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温度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42
一、物态变化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
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
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
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
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课标》中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科学温度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温度的概念和常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能够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能够观察和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融化、沸腾等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温度变化的规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温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温度变化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温度变化,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温度的概念和常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1)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
2)观察和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的作用以及常见的温度计。
2. 温故知新。
复习温度的概念和常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3. 学习新知识。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融化、沸腾等现象。
2)讲解温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
4. 拓展应用。
1)组织学生进行温度测量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现象。
5. 温故知新。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巩固学生对温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并测量家中不同物体的温度。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温度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观察和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
同时,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以及温度对水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水的变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水在其他条件下的变化。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准确读取温度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杯水更热。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温度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两杯水,并积极猜测哪杯水更热。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温度的概念产生初步认识。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问题引导,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1. 温度的概念教师行为:•讲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作为单位。
•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不同物体温度的差异。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加深了他们对温度差异的认识。
2. 温度计的使用教师行为:•展示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包括读取温度值的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温度计,了解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过程点评:•教师的演示直观明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温度测量的理解。
3. 温度计的读数教师行为:•强调读取温度值时应注意的事项,如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展示错误的读数方式,让学生找出并纠正。
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容易混淆的重要科学概念贯穿了《热》单元,在单元起始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需要被学生清晰地建构,三大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变得准确。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
学生通过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定量描述温度,同时能发现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
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在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时,教师可帮学生进行有意义探究,学生能建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这一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够直观感受到各种冷热变化,但是通过复杂的探究活动产生对热现象的理性认识却很少。
学生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用温度表示,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明确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物态变化的关注不够全面,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重要科学概念容易混淆,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认知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冰的融化实验,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认识到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
[科学思维]在水的加热实验中,记录和综合分析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能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能推理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探究实践]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中,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能与同学深入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态度责任]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增进喜爱观察物态变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
第1课温度和温度计(一)背景和目标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标来标识。
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
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一温度计来测量.学生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
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
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这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温度计零上刻度的识读,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于零下刻度的识读可能容易出错。
需要教师重点讲授这部分内容.怎样正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因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活动,要以这样的技能作为基础。
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气温计、体温计各1支,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mo 0c> 2支一4支为全班准备: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mo 0c〉0(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比较水的冷热先以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一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然后,通过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温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影响。
2. 能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 掌握物体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常见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温度计、试管、水杯、热水、冷水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利用幻灯片或实物引入温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温度是什么以及温度的变化和影响。
第二步:讲解温度的测量方法1.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的温度,并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2. 让学生自己使用温度计测量身边物体的温度,如水杯的温度、教室里的温度等。
第三步:温度变化的实验1. 准备两个试管,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
2. 让学生观察两个试管中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温度。
3. 用手指轻轻触摸试管外壁,让学生感受到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异。
4.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试管感觉热、冷水试管感觉冷?第四步:温度变化的常见现象1.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温度变化对物体的常见影响,如热胀冷缩、水的蒸发、冰的融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温度变化原因。
教学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观察中多关注物体的温度变化,并加深对温度变化现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研究的方法,测量家中的某个物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2. 要求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在阳光下暴晒和放在阴凉处的变化,思考温度对该物体的影响。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4 热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水的变化》是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以及水的变化。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探究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从而理解温度在水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和观察感兴趣。
然而,他们对于温度和水的变化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认识较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以及温度在水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以及温度在水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2.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一: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理解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3.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过程,理解水的沸腾条件和温度变化。
4.实验三:让学生观察水的凝固过程,理解水的凝固条件和温度变化。
5.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6.小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