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祝福》配套练习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故国不接纳他,当商鞅被复仇的人逼得走投无路的的时候,只好带着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作无望的困兽之斗。
B.众多文艺界人士全新打造的最新造型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真可谓沸反盈天、争奇斗艳。
C.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种地,搞养殖,很快把自己家的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因此他被乡亲们“请”了回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D.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专业和智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
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
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非常尊重个体的尊严,他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的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③他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⑤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A.④①③⑤②B.⑤②①③④C.④⑤②①③D.⑤②③①④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朝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课文祝福阅读后的困惑篇1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
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
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
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
《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
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
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
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
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
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
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
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
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
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1、课文开头关于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特点?有何作用?理解: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具体形象,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有什么含义?理解: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3.怎样理解祥林嫂被迫改嫁时闹得出格?理解:祥林嫂的闹,是她的自发本能的反抗,维持现状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受封建的节烈观毒害很深,她的闹不是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是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
4.你怎样认识祥林嫂死前的疑问?理解:祥林嫂的三个问题的核心是,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困扰在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本能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想说明什么?这句话本身含有褒贬的意思吗?(南旭晨)封建迷信的行为在年底时最能体现、集中。
如祝福时的种种礼仪、行为等,在过年这种大日子里气氛尤为浓厚。
“旧历的年底”是本文祝福的典型的社会环境。
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背后含一个意思就是新历的年底不像年底。
新历即公历,指辛亥革命推翻清帝之后建立民国采用的新历。
在当时,新历是新思想、变革的象征。
小说中的我以为,民国了,那应当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乃至民风等,一切都应该和过去不同。
然而当”我回到“故乡,一切都未改变,一切都是陈旧的。
风俗是陈旧的,四叔的书房是陈旧没落的,不仅陈旧没落,还透着一股腐朽的味道。
所以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告诉读者辛亥革命后的鲁镇未有任何变化。
人们依旧麻木、冷漠,观念落后,保守。
2.爆竹为什么是钝响?(庞若竹)爆竹本是脆响,但由于空气中笼罩了某种浓重的气氛,只能发出闷响。
在祝福时所有人都在欢庆新年,只有祥林嫂孤身一人漂泊,祝福的氛围对她来说沉重、压抑、令她不想面对;渲染后文祥林嫂在孤独中死去的悲伤气氛;我回到鲁镇,发现鲁镇的一切旧事物并没有更新改代,封建还是封建,民众的思想毫无进步。
呆在这里对我来说是一种压抑的氛围,所以会听到钝响。
(沉闷的压抑的气氛)3.为何四叔要说“我”“胖了”?而且还打了引号?(张鹏)后来四叔便大骂新党……虽然不是骂我,但也给我一种难堪、如芒在背的感觉。
四叔不问问我的学业或是成就,反而说我胖了。
这虽然是句寒暄,背后包含了很多老一辈守旧分子和“我”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直接的隔阂和对立。
4.文章第三自然段,为什么如此细致的描述“祝福”的习俗,和四叔书房的陈设,与文章的主题有关吗?(南旭晨)有,都有批判封建制度和习俗的意思。
有关系。
文章以祝福为线索,故开始便描绘祝福的盛景。
祝福过程中女人和男人待遇的不同形成的对比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以及封建礼教的坚固,与讽刺封建制度的主题相合。
《祝福》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希翼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祝福。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目标,确保学生知道他们将学到什么。
这样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2 分解学习目标有时候,学习目标可能过于庞大,难以一次性完成。
因此,我们应该将学习目标分解成更小的部份,逐步引导学生完成。
这样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3 设定可衡量的目标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应该设定可衡量的目标。
