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岩浆热液钨锡矿床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73
第六章热液矿床各论第二节产于岩体内或附近围岩中的岩浆热液矿床一、概述1、概念:由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出的气水溶液,在侵入体内部及附近围岩的有利构造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热液矿床。
2、工业意义:岩浆热液矿床类型众多,包括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W、Sn、Mo、Cu、Pb、Zn、Hg、Sb、As)、贵金属(Au、Ag)和重晶石、萤石、硫、水晶、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其中不乏大型、超大型矿床,价值巨大。
二、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概述1、岩浆热液的产生与运移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温压条件为600-300℃、8-4km),由于岩浆的演化,导致超临界流体的分离,当冷却至临界点之下就变成热液。
当内压大于外压时,它们就从岩浆房分出。
由于大量挥发份的存在,提高了金属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主要呈硫化物、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等形式被搬运。
2、岩浆热液的早期成矿作用在岩浆气液作用早期,由于F-、Cl-阴离子大量存在,溶液pH值低,多呈酸性、弱酸性。
若围岩是非钙质岩石酸性岩浆岩或硅铝质岩石的情况下,当溶液分出后,未经长距离的搬运,即在酸性岩体的顶部或其上覆围岩中沉淀成矿。
由于所在较深的环境下,降温缓慢,其它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也不显著,酸性溶液不易被中和,因而有利于高温矿物的沉淀;蚀变是长石水解为粗一中粒的石英和白云母—典型的云英岩化,伴随大量的W、Sn等矿物结晶、富集形成高温热液脉状矿床,即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矿床。
3、岩浆热液的中期成矿作用即在中温(200~300℃)、中深(1~3km)的条件下,由于热液的温度降低,金属硫化物开始相对聚集,在向构造裂隙或减压部位运移过程中,特别是流经灰岩、泥灰岩和其它碳酸盐岩石时,溶液很快被中和,使原来酸性一弱酸性含矿溶液变为中性溶液,甚至呈弱硷性的,不能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硫化物开始沉淀;如矿液具有足够的温度和相当的活泼性,溶液和围岩则可发生交代作用,形成交代矿床。
湖南省茶陵县婆婆仙矿区钨锡矿成矿特征湖南省茶陵县婆婆仙矿区位于湖南南部,是一个以钨锡矿为主要开采资源的地区。
该区域的钨锡矿具有特殊的成矿特征,下面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矿床类型。
婆婆仙矿区主要矿床类型是花岗岩热液脉和似砂岩、碳酸盐岩型白钨矿、硅化带状钨锡矿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花岗岩热液脉型钨锡矿为主要开采对象,该类型的矿床在区域范围内十分普遍。
其次是成矿热液作用。
钨锡矿矿床一般形成于岩体构造、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过程中,因为相对于其他元素,钨和锡在矿床中更容易被高温热液运移和集聚起来。
在婆婆仙矿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存在着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这些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再者是成矿物质来源。
钨锡矿区中成矿元素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深部地质作用,如岩浆活动或地幔热液的输送。
在婆婆仙矿区中,基底岩为古生代多富含深成岩石的岛弧带沉积层,且普遍有中—匀粒花岗岩的侵入和变质作用,因此该区成矿物质来源比较丰富。
最后是成矿流体性质。
矿床形成需要适宜的成矿流体,而成矿流体自然来源则十分复杂。
婆婆仙矿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中、上地壳的热液和岩浆热液。
由于成矿过程伴随着高温、高压、高密度等流体物理性质的变化,使流体的物质成分、离子种类、溶解度和流态都发生了变化,促使有价金属元素渐渐被集聚在矿体中。
总之,婆婆仙矿区钨锡矿的成矿特征可以概括为矿床类型丰富、成矿热液作用强烈、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流体性质复杂。
这些特征均对该区域钨锡矿床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让婆婆仙矿区成为了一个十分有机会开采到钨锡矿的宝贵地域。
在婆婆仙矿区开采钨锡矿的过程中,数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下面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首先是婆婆仙矿区的资源储量。
根据2019年发布的湖南省耗费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婆婆仙矿区的钨锡矿储量分别为1.6万吨和1.5万吨。
这表明婆婆仙矿区的钨锡矿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对于未来的采掘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是矿石品位。
珊瑚钨锡矿床的矿化水平分带和成矿机理
夏宏远;梁书艺;张千明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
【年(卷),期】1991(11)1
【摘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矿床矿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珊瑚钨锡矿床具有多矿化阶段的水平侧向正常分带特征。
无论从矿脉的矿物共生组合、矿物标型特征,或是近脉的蚀变作用,它们之间都存在某些相似、继承的演化关系。
自东向西,随距矿化中心距离的增大,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减弱,而热液改造成矿作用越趋强烈。
矿床西侧首次发现的金矿化,正是这种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的显示。
【总页数】14页(P59-72)
【关键词】钨矿;锡矿;矿床;矿化;成矿
【作者】夏宏远;梁书艺;张千明
【作者单位】成都地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670.5
【相关文献】
1.四川巴塘县亥隆-措莫隆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的矿床特征、成矿作用与矿化分带[J], 范晓
2.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田成矿分带样式及机理 [J], 刘飚;吴堑虹;奚小双;孔华;蒋江波;林智炜;曹荆亚
3.滇西保山地块北端温泉断裂构造–岩浆带成矿系统以及铍矿化特征初探——以泸水县石缸河锡钨铍矿床为例 [J], 张金学;徐恒;姜永果;罗洪昌
4.湘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组合、矿化蚀变特征及成矿流体组成 [J], 李厚民;李立兴;余金杰;马收先;李小赛;沈宏飞
