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26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依靠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
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
“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
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臣。
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两弾一星精神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两弹一星创造出中国核武器与航天业的奇迹中国的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发并实现的两种核武器(原子弹和氢弹)以及人造卫星。
这一壮举具有举世瞩目的意义,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也为国家安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局势。
西方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和发射卫星的技术,而中国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但是,中国决定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来实现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自主研发。
首先,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核武器的研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中国成功地在1964年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实现了一弹。
此后,中国不断加强核武器技术的研发,成功地在1967年实现了两弹之一,也就是氢弹的研发与试验。
这个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除了核武器的研发,中国还积极致力于航天发展。
在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由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了“一星”。
这个突破性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以自主力量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对国家安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成就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拥有核武器使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影响力。
同时,拥有自主研发的卫星技术,中国可以自主获取空间信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两弹一星的成功激励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一壮举证明了中国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并为后续科研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领域的进步也为其他领域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借鉴。
最后,两弹一星的成功为中国的国防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拥有核武器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外部安全威胁时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量,有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通过发射自主研发的卫星,中国可以实时监测国内外空间,提前掌握情报并采取必要行动,加强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防力量。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事迹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也是中国自力更生的象征。
然而,这一壮举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汗水,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两弹一星”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
钱学森的崭露头角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初进入空军工业领域后,他立志要将中国空军发展成一支强大而独立的军队。
在其努力下,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6”成功投入试飞,并显示了与国际同类战机相当的优越性能,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1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钱学森参与了我国大规模进行的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工作,作为主要的核爆炸物理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放射性物质,使得我国的核武器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确性。
在钱学森的坚持下,中国又于1964年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氢弹。
此举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少数拥有氢弹的国家之一。
此时的钱学森已经是领导和督导各个研究所的权威人物,他的视野可以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转移到航空航天。
1965年,中国研制成功所谓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让他成为首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钱学森在研制卫星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设计了卫星热控制系统,确保了卫星的稳定运行,并提出了在天空中进行真正低温材料的热物理学分析,使现代实空间工程的设计和发展受到提升。
两弹一星的主要成果,并不仅仅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制造,而是塑造出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团队,其中钱学森是核心人物之一。
他不仅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众多贡献,而且也向中国科技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积极与国际上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汲取先进科技和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钱学森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为中国取得了先进科技、国防和国际地位,也为其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两弹一星是指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在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建的科技成就。
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奋刻苦:两弹一星的创建需要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长时间的研究实践。
当代青年应该向他们学习,勤奋刻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创新思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基于创新思维和实验验证的。
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3. 团队合作: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与其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 爱国奋斗: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
当代青年应该培养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坚持自我:两弹一星的成功也得益于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自我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当代青年应该坚持自我,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不断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两弹一星相关知识 两弹一星是中国的四大科技工程之一,指的是中国自行开发并成功实验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卫星。这一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和突破,并在国际上取得了崭新的地位和声誉。以下是关于两弹一星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两弹”项目 1. 什么是“两弹”项目? “两弹”项目是指中国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秘密实施的核武器和导弹研究计划。项目的目标是研制出原子弹和导弹,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供保障。
2. 历时多久完成“两弹”项目? “两弹”项目历时22年,1964年10月16日成功试爆原子弹,1980年6月17日成功试爆氢弹。
3. “两弹”项目的意义? “两弹”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两弹”项目的成功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一星”工程 1. 什么是“一星”工程? “一星”工程是指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2. “一星”工程的历史? 自196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科学家们就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探索和准备,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 “一星”工程的意义? “一星”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并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卫星的发射也为中国的国防、通讯、气象、地质勘探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知识扩展 1. “两弹一星”项目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 “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突破。同时,这一项目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鼓励,大大加快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2. “两弹一星”项目的国际意义 “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为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这一项目也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崭新的机会和平台。
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故事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克服种种困难,组织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包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献身科学等方面的优秀品质。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它强调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和挫折。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面对极其困难的条件和巨大的压力,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热情,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最终实现了中国原子能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自力更生是指中国人民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自主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中国科学家们没有依赖外国技术,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努力,始终保持信心和勇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300字钱学森,这个名字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为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贡献被人们称之为“两弹一星”——指的是中国成功发展出核武器、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性成就。