这样可以匡助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辅导和指导。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结合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引入实际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3 引导学生主动思量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量。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3.1 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预度。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图象、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线课程平台等资源,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料和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 利用实践机会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实践机会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文《祝福》问题探究
课文《祝福》问题探究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
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
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
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
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祝福》中的几个问题⊙“我”在鲁镇的活动情况(《“我”的日记》)一是让学生能细致地阅读原文;一是可以借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一是可以由此揭示出“我”的线索作用。
二十三多云傍晚回到鲁镇,到处是过年景象。
鲁镇没有什么变化。
与四叔交谈,很不投机,不久,只我一人剩在书房里。
二十四多云早上起得很迟。
下午看了几个朋友,大都没有什么变化。
鲁镇到处都忙着准备祝福。
在镇东河边遇见祥林嫂,她的变化极大,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也没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心里很是不安。
二十五雪早上仍然起得很迟。
照旧去看朋友。
下午下起了雪,我在书房,心中莫名的不安起来。
决定明日离开鲁镇。
傍晚,得到了祥林嫂的死讯,我很震惊。
晚饭时,我向四叔辞行,他也不很留。
晚上,我的心绪很乱。
二十六雪(晴)昨夜一夜未眠,一直都在想祥林嫂的事,直到五更天祝福的爆竹把我从回忆中惊回。
天亮后,我离开了鲁镇。
(“我”在鲁镇的活动情况大致如此。
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学生是有能力把它很好地完成的。
内容的详略可以自由安排,语言风格尽可能靠近原作。
其中“我”最后一天的活动,可以自由想象虚构,如设想“我”到福兴楼吃鱼翅的情形等,只要合理符合课文介绍的相关情节、情况就行。
)⊙祥林嫂的年龄计算许多学生觉得故事没有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十多年),可以此澄清,并借此提出疑问:是什么使得一个年纪并不很大而且原来很健康的人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以至走向死亡?由此可引向课文的分析或导向主题的总结。
⊙祥林嫂的死因及推测理由A、冻死:严寒的冬天,大雪的前夜。
B、饿死:“破碗,空的”暗示了祥林嫂的处境,得不到同情,讨不到食物。
C、病死:头发全白,面孔瘦削,黄中带黑,说明身体极差。
D、自杀:关注灵魂的有无;了无生趣;四叔生气。
E、几种情况兼而有之:可能性最大。
⊙几个数字祥林嫂的工钱:500文福兴楼的炖鱼翅:1元(1000文)[祥林嫂两个月的工资]土地庙的门槛:12元(12千文)[祥林嫂两年的工资]卫家山农民(祥林弟)娶亲:50千贺家墺农民(贺老六)娶亲:80千祥林嫂身价:80千⊙几个细节☆祥林嫂的姓名?——无姓无名,是没有地位的标志。
一篇《祝福》训练小说问答题(教师版)【人物分析类】1、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1)外貌是一个人遭遇命运和心理的外在表现。
三次描写同中有异,在对比中揭示了人物遭遇命运和心理的变化。
(2)三次描写都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3)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点2分)2、小说在刻画祥林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1)勤劳。
手脚壮大,在鲁四老爷家做工非常认真、踏实。
(2)温顺、善良、质朴。
低眉顺眼的。
(3)随遇而安,不挑剔,易满足。
“实物不论”、“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4)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毒害。
她不愿改嫁给贺老六,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
她去捐门槛赎罪。
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3、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6分)参考答案:(1)柳妈是一个底层受压迫的小人物,但她又是一个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把祥林嫂出格抗婚撞出伤疤的事到处宣讲,对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柳妈又是深受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而不自知的人。
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3)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每点2分)【标题、情节、语句理解类】4、小说以“祝福”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祝福》二问鲁迅的《祝福》常读常新,常教常新,每读必问,每教必问,今提出“二问”,略作探讨。
一问服饰何以完全相同?——“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时她二十六七岁。
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这时她三十或三十一岁。
时隔四年多的时间,祥林嫂怎么还穿着同样的衣服?一件衣服居然穿了四年?可能吗?小说这样描写到底有什么用意?试问,祥林嫂四年来就没有缝制一件新衣服吗?按理说,祥林嫂应该有新衣服的。
婆家再吝啬,把她再嫁给贺老六时,贺家在贫苦。
迎娶祥林嫂时都不可能不给她做身新衣服。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还穿着这身衣服?试问,一件衣服穿了四年丝毫没变,这符合生活的真实吗?至少也该有微小的变化,比如乌裙有些发白,蓝夹袄有了几块补丁,月白背心明显褪了色,等等,这样岂不更真实?但是细细品味,这样的描写不仅十分普通,谈不上创新,而且其表现人物的深度也极其有限。
鲁迅创作力避俗套,善于在看似矛盾的描写中增加作品的思想深度。
写不变看似不合事理,却给人以新奇的意味和丰富的意蕴。
从内容上看,不变的服饰,突出了祥林嫂的清贫和节俭。
在过去的农村,一件衣服常常是姐姐穿完给妹妹,缝缝补补接着穿。
祥林嫂几年来没有给自己添置过新衣服,一件衣服穿了三四年,这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的。
不仅如此,在过去,人们总是有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出门做客时才穿。
同样,祥林嫂的这件衣服应该是她的“出门服”,平常在家做活计时是舍不得穿的。
她的这件衣服也许从离开鲁家后压根就没上过身。
四年之后,祥林嫂再次出现在鲁镇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并没有多大变化的当年的祥林嫂。
她一出现,读者一眼就能辨认出来,鲁镇的人也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因为她穿的还是当年的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外貌上看,这次的变化不过是“两颊消失了血色,眼角带些泪痕,眼光没有精神”而已。
四年前的彼祥林嫂就是此祥林嫂,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突出祥林嫂的变化之微。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我相信这样的观点,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标尺。
在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往往能够获得人们比较普遍的尊重。