5.广西珊瑚钨锡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分带及其找矿意义 [J], 刘慷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南地处中国南方,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的内生钨锡矿床蕴藏着丰富的锡石资源。
锡石作为内生钨锡矿床的主要矿物之一,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对于矿床形成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湘南地区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中的各种矿石及其成因机制。
通过分析锡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常见杂质,可以揭示出影响锡石化学成分变化的因素,进而揭示其变化规律。
对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矿床地质理论,提高矿床勘探开发效率,推动地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背景】中关于【研究意义】的内容将在之后的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1.2 研究意义湘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钨锡矿产地之一,其内生钨锡矿床资源丰富,其中的锡石是其中重要的矿物之一。
对湘南地区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质作用过程中锡石的成分变化规律,探索内生矿床成矿机制,为矿床找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探讨锡石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揭示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过程的特征,有利于优化勘探找矿工作,提高矿床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锡石的主要化学成分、常见的杂质以及影响其化学成分变化的因素,有助于理解矿石的选矿性能和工艺条件,提高选矿技术水平,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研究湘南地区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推动地质矿产学科的发展和服务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深远意义。
2. 正文2.1 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介绍湘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钨锡矿产集中区之一,其内生钨锡矿床中的锡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湘南地区内生钨锡矿床主要分布在岳阳、株洲、衡阳等地,包括石英脉型、似砂岩型、蚀变岩型等不同类型。
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湘南地区是中国内生钨锡矿床分布较为集中的著名矿产区之一,其中的锡石是一种重要的矿石资源。
研究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对于提高锡石的综合利用率和资源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湘南地区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展开讨论。
内生钨锡矿床是指在地壳构造运动或岩浆作用过程中,由于岩浆的深部挤压、侵蚀或矿化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湘南地区的内生钨锡矿床主要包括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似斑岩型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内生矿床形成的锡石在化学成分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将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蚀变岩型内生钨锡矿床中的锡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蚀变岩型内生钨锡矿床主要形成于花岗岩蚀变带内,矿石多呈片状、透闪石质或石英砂岩质。
研究表明,在这类矿床中,锡石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氧化镍、氧化铁、氧化锡等元素,其中氧化锡含量较高,可达到50%以上。
锡石中还含有少量的硅酸盐矿物和硫化矿物,这些成分的存在会对锡石的综合利用产生影响。
湘南地区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中的锡石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蚀变岩型矿床中的锡石以氧化锡为主,氧化锡含量较高;石英脉型矿床中的锡石也以氧化锡为主,但含量稍低;似斑岩型矿床中的锡石以氧化锡为主,但含量最低。
这些化学成分的差异对锡石的性质和综合利用产生影响,因此在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以提高锡石的综合利用率和资源开发效率。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国不同类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探覃泳菁【摘要】我国钨矿床类型多样、成因类型复杂,而不同钨矿床与钨成矿密切相关的成矿流体特征亦存在出其特殊性,为了更系统的了解国内不同类型钨矿的成矿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大量不同类型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不同类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异同.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之间的关系等,得出我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形式主要有: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局部沸腾作用、不同性质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和流体的降温冷却作用等.【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钨矿床;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成矿机制【作者】覃泳菁【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我国钨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英脉型、矽卡岩型、花岗岩型、破碎带型等。
钨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主要分布在赣湘粤褶皱带,其中最主要分布在赣南隆起区,其次为华夏古陆广东沿海区及江南古陆区[1]。
