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六足步行机器人步态轨迹的研究与仿真
- 格式:pdf
- 大小:343.37 KB
- 文档页数:6
本文旳设计为六足爬虫机器人,机器人以交流-直流开关电源作为动力源,单片机为控制元件,伺服电机为执行部件,机器人采用三足着地进行运动,通过单片机对伺服电机旳控制,机器人可以实现前进、后退等运动方式,三足着地运动方式保证了机器人可以平稳运行。
伺服电机具有力量大,扭矩大,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单片机产生20ms 旳PWM 波形,通过软件改写脉冲旳占空比,从而到达变化伺服电机角度旳目旳。
1 机器人运动分析1.1 六足爬虫式机器人运动方案比较方案一:六足爬虫式机器人旳每条腿都能单独完毕抬腿、前进、后退运动。
此方案旳特点:每条腿都能自由活动,每条腿都能单独进行二自由度旳运动。
每条腿旳灵活性好,更轻易进行仿生运动,六足爬虫机器人可以完毕除规定外旳诸多动作,运动旳视觉效果更好。
由于每条腿能单独完毕二自由度旳运动,因此每条腿上要安装两个舵机,舵机使用数量大,舵机旳安装难度加大,机械构造部分旳制作相对复杂,又由于每个舵机都要有单独旳信号控制,电路控制部分变得复杂了,控制程序也对应旳变得复杂。
方案二:六足爬虫式机器人采用三腿为一组旳运动模式,且同一侧旳前腿、后腿旳前后转动由同一侧旳中腿进行驱动。
采用三腿为一组(一侧旳前足、后足与另一侧旳中足为一组)旳运动方式,各条腿可以协调旳进行运动,机器人旳运动相对平稳。
此方案特点:相比上述方案,个腿可以协调运动,在满足运动规定旳状况下,舵机使用数量少,节省成本。
机器人运动平稳,控制、驱动部分都得到对应旳简化,控制简朴。
选择此方案,机器人还可进行横向运动。
两方案相比,选择方案二更合适。
1.2 六足爬虫式机器人运动状态分析1.2.1 机器人运动步态分析六足爬虫式机器人旳行走是以三条腿为一组进行旳,即一侧旳前、后足与另一侧旳中足为一组。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三角形支架构造,当这三条腿放在地面并向后蹬时,此外三条腿即抬起向前准备轮换。
这种行走方式使六足爬虫式机器人运动相称稳定,任何时刻有三足着地,可以保持良好旳平衡,并可以随时随地停息下来,由于其重心总是落在三角支架之内。
六足爬壁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与仿真邓超锋;魏武;侯荣波;余俊侠【摘要】六足机器人因其运动灵活、承载能力强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对六足爬壁机器人运动进行控制,首先要建立其运动学模型.因基于旋量理论的建模方法能够简化运动学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基于旋量理论建立了六足爬壁机器人正运动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求解机器人逆运动学.同时为了对比分析所建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在ADMAS上建立机器人虚拟样机仿真模型,并且设计步态,使虚拟样机末端执行器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其次在MATLAB软件下根据建立的逆运动学模型求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按预定轨迹运动时各关节转动角度.通过对比两个模型各关节转动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及各关节角度误差和末端位移误差来验证建立的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旋量理论建立的六足爬壁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精度高,能够作为多足机器人研究的基础.【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5页(P245-248,253)【关键词】旋量理论;逆运动学;旋转步态;ADMAS仿真;转动角【作者】邓超锋;魏武;侯荣波;余俊侠【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TP242.31 引言六足机器人因机构简单且灵活、承载能力强及稳定性好[1],且具有良好的运动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优点,同时其肢体冗余的结构特点保证了机器人能够完成多种工作,在核工业、建筑、交通、石化和消防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4]。
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直是国内外的足式机器人研究的重点。
需要通过控制六足机器人而使其完成特定的任务,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方面是对其运动的控制。
六足仿生机器人及其步态研究现状调查目录引言 (6)二.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6)三.六足仿生机器人越障步态运动原理 (11)四.六足机器人三角步态分析 (12)五.六足机器人越障步态设计 (13)六.六足仿生机器人越障步态的选择 (15)结论 (17)引言步态是行走系统的迈步方式,即行走系统抬腿和放腿的顺序。
由于开发步行机器人的需要,McGhee在1968年总结前人对动物步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给出了一系列描述和分析步态的严格的数学定义。
之后各国学者在四足、六足、八足等多足步行机的静态稳定的规则周期步态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各种步态特点及分类,如三角步态、波动步态、自由步态、跟随步态、步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等。
二.六足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从 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起,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机器人的研究就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工业机器人、遥控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2]。
从机器人的角度来看,仿生机器人是机器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仿生机器人是仿生学理论的完美综合与全面应用。
本质上讲,仿生机器人指的是利用各种无机元器件和有机功能体所组建起来的在运动机理和行为方式、感知模式和信息处理、控制协调和计算推理、能量代谢和材料结构等多方面具有生命形态特征从而可以在未知的非结构化环境中灵活、可靠、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机器人系统[3]近年来,随着昆虫仿生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多足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成功研制出了性能卓越的多足仿生机器人。
六足机器人 Genghis(见图 1-1),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于1989 年研制,主要用于在地外行星(如火星)表面执行探测任务。
每条腿 2 个旋转自由度,采用基于位置反馈的伺服电机驱动,集成了电流测量单元以获取关节力矩信息,装备了 2 个触须传感器、2 个单轴加速度计,可在复杂路面上高效行走。
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研究引言:六足机器人是一种仿生机器人,模仿昆虫的行走方式,并具有在复杂地形上移动的能力。
步态规划是六足机器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实现机器人自主导航和避障、提高稳定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的方法和算法。
一、六足机器人的步态六足机器人的步态是指机器人在行走时,六个足部的运动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机器人的步态分为静态步态和动态步态。
静态步态是指机器人在足部接触地面时保持静止的步态,可以提供较强的稳定性;动态步态是机器人在足部不接触地面时保持运动的步态,可以提供较高的行进速度。
二、步态规划的问题与挑战步态规划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安排六足机器人的足部运动和步幅,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目标。
