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考之课本里的国学全知道(拓展篇)

  • 格式:doc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孟子》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舍生而取义者也”,告诫我们要勇于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切不能为利益所惑而“失其本心”。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相关文化知识,并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项,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

(4)无违.夫子()

【答案】(1)行为准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4)违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道”在这里是“行为准则”的意思。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案】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子的意思是: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所以应断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孟子否定景春的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以及积累。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翻译。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答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内容入手。我们要先疏通文意,掌握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本题只要正确翻译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注意答题要点“仁”“礼”“义”。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要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解析】本题为阅读启示题。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爱国主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要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答案】(1)兵器。(2)离开。

【解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还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兵”为古今异义词。对课文注释中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答案】(1)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环”“畔”等,要注意判断语气。最后疏通句子。所学重点课文要加强理解和记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即可直接写出译句。1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答案】(1)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析】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孟子认为“人和”在战争中是最重要的,有了“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那么“战必胜矣”。

11.《孟子》说服力极强,请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