成矿流体的特征和流体的成矿机制是研究矿床十分重要的部分,而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了解此重要信息[2]。
因此,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是当前极为热门的话题。
前人对不同类型钨矿中不同矿物,如石英、萤石、钨矿、黄玉、方解石、绿柱石、黑钨矿等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做了大量的研究[2-12],但缺乏不同类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概括性总结,而我国大多数的钨矿床均有石英矿物的产出,为了提高对比研究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选取钨矿床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前人对不同类型钨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2-3,8,14-20],以探讨我国不同类型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机制等。
流体包裹体是指在矿物结晶过程中由于矿物晶格有缺陷或穴窝而被包裹在其主矿物中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成岩成矿流体[21]。
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云英岩化特征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属于岩浆侵入体周围的热液型矿床,以云英岩为主要的矿化岩,矿化类型包括石英脉、石英脉型脉状矿化和蚀变带型矿化。
云英岩化是本矿床的典型特征之一。
1、岩石特征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位于莱州地区北部,主要由二长花岗岩为主,还有部分正长花岗岩和辉绿岩构成。
这些岩石不均一地侵入到地层中,形成不规则的侵入体。
早期的二长花岗岩以灰白色为主,晚期的正长花岗岩以红色和黑色为主。
2、矿化岩特征云英岩是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的主要矿化岩。
矿化岩主要分为蚀变带型矿化、石英脉型脉状矿化和石英脉。
其中,云英岩的蚀变带型矿化是栗木花岗岩型钨矿床的一大特征,包括蚀变矿物有钨酸盐、锡酸盐、尖晶石、磁铁矿等。
石英脉型脉状矿化是由石英脉状体组成的,其中含有钨酸盐和锡酸盐等矿物。
石英脉由于分布范围较小,因此储量不如蚀变带型和石英脉型脉状矿化。
3、云英岩的特点云英岩是一种完整的变质岩,主要由石英、硅卡岩和云母组成。
云英岩在矿化作用下,被蚀变形成岩石中或伴生石英脉状体与底部栗木花岗岩接触处交界带的岩石,富含钨、锡等有价金属。
云英岩具有极强的层理性和断裂性,典型的矿化结构是冲断盖层状矿化和折层状矿化。
云英岩的矿化结构和矿化类型,与破碎带的活动和其发育的力学条件密切相关。
4、云英岩化的成因云英岩化是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形成是由自深部热液流体不断向地表移动,与深部岩浆热液发生反应,增加流体成分,进一步加强了热液的化学活性,提高了热液流体的金属质量和含量,形成云英岩矿化。
总之,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云英岩化特征是该矿床的典型特征之一。
云英岩经过蚀变成为了具有矿化作用的岩石,其内含有大量的钨、锡等有价金属。
云英岩的形成是由于地下自然条件的复杂作用,通过岩浆热液的流体反应而形成。
对于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的云英岩化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矿产资源勘探调查数据,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云英岩化带的矿化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深度300到800米之间,矿化体厚度在20至50米之间,平均含钨量在0.1%到0.2%之间,含锡量约为0.015%至0.035%。
广东省紫金县大旗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在阐述了矿区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体特征。
笔者认为矿床属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型钨锡矿床,有钨矿、锡石-硫化物类大脉、细脉和破碎带型三种形态产出。
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迁移、富集受构造控制。
关键词:钨锡矿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大旗山1区域地质广东省紫金县大旗山钨锡矿床,区域上位于莲花山断裂带的北侧,佛岗-河源纬向构造的南缘。
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下统金鸡组(J1j)浅变质碎屑岩,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γδy1)。
构造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着岩体的分布,褶皱构造主要呈现为一系列小型的背斜、向斜,其中褶皱、次级断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是成矿热液迁移活动的地区。
2矿区地质特征2.1地层特征矿区位于粤东紫金-博罗深断裂的南东侧,广泛出露晚侏罗世金鸡组(J1j)地层,总体走向NE20~40°,倾向SE,基岩呈不规则带状分布。
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含云母粉砂质泥质页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碳质页岩,夹灰色粉砂岩;灰色中粒含云母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灰绿色泥质页岩,局部靠近接触带为变质的绢云母千枚岩。
是钨锡矿的主要富矿层位。
2.2构造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慎发育。
区内断裂构造呈现为构造破碎带或沿破碎带充填的石英脉,按走向分为NE、NW向两组断裂构造,其中NE向断裂是本区钨锡矿控矿和容矿构造。
NE向断裂:该组断裂总体走向为25~45°,长120~650m,倾向SE,倾角一般为50~65°。
NE向断裂是工作区内最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区内的锡、钨、铜、锌矿多是充填在该组构造裂隙或充填在该组构造的次级构造裂隙中。
NW向断裂:该组断裂主要分布于大旗山,总体走向120°,一般长50~100m,倾向SW,倾角60°~75°,沿带劈理发育,构造破碎明显,局部充填有含矿石英脉。
湘南瑶岗仙钨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湘南瑶岗仙钨矿床是一种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其成矿流体主要来
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和热液。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
高压、高盐度、富硫、富钨、富铅、富锡、富银等特点。
瑶岗仙钨矿床的
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花岗岩体,这些岩体在地壳深部经历了高温、高压、高流速的岩浆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热液。