而在这个社会弥漫着的意识形态中,如果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污辱、鄙夷,把女性作为侮辱、践踏、损害的主要对象,始终把女性视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的弱者,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样的社会恐怕还难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列。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发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以关注妇女命运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而一个以介入社会为责任,关注现实为天职的作家,也往往会以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为重要的环节,切入社会的本质。
曹雪芹如此,鲁迅也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祝福》是一篇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作品。
在以往的评论中,我们对祥林嫂的形象并不缺乏应有的重视,但是,要么忽视了这个作品的独特意味,用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作抽象的分析,要么不顾历史的真实,把她当作争取妇女解放的样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所谓文学批评,常常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一般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学术的品格,也谈不上有多少学术的价值。
如果要真正展开文学批评,我们必须首先回到对小说文本本身的阅读理解上来。
笔者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讲授过《祝福》,但是每一次的认识都并不相同。
我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材料,并且尽可能地揉入了我自己的思考,终于形成了我的一些比较定型的观点,其中特别是关于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我和现在流行的观点之间有着较大的分歧,不揣浅陋,写下来,以求正于方家。
一、关于“妇者,服也” “妇者,服也。
”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个臭名昭着的论点。
在我们民族漫长的中世纪中,这样的论点确实弥漫在整个社会的空气中,成为压迫和侮辱妇女最为现成的理论根据之一,甚至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了不少女性的潜意识之中。
在研究《祝福》的文章中,王得后先生是比较强调这一点的,他认为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中,就主要是她自己受了这种封建意识的毒害,成为自觉不自觉的殉教(封建礼教)者。
我当然不能说祥林嫂的意识中就没有接受“妇者,服也”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张或强调这个意识对她的支配作用。
事实上,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在“服也”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发现,死了祥林以后,她没有像其他“服”的妇女那样在家“守节”守寡,而是“逃”出来到鲁镇帮佣,这就说明她不服;被逼嫁时的反抗,闹得那样“出格”,评论者认为她是自觉服从“一女不嫁二夫”的礼教规定,但是,真的想死,难道有谁防得住吗?这个问题,我在下面还要细说,暂且不提;第二次丧夫失子,她服了吗,许多人把她当作一个“脏女人”,鲁家的祭祀不让她插手,她服了吗?捐门槛“赎罪”,固然可笑又可怜,但是,这却是她不服命运安排的“祥林嫂式”的抗争啊!就是临死之前,她询问“灵魂到底有没有”时,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她内心深处不服的呼喊。
虽然,作为抗争,她的敌人不是那样明确,她的力量不是那样强大,她的方法不是那样有效,而且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打击,她的抗争之火也逐渐地微弱和乏力,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她的这种努力,她决不是一个“服”的典型,她的心灵不是怎样麻木的。
二、关于“白胖” 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歧,对于文本的解读结论不一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比如当她初到鲁镇帮佣的时候,虽然活干得多而重,但是她“嘴角边反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于是评论者就得出结论,这不是麻木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评论者是怎样分析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笑容的。
大概不至于也说成是麻木不仁吧。
与之相比,祥林嫂的笑容和白胖似乎的确有些刺眼。
一个那么容易满足的女子,简直是毫无心肝。
其实,我们是
不应该这样粗疏的。
如果我们细心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就在祥林嫂到鲁家打工的短短几个月中,她已经积攒起了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没有花”,她存这笔钱的目的是什么?在她的笑影中,她的白胖中,难道不是含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吗?我们不能把祥林嫂想得太简单了,这可是个很有心计的女子,她虽然话不多,但却是那样的有主见,有担当,敢想敢做,只要有一点可能,她都会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这是一个生命力多么顽强的女子!一个社会吞没一个纯粹的弱女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顽强如祥林嫂这样的女子也可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那么,这个社会的黑暗才真的令人毛骨悚然了。
三、关于“抗婚” 也许你会说,在祥林嫂的未来憧憬中,大概也包含着重新组织家庭的内容吧。
我想也是的。
那么,为什么在再嫁的时候,却闹得这样的“出格”呢?在周作人的有关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江南的农村,寡妇再嫁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罪孽深重的,尤其是当这个寡妇还没有孩子的情况下,社会舆论也不是十分不齿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理解和同情。
在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话也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
“回头人出嫁,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
”这句话中所隐含的信息,已经相当清楚了。
那么,为什么祥林嫂反而做得这样的决绝呢?一头撞在香案上,撞出一个洞,血流不止,这可不像装佯吧!难道真的像卫老婆子的奉承话那样,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就特别地受到了礼教的熏染了吗?我想,事情是明摆着的。
虽然祥林嫂闹得很出格,但最后毕竟还是嫁了。
这至少可以证明,再嫁对于祥林嫂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结果。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这次再嫁过程中,依然没有祥林嫂自己的一点个人意志在内,她是被当作一样商品,卖到深山野坳里去的,这是被婆家逼嫁。
一个“卖”字,一个“逼”字,都是祥林嫂这样的女子无法忍受的。
她在抗争,实际上也是抗争“逼”“卖”的形式而不是“嫁”的内容。
也许是为了补圆祥林嫂抗婚又再婚的情节“破绽”,越剧《祥林嫂》中有一段相当精彩的唱腔。
把最后祥林嫂的“妥协”解释为对贺老六的同情。
我很欣赏这一段唱腔,但是却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改编。
我们还是把祥林嫂看得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