钱学森的事业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国家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钱学森受到国家需要和艰巨任务的双重压力,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他致力于核武器的研究。
钱学森带领着一支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从零开始,打破外界对中国无法自主发展核武器的观念。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而后,钱学森开始着手发展氢弹。
这项任务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研制原子弹的挑战。
然而,钱学森带领团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他们终于在1967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这次成功意味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除了在核武器领域的贡献外,钱学森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精神是不畏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他的成就是国之重器的阳刚之举,是科学技术的杰出典范。
钱学森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他还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
我们应该从钱学森的故事中学到,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坚定的意志,努力拼搏,就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为钱学森的事业和精神而自豪,并秉持他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两弹一星的人物事例“两弹一星”,说起来是不是特别有分量的四个字?其实它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科技领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更是几代人心血和奋斗的结晶。
当年,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几乎是凭借着几乎全靠自力更生的状态,把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一点点拿了下来。
说到这里,咱们要说的,肯定是那些在这背后,默默奉献的伟大人物。
提起“两弹一星”人物,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钱三强。
这老爷子,是咱们原子弹的奠基人之一,可以说,他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发,贡献巨大,简直就是核心人物了。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咱们的科技水平距离世界强国还差得远,啥也没有,能拿到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那时候,钱三强跟团队研究原子弹,简直是从零开始,搞得人心惊胆战。
为了那颗原子弹,他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拼命钻研,跑到哪里都带着一堆手稿,手里拿着不懂就问,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虽然压力大到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有多焦虑,毕竟,整个国家都在看着他,不成功,真的是大事不妙啊!但你看,经过数年的努力,原子弹终于成功爆炸了。
这个突破,不仅给了当时的中国一股强大的信心,也让全世界对咱们刮目相看。
再说说邓稼先,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有点陌生。
实际上,邓稼先就是咱们的氢弹之父。
你想,氢弹这玩意儿,得用多高的智慧,才能搞明白?而且当年国家条件那么艰苦,他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邓稼先的研究方向是核物理,他的工作简直就是用汗水和智慧堆积出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邓稼先为了氢弹的研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看,整整几年,他几乎都在与时间赛跑,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吃住都在这里,家人都很难见到他。
这样的日子,说是忍耐都不为过,但邓稼先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咱们的氢弹成功了!不仅让世界震惊,也让中国站稳了世界科技的舞台。
然后就是那颗照亮天空的“人造卫星”——红一号。
这玩意儿,听起来简单,其实可难了,毕竟咱们连个电脑都没,啥资料也没有,怎么做得出来?可是,咱们的袁隆平教授他不服输啊!这个家伙,面对那些技术的难题,简直是八面威风,游刃有余。
两弹一星的资料与故事250[摘要]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事业的正式启动。
中国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研制的第二、三代原子弹,是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自力更生的国防力量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而“两弹一星”,就是指用中国人自己掌握研制和生产技术制造大型飞机、坦克、装甲车、军用飞机和洲际导弹。
作为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包括科技在内的多个方面。
在这一年,我们有了一个总体设计方案及若干个初步技术方案,并先后经过了5次大型论证会,最终确定在1961年6月进行第一次工程设计活动。
从1964年开始到1964年试验结束历时4年左右。
它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领导,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以全国各科研单位为主组建起来一个由众多专家组成的系统工程。
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北京西郊罗布泊东南方向,黄沙漫天。
下午15时许,一声巨响震动着山谷——震得大地震动!蘑菇云升起在空中,“轰”的一声巨响,轰!地动山摇,蘑菇云腾空而起!这是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这是一种完全以人类智慧和勇气制造出来的第一次爆炸武器!中国制造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弹爆炸成功!1、爆炸过程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关键时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研制出了这枚威力巨大的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在北京西郊罗布泊西北方向的沙漠中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沙漠中爆炸的核武器。
10月16日,这个神秘的蘑菇云直冲云霄。
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从一米高处向下飘动,向地面形成了直径2公里多的巨大火球。
这是在距地面2.5公里高度,由核弹的弹头、核装置组成的火球。
2、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从原子弹的设计到原子弹技术的突破,一直是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这也是我国成为核武器大国的关键。
从原理上讲,原子弹爆炸原理主要分为原子弹空爆原理、氢弹爆炸原理、中子弹反应式爆炸原理和非核反应式爆炸原理六大类。
简述两弹一星的小故事“两弹一星”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很牛气。
它背后可是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你知道吗?这可不是简单的科研,而是一群人为了国家的未来而拼尽全力的过程。
先说说原子弹吧,那可是个大玩意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的科学技术还在起步,根本没法和发达国家比。
可就是这么一帮子科学家,心里有股劲儿,想要追赶上去。
他们每天在实验室里忙得不可开交,没日没夜地研究,有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再说氢弹,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原子弹已经有了,但氢弹才是更厉害的存在。
能量大得惊人,简直就是大杀器。
科学家们的日子过得可真不容易,实验失败的次数简直数不胜数,甚至有时候气得想砸实验器材。
不过,他们没有放弃,心里想着为祖国争光,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
听说有一位科学家,白天实验,晚上还得回家写论文,孩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你总是不在家?”他笑着说:“为了让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说到人造卫星,真是一个神奇的事情。
国家想发射自己的卫星,可那可不是随便能搞定的。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红一号”。
听说当时全国人民都在盯着天空,心里那个激动啊!“红一号”上面播放的歌曲,简直是让人泪目,大家一边听一边挥舞着手里的小旗子,那场面简直是热闹非凡,像过年一样!科学家们就像英雄一样,心里美得都快飞起来了。
回头想想,这些成就背后有多少人默默奉献。
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有人因为长时间加班,连孩子的成长都错过了。
你想啊,回到家里,孩子都不认识他了。
他们没有怨言,心里想着:“我在为国家做贡献。
”这股情怀,真是让人感动。
那些年,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在一起,互相鼓励,共同奋斗。
就像“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真是一个伟大的团队。
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不断试错的,谁都不想犯错,但错误却是进步的一部分。
每次失败之后,大家都在想:“再来一次,肯定能行!”这股韧劲儿,简直让人佩服。
那些年,连休息时间都少得可怜。
虽然这么拼命,还是有不少人笑着面对,每天都在给彼此加油打气。
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精选5篇)两弹一星伟人钱学森事迹【篇1】今天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支部组织了体育学院全体党员在大礼堂里聆听了一堂先进事迹报告会,内容丰富精彩,大家听得十分认真,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心情滂湃,回想老师讲的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两弹一星”,还有马兰精神等使我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耀与责任,我们要向前人学习,向优秀党员们学习。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满怀敬意!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
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9年9月,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富。
1989年1989年10月16日,基地纪念组建30周年和原子弹爆炸成功25周年,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内外团结;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纪律严明,一丝不苟;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即马兰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
1.独立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
中国在当时面临着外部封锁和国内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发。
2.不畏艰难困苦的拼搏精神。
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3.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研发两弹一星不仅仅是科技成果的竞争,更是国家利益和荣誉的竞争。
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国家的崛起和强盛而全力以赴。
4.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两弹一星的成果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光,更是为人民谋福利。
科研人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的实际利益。
总之,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1 -。
两弹一星简介“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