这些热液在地壳深部与岩
石反应,释放出大量的钨、铅、锡、银等金属元素,形成了瑶岗仙钨矿床。
瑶岗仙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中富含硫化物、氧化物和卤化物等化合物,其中
硫化物是最主要的成分。
硫化物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
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
此外,成矿流体
中还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和卤化物,它们可以与金属元素形成氧化物矿物和
卤化物矿物,如锡石、银矿等。
总之,瑶岗仙钨矿床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高压、高盐度、富硫、富钨、富铅、富锡、富银等
特点。
这些特征为瑶岗仙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基础。
江西崇义老庵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江西崇义老庵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江西崇义老庵里矿区是一个以锡钨为主要矿产的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主要分布在老庵里花岗斑岩体旁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中。
以下将详细介绍该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背景华南地区是锡、钨、铜、铅等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形成区域,而江西是华南地区最为重要的锡和钨资源产地。
崇义老庵里矿区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崇义县境内,属于南岭成矿带。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以南北走向的老庵里断裂带为主,断裂带上赋存有一系列破碎带蚀变岩体,其中崇义老庵里矿区就是在这样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二、岩体类型与蚀变特征崇义老庵里矿区的主要岩石类型是花岗斑岩,花岗斑岩为中酸性深成岩,主要矿物有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花岗斑岩经历了一系列破碎和蚀变作用,从而形成了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
具体而言,花岗斑岩与破碎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接触带。
在接触带内,花岗斑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碎和蚀变,形成了一系列矿化带和矿化点。
矿化带主要为石英脉、石英钨矿化带和石英锡化带等,而矿化点则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脉状灰岩型矿化点。
三、矿床类型与金属赋存特点崇义老庵里矿床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主要矿产有锡、钨、铜、铅、锌等。
其中,锡和钨是该矿床的主要矿产,其余金属则属于次要矿产。
锡矿主要赋存于石英脉和石英锡化带中,锡矿矿物以锡石、锡石方解石、辉锡石等为主。
钨矿主要赋存于石英脉、石英钨矿化带和长石脉中,钨矿矿物以白钨矿、黑钨矿、钨铁矿等为主。
四、成因类型与成矿时代崇义老庵里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成矿作用,其形成时代分别为奥陶纪和志留纪。
矿床形成的过程中,花岗斑岩与热液体发生了接触作用,从而促使了矿物的富集和矿床的形成。
五、矿体特点与矿床规模崇义老庵里矿床为广泛分布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矿体多呈脉状和块状,矿脉走向以东北向为主。
该矿床多为中小型矿床,规模相对较小。
赣南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吴开兴;张恋;陈陵康;喻彪;丁政【摘要】新安子钨锡矿床主矿脉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研究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320~360℃、260~300℃和180~230℃3个区间,代表成矿的3个阶段,黑钨矿主要形成于高温阶段,硫化物则主要形成于中温阶段;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及其伴生的沸腾作用发生于成矿的晚期阶段(180~230℃),因此它们可能不是W、Sn和硫化物成矿的主要机制。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CH4和CO2,并呈现出随均一温度的降低,CO2的含量降低,CH4含量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流体由氧化性逐渐向还原性转变,这可能是造成硫化物成矿的主要机制。
%Fluid inclusions sampled from mother lodes of Xin’anzi quartz type W-Sn deposit were examined by petrography, microthermometry and Raman microprobe.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quartz distribute intensively in three intervals, i.e. 320 ℃~360℃, 260 ℃~300 ℃ and180 ℃~230 ℃, which might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Wolframite is formed mainly in the high-temperature stage while sulfides in the medium-temperature stage; ② The process that mixing of magmatic water with meteoric water and its companion boiling are probably not the key mechanism of W-Sn and sulfides mineralization because they have occurred in the late stage of mineralization(180 ℃~230 ℃); ③The gaseous phase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both in quartz and in topaz are composed of H 2O and a small amount of CO2 and CH4.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the content of CO 2 tends to degrade while that of CH4 is the opposite. It indicates that the fluid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 an oxidizing solution to a reducing one, which might be the main mechanism which lead to the sulfide mineralization.