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音乐史最感兴趣的话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中国当代歌剧《苍原》及《情歌》的演唱分析中国歌剧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其中当代歌剧作品《苍原》和《情歌》备受关注。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融合了西方和中国的元素,在演唱方式上也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本文将就这两部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
《苍原》是一部以古代中国战国时期为背景的歌剧作品,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韩鹏创作。
该歌剧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音乐风格和戏曲表演艺术。
在演唱方面,歌剧《苍原》融合了西方歌剧的唱法和表现技巧,同时又运用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唱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苍原》中的演唱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唱法,包括丰富的音域和高难度的唱法技巧。
在唱腔和音乐赋予的表情演绎上,演员们需要通过高难度的音域和唱法技巧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情,以及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种演唱方式让观众在音乐上感受到了磅礴浩大的气势,同时也让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苍原》中的演唱还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唱方式,采用了柔和而富有韵味的唱腔。
中国戏曲音乐强调音乐与戏曲表演的结合,追求音乐和表演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苍原》中,演员们通过柔和的唱腔和轻盈的音乐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柔情和豪气,让整部歌剧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更具有观赏性。
对于演员来说,在演唱《苍原》时还需要更多地注重人物塑造和表演技巧。
因为演员要把握好歌剧中的人物性格,通过唱腔和表情来展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在歌剧中做到声情并茂、身临其境地表演。
与《苍原》不同,《情歌》是一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歌剧,由著名作曲家黄安创作。
在演唱方面,《情歌》更多地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音乐风格更加时尚、活泼。
在演唱技巧上,《情歌》中的演员需要更加注重流行音乐的唱法和表现手法。
他们需要通过轻快的音乐节奏和独特的嗓音来表达角色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繁华和活力。
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弘扬作用《琵琶行》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文学之一,也是许多现代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流行音乐作品对《琵琶行》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重新设计,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流行文化的新颖性完美融合,使中国古典文学文化更加贴近当代,进一步活跃了中国诗词文化。
以《琵琶行》为例,现代流行音乐作品大都是将原作中简洁抒情的叙事曲调转换成节奏感明快、旋律富有变化的流行音乐,再加上歌者演唱的柔美嗓音,使原作中的抒情情节更加清晰,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中的词句也常常会添加现代文字,从而使古典文学文化的传播更加领先。
因此,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弘扬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弘扬作用下,诗词文化不仅更加流行,而且也更加接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诗词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从20世纪末开始,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弘扬作用日益显著。
一方面,新的流行音乐形式给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古典文化的精华重新演绎出来,更好地传播给现代人;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也把古典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智慧带给了更多的人。
此外,流行音乐也有助于拓宽中国诗词文化的影响范围,将其传播到海外市场。
许多流行音乐作品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获得灵感,并将中国诗词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全球。
综上所述,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弘扬作用十分显著。
它既把古典文化的精华重新演绎出来,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拓宽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影响范围,对推动中国文化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弘扬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现代流行音乐,诗词文化传播至更多的人,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很多现代流行歌曲都是改编自古典诗词,这些歌曲的歌词中都蕴含着古典文化的精神,把古典文化的精髓进行了深度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诗词文化。
此外,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还有一些歌曲是直接翻唱自古诗词,其中许多歌曲也都很受欢迎,这些歌曲中也可以看到古典文化的影子,这也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古典文化,从而提高古典文化的知名度。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田亚茹中国歌剧从1920年诞生至今,已有无数作品问世,但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数《白毛女》、《江姐》、《原野》。
这三部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尽管时光飞逝,它们始终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创作审美趋向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直观中国歌剧一路走来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对我们认识中国歌剧的现状,以及思考今后歌剧的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回顾历史,以19 2 O 年黎锦晖创作《麻雀与小孩》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开辟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先河;之后便陆续出现了以《扬子江暴风雨》( 聂耳曲)为代表的“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实践以及以《秋子》( 黄源洛曲) 为代表的大歌剧的创作道路的尝试。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又兴起了以《兄妹开荒》( 安波曲) 为代表的秧歌剧的创作实践。
这2O 年时间内,中国歌剧都以不同风格、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着实践,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直到《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才真正明确了中国歌剧的创作方向。
《白毛女》的问世,也为其后来的歌剧作品开辟了道路。
《白毛女》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共同创作完成。
1948年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学校礼堂。
该割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作者在创作中,考虑到如何将歌剧民族化,因而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及戏曲唱腔与西方歌剧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为了更好地、真实地表现剧中的主题,创作者选用了河北民间歌曲《小白菜》的音乐作为塑造主人公音乐形象的音乐素材,在不同的场合利用变体的手法将其发展变化,给观众呈现出喜儿从天真烂漫到满腔仇恨再到坚韧不屈的丰富的形象。
当代音乐2021年第1期MODERN MUSIC 中国原创音乐剧《一爱千年》的当代意义孔瑜宸[摘要]近日全国首映、线上首演的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打造的原创音乐剧《一爱千年》获得了大众的高度好评。
《一爱千年》是由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改编而成的音乐剧,全剧以“爱的视角”讲述了友情、爱情、法情,最后升华为人间大爱的故事。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剧中情节、人物、主题曲等内容的简要分析,来进一步探讨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在中国音乐剧中的巧妙运用;同时通过对作品美学内容的分析来定位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弘扬中国音乐剧的原创精神。
