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花钟》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和迷人吧!(多媒体出示鲜花)(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意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的同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景,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鲜花并配有欢快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情感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示范作用。
在课堂中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同学们都想说说,老师也想说说。
(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还有更多、更神奇的秘密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花钟》。
请同学们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什么叫花钟?生2:我想知道花钟是什么?师:你提的问题和第一位同学的一样。
生3:我想知道花钟是怎么来的?师:你的问题和前两位同学的一样。
生4:我想知道花钟里有哪些花?生5:我想知道花钟有什么用?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学贵有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花钟”这个词在学生眼中是陌生而又新奇的。
疑问是自然生成的。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
)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掌握生字大屏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1)读物推荐课。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
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
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4)交流评论课。
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
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二.课外阅读的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各小学共同的做法是,力求拓宽课外读物的层面。
儿歌、笑话、科普小品、散文、历史知识、名家名篇,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高年级学生的读物为《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人间》、《花季》等现当代作品,《科学五千年》等科普书籍,《海底历险三十天》等科幻作品,以及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如《历代爱国主义英杰故事》、《美丽的西双版纳》、《宇宙纵横谈》等。
三.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1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1、交流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1.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读通课文三遍以上。
2.划:把课后要认要写的生字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每个拼读三遍。
(多次出现的只划第一处)3.写:参考书后《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书空课后田字格中的13个生字(边书空,边给每个生字口头扩词)。
【教学内容】认识并了解“单元导读”;感知全文,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完成练习和作业。
【教学目标】1.经过引导发现,感受“单元导读”的重要性;通过看图、组词、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以及“早晨”等21个词语;通过观察比较,正确书写“晨”等9个生字。
2.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了解民族学校的幸福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经过引导发现,认识并了解“单元导读”的重要性。
2. 通过阅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了解民族学校学生的幸福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用具:自制小张的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单元导入1.初识“单元导读”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进入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三年级的课本在编排上有了新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还能了解到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什么?那么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幻灯片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称它为“单元导读”。
2.介绍“单元导读仔细观察“单元导读”都由哪些部分组成,你也可以翻翻后面单元的“单元导读”,你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3.图解“单元导读”师:“单元导读”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的文字提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部分的文字提示了本单元语文学习的要素。
此外,“单元导语”上还配有插图……在开启每单元的学习之前,我们都要关注和阅读“单元导读”。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
我们需要怎样的第一课时,怎样上好第一课时,已经成为我们第
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因为追求高效的课堂不仅仅是要
上好第二课时,把第二课时上出“彩”来,同时第一课时也有不可
低估的作用,第一课时也完成了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很大一
部分任务。那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该如何上?怎样才能上得扎实有
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一课时存在几“多”几“少”
现象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导入无视学情“多”,阅读期待唤醒“少”
孩子们在每学期刚刚拿到新书的时候,总是把书上的文章基本看
一遍,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每篇文章对孩子们来说都不陌生。
另外老师们对预习也都有要求,每学习一篇文章前,要求孩子们读
三到四遍课文,画出难懂的词语并试着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可见我们的新授第一课时,对孩子们来说其实已经不新鲜了。但是
大部分老师在导入时无视学情,导入的问题大部分孩子们都知道,
没有新鲜感,无法唤起孩子们再次阅读的期待。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一面》第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文中写的
是谁和谁相见的一面的?想知道吗?孩子们虽然异口同声回答:
想。但几乎人人心里都有了答案。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写的是‘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
店的一次偶遇,那同学知道这一次短短的见面‘我’看到怎样的鲁
迅,又有怎样的震感吗?这一面对‘我’意味着什么?”孩子们阅
读期待一定会重新燃起。
我们很多公开课,学生课前已经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课文
的主要内容已经能概括了,那我们课前何必又来那么多“假”问呢?
已经不存在实效性,只是为了问而问。
为了能使每节课有个好的开端,让学生能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再
次有阅读的欲望和冲动,教师必须课前备好学生。到学生中去了解
他们的读书情况,他们在课文中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想知道哪些,
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入内容,而不是教师
自己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地去备课。
某老师在上《中奖的那天》之前,就到学生中去调查,发现孩子
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基本都能理解,课文重要内容也都清楚了,唯独
不懂什么是“道德难题”,根据了解到的学情,老师设计了吸引学
生阅读的话题,整节课孩子们阅读兴趣不减,教学效果出奇得好。
二、拖沓的节奏“多”,高效的学习“少”
很多教师在落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时,狠下功夫。为了“读通读
顺课文”,指名分小节朗读,读完一节就问有没有词语读错了,这
节中有哪个词容易读错。在学生逐一回答之后再读下一节课文。一
篇长一点的文章一遍读下来问下来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半。如果老
师能抓住重点段让学生反复读,难读的长句适当地指导朗读,也不
会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去读而浪费时间。
“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再落实字词教学目标,让学生汇报自
己在预习中学会的词语,然后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
往往词语还没解释完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根本没有时间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和亲近文本。回首看看整节课,只有部分学生读了课文,而
且只有少的可怜的一小节内容。而字词教学也只停留在说一说的基
础上,没有写也没有其他形式的练。这样的第一节课时教学在我们
的家常课中很多,而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堂的拖沓低效。如
果在字词教学上教师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那效果一定不错。
如何“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呢?那就是课前教师把词语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分,也可以根据词语难易程度分。下面这组词语
出自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大家不难发现,这组词语是有规律的,竖着第一竖行是写月光的,
第二竖行是写阿炳的身世的,第三竖行是写《二泉映月》优美的旋
律的。这样的出示不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词语,同时也对同类
词语起到积累的作用,也利于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师也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把文章中这么多重要词语指导学习完毕,岂不是高效?
我们很多教师都已经深谙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因此在备课上下
功夫少,对字词的教学和疏通课文上还是走老路子,不愿多花时间
去整合,所以导致课堂节奏拖沓,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师牵的过“多”,学生自主过“少”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总看到,老师安排读书、读生字生词、写字,
看似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但其实都是在教师安排下的被动学
习。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限制学生,设定一些问题或关注点,学生跟
随、顺从老师的阅读思路,不知不觉关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心向。
是老师牵着学生学,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要学。老师叫学生读一遍
课文学生就读一遍课文,至于读课文是为了什么,我想大部分学生
没有明确目标;老师叫读字词,解释字词学生就解释字词;老师叫
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学生就概括。其次,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第一课
时的流程“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学习字词、质疑问难”根本激不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学生都在教师的全权掌控下,学生成了
教学的附属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进行情景的互动,多
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那样学生才不会成为课堂中形式
上的主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主人。
有人说第一课时是“责任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
去种好这份责任田。让我们用心铲除这份责任田中的杂草,多施些
有机的肥料,把这份责任田中庄稼种好,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