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6.99 MB
- 文档页数:49
3.3 元素(知识解读)(解析版)•知识点1 元素的概念•知识点2 元素的符号•知识点3 元素的分类及在地壳中的分布•知识点4 元素周期表•作业 巩固训练1、元素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3、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如C-12、C-13、C-14原子同属于碳元素)4、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
(如钠原子Na 、钠离子Na +属于同种元素)5、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辨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吗?错误,如水分子H 2O 和氖原子Ne 都具有10个质子,但不是同种元素。
同种元素要求质子数相同,且均是原子。
【典例1-1】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 .质子数不同B .中子数不同C .电子数不同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答案】A【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典例1-2】建构微观模型是学习化学的一种科学思维,观察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可知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小的是。
【答案】甲和乙丙甲【详解】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则甲和乙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
因为图中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数为2就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甲、乙核外是1个电子,不是稳定结构,丙核外是2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质量最小的是甲。
【变式1-1】202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
碳-14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原子。
下列有关碳-14原子说法正确的是A.不属于碳元素B.质量比碳-12原子大C.核外电子数是14D.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相同【答案】B【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碳-14的质子数为6,也属于碳元素,不符合题意;B、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呈正比,故碳-14原子的质量比碳-12原子大,符合题意;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不符合题意;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故碳-12的中子数≈12-6=6,碳-14的中子数为8,故碳-14原子的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