[关键词]《一爱千年》;原创音乐剧;《白蛇传》;民族民间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1-0148-03一、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之路(一)音乐剧音乐剧(Musicals),最早被译为歌舞剧,它是20世纪时出现的一种集舞蹈、戏剧和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
音乐剧一方面结合歌唱、对白,另一方面结合舞蹈和表演,即通过歌词、台词、肢体动作等一系列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传达给观众。
音乐剧最早是从欧洲的轻歌剧、喜歌剧发展而来,随后遍布世界各地,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传入中国°西方音乐剧的成功引入,使得中国音乐的发展之路壮大起来,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始终坚持着“原创、引入”的发展方式,不断引领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方向。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而后随着世界各地音乐剧的蓬勃发展,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则趋于下滑态势。
主要原因总结如下:首先是音乐剧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且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让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姓不太容易接受,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有随处可见的大舞台、大剧院,而且老百姓的茶余饭后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看音乐剧。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国内大部分的音乐剧太过商业化,而且音乐剧的演出市场缺乏专业的演员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最终让高雅的艺术形式变得略显低俗,[收稿日期]2020-07-15[作者简介]孔瑜宸(1994—),女,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音乐史分期研究综述作者:刘诗哲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7期摘要:分期问题一直是音乐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近些年音乐史分期问题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查阅、归纳、梳理学界对此已有的研究成果,從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浅陋之见。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朝代分期法在音乐史学的研究中将一段历史进行分段划分是必做的一项工作,也就是历史分期。
其本质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一种更简单的从而更有说服力的表述而把连续的历史内容依照从某种特定的角度选择的事实和一定的观念体系分为段落。
1922年10月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上卷)问世,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首部著作,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已有明确的分期意识。
多年以来,随着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其分期问题逐渐成为了其领域研究的焦点。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在中国古代史音乐著作中,从宏观上归纳分期主要有两大类别——以纵向时间序列为分期脉络,以朝代更替为主;以音乐本体研究为主。
(一)以纵向时间序列为分期脉络,以朝代更替为主的分期法1、以朝代为标准的分期法。
顾名思义,即是以政权的交替、政体的变化为划分标准。
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即展现了最全的朝代分期法,全书共八编三十六章,从远古时期直至明清时期一一论述。
其次还有将朝代整体上划分为三大部分——上古、中古、近古,然后再依次在下面按朝代进行二级划分。
2、以社会性质为标准的分期法。
即在纵向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性质进行分类。
廖辅叔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即分为原始社会的音乐、奴隶制社会的音乐、封建社会的音乐。
这种分期法提出了社会性质对音乐发展的作用,但存在与朝代分期法类似的弊端。
3、朝代与音乐本体特征相结合的分期法。
黄翔鹏是第一位提出中国音乐史分期应该结合中国音乐自身发展规律及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相关史料及其分析作者:王韡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这五年是中国当代大陆流行音乐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本文对此时期的六则流行音乐史料——流行音乐得到官方认可、流行音乐演唱形式在声乐比赛中正式设置、大陆流行歌手参加国际大赛频频获奖、流行音乐演唱的培训机构与专业教育的出现、流行音乐的发展刺激了卡拉OK的出现与歌舞厅的兴盛、海峡两岸流行音乐交流频繁,进行发掘、整理、评述以及分析。
[关键词]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卡拉OK;青歌赛;“孔雀杯”[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23-03[收稿日期]2018-07-31[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科研项目;2017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2016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CUC18QB38;CUC17B39;CUC16A47)。
[作者简介]王韡(1981—),男,河北邢台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与精英集团联合招收在站博士后。
(北京 100024)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在中国大陆全面展开,流行音乐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即1981年至1985年这五年,成为中国当代大陆流行音乐的复苏时期。
这五年的发展与积累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即1986年至1990年,中国当代大陆流行音乐第一个高潮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从社会环境来看,1986年至1990年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该计划指明了五年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总体路线,充分反映出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为中国当代大陆流行音乐第一个高潮期的出现提供了制度支持。
一、流行音乐得到官方认可1986年,《人民音乐》编辑部组织成立了北京第一家音乐沙龙,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化界出台了一项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压抑二十多年的思想一朝解放,爆发出蓬勃的生机。
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兴媒介,被赋予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文化内涵,至此拉开了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
中国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美学主张、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她的发展往往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反应。
时代背景决定了音乐的发展方向,流行音乐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音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却又高于人们的普通生活品味。
因此,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
流行音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一无所有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显现出流行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
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社会属性,标杆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种行为表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多了一抹色彩斑斓。
从而带动了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变。
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是促进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向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商业化运作得当是促进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好方式。
