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论压力》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篇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
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议论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议论文,完成下面题目。
为“《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捏一把汗①50年前,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风靡数十年。
50年后,该丛书在隆重庆祝其50岁生日时,也将迎来第六次改版。
有专家称,这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
对于作为国内首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曾让几代人受益。
对于它的再版,社会公众应乐观其成,并给予足够的鼓励。
但也有一种担心在坊间弥漫:《十万个为什么》再版,能否再续原先的“传奇”?②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
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我能穿越回过去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③但也应看到,正因时代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与兴趣也发生了变化——从前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十有八九会说要做科学家,但今天再去问,多数会说“我长大要当老板”。
整个社会氛围变了,科普市场已显疲软之态,书店里的科普读物销售不理想可兹佐证。
如今发行第六版,究竟是能创造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陷入落寞,恐怕不难预料。
1④正因时代变了,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可谓多多。
有专家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年之所以辉煌,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缘于那些年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和形式呆板,也缘于经济短缺和一定程度的“书荒”。
而如今,已不是靠一本热门科普书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再加之科学内容早已铺天盖地,让人们的科普神经不再敏感。
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⑤也因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盈利难、作者队伍浮躁而青黄不接、专职写手不能糊口等现实情况下,自然难出精品或经典。
一、季羡林篇:(一)个人成就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三)人物评价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
”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1 、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及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合计3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妖娆.(ráo)折.腰(shé)可汗.(hán) 娉.婷(pīnɡ)B .分.外(fèn) 风骚.(sāo)鲜妍.(yàn) 莽.莽(mǎnɡ)C .稍逊.(xùn) 摇曳.(yè)冠.冕(ɡuān) 枉.然(wǎnɡ)D .红晕.(yùn) 呢喃.(nán)黎.明(lí) 丰润.(yù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邮票折腰天娇喉咙B .妖饶滔滔嘶哑黎明C .凝望鲜研漫游海峡D .坟墓呢喃飘逸忧戚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B .张学良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人物....。
C .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令我刮目相看....。
D .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是一代天骄....,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等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A .②①⑤④③B .⑤②④①③C .②⑤①④③D .③⑤②④①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器成还须久为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
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
“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
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
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
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
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
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
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国的内涵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
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
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
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
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
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⑤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语文学科第Ⅰ卷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娉.婷(pīng)鲜妍.(yán)骈.进(bìng)间不容发.(fā)B.瞥.见(piě)劫掠.(lüè)星宿.(xiù)自吹自擂.(léi)C.报帖.(tiě)恪.守(kè)坍.塌(tān)箪.食壶浆(dān)D.发怔.(zhēng)存恤.(xù)勾.当(gōu)矫.揉造作(jiǎo)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丽的景色,它还______我们回归平静的力量。
它时时提醒人类:纵使我们身处______,依然不要忘记看看那石缝下钻出的小草、树梢上奋力振翅的雏鸟。
它虽然不能直接带领我们______难关,却能启迪智慧,让我们追求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A.赐予困境度过B.赐予困境渡过C.赋予困难度过D.赋予困难渡过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创建文明城市能够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②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津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
④我们要共同维护津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下面句子中空缺处,应填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①理想产生欧洲艺术②一是幻想③幻想产生东方艺术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A.①,②。
③,④;B.①,②;③,④。
C.①。
②。
③,④。
D.①。
②;③。
④;5.下面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一)长春市毕业题奋斗的另一面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
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
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一一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
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
”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司。
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
”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
“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
”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
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备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
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
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
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22.阅读全文,认真想想“奋斗的另一面”指的是什么?(2分)答:23.研读文中的划线句,想想教授说这句话起什么作用?(2分)答:24.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工作不能都“先易后难”李树杰①有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换了几任领导,拖拖拉拉十多年也完成不了。
每任领导来了,都强调先易后难。
容易做工作的外围住户拆了,可再往里拆就难了。
这样拖下来,群众意见很大。
②后来,新任领导改变策略,变先易后难为先难后易,专门针对反对意见最大的住户做工作。
讲政策,动真情,极个别的走法律程序。
一个月后,全部做通了工作。
那些一直观望的住户,也马上签了拆迁协议。
③先易后难,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从容易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积累经验,摸清事物内在规律,在攻克难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先易后难也容易前半程热情高涨,而后半程动力逐步减少,阻力日益增大,形成久拖不决的局面。
许多事情半途而废,贻误难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原因大多在此。
史载,北宋在北伐北汉时遇到挫折,制定了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
可是等到统一南方之后再回过头北伐,北汉身后已站着一个强大的契丹。
错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导致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
④很多时候,先难后易则事易,先易后难则事难。
20世纪50年代,山东厉家寨被毛泽东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合作社长厉月举搞小麦丰产试验,偏要先啃硬骨头。
他用自己的一块好地换来一块孬地。
村民说“这块地要是能丰产,厉家寨就没有不收粮食的地了”。
可是经过补苗、浇水、施肥、捉虫,这块地里的麦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先难后易,让厉家寨5 000多亩土地得到了彻底整治,实现了粮食的连年丰收,在当时创造了一个奇迹。
⑤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抓落实总是先易后难,柿子光拣软的捏,把难事放在后面。
这实际也是畏难逃避和缺乏担当的表现。
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且大事难事越来越多;改革进入深水区,其攻坚难度也越来越大。
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难事,需要事不避难、迎难而上,需要多一些能打“硬仗”、能干“硬事”的干部。
论压力(10分)
季羡林
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
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
应。”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
办不到的。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
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
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
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
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
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
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
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
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
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
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
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
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
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
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
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⑤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
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
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
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2. 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的“压力是好事”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等,人们感觉到了压力,然后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防范措施,这是好事。
B.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而没有这些压力,社会将会
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这些压力也是好事。
C.作者自己“已至望九之年”, 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还是形成颇大的压
力,而这压力往往能使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所以也是好事。
D.资本家钱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也是很大压力,于是分散投资降低风
险,千方百计赚钱,增加资产,这也是好事。
1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定义在自然科学上可能是确切的,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B.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看似没有压力,实际
上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C.文中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了没有压力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观点。
D.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的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不可杞人忧天。
14.平常我们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你是如何排除压力的?(4分)
答案:
12 3 D
13 3 C
14 4 示例:生活处处都有压力,作为学生每一次考试都有压力,每一
次成绩公布都有压力,考试之前,不要嘀咕,踏踏实实准备;考试之后公布的成绩,已经是
事实,不必太过在意,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就豁然面对。这样就能减轻压力。(要结合
自己的生活实际(2分),要结合作者提出的任一方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