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政治必修二 第9课 第1框
- 格式:ppt
- 大小:11.65 MB
- 文档页数:49
01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河北石家庄期末]茅台与瑞幸的联名款“酱香拿铁”火出了圈,与此同时,中国邮政和蜜雪冰城的联名款也在西安引来众多年轻人打卡。
可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需要( )A.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确保国有资产占绝对优势B.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C.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D.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2.[湖北十堰期末]自湖北武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开展以来,湖北省国资委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面,已将28户省属国企整合为10户,武汉市将31家市属国企整合为9户;积极推动省、武汉市国企与央企深度合作,共同支持光电子信息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这些举措有利于( )①增强国企发展活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③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巩固国有经济主体地位④加快国企优胜劣汰,增强国企控制力、竞争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安徽宣城期末]某省按照强化功能、明确定位、突出主业、合理归并、开放重组、有进有退等原则对省属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70%以上省属国有资本集中到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引领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85%以上国有资本集中在资产超千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由此可见,国企战略重组意在( )①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升公有制经济的比重②推进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④加强国有资源的深度整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目标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4.[江西抚州期末]近年来,抚州市东乡区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该区积极指导各地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
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教材分析本框是全书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各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部编版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主要讲述公有制主体地位极其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看待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素养。
通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弄清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为第二框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学习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初中初步接触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全民抗疫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逆行者给学生以思想上的震动的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各行各业在抗疫情中的积极作为。
2.学生能力分析: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通常比较活跃,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本框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和内容全面深刻的认识。
3.学生心理分析: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高中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原因及其体现;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作用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1课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第1课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1课讲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阐述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框阐述怎么做,两框是互相衔接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学习本课,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1.1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阐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及原因;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地位、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包括两目:“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目阐述四层意思: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和优势;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地位、作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二目阐述三层意思: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一框贯彻新发展理念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这表明我国()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做到发展依靠人民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④做到人民决定一切事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这表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民,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故选A项。
2.坚持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要坚持创新发展,就应该()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③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③涉及的是对外开放,④涉及的是协调发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①②正确。
故选A项。
3.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许多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这带来的积极影响有()①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②促进中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③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资源丰富等,因此中西部地区可以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并不是第三产业,③错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④正确。
故选C项。
4.某镇在发展中痛定思痛,先后搬迁5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复原古色古香的老街,开发3 000多亩的茶园基地,以打造文化名镇、生态名镇。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规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民法所调整的是( )A.劳动关系B.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C.经济管理关系D.所有社会关系答案:B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B项符合题意,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经济法调整经济管理关系;D项错误,民法不能调整所有社会关系。
2.张某通过快递公司给赵某邮寄进口药品,在转交相关物品后,张某填写了快递单,付清了快递费。
运输过程中,邮件丢失,张某与快递公司协商无果后将其告上法庭。
在这起民事法律关系中( )A.对张某来讲,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自己,客体是快递公司B.对赵某来讲,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自己,客体是快递物品C.张某和快递公司是这起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赵某是权利人D.张某和快递公司是这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是快递物品答案:D解析:材料中张某付给快递公司快递费,快递公司负责把邮寄物安全及时投递到位,张某和快递公司都是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张某邮寄给赵某的快递物品是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所以,A、B、C三项错误。
故选D 项。
3.关于民事主体,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民事权利能力是所有公民都具有的B.民事行为能力不是所有公民都具有的C.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有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D.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答案:C4.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下列不属于法人的是( )A.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B.基金会C.个人独资企业D.政府机关答案:C解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基金会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
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故选C项。
5.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有( )①甲因诉讼而与人民法院之间形成的关系②乙因纳税而与税务局之间形成的关系③丙因存款而与银行之间形成的关系④丁因结婚而与其妻子之间形成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①②不符合题意,民事法律关系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九课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
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又是矛盾论的精髓。
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
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就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并据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原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三、设计理念与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科探究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学情、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我选择了设疑导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的含义。
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重点+难点)明确选举方式选择的依据。
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重点)认同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政治认同)正确分析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正确理解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
(科学精神)依法参与选举,理性思考、审慎投票。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一、民主选举面面观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1)镜头一是直接选举,镜头二是差额选举。
二者的相同点:都进行投票选举,都表达了选民的意愿,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
(2)直接选举能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直接选举。
在差额选举中,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候选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但可能出现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3)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真正体现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公民应正确行使选举权,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1.选举方式的多样性(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选民角度看)①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②间接选举:是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选举方式。
它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直接选举的优点: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的优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便于组织,选举成本低。
间接选举的局限性:无法保障每个选民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被选举者角度看)①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科学立法(建议用时:40分钟)知识点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下列符合科学立法要求的是( )A.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要求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C.要求依纪依规严厉“打虎”,追究其法律责任D.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A[A符合科学立法要求;B、C、D不是立法领域的要求。
]2.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 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表明( )A.我国公民享有立法权,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B.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成就C.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得到全面贯彻实施D.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对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不断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方略取得了重大成就,B符合题意;“享有立法权”的是全国人大,排除A;C项不符合题意;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不是根本目的,D错误。
] 3.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它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因此( )①各政党、各机关、各团体等都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②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就是实行依宪治国③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④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要由宪法来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也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①③正确;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同时还需要依据其他法律法规,②错误;法律不是万能的,人类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法律问题,有的问题涉及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宪法也不能解决,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