性和可靠性。
二、构成要素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由多个关键组件组成,不同部件之间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整体。
以下是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1. 压气机压气机位于发动机前部,负责将大气中的空气压缩,为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和氧气。
其中,压气机的转子与静子之间的复杂流场现象对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科研人员通过优化叶轮形状、改进叶片布局等手段,可以提高压气机的效率,减小燃油消耗。
2. 燃烧室燃烧室是将燃油与压缩空气混合并燃烧的区域。
科研人员通过改进燃烧室的设计,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降低发动机噪音。
3. 高压涡轮高压涡轮是涡轮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之一,通常由多级叶轮组成。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从燃气中提取能量,驱动压气机的转子旋转,为航空发动机提供动力。
科研人员通过改善材料、强化冷却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高压涡轮的工作温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4. 低压涡轮低压涡轮类似于高压涡轮,主要负责驱动风扇。
它的工作条件相对较低,但是也面临高转速、高温度等挑战。
科研人员通过改善材料、优化涡轮叶片设计等手段,可以提高低压涡轮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未来发展方向1. 材料创新航空发动机涡轮系统的研究还需要与材料科学紧密结合。
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高涡轮系统在高温、高压力和高速度等极端工况下的性能。
航空发动机设计与研制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飞机的安全、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制是航空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航空发动机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航空发动机主要由气流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
气流部分包括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等,其作用是提供足够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并将其压缩。
机械部分包括前、中、后压缩级、离心式离心机、燃烧室、高压涡轮、喷气推进管道和尾喷管等组件,其作用是释放压缩气体的能量并转化为机械能。
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和燃料混合物,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高速旋转的涡轮,将旋转运动转化成推力,并通过喷气推进管道和尾喷管将推力传递到飞机上,从而推动飞机前进。
二、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制过程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制过程是一个由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测试和验证等环节构成的复杂工程。
1.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分析市场需求、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等,并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航空需求预测等方法进行分析。
2.概念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进行初步设计,确定气流和机械的基本结构和参数,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验证。
3.详细设计: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对航空发动机的每个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和结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装配等。
4.制造:按照详细设计的要求完成各个组件的加工和制造,并进行评估和测试。
5.测试和验证:对制造的航空发动机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满足工程需求和适航标准要求。
若存在问题,则需要进行修改和优化。
三、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制有着很多挑战,其中包括:1.性能要求高:航空发动机需要满足动力输出、燃油消耗、热效率、噪声和排放等多项指标要求。
2.工作环境苛刻:航空发动机工作环境极为苛刻,需要耐高温、耐摩擦和受力均衡等。
3.设计难度大:航空发动机设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深入了解气流和机械的结构原理,做到优化设计和协同配合。
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复杂零件制造技术发展趋势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复杂零件制造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发展趋势:
1. 材料创新: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的零件需要具备高温、高压和耐腐蚀等特性。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高性能合金和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取得突破,以满足更高的工作环境要求。
2. 先进加工技术:随着制造技术的革新,先进的加工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精密数控机床和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更高精度、更复杂形状的零件制造。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的零件制造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3D打印,可以生产出复杂形状的零件,并且具有较高的设计自由度和制造效率。
4. 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例如,数字化制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5. 绿色制造:在航空工业中,环境可持续性和能源效率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燃油控制系统的零件制造也趋向于更加环保和节能,例如采用低能耗的加工方法和材料回收等技术。