步态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动力学约束:六足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需要满足动力学约束,如维持平衡、保持稳定等。
2.地形适应性:六足机器人需要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包括平坦地面和不规则地形,需要根据不同地形调整步距和步频。
3.高效性:步态规划需要尽量降低机器人的能耗,提高运动的效率和稳定性。
4.实时性:步态规划需要实时调整机器人的步伐,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避免障碍物。
三、步态规划的方法和算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和算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基于力反馈的方法: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的力,根据力反馈调整步态和步幅,以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2.基于模型的方法:机器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自身和环境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求解模型进行步态规划。
3.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法:通过仿真和优化,使用遗传算法最佳步态,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或者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
4.基于强化学习的方法:机器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通过强化学习算法自主调整步态,以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和效率。
四、实验与应用为了验证步态规划的方法和算法,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步态规划可以显著提高六足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适应性。
六足仿蜘蛛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仿生机器人领域,其研究与应用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六足仿蜘蛛机器人作为仿生机器人的一种,其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六足仿蜘蛛机器人是一种模拟蜘蛛行走方式的机器人,具有适应性强、稳定性高、运动灵活等优点。
通过模拟蜘蛛的六足行走机制,该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结构设计方面,六足仿蜘蛛机器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机械结构、驱动方式、运动学分析等。
机械结构是机器人的基础,需要合理设计各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连接方式,以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行走和灵活运动。
驱动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效率,常见的驱动方式包括电机驱动、液压驱动等。
运动学分析则是研究机器人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可以预测和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性能。
在仿真分析方面,通过建立六足仿蜘蛛机器人的虚拟样机,可以在计算机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和测试,以验证机器人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仿真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
仿真分析还可以为机器人的实际制造和测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六足仿蜘蛛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方法,为该类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器人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简单的自动化操作到复杂的智能决策,机器人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逐渐具备了更强的感知、理解和决策能力。
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操作。
机器人技术的集成化趋势日益明显。
传统的机器人往往只具备单一的功能,而现代机器人则更倾向于将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实现一机多用。
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研究六足仿生机器人是一种模仿昆虫等六足动物行走方式的机械装置,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六足仿生机器人的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是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行走并保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每个足底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平稳地行走。
步态规划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关节空间的方法和基于力/力矩空间的方法。
基于关节空间的方法是通过控制机器人关节的运动来实现稳定行走,可以根据实时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基于力/力矩空间的方法则是基于机器人的外部力和力矩,通过控制腿部的接触力和力矩来实现行走。
其次,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控制主要包括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算法两个方面。
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包括动力学方程和轨迹生成等。
控制算法可以根据机器人的状态和任务需求来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行走。
目前,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步态规划方法,如遗传算法、强化学习等,可以根据机器人的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来生成合适的步态。
同时,一些控制算法也被应用到六足仿生机器人中,如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可以在不确定环境下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行走。
未来,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的研究还有许多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如何实现更高效的步态规划算法是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的步态规划算法大多需要离线训练或者较长的计算时间,如何通过在线学习或者优化算法来加速步态规划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实现更加自适应的步态控制算法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的步态控制算法大多需要提前建模或者较多的人工设置,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强化学习等方法来实现自适应控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此外,如何实现多足协调运动和多路复用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六足仿生机器人需要协调多个足底的运动来实现平稳行走,如何实现足底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