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和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选用疏血通6 ml加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1静脉输注1次/d,对照组选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两组均治疗14 d。
两组均配合口服阿司匹林、调脂稳定斑块及神经保护剂等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头CT或头核磁检查。
结果疏血通治疗组疗效优于舒血宁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疏血通治疗脑梗塞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标签:脑梗塞;疏血通;急性病急性脑梗塞发病率高,是长期致残首要病因,为人类目前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笔者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60例,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2.8±3.5)岁,病程平均(2.2±1.3)d。
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2.1±2.7)岁,病程平均(2.1±1.6)d。
诊断标准:均经过头颅核磁与CT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标准。
入选标准:所选病例均为起病后72 h内就诊;排除有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者;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疾病者;排除功能不全者。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及神经保护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6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1静点,1次/d,连用14 d。
对照组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点,1次/d,连用14 d。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神经系统检查,临床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20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临 床 医 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约占脑血管疾病56.6%~80%,致残率和复发率达20~40%[1],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80例,并与神经内科常用药血塞通相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单纯性脑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干肾功能异常以及精神病患者。
发病时间均为2~12h,临床症见:肢体活动不利、偏瘫、言语不利、口舌歪斜等。
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
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7岁,平均(56.5±13.6)岁;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41~88岁,平均(60.3±15.2)岁。
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梗死部位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持续低流量吸氧,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改善脑部供血,调节血压、血脂、血糖,营养支持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 L+疏血通注射液6mL,ivgtt,qd,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血塞通注射液400mg,ivgtt,qd,14d为1个疗程。
观察用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89%,病残程度1~3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疏血通与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陈赞军;陈安强【摘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着预后,因此,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我科长期应用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1(035)008【总页数】2页(P722-723)【作者】陈赞军;陈安强【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50001;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着预后,因此,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我科长期应用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选择2004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86例患者,治疗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60~87岁,平均72.35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26例,女26例,年龄60~85岁,平均71.76岁。
两组年龄、性别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1]。
(2)我院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3)年龄>60岁,病程6~72h,不能行动脉溶栓患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1)明确为心源性脑梗死者。
(2)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者,有消化性溃疡等胃病史,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
(3)严重意识障碍者。
(4)血小板计数<100×1012 L-1,纤维蛋白原<2.0g/L,有出血倾向者。
(5)头颅CT提示有脑出血及瘤卒中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均在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脱水、抗自由基、脑细胞保护剂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明确诊断、排除禁忌症后即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奥扎格雷钠粉针80mg加入0.9%氯化钠液250mL静滴,1次/d,14d为1个疗程。
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入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治疗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给予血塞通0.4 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血塞通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标签:血塞通; 脑梗死; 治疗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
高龄化时代脑梗死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
笔者2007年2月~2011年2月对脑梗死患者加用血塞通治疗,观察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患者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88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扫描或头部MRI证实为脑梗死,除外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精神疾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40~79岁,平均58.2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治疗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给予血塞通(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4 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1.3 疗效判定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制定标准。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方法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疏血通治疗组与血塞通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检测。
结果疏血通与对照组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降低,且无出血倾向。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血黏度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度,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
近1年来笔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4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经CT 及MRI证实,起病72 h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16~30分之间的急性脑梗死42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9岁。
对照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7.6岁。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博友制药厂提供,2 ml/支)6 ml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
对照组以血塞通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
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14 d。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及方法,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
方法: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
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和对照组予血塞通400mg各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天,共14天。