【期刊名称】《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9页(P70-78)【关键词】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成矿机制【作者】吴开兴;张恋;陈陵康;喻彪;丁政【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2;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崇义 34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1;P618.670 引言流体是内生矿床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成矿的媒介,而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的微量样品,是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1].因此,与传统地质学相比,流体包裹体是能够对流体性质、起源、演化和成矿过程提供更多信息的一个直接手段[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众多的研究者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了赣南脉钨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包括物质组成与物理化学条件)和演化,以及成矿过程和成矿机制等问题[3-21].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限于西华山、漂塘、盘古山、黄沙、淘锡坑等少数大型钨矿床,对中小型矿床研究较少;前人对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多,而对黄玉、黑钨矿等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尚少.新安子矿床是位于赣南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祟义-大余-上犹矿集区(简称“崇余犹”矿集区,下同)内的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累计探明资源储量(WO3)34 947 t,共伴生锡、铜等多种矿产,以共伴生矿种多,硫化物含量高为特征,迄今尚无其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发表.本文对采自新安子钨锡矿床V25和V38两条主脉的石英、黄玉和黑钨矿等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和红外显微镜研究,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探讨了流体的性质、演化与成矿.1 地质背景1.1 区域和矿区地质概况赣南地区所处的全球构造位置,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中生代构造带的南东部,次级构造单元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北东-北北东向武夷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22].赣南地区在中侏罗世以前受特提斯域和印支期造山的影响,断裂和褶皱走向以东西向为主,中侏罗世以来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弧后伸展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形成了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系统以及陆相盆地与花岗质火山-侵入岩山岭相间的盆山体系[23-24].该区钨锡矿床受东西向断裂构造和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岩浆隆起带及其断裂系统复合控制(见图1).赣南地区地层出露较完整,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奥陶系至震旦系浅变质砂岩夹板岩分布最广,区内大多数含钨(锡)石英脉分布其中.赣南的岩浆活动强烈,岩性以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类为主,与钨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主要是分异演化程度较高以高硅、富碱、富挥发分、铝过饱和,并富含钨、锡、钼、铋、铍等成矿元素为特征的陆壳改造型(S型)花岗岩,成矿岩体多为复式岩体,呈多期多阶段成岩成矿特点[12].图1 新安子区域地质简图(据赖嘉裕[25])赣南钨矿床产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与燕山期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其矿床类型齐全,包括石英脉型、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层控浸染型、破碎带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为主;而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按其主要矿物组合又可分为钨-锡-硫化物型、钨-硫化物型、钨-钼-铋型、钨-钼-铍型等多种矿化类型[9,26].新安子矿区地处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北东向池江断裂西侧的“崇余犹”隆起带内,位于“祟余犹”矿集区内的北东向西华山-张天堂成矿带的中南部,东距漂塘钨矿3.5 km,南距荡坪钨矿4 km;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以前两者最为发育;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夹板岩,在沿沟谷低洼处有少许第四系分布;矿区无岩浆岩出露.1.2 矿床地质概况新安子钨锡矿床属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工业矿脉呈隐伏状态产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地表仅为矿化标志带,矿化面积0.64 km2.标志带往深部发展为具工业价值的单脉或脉带,全矿区有10 cm以上矿脉67条,其中北西西向矿脉62条,北北东向矿脉5条.北西西向矿脉走向295°,以北倾为主,倾角80°~88°,多为左行侧幕排列,呈带状分布.矿石组成较复杂,矿物种类达40种以上,其中主要有用矿物有黑钨矿、锡石,其次是黄铜矿、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常见的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如图2所示,矿化类型属钨-锡-硫化物型;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黄玉等.各种主要矿物的产状和分布特征如下:①黑钨矿.上部(含标志带)黑钨矿晶体细小,多为针状或毛发状,沿脉壁或平行脉壁成条带状分布.中部黑钨矿富集,且多呈“砂包”状产出,黑钨矿晶体较大,常呈薄板状依附脉壁向脉中生长.矿脉下部,黑钨矿晶体一般短小,呈楔状、竹叶状,分布于脉中,“砂包”较少;②锡石.锡石多呈自形晶体沿脉壁分布,少数产于脉中,其富集部位与黑钨矿基本一致,但锡石与黑钨矿的相对含量(比值)有向上部增高的趋势;③辉钼矿.呈鳞片状、星点状、被膜状产出.矿床的中、上部极少见到辉钼矿,往深部虽有增高的趋势,但品位仍在0.05%以下,个别品位可达0.56%;④黄玉.呈自形、半自形柱状晶体,在矿脉的中-上部较常见.⑤其他硫化物.