总体来说,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的复杂零件制造技术将继续朝着材料创新、先进加工技术、3D打印、智能制造和自动化以及绿色制造等方面发展。
这些趋势将有助于提高零件的性能、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推动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不断提升。
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处理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核心部件,为飞机提供推进力,保障飞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然而,航空发动机也存在着故障和损坏的风险,一旦发生故障,会对航班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处理技术显得异常重要。
一、航空发动机故障的种类1.机械故障:包括发动机结构失效、零部件磨损、转子系统、推力部件、涡轮系统、气缸系统、燃油系统、供氧系统等发生故障。
2.电子故障:包括传感器损坏、程序错误、数据分析错误等。
3.燃料荒板故障:这种故障往往发生在高空条件下,包括冰冻油导致燃油输送中断等。
4.不规范的使用和维护:包括使用非标准备件、更换不当、维护不当引起的故障等。
二、航空发动机故障的诊断方法1.监控和诊断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数据处理器和故障报告器等设备,使发动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监视工作条件,同时也能够及时检测到发动机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预防。
2.振动诊断:通过分析振动信号,诊断出故障的位置和原因,便于及时确定维修方案。
3.涡轮放大诊断:利用比热比、压缩比、降温效应等物理特性,通过对热流传输模型的建立,推算出涡轮等部件的性能和工作状态。
三、航空发动机故障的维修处理方法1.更换损坏部件:更换或修整损坏的部件,确保其正常运作。
2.采取预防性措施:对航空发动机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和预防故障的发生。
3.采取纠正性措施:对于出现故障的部件,除了更换外,还应该分析故障的原因,对类似的部件做出相应的修整和加固,并纠正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的不足之处。
4.寻求厂家技术支持:针对复杂的航空发动机故障,可以寻求发动机厂家提供技术支持,以排除或解决一些技术分析和工艺问题。
总结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处理技术是航空安全的核心问题。
未来,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和维修处理技术的研究将应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实现更精准的检测和维修。
同时,科学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以及严格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航空器的安全性,为飞行旅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精密成形技术分析Key words : hollow turbine;blade;precision forming technologyiprecision casting1空心涡轮叶片精铸技术高性能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是精密器件,在飞机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飞机的心脏,也是导致我国航空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瓶颈之一。
伴随当前飞机设计指标逐步提升,航空发动机也需要逐步向低油耗、高推重比、大推力的方向发展,让涡轮前进口温度提高是保证推动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预计在推重比15 —级的航空发动机当中,涡轮前温度可能在1830〜1930摄氏度之间,因此一定要重视加强涡轮叶片的耐高温能力。
为了将这一问题解决。
当前的涡轮叶片主要使用的是复合气膜冷却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因为该设计材料较为特殊, 而且结构非常复杂。
在制备空心涡轮叶片的过程中,使用的工艺主要为熔模精铸工艺,但是这一工艺,具有成品率低、要求精度差等问题,造成我国在空心涡轮叶片生产方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通常而言当前的空心涡轮叶片精铸成品率只有10%,而90%的废品叶片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形位尺寸超差,另外一些是结晶缺陷。
为了让空心涡轮叶片的制造成品率提高,有效的解决。
形控”和'性控”两个问题,需要重视控制尺寸的精度,并且在完成精铸之后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空心涡轮叶片制造难度大,而且工序非常复杂,具体如下,首先需要注意合理的对模具成型工艺进行应用,将空心涡轮叶片精铸所需要的陶瓷型芯设计出来。
该陶瓷型芯是空心结构的重要填充物,接着通过蜡模工艺在型芯外层进行涡轮叶片蜡模的制备,而后进行烧结、浇铸、脱模等一系列工序,将空心涡轮叶片粗坯制备完成。
在完成粗坯的条件下进行后续操作,直到制备完整个空心涡轮叶片。
在传统空心涡轮叶片制备的时候使用的主要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是等轴晶组织。
这种组织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受到损坏,而影响整个叶片制备的成品率。
伴随当前材料技术快速发展,叶片所使用的复合材料逐步以单晶为主。
基于航空发动机的总装脉动生产线技术分析发布时间:2023-03-06T09:11:10.29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9期10月作者:郭刚[导读]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郭刚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沈阳 110043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生活当中的各行各业都在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变革。
中国航空领域最为关键的一项发展内容就是对于发动机装置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以及切合实际需求研制出了一套符合中国航空发动机装配的柔性化总装脉动生产线,并且能够根据脉动式生产线的应用来不断优化升级和完善调整中国航空发动机配置的生产特性,AGV中央控制系统和装配质量数据系统能够融合应用从而贯彻在整个生产线当中以此来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配置的诸多方面的优良特性,本篇文章将针对这一点作出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总装脉动生产线;技术分析智能制造近些年来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的重中之重,在中国航空行业当中也是如此,全国各地都在广泛应用现代化的脉动式装配生产,脉动装配生产线已经被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批量化生产。
