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翻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要:翻译是指译者准确通顺地再现原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翻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论述了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影响

一、中西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

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是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在这样迥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的基调影响下,中西方文化在精神、人性论、文化的自我更新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尊贵”与“敬意”。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上让明星们走过红地毯铺就的星光大道以象征他们的荣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的“红”,则更多的象征“邪恶的美”、“诱惑”等,我们可以留意到西方以淫乐为目的的活动场所多用红色灯饰点缀。所以,在翻译如“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这样的句子时,我们就应考虑到它的文化背景翻译为“花街柳巷”则更为贴切。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

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对于这一类内涵不同的同一事物, 译者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三、从称谓上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孩子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不称作“grandpa 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没教养而西方人却觉得亲切得体。“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布朗”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如“××君、×老”以及“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把“某老”译成senior ××等等。

四、中西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无助之时常会双手和十低头默念“阿弥托佛”,西方人则会在胸前画十字说“good god”“上帝啊”,由此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中西方的宗教文化有极大的差异性。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对翻译有巨大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文化占主要的地位,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thirty pieaces of silver”在不了解《圣经》文化时我们可能认为这是

一个简单的句子,“三十块银币”,但是了解《圣经》文化的人都知道,该句子来源于一个《圣经》故事,“尤大以30块金币将耶稣出卖给犹太祭司长。”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理解该句喻指:“判卖的代价,罪恶的交易。”又如“dove and olive-leaf”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它翻译为“鸽子与橄榄枝”,我们还要注意其蕴涵的比喻意义“和平与安宁”。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另外一个《圣经》故事,“传说中诺亚派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退,不久后鸽子衔着一片橄榄枝飞回,表示洪水已退,和平来临”。

在汉语中,我们见到的与“佛”有关的文化元素很多,如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我们简单的翻译为“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可能会使不懂东方文化的人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加上解释“salvation will be achieved as soon as one give up evil”就会好多了。再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is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由此可见,中西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

的习语、历史典故与名句,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些内容结构简单但是意义深远,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中文习语和典故带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就到),“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班门弄斧),等等。

英语典故和习语很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翻译时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如“scapegoat”(替罪羊,指代人受过者或背黑锅的人)“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的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滑铁卢,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英语中还有一些名句、典故和习语则是来自一些经典作品,如:“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用自己的炸药炸死自己)出自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雷特》。比喻“害人反害己”。“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想要而不可及的东西”。

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

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

形式。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译者应当牢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中译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