与赣南其他钨矿床相比,本矿床具有硫化物种类较多,其中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含量高的特点,硫化物常在脉中呈不规则细脉状或不规则团块状沿解理或边缘交代黑钨矿.硫化物富集部位大致与W、Sn富集部位相当.其中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在矿脉中、上部含量高,在矿脉的下部含量明显降低;闪锌矿则有往深部含量升高的趋势.图2 新安子钨锡矿床中典型矿石及矿物共生组合a:矿石照片;含锡石-黄玉-闪锌矿-黄铜矿-绿泥石-萤石-石英等矿物组合,锡石颗粒粗大,呈自形晶分布于脉壁附近,闪锌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黄玉颗粒之间或石英裂隙中.b-f:反射光下(10×4倍)显微照片;b-自形晶黑钨矿被石英及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交代,c-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被萤石交代,d-黄玉被绢云母(或白云母)及闪锌矿等硫化物交代,e-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充填石英裂隙,f-石英充填黄铜矿裂隙.图中字符含义:To-黄玉,Sn-锡石,Wo-黑钨矿,Cpy一黄铜矿,Pyr一磁黄铁矿,Sph-闪锌矿,Q一石英,Fl-萤石,Ch-绿泥石,Mu-白云母.2 样品的选取及测试方法2.1 样品选取新安子钨锡矿于1972年建矿开采,共开拓681 m、629 m、585 m、535 m、435 m 等5个中段,主采V55、V56两条矿脉.后又陆续开拓了390 m、345 m、295 m、245 m、195 m等5个中段,为目前主要生产和开拓中段,主采V38、V25两条矿脉.用于分析测试的样品主要采自195 m、245 m、295 m、390 m、435 m、535m 等中段揭露的 V38、V25两条矿脉.主要样品类型有黑钨矿-硫化物-石英、黄玉-萤石-黑钨矿-硫化物-石英等.经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把黑钨矿及与其共生的石英、黄玉样品制作包裹体片55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岩相学的观察并圈出适合显微测温学研究的包裹体,然后用酒精对包裹体片进行浸泡,清洗薄片去除树胶,切割成合适大小以备测试之用.2.2 测试方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研究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流体包裹体测温试验在英国Linkam THMSG 600冷热台上进行,仪器参数和测温过程如下:测温范围为-196~600℃,误差为±1℃.先测包裹体的冰点再测均一温度;当温度达到冰点附近时升温速率为0.2℃,在温度快要达到均一温度时升温速率为0.5℃.激光拉曼探针分析采用英国Renishaw inVia Reflex型激光拉曼光谱仪,仪器参数和分析过程如下:Spectra-Physics氩离子激光器,波长514.5 nm,激光功率20 mW,空间分辨率为1~2μm,积分时间一般为60 s,200~4 000 cm-1全波段一次取峰;激光束斑大小约为1μm,光谱分辨率2 cm-1;实验室温度23℃,湿度65%.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按Roedder[27]和卢焕章[28]提出的流体包裹体在室温下相态分类准则,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Ⅰ型气液包裹体,Ⅱ型液体包裹体、Ⅲ型气体包裹体和Ⅳ型含CO2三相包裹体4种类型(图3),在石英中常见前三类包裹体共生现象.各类流体包裹体特征分述如下:图3 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照片主矿物:(A~C)-石英;(D~H)-黄玉;(I、J)-黑钨矿;L-液相;V-气相Ⅰ型气液包裹体.气相百分数一般在10%~35%之间,个别可达60%;大小2~64μm,集中区间5~25μm;形状一般为不规则状、椭圆形、长条形、三边形、四边形,常呈孤立状或成群分布.不管是石英、黄玉还是黑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气液包裹体都占绝对优势,约占包裹体总数的98%以上.Ⅱ型液体包裹体.气相百分数<10%,大小为5~60μm,形状一般为不规则状、椭圆形、长条形,常呈孤立状分布.此类包裹体在石英和黄玉中均有发育,黑钨矿中少见.Ⅲ型气体包裹体.气相百分数>85%,大小为5~20μm,形状一般为不规则状、椭圆形,常呈孤立状分布或与气液包裹体共生.此类包裹体在石英、黄玉和黑钨矿中均有发育.Ⅳ型含CO2三相包裹体.这类包裹体仅偶见于黄玉中,由气相CO2、液相CO2和盐水相组成,大小约20μm,四边形,呈孤立状分布(图 3F).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主要选取了黑钨矿及与其共生的石英、黄玉中的原生Ⅰ型气液包裹体观察其冷冻和升温过程中的相态变化,主要测定其冰点温度和均一温度.根据测得的冰点温度采用Hall等[29]的公式w=0.00+1.78*Tm-0.042*Tm2+0.000 557*Tm3计算盐度w (NaCleq);再根据刘斌等[30]提出的密度公式和Bodnar[31]提出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的T-w-ρ相图得到气液包裹体的密度.显微测温及盐度、密度计算结果见表1、图4和图5.表1 新安子钨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图4 新安子钨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直方图图5 新安子钨矿床流体包裹体温度-盐度-密度图(底图据Bodnar[31])箭头状阴影表示:1.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混合;2.流体沸腾导致残留相的盐度增高(据卢焕章等[1])(1)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根据212个气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结果和78个气液包裹体的冰点温度测定结果,石英中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出很宽的变化范围,为139.6~375℃,并呈现出 180~230℃,260~300℃和320~360℃ 3个集中分布区间,平均260℃;冰点温度-2.0~-10.2℃,集中分布区间-3.0~-8.2℃;盐度分布区间3.4%~14.2%,集中分布区间5%~10%,平均7.9%;密度分布区间0.86~0.99 g/cm3,平均 0.94 g/cm3.(2)黄玉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黄玉中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83.9~349.2℃,集中分布区间310~350℃,平均330℃;冰点温度-4.2~-7.7℃,集中分布区间-5.5~-7.1℃;盐度分布区间6.7%~11.3%,集中分布区间8.5%~10.6%,平均9.3%,密度分布区间 0.74~0.94 g/cm3,平均 0.78g/cm3.(3)黑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由于当温度高于300℃,黑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在红外显微镜下也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只测得3个均一温度,变化区间为317~340.6℃,平均329℃.