这种技术实际上在国外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应用了,具备着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经验,目前世界范围内处在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比方说GE航空WEST-MONT水平脉动装配线就是美国的经典作品,还有斯奈克码Clemessy水平脉动装配线则是法国的,主要的技术特点包含了物流自动配送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流水线式脉动生产等。
反观国内的装配模式还处在较为传统的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阶段,并且装配生产线的完整构建工作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相关的航空发动机配置管理人员还需要继续引入现代化的技术内容来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一、脉动生产线总体布局所谓的脉动生产线实际上就是借助一些专用的技术工具和量具来严格按照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制定出一个完备的管理体系并不断提升相关操作控制技术工作人员的熟练应用程度,以此来使得整个中国航空发动机装配的质量水平和效率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不断地向专业化分工管理靠拢,装配操作的引导和控制能够在脉动生产线构建完善过程当中不断地得到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配置现阶段的构建目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于装配模式的优化,需要借助移动装配平台来尽可能多地实现流水线式的装配;对于物流方式的升级则是通过智能电动平衡吊来实现对于物料AGV的自动配送,并且还能有效提高精益化生产程度,从而显著提升物料配送的准时性;专业化的装配工具和量具则是对于检测工具的主要更新内容;总体来看管理模式需要将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革,并且对于整个装配过程都要实现实时的监控。
航空发动机整机的性能方案设计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发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发动机整机的性能方案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飞机的性能和安全。
本文将从发动机性能指标、设计流程和优化技术等方面探讨航空发动机整机的性能方案设计。
一、发动机性能指标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指标通常包括推力、燃料效率、涡轮增压比和维修性等。
推力是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大小,关系着飞机的起飞、爬升和巡航能力。
燃料效率是衡量发动机燃料消耗量与产生的推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飞机的经济性十分重要。
涡轮增压比是发动机中涡轮叶片的设计参数,与发动机的功率、效率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维修性是衡量发动机维修和维护的难易程度,对于降低操作成本和提高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根据飞机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明确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要求,确定性能参数的指标。
2.设计参数确定:根据发动机类型和要求,确定设计参数,如压气机级数、涡轮级数、喷油系统、燃烧室等。
3.初步设计:根据设计参数,进行初步设计,包括热力性能计算、流场分析和零件选型等。
4.工艺设计: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行工艺设计,确定各个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方法。
5.结构设计:根据工艺设计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包括零件尺寸和连接方式等。
6.系统设计:根据结构设计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包括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起动系统等。
7.优化设计: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整机性能进行优化,寻找最佳的方案。
8.验证测试:制作样机,并进行地面和空中试飞,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性能指标。
三、优化技术航空发动机整机的性能方案设计中,优化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优化技术:1.多学科优化(MDO):航空发动机整机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目标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燃烧性能、气动特性、机械强度等多个方面。
MDO技术将不同学科的优化目标进行综合,通过迭代计算,寻找最优解。
2.遗传算法(GA):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通过不断的变异和选择,逐步优化性能。
航空发动机视情维修理论与技术综述戎翔左洪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摘要]航空发动机是一类高度复杂的、可修复的多部件系统,是航空维修保障的重点。
航空发动机的维修策略经历了故障后维修、定时维修、视情维修即基于状态的维修等多种维修策略,尤其因为视情维修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成为航空发动机所采用的主要维修策略,数十年来,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单元体结构设计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一重要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综述了航空发动机状态管理、寿命管理和视情维修决策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跟踪了最新的自治维修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和维修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视情维修发动机状态管理发动机寿命管理维修决策优化1 引言众所周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工业领域的变革带来了维修思想的变化,也促进了维修策略的改进。
