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9
微专题:植被【知识构建】三、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 .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 .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 .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 .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五、植被丰富原因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巩固训练】在横断山区贡嘎山的高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因此人们称这种环境为“流石滩”。
流石滩地带有一类典型植被——三指雪兔子(如图),看上去像是一团白色的茸毛球。
据此完成 1~2 题。
1. 贡嘎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B .大气环流C .海陆位置D .地势坡度 2. 下列关于“三指雪兔子”的说.的是( ) A. 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白色茸毛有利于反射多余的太阳光 B. 夜间气温低,白色茸毛有利于保温 C. 白色茸毛有利于截留植物蒸腾的水分 D. 白色茸毛,有利于吸引昆虫,利于传粉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自问引思: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学习目标] 1.理解物种灭绝的原因。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和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1)地球上物种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约3/4生活在④热带地区。
(3)物种寿命:平均约⑤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⑥1.1年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是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答案不是。
人类活动只是加速了物种灭绝,但这并不是说物种灭绝是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因为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都有一定的寿命,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1.物种灭绝数量变化的趋势:⑦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大部分是⑧植物和⑨昆虫。
3.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的主要原因是狩猎和采集;现在主要为环境⑩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物种的作用:对人类的价值和在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
5.人类的措施: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材料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 757个,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
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最近几百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 (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 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知识点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问题探究] 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上升 上升 正 (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总结深化]
1.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 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 业生产 活动
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正在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此外还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对点演练] 1.(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据材料可知,柽柳种子多,移栽易成活,繁殖快;东北引种的柽柳,生长良好,柽柳容易侵占当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妨碍乔木幼苗生长,致使乔木向灌木演化,使森林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植食动物因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数量减少。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豹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动物,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食草动物为主食,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目前,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 分析雪豹数量急剧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雪豹数量减少,主要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捕杀有关。保护对策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其生存环境和高原食物链,保证食物来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禁止滥捕滥猎;对牧民进行生态补偿,减少对岩羊、盘羊的捕杀,为雪豹提供充足食物来源,维护生态平衡。 答案:原因:全球变暖,雪线上升,雪豹生存的空间缩小,食物资源减少;人为捕猎。 建议:建立雪豹自然保护区,禁止猎杀;对牧民进行生态补偿,加强生态教育;加强岩羊保护,为雪豹提供充足食物来源,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解析:1.C 2.C 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世界上物种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高山地区 D.寒带地区 解析:选A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5 000 万种,其中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2017年11月20日,在湖北随县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6只中华秋沙鸭的野生候鸟。中华秋沙鸭属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特有的稀有鸟类,是第三世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 000多万年。与国宝级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有“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称,现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据此,完成4~5题。 4.中华秋沙鸭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5.中华秋沙鸭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生存环境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沙化 ④人类的捕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D 5.D 第4题,中华秋沙鸭濒临灭绝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第5题,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治疗伤病的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司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估算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千亿美元。 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这些植物、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传统药物用乌龟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材料二 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中草药将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草药资源? 解析:中草药绝大部分是用采集的野生动植物为原料制成的,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保护不够。针对物种灭绝、中草药资源短缺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1)①动植物资源被破坏;②环境污染严重、药物被污染。 (2)①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天然药材;②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土污染严重。 (3)保护中草药的原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草药资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具有全球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加强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完成1~2题。 1.滇西北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交通不便 B.地势高 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 2.目前,云南野生稻资源正日益枯竭,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滑坡、泥石流的破坏 C.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D.当地人的大量采集 解析:1.C 2.C 第1题,滇西北为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因而生物资源丰富。第2题,云南野生稻资源的枯竭,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致。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散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