又由于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较小,很多包裹体反复冷冻也观察不到冰晶消失的现象,因此只测得1个冰点温度-3.8℃,计算得到盐度为6.2%,密度为0.75 g/cm3.5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新安子钨锡矿床与黑钨矿共生的石英和黄玉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分进行了拉曼探针分析,测试样品15件,包裹体个数105个,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图6 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a~c)-黄玉中流体包裹体;(d~f)-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和黄玉中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是H2O,但当气相比例达到20%以上时几乎所有包裹体都可检测到强弱不等的CO2和/或CH4峰,说明气液流体中含有CO2和/或CH4.不过CO2的峰总体较弱,而且在显微测温过程中没有观察到CO2有关的相变,说明CO2含量不高.就CO2和CH4的相对含量而言还有如下变化规律:①无论主矿物是黄玉还是石英,当流体包裹体存在较强的CO2峰时,CH4峰相对较弱或不含CH4峰,见图6(a),反之当含较强的 CH4峰时,CO2峰减弱,见图 6(b),(d)或不含CO2峰,见图 6(e);②总的来说,均一温度较高的流体包裹体(气相所占比例也较高)有较强的CO2峰,随着均一温度的降低,CO2峰呈降低的趋势,而CH4峰呈增强的趋势,但气相比例小于10%的纯液体包裹体一般只能检测到H2O的峰,见图 6(c)、图 6(f).6 讨论6.1 新安子钨锡矿床成矿阶段及其温度范围根据野外及显微镜下光薄片观察,新安子钨锡矿床的形成大致可分划分为锡石-黑钨矿阶段、硫化物阶段及萤石-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1)硅酸盐-锡石-黑钨矿阶段(高温阶段).该阶段矿物一般呈自形-半自形晶分布于脉壁,见图2(a),相互交代包裹关系不明显,主要矿物组合为白云母(铁锂云母)-黄玉-石英-锡石-黑钨矿.(2)硫化物阶段(高中温阶段).硫化物多数分布沿构造裂隙分布石英中,见图 2(c)、图 2(e);有时沿黄玉、黑钨矿晶体之间分布,并常沿解理裂隙和边缘交代黄玉和黑钨矿,见图 2(b)、图 2(c),黄玉伴随有绢云母化、白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该阶段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或辉钼矿-石英. (3)萤石碳酸盐阶段(中低温阶段).萤石、方解石、层解石等呈细脉状产于黄玉-石英脉中,或呈团斑状分布于黄玉和石英颗粒之间.该阶段一般无金属矿化,相反萤石常交代硫化物,见图2(c),使硫化物含量降低.石英脉中矿物形成的一般顺序为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萤石→碳酸盐,但石英与上述不同矿物呈现出多种时空关系,常见的有:①他形或半自形黑钨矿呈浸染状或毛发状分布于石英颗粒之间,说明石英比黑钨矿形成早或近于同时形成;②自形黑钨矿晶体被他形的石英包裹,并被硫化物(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等)和石英交代,见图2(b),硫化物充填石英裂隙,见图2(e),说明石英形成比黑钨矿晚,而早于硫化物或与硫化物近于同时;③石英充填硫化物裂隙,见图2(f),石英晚于硫化物.因此,石英也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世代,分别对应于上述3个阶段.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观测,黄玉中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区间310~350℃,平均330℃,黑钨矿中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317~340.6℃,平均329℃,反映黄玉与黑钨矿形成较早,属于高温阶段的产物,这与野外地质和矿相学观察相吻合.作者试图挑选不同世代的石英样品分别对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事实证明这个工作很困难.也对少数穿插或交代关系清楚的石英样品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较详细的观测,结果显示其均一温度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范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矿脉都是多阶段脉动式构造裂隙成矿活动的结果,石英颗粒本身可能存在重结晶或次生加大等现象,其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沿裂隙或颗粒边缘成带状密集分布,不能保证所测包裹体均为单一成矿阶段原生包裹体.因此,本文对55个样品中的石英都随机选择了个体较大,具有原生特征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定,着重研究其统计意义.观温结果显示石英中气液包裹体呈现出3个集中分布区间180~230℃,260~300℃和320~360℃.这一统计结果可以与上述3个成矿阶段相对应,从而反映了3个成矿阶段的主要温度范围,即硅酸盐-锡石-黑钨矿阶段、硫化物阶段及萤石-碳酸盐阶段的主要温度范围分别是320~360 ℃,260~300 ℃和 180~230 ℃.此外,据我们观察与黑钨矿共生的石英一般要比黑钨矿形成晚,均一温度主要落入 260~300 ℃范围,这与前人[18,32]“黑钨矿的均一温度比与其共生的石英大约高60~80℃”的观测结果一致.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林多新等[33]提出华南脉钨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的观点以来,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支持,并且继常海亮等[34]在西华山钨矿床的绿柱石中发现熔体包裹体之后,最近黄惠兰等[35]又在西华山钨矿床的黑钨矿中发现了熔体包裹体,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西华山钨矿床绿柱石和黑钨矿中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达680~720℃,因此,黑钨矿和锡石的开始形成温度可能远高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可高达720℃.综上所述,新安子钨锡矿床的形成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硅酸盐-锡石-黑钨矿阶段(T=720~310℃)、硫化物阶段(T=260~300℃)和萤石-碳酸盐阶段(T=180~230 ℃).6.2 流体的演化与成矿熔体包裹体及各种地质证据表明,华南脉钨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是一种以SiO2为主,富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33-35],初始成矿温度可达680~720℃以上.这种过渡性含矿流体进入构造裂隙中,并由深部向地表方向流动,使其温度和压力不断降低.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这种过渡性含矿流体可通过结晶分异及熔体-流体液态分离等作用,逐渐演变为岩浆热液.C、H、O等稳定同位素研究[36-39]表明与成矿有关的热水溶液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发生了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图5中随均一温度的降低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和密度呈现出降低和减小的变化趋势(箭头状阴影1)可能是这一过程的反映[1].