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你怎么看待艺术?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艺术。
懂艺术的人能够看懂艺术,但是毕竟真正懂艺术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说艺术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他们对于艺术的看法都是我认可的,那如何解释他们的观点呢?
回答一:艺术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东西,就拿一幅画来说,同样的一个场景几个不同的人表达出来就是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不一样看到的内容肯定有差别,然而艺术更多的是侵入个人的情感表达,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表达出来的画面和艺术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艺术往往比你所直观看到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同一艺术品有人喜欢有人看着没感觉,这也说明欣赏者的认识也是来源生活的认识的深浅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真正的艺术肯定来源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回答二:艺术源于生活我个人是认可的。
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或是基于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就算是画家画那种十分富有想象力的画,画里面的主体也还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是认可的。
艺术高于生活,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艺术与生活他们两个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没有地位之分,可能我这样会比较俗气吧。
我也是个搞艺术的,但我始终认为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无地位高低之分。
艺术就是这样的,不论多么美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家的演绎,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爱好并学习艺术的人,你们需要感受生活中美,并且将它们进行演绎。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思第一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
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
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
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
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
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一生以画马闻名,他画的马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同时他的画作中马富有立体实感,他笔下的马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宝库里极其辉煌的一笔。
由此可见徐悲鸿的笔下的马也是来源于生活。
我教学的特点是随机成分大。
教学设计是一个大体的环节,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师生的配合情况,在各班涉及到问题就有可能不同,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不同。
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随时调节课堂状态。
本节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积极配合,有什么提出什么,课上起来很轻松,很愉悦。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艺术与生活,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
艺术,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需要艺术,又离不开艺术。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一些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是如何源自于生活的。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曾经说过,“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艺术的素材。
”艺术家们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让人惊艳的作品。
比如,茶余饭后的一幅乡村风景画,市井生活中的一首民谣歌曲,甚至是一部描绘家庭琐事的电影,都是源自于生活的点滴。
因此,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是对生活的诠释。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生活是如何需要艺术的。
生活中有太多的琐碎和压力,而艺术则给了我们一种解脱和放松的方式。
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阅读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艺术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因此,可以说,生活需要艺术来调剂,来滋养心灵。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艺术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反映,更是对生活的超越和升华。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们超越了日常琐碎,表达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毕加索的绘画作品、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超越。
因此,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升华,是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会被琐事所困扰,忘记了艺术的存在。
然而,正是艺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关注一下身边的艺术,多欣赏一下生活中的美好,让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让生活因艺术而更加精彩!谢谢大家!。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与生活,它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但是,近年来,一些美术作品内容空乏,流于形式化、概念化;美术家颠倒美术创作规律,认为美术创作是机械地反映自然界的事物或者是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
鉴于此,有必要再认识美术创作的规律,从而使当代美术青年在当今浮华的年代更好地把握这种规律,促使美术向更好的趋势发展。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谈美术离不开美术作品,而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和艺术家的创造、美术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创造美的作品的源泉。
而现实生活中的美可分很多,但主要是社会美和自然美,自然美在于自然物的本身的美,而社会美在于社会事物本身的美,人的美貌在于具有美貌的人的本身,人的美德在于人的善。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美,都是自然存在的,但艺术美是人为的,具有它的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
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利用它来改造现实,创造第二现实,如:“填海、植树、改造沙漠、开山等”。
同样,人也可以认识美的规律,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美的事物、美的人、物,但它们的美并不集中很分散,而这种美一经艺术家的改造,就使得这些事物的美得到集中体现。
当人们在生存的基本态度上开始检讨自我中心,检讨理性、检讨整个文化形态的缺陷时,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中心性质当然就很难被容忍了。
到后现代阶段,艺术的精神气质变了,艺术开始一百八十度地转向接受社会、关心生活、深入生活、缩短艺术和现实的距离。
总之,艺术家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体验,作品内容才不会空乏、概念化,才有吸引力、震撼力与生命力,才能产生杰出的艺术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杂烩,而艺术呢,就像是厨师从这个大杂烩里精心挑选食材,然后烹饪出一道道令人惊艳的菜肴。
这就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咱先说这源于生活吧。
你看那些画家,他们画的风景、人物或者动物,不都是生活里能看到的东西吗?我就认识一个老画家,住在胡同里,天天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
你猜他干嘛呢?他呀,就观察来往的人群:有大爷大妈提着菜篮子唠家常的,有小孩儿撒丫子疯跑的,还有小情侣牵着手嘻嘻哈哈走过的。
他就把这些场景画进画里,那画啊,就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要是没有这些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他估计只能对着白纸发呆喽。
还有那些编剧写电视剧本,也是从生活里找灵感。
就像现在很多家庭伦理剧,什么婆媳关系不和啦,夫妻之间因为钱吵架啦,都是生活里可能发生的事儿。
编剧们就是把这些家长里短给搜集起来,然后加工加工,再加上点儿戏剧冲突,就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追的剧。
但艺术不能光跟生活一模一样,那就太无趣了,这时候就得高于生活。
比如说拍电影,要是完全按照生活的节奏,那得把观众都给看睡着了。
电影里可以用各种特效、剪辑手法,让普通的情节变得惊险刺激或者浪漫至极。
就像科幻电影,像《星际穿越》,它涉及到的那些天文知识我都听着晕乎,但导演把它跟亲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不仅感受到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更被那种浓浓父女情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再看那些经典小说,像《红楼梦》,它虽然描述的是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可曹雪芹先生那文笔,就像是拿着放大镜一样,把那些贵公子小姐们的生活细节、情感纠葛放大、雕琢,再加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的批判,让这本小说成了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每次读都能有不同的感悟。
所以啊,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为艺术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
但是艺术又像个魔术师,把生活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变得神奇、变得充满魅力,这就是它高于生活的地方。
我们在享受艺术的时候呢,往往也能在那些精美的作品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也是艺术很有趣的地方啦。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灵感之源,而艺术又赋予生活更多
的色彩和意义。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琐事、情感、美好、痛苦等转化为作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素材。
一朵盛开的花、一杯香浓的咖啡、
一段深情的对话,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这些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艺术也是对生活的反思和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和思考,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生活中的困惑和痛苦也是艺术的灵感之源。
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面对生