按照莫布雷的观点,维修思想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故障后维修、以预防为主的维修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1]。
目前应用在工业领域的一般维修理论是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的基础,航空发动机的状态监控和视情维修维修决策体系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维修策略[2-5]。
图1:一般维修策略的分类按维修方式分,有更改设计的维修DOM(Design-Out Maintenance)、基于故障的维修FBM (Failure Based Maintenance)、基于时间维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基于状态的维修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等维修策略。
CBM属于预防性维修PM(Preventive Maintenance),也称为on-condition maintenance。
CBM的假设条件是:失效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渐变形成的(P-F曲线)。
当设定的系统参数值(接近)超过了预定值(例如,振动增加,温度升高)时,就进行CBM。
航空发动机振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前言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重要动力装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振动问题。
振动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还会大大降低飞行安全性,因此,对于航空发动机振动的研究十分重要。
2. 航空发动机振动分析技术航空发动机振动谱分析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振动分析方法。
该技术通过对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得到振动频响谱、振动功率谱等数据,从而了解航空发动机的振动状况。
其中,振动频响谱是指在给定激励下,系统振动响应的频率响应。
通过分析频响谱,可以知道发动机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情况,从而确定哪些频率处存在问题。
而振动功率谱则是描述振动信号各频率分量功率的分布。
通过分析功率谱,可以发现振动信号中的有害频率、噪声等问题。
3. 振动谱分析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振动谱分析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发动机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从振动谱中分析出发动机的状况,并诊断出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发动机的叶轮组上,尤其是高压叶轮组上,往往会出现旋转不平衡、叶片故障等问题。
通过振动谱分析技术,可以检测出叶轮组上的有害振动,并诊断出相应的故障。
此外,振动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航空发动机的运行条件优化。
通过对发动机的振动状况进行监测,可以调整发动机的运行条件,提高其性能和寿命,降低故障率。
4. 振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振动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在这方面投入。
例如,近年来,一些控制算法被引入到振动谱分析技术中,提高了其精度和灵敏度。
未来,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振动谱分析技术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场景和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振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水平,为航空发动机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驾护航。
5. 结束语航空发动机振动谱分析技术是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运行优化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
2019-12-06T14:30:13.8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作者: 李鹏飞
[导读] 摘要:国内外出现的机械系统问题主要是设计、制造、装配、使用和实验方面。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设计室 辽宁沈阳 110043
摘要:国内外出现的机械系统问题主要是设计、制造、装配、使用和实验方面。国内机械系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接触后磨损易发、零
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制造和设计水平低、进行试验的方法落后等;国内的技术环境给予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都不高等因素的共同影
响。所以要机械系统运行顺畅,必须对管理、加工、试验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分析
引言
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专业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故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专业性分析和探
究。本文主要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主要的四个部分,分别是传动技术、润滑技术、密封技术和主轴轴承技术,分析了以上四个
部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1
机械传动系统技术分析
传动系统是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研究重点。当前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要
确保传动系统满足高速和重载工作条件,不仅如此,还需要能够实现减少传动系统整体体积和质量的效果,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航空发动
机整体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国外专家对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的研究比较深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计算分析系统,还可以对相关设备的强度和性能进行检测,