两组其它治疗措施相同。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95%(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P<0.05),无明显副作用。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疗效【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6-0147-02脑梗死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其防治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因缺血性脑损伤是多环节、多因素和多途径损伤病理生理学过程,单一药物难以有效防治。
中药疏血通有多靶点多向调节药理学作用,已被用于急性脑梗死防治。
我们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所选本院近六年多来急性脑梗死病例纳入标准[1-3]:①发病72小时内;②年龄<75岁;③肢体瘫痪明确,肌力0~Ⅳ级;④首次发病或既往患卒中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⑤入院时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⑥无活动性溃疡、肺结核、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⑦无过敏反应;⑧BP≤180/110mmHg(1mmHg=0.133kPa)。
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
治疗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4岁,平均63.21±10.58岁;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62.89±11.02岁。
两组性别、年龄和病情大致相同,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疗效判定根据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hinese Stroke Scale,CSS)进行评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1-3],主要观察指标是两组神经功能改善(基本痊愈、显著改善和改善)比例,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
疏血通注射液论文: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治疗作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8%,对照组为38%,两组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脑梗死;疗效脑血管病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又是神经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因其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等,导致死亡率和残疾率非常高,达到5%~15%[1],已成为很突出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
其中脑梗死又占很大的比例,多年来活血化瘀治疗已成为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措施,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很多,复方丹参、血塞泡腾片、银杏叶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动物类中药复方注射液——“疏血通”在这方面显示了尤其良好的疗效。
现将本院利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系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部ct扫描证实,首次发病,发病在1周以内,且都没有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7岁,平均(62.5±3.6)岁;病程6 h~6 d,平均(2.1±1.5) d;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0~15分)37例,重型(16~30分)13例。
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5岁,平均(61.7±2.6)岁,病程5 h~7 d,平均(2.5±1.3)d;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0~15分)35例,重型(16~30分)15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疏血通与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1次/天,连用15天,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脱水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症支持治疗35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并与血塞通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其他治疗相同,作为对照组治疗34例急性脑梗死进行对照。
在治疗前、治疗后15天、治疗后6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
结果治疗组近期显效率71.43%,远期疗效88.5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23%和5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6ml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连用15天,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脱水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用血塞通注射液(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0mg溶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5天,常规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判定,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7%。
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5天、60天进行评分一次。
1.4 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用(x±s)表示。
2 治疗结果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见表1),远期疗效比较(见表2)。
2.2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尿、大便常规,凝血因子、肝、肾功能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提供既可行又安全有效的参考。
方法:本文选择了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54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共选27例。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疗效,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结果:观察组27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78%,对照组27例患者的有效率达到78.13%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血塞通注射液。
因其为中药制剂,其性能相对稳定,副作用较少,目前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41-0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我国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癌症,居第二位[1]。
目前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如早期及时治疗,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 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疏血通注射液药理成分主要是水蛭、地龙。
其适应症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能。
国内已有文献报道其可以改善脑血流量,神经保护功能[2]。
我院从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了54例患者,分别采用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来探讨这两种药的疗效,为临床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收治的54 名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45—75之间,平均年龄62.42岁,其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40例,有糖尿病患者6例,高脂血症的患者22例,患者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伴有脑神经症状躯体症状等。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13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4例。
分别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10ml,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10ml,均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治疗2周。
两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均给予一般性对症治疗,但不使用影响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其他中西药物。
观察指标: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前后血脂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技术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77%,对照组5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C、TG、HDL-C、LDL-C、血黏度含量,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内均未出现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讨论脑梗死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溶栓药物[1,2]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药物等;溶栓药物有一定效果,但是有一定的出血副作用,风险较大,禁忌证较多,限制临床应用,安全度不够满意。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由水蛭、地龙组成,水蛭性寒味苦,具有破瘀通经的作用,地龙性寒味咸,具有清热解毒、镇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凝血时间延长、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并具有降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疏血通的主要成分为水蛭素,这是一种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它可以和游离的甚至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结合的凝血酶发生结合,并使之灭活,从而使其失去裂解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能力,进而阻止纤维蛋白的凝固,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对脑水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疏血通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能够改善缺血造成的水肿,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疏血通与血塞注射液均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静脉制剂,但两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急性脑梗死患者TG、TC、LP(a)均升高,而HDL-C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与文献报道[3]相近,两者均能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但疏血通注射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强于血塞通注射液,提示该药通过改善血液微循环降低脑水肿有关,而起到治疗作用,安全有效,副作用较小,可以推广应用。