活中的挑战和磨难时创作的。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痛苦和迷茫,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找到共鸣和安慰。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更是为了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启发。
贾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解读不低于100字篇1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例子: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
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
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举个例子,文学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更强烈,更震撼,等等。
篇2二者是相关的,缺一不可的。
对于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来引导;而艺术高于生活这一层,有些学生就表现出一脸茫然,也就成为本课的难点。
本课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而设定。
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缺一不可。
课中通过齐白石的《虾》与现实生活中的虾形成对比,导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又分析了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与照片相对比,总结出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学生练习分析作品是如何源于生活又如何高于生活的,学生从中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只是对于表现艺术,还有不可接受的感觉,抽象的形象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象”与“不象”仍然是他们衡量作品优秀与否的尺度。
看样子,要想使学生接受抽象艺术的美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在今后的欣赏活动中,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加强对表现艺术的认可吧!。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提升生活的质量。
同时,艺术也可以扮演着反思和启发的角色,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经验的重要一部分。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源于生活”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来创作作品。
通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启发思考,并为文化和人类经验做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与生活的互动使得艺术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领域。
(一)观察和感受:艺术家是敏感的观察者和感知者。
他们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微小的细节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都可能成为他们作品的灵感之源。
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景象和事件都可以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二)情感和经历:艺术常常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情感载体。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观众能够共情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反映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和讨论。
(四)探索自我和身份: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力。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身份探索等融入作品中,以表达自我和传达独特的视角。
(五)自然界的美: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动植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自然的美丽和复杂性常常在绘画、摄影和雕塑等领域中得以表现。
(六)日常物品的赋予:艺术家常常通过将日常物品和材料重新赋予意义,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这种做法被称为"现成物"艺术,它将普通物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生活的重新思考。
浅谈艺术与生活摘要:艺术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命题。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总体上概括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无论是从艺术的起源,抑或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或是艺术作品的题材都能看到生活的痕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论证了此命题。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一、艺术源于生活首先,艺术的本质在于服务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即可窥见一斑。
艺术起源有诸多说法,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
艺术的起源是由多元化的方面所影响的。
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
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
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
这时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阶层的分化,艺术逐渐产生了分离,出现了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宫廷艺术。
士的崛起,文人艺术应运而生。
艺术便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
民间艺术却始终保持艺术的本质功能。
智力革命之后,人类逐渐意识到自我和时空。
同时萌生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畏惧。
远古人在同化于主体与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积极的解决方式——创作鬼神观念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类在相信神秘力量的同时创造了诸多模仿宇宙空间秩序的鬼神的艺术形象以及一系列的祭祀礼仪活动。
于是,艺术在劳动中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 1 —其次,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艺术同样源于生活。
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
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弗洛伊德学会所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流派。
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进行创作,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原型。
即使是中国传统的鬼神形象也不例外。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的认识。
当观众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一些视觉因素与精神内质也许会引发他某种心理感应,勾起某些个体生存经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对这件作品的喜好或共鸣在这里,艺术使人与人的不同的经验积累在视觉传达中得以沟通,并产生精神交流的奇迹和社会价值。
艺术创作者与欣赏其作品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能会产生相对的共鸣。
前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糅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而后者只有拥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其作品中的微妙。
当然某些为了迎合大多数观赏者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许不应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件商品或其它什么东西。
然而,任何时期的艺术都不可能是真空的艺术它必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的艺术。
所以作为艺术家在认真思考、真诚创作的同时是否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与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被这样的理论纠缠和迷惑:“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无庸置疑,可它一定要高于生活吗,真的只有艺术所创造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刺激性更值得信任吗,于是我说:生活应是第一位的,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
我的意思是说,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而且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
艺术不应该构成对生活的警示或抵抗,而它最多只是对生活的注释或误读。
艺术不应自以为是。
因为生活是在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并且转瞬即逝,它无法被复制被还原,它只归于我们内心,归于我们的经验。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流行音乐来说吧,很多歌都是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很多涉及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比如《好期盼》就很真的写出了这一代男人的现状况,同时之前很火的《蜗居》、《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都是根据现实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例如《裸婚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1.房价高. 2.物价高. 3.药价高. 4.工资低5.生育难.等等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票房也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给人们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
艺术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的,我还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进步,平凡的生活经过艺术的洗礼之后,就一一种容易让人接受和感动的形式出现了。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否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高”并非是姿态上的高,而是一种沉淀上的高度。
当然,如果艺术彻底的还原于生活,那么艺术也就消解了它自身的意义,并且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既然称其为“艺术”,那么它就必然要充溢着艺
术的气息。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在对我们的经验还原时,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应该去表达什么。
所谓的艺术观念或创作技巧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应该是建立在对生活和艺术两者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理解是双重的,同时又是相通的。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与创作方式不同,但只要持有相同的态度,就会彼此真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