石英中常见气体包裹体与气液包裹体共存的现象,见图 3(b)、图 3(c)且它们的均一温度基本相等,说明存在流体沸腾现象.沸腾包裹体组合的均一温度均落入180~230℃范围,且这一温度区间的流体包裹体在温度-盐度-密度图解(图5)中呈现出均一温度降低,盐度升高,密度增大的变化趋势(箭头状阴影2)可能反映大气降水加入岩浆热液过程中引发了热液流体的沸腾作用[1].由于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作用及其伴生的沸腾作用发生在晚阶段(180~230℃),即发生在W、Sn和硫化物大规模成矿之后,因此不可能是W、Sn和硫化物成矿的主要机制.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流体中含有少量CO2和/或CH4,二者呈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CO2和CH4存在转化关系;随着均一温度的降低,CO2峰呈降低的趋势,而CH4呈增强的趋势,说明成矿有关的热水流体随着温度的降低由氧化性向还原性转变.流体氧化性降低可能是锡石、黑钨矿等氧化物和含氧盐大规模结晶消耗了大量氧的结果,而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变,可能是硫化物成矿的重要机制.7 结论(1)根据脉体中矿物共生组合、相互穿插和先后顺序关系,新安子钨锡矿床的形成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硅酸盐-锡石-黑钨矿阶段、硫化物阶段和萤石-碳酸盐阶段.(2)新安子钨矿床含矿石英脉3个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依次为≥310℃、260~300℃和180~230℃,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CO2和CH4.(3)新安子钨锡矿床流体演化与成矿过程如下:岩浆演化(结晶分异+液态分离)→富矿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W、Sn大规模成矿)→高温岩浆热液(360~310℃)呈氧化性(W、Sn继续成矿,并趋于结束)→中温热液(260~300℃)呈还原性(硫化物大规模形成)→中低温热液(180~230℃)与大气降水热液混合+沸腾作用(石英再一次大规模结晶,萤石、碳酸盐大规模形成).致谢:矿山实地考察和坑道调查工作得到新安子钨矿矿长邹扬华,副矿长黄兴连、孙子云,安监科科长张宗腾,生产技术科地质组吴和斌,矿行政办主任林群先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工作期间得到导师胡瑞忠研究员,副导师毕献武研究员,以及苏文超研究员、秦朝建高级工程师等的指导和帮助,审稿专家为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参考文献:[1]卢焕章,范宏瑞,倪培,等.流体包裹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85.[2]张德会,张文淮.流体包裹体研究若干进展及对热液矿床研究的启示[J].矿床地质,2002,21(s):1091-1094.[3]卢焕章,施继锡,喻茨玫.华南某矿区成岩成矿温度的研究[J].地球化学,1974(3):145-156.[4]卢焕章,施继锡,喻茨玫.某含铌钽花岗岩成岩矿温度的研究[J].地球化学,1975(3):210-211.[5]卢焕章,施继锡,喻茨玫,等.南岭地区各种类型钨矿床的气液包裹体特征和形成温度的研究[J].地球化学,1977(3):179-193.[6]卢焕章.华南钨矿成因[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6:1-213.[7]蔡建明,刘若兰,曾广胜.江西盘古山钨矿流体包裹体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C]//余鸿彰.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1-11.[8]陈尊达,胡立檖.黄沙脉钨矿床地质特征及原生分带[C]//余鸿彰.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5-34.[9]冶金部南岭钨矿专题组.华南钨矿 [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410-419.[10]盛继福,李亿斗,勒贝尔,等.西华山钨矿流体包裹体[J].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5(2):44-61.[11]Giuliani G,Li Y D,Sheng T F.Fluid inclusion study of Xihuashan tungsten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China[J].Mineralium Deposita,1988,23(1):24-33.。
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内生钨锡矿床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形成在岩浆侵入体或热液脉中的钨锡矿床,具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湘南地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钨锡矿产区之一,其中锡石是内生钨锡矿床中的一种重要矿石,本文将探讨湘南不同类型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一、湘南内生钨锡矿床锡石的地质特征湘南内生钨锡矿床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壳板块上,以西濒南岭、东抵浙闽江南以及北接武陵地区为其主要区域。
根据成因类型,湘南内生钨锡矿床可以分为伟晶岩肢状脉状型(如永定、宁远、苏仙等地区)、花岗岩内的脉状型(如醴陵、岳阳等地区)、蚀变矽卡岩型(如益阳、郴州等地区)和伪玄武岩型(如常宁、冷水江等地区)等多种类型。
锡石是内生钨锡矿床中一种常见的矿石,属于锡的氧化物矿物。
在湘南内生钨锡矿床中,锡石主要分布在石英脉、石英脉的石英脉以及伟晶岩中的肢状脉脉石、肢状脉石英石中,也有分布在蚀变矽卡岩和花岗岩矿体中。
1.伟晶岩肢状脉状型伟晶岩肢状脉状型是湘南内生钨锡矿床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类型矿体中锡石常呈银灰色圆球状,晶粒细小,微观上呈球沟状云母包裹现象。
研究表明,伟晶岩肢状脉状型矿体中锡石的SnO2含量一般较高,多数在60%-70%之间,同时含有较高的Fe2O3和MnO2,Al2O3和TiO2等次量元素含量较低。
2.花岗岩内的脉状型3.蚀变矽卡岩型4.伪玄武岩型从各类型矿体中锡石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伟晶岩肢状脉状型、花岗岩内的脉状型、蚀变矽卡岩型还是伪玄武岩型矿体中的锡石,均富含SnO2元素,而且SnO2含量对矿石的品位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2.与锡石的颜色和形状有关的元素如Cu、Ag、Bi、W等,其含量在不同类型矿体中差别较大,而且其含量和品位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3.除了SnO2之外,锡石中含有的Fe2O3、MnO2、Al2O3、TiO2等次量元素在不同类型矿体中的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元素对矿石的加工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