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化、国际化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也合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流行音乐;发展;影响;生活方式;改变;AbstractIn twentieth Century eighty issued a policy of flourishing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contending. China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pression broke out once thought liberation, vigor. Pop music as a new media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endowed with new ideas, new feelings and new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us opened the prelude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 pop music development. Chinese pop music with its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ideas, aesthetic quality,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aesthetic value,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but also changing people's behavior, life style, behavior and moral concept.Pop music is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her development is often the real life people reaction. The background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music, pop music is also a true reflection of the background at the time. The music comes from people's life, but also higher than the ordinary people's life taste. Therefore, the two influence each other, mutual development. Pop music in the Chinese this land, from nothing 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but also make the Chinese cultural pattern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showing the pop music self renewing vitality and tension.Pop music with its unique social attributes, a benchmark for people in daily life is more a kind of behavior, in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more than a touch of colorful. So we can promote the great change of life. Vigor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 musi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commercial operation properly is the bes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 music. The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pop music is out of China, the best way to the world, an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Keywords popmusic; development; influence; life style; chang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1)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背景 (2)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时代特征 (3)(1)港台风 (3)(2)西北风 (4)(3)民族风 (4)三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影响的社会功能 (6)(1)娱乐功能 (6)(2)商业功能 (6)(3)医疗功能 (7)(4)审美功能 (8)(5)时尚功能 (8)四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局限性 (10)(1)低俗性 (10)(2)抄袭性 (10)五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相依相存密不可分.......... 1错误!未定义书签。
复调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温冬薇摘 要:复调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思维,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创作技法,也是多声部音乐中与主调相对应的一种音乐形式。
因而,在音乐作品中复调往往被视作智慧、科学与文明的象征。
其中,复调技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法,成了多声部音乐表现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复调技法传入我国,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为代表的作曲家对这一技法进行展开教学,并在艺术歌曲、合唱曲、重奏曲、独奏曲等体裁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
纵观整个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史,从最早贺绿汀创作出第一部具有完全意义的中国风格复调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到现如今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可以看到在数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中,作为一种“舶来”音乐艺术形式的复调技法,从最早学习借鉴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中国化”的复调音乐。
本文将以复调思维、传统复调技法、复调音乐结构与体裁为切入点,探寻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形式的具体应用以及民族化复调的发展与成果。
关键词:复调思维;复调技法;复调体裁;民族化;创作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温冬薇(1986-),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当代复调曲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114)。
一、复调思维的发展西方复调音乐进入我国仅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从初步引入、模仿、借鉴到全面发展探索再到深度融合,其思维观念、技法形式、风格体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朱世瑞的发表于音乐研究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表现形态》文章中写道:“如果说,以前的复调音乐创作主要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乐派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实践作为学习借鉴的对象,那么,我国当代复调音乐创作大大拓宽了对传统进行继承的覆盖面”。
①二十世纪20-30年代是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主要是对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和体裁的模仿与借鉴,是一种具有“格式化”特点的复调思维,并且在声乐作品、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中初步呈现。
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做出评估。
对中国当代音乐史最感兴趣的话题
-------贺绿汀的管弦乐创作
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阳人。
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
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我国三四十年代的管弦乐创作,依然是属于少数作曲家能够驾驭的音乐创作领域。
贺绿汀老先生便是可以驾驭管弦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他先后创作了《序曲》、《大世界》、《荒村夜笛》、《山中新生》、《森吉德玛》、《晚会》等六首作品,并将之民名为《管弦乐组曲》。
尤其是40年代创作的《晚会》和《森吉德玛》堪称我国近代管弦乐小品的典范之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革新与风格。
《森吉德玛》是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名额的旋律与洛因特点,结构为重复性的四个乐段。
但配器精致,采用线条性手法的对位处理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
全曲慢板和快板前后两个部分为同一首民歌旋律,但在节奏速度配器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将草原连绵辽阔的抒情意境和欢快跳跃的奔放情绪书写的极为出色。
我国近代音乐的一些交响乐团大多数是演奏的国外一些作品,但是贺绿汀的管弦乐创作给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厦门大学09音乐表演:王玮
学号:1872009220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