血塞通和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和疏血通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5例,予血塞通0.4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静脉滴注,14 d为一疗程。
B组46例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同上,其他辅助性治疗两组相同。
结果A组有效率为77.7%,B组有效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
B组血液流变学较A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疏血通和血塞通对脑梗死均有较好的疗效,而疏血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药物治疗;血塞通;疏血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增高,脑梗死发生率也增高,在临床实践中,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在发病早期,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我科采用血塞通和疏血通注射液分别治疗脑梗死患者46例和45例,对比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91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上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活动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
所有病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度。
肢体肌力4级为轻度,肌力2~3级为中度,肌力0~1级包括意识障碍为重度。
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男33例,女12例。
年龄55~76岁,平均68.2岁。
病情:重度14例,中度18例,轻度13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8例,丘脑3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腔隙性梗死12例,合并高血压32例,冠心病13例。
B组46例,男34例,女12例。
年龄56~78岁,平均68.3岁。
病情:重度16例,中度16例,轻度14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9例,丘脑3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腔隙性梗死12例,合并高血压33例,冠心病14例。
两组间年龄、性别、治疗前的病情、伴发病、发病距用药时间及临床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确诊为脑梗死A组予血塞通0.4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
B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1个疗程。
其他辅助性治疗如预防性抗感染,支持对症等两组相同。
对部分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者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处理,有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给予相应处理,两组患者均不用抗纤溶酶,肝素及溶栓等。
1.3 疗效指定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2],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治愈: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减少46%~92%,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1.4 检测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所有患者用药前至用药第15 d分别检测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三大常(血,尿,粪)等。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77.78%,B组总有效率为82.6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总有效率(%)
A组457181044277.78
B组468201033282.6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同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容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纤维素下降明显优于A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A组4519.83±8.2313.94±5.60
B组4623.72±8.0812.60±4.3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x±s)
组别时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素原
A组治疗前5.91±0.311.71±0.269.65±0.314.72±0.38
治疗后4.70±0.321.44±0.259.13±0.214.68±0.40
B组治疗前5.89±0.212.20±0.269.65±0.364.78±0.40
治疗后4.63±0.401)2) 1.39±0.361)2) 6.75±0.381)2)
3.61±0.461)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4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有肝肾功能损害,颅内出血,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B组用药过程中仅1例药物性皮疹,未经特殊处理自然消退。
2 讨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凝血、抗凝失衡及纤溶性降低或抗纤溶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因此及时纠正凝血与纤溶间失衡,是改善血管内功能,控制血小板聚集主要措施,对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非常重要。
血塞通主要成份为参皂苷,三七皂苷,有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脑血流量,对心肌和脑缺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此外,本药还具有降血脂、抗疲劳、耐缺氧,提高和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等作用[4]。
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地龙为主要成分,经现代工艺加工提取制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水蛭素,肝素和抗血栓素等。
其中水蛭素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5],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能阻止凝血因子V、Ⅷ的溶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并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
蚓激酶是从地龙中提取的具有纤维活性的多酶成分,
其主要作用有:①具有直接水解纤维素蛋白的纤溶酶活性;②能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从而间接溶解纤维蛋白;③在体内,体外能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表达[6],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Aa的作用;④与水蛭素样物质共同作用可以直接抑制血管损伤后局部的血液凝固及附壁血栓的形成。
同时地龙还有抗凝、溶栓、降压、消炎止痛等多种生物药理作用[1]。
水蛭配地龙是活血化瘀法的最佳组合,具有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脑保护等多种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各种不同部位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经疏血通或血塞通治疗,均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质,减少致残率,疏血通组有效率达到82.6%,血塞通组(77.78%)疗效相当(P>0.05)。
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者均从多个方面环节降低血液粘稠度,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
但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疏血通注射液疗效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使用方便,比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祖明.脑血管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6-256.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 Lindgren A,Lindoff C,Norrving B,et al.Tissue plasa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I in stroke patients.Stroke,1996,27(10):66-67.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1-326.
[5] 张璇,肖兵,胡长林.疏血通注射液溶栓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24):70-72.
[6] Jin L,Jin H,Zhang G,et al.Changes in coagulation and tissue plasmiacogeon activato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Iubrokinase.Chin Hemorheol Microcire,2006,29(2):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