并将具体部件的受力变形情况纳入整体考虑范围,还可以实现对传统系统动态和静态运行的有效分析,从而准确模拟机械系统的工作情
况。近年来,随着齿轮动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传动系统相应技术的研究,具体包括其噪音、振动以及声震粗糙度等,能够准确评
估分析齿轮因为形态误差导致的噪音等问题;还可以针对齿轮构件的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齿轮的
S-N曲线,准确预测具体齿
轮的寿命,这有助于提高齿轮的整体应用效果。针对喷油润滑,相关研究人员通过进行磨损实验,分析不同喷油状态下齿轮在运行过程中
温度变化情况以及磨损情况,并得到最佳的喷油方案,提高齿轮使用寿命。以上这些实验研究得到大量数据,为后续传动系统设计运行提
供了大量依据,一方面能够提高其整体使用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良好经济性。
我国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齿轮咬合仿真、传动机匣与相应附件的一体化设计等方面,此外,传动系统的整体动态
设计以及新型传动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由于航空发动机整体结构比较复杂,存在众多附件,而且其转速存
在差异,导致针对航空发动机的传动系统设计也比较困难,受到多个因素影响。
2
机械润滑系统技术分析
随着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的发展进步,润滑系统越来越精细化。关于润滑系统的设计有“二向流动、复杂换热、弹流润滑等比较困难复
杂
”的知识。对此,全世界国家自20世纪到21世纪欧美、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联合开展为了商用以及军用航空发
动机传动润滑系统的研究,改进创新了润滑系统中的材料和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主要包括
“航空发动机抽成腔内的流动与换热、
润滑系统着火与防火、金属海绵高校离心通风其等技术
”,而且已经在一些商用发电机中进行了使用。未来航空发动机的负荷会不断提高,
如果发动机的燃油温度不能有效使用润滑系统进行散热,将对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坏。对此必须设计出优良合理的散热技术,才能确保不会
产生更多搅拌热而造成发动机损坏。
3
机械密封技术分析
航空发动机对密封技术要求较高,这也促使西方航空大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航空发动机的综合高性
能涡轮发动机技术,并在这个项目中集中攻关相关的密封技术。密封技术可以分为多种,具体包括刷密封、气膜密封、反转气膜密封、石
墨机械密封、篦齿密封等,在研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进行实践探究和实验,测试其实用效果。当前,针对不同用途的航空发
动机,相应的密封技术均能满足其实际需要,不管是民用发动机,还是军用发动机,均能得到良好应用效果。下一代航空发动机对密封技
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相关参数方面面临更加恶劣的环境,这包括高温、高速等,并要求航空发动机能够实现较低磨损或者无磨
损、低发热、更长使用寿命的实践效果。基于此,密封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改进,需要从具体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提
升,从而有效提高其密封的整体性能效果,达到更高的使用温度、更快的密封速度,以及更高的密封压差,更长的使用寿命等。
西方发达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密封技术的研究主要在相关的企业或者对应院校中开展,并将研究成果集中到对应的研制部门进行总结。
近年来,在航空发动机的密封技术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刷式密封技术,这种密封技术能有效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整体运行效率,并达到
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效果。国内针对刷式密封技术的研究也得到开展,并针对刷丝材料、跑道涂层、具体过盈量、单级承受压差等进行了
深入研究分析,还针对密封后发热的排放、刷丝的大小等进行研究,对刷丝表面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能够促使刷式密封技术得
到有效应用,并帮助航空发动机提高整体性能,还可以有效降低油耗率。
4
机械主轴轴承技术分析
主抽承与发动机的统一设计能够实现抽承的基本功能并减轻发动机的重量。开发发动机轴承的相关流程是:先建立航空发动机的数据
库,进行合理的技术融合,且在安装轴承中各部门做好交流工作,为发动机和轴承设计的更加合理做好准备。在轴承的基础开发上,对轴
承的意外损伤进行了再现,根据表面残缺应力与寿命的关系对润滑油的污染等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出轴承的极限寿命,并得出轴承新寿
命以及润滑油和有污染度的寿命。对于轴承的失效分析需要建立失效数据库,将失效的轴承拍照、编写故障特征和原因,工作人员可以根
据库中的信息对比分析失效的轴承。
详细、严谨、科学的计算分析,对轴承的静态、准动态、动态的分析计算形成分析模式。在常规计算中对轴承供油喷嘴的压力、最佳
供油、表面应力等进行较准确地分析评估。其计算工具经多年完善和试验数据修正变得更为精确。通过多年的试验数据统计和积累,数据
库数据齐全,使轴承的设计更能满足实际需求。通过计算分析并与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即可估算轴承的初始寿命,并能选取正确的材
料、加工参数,使轴承的实际寿命通常高于设计寿命。
当前航空发动机为了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在机械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改进和优化,具体包括传动技术、润滑技术、密封技术、主轴轴承
技术等方面的优化,通过对航空发动机传动、润滑、密封、主轴轴承各方面的针对性优化和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整体运行效率,实
现更高的稳定性,并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油耗,达到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
结语
在航空发动机械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许多问题,因为其机械系统的零部件数量众多,设计的专业知识技术复杂,不是一篇文章能
说清的。主要的挑战与机遇在于传动系统、润滑系统、密封系统、主轴系统这四个系统上。技术人员要在设计细节上注重积累,认真分析
数据,看重基础研究,不断总结系统要点,提升整个系统的设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国外专业的航空发动机械系统方面
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国权.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航空发动机,2011(6):49-52.
[2]
唐元恒,邹刚,刘振岗.国内外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