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丰台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4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卷答案(二)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6一、(共24分)(一)(共14分。
每小题2分)1.B 2.C 3.A 4.C 5.C 6.B 7.D(二)(共10分)8.(1)蒙络摇缀(1分。
有错不得分)(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9.①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再衰三竭)②左传③曹刿(3分。
每空1分)二、(共10分)10.(1)的(2)围,绕(2分。
每空1分)11.(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分。
关键词“威”“以”“兵革”“利”错一处扣1分)(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2分。
每句1分,关键词“寡”“至”“亲戚”“畔”错一处扣1分)12.①城郭小(势力弱)②攻势强大(占优势、得天时)③委而去之④得道(4分。
前两空意思对即可。
)三、(共36分)(一)(共16分)13.(1)和我们玩藏猫捉贼(3)关心流浪儿童(4)和小和尚友好相处(6)给我们“演戏”(4分。
每空1分)14.本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孩子、富有童心、热心帮助孩子的人,这两副挽联反映的正是“父亲”的这些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引发了作者的共鸣,所以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5分。
“父亲”形象特点2分,结合挽联和作者认识2分,语言1分)15.答案示例一:第②段作者描述了父亲喜欢孩子的特点。
“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
”作者用“故意”“冷不防”“捉住”等词语,生动地写出父亲和孩子们游戏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喜爱和充满童心的性格特点。
用孩子们“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2014年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带答案)2014年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编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阅读下面文字,请将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写在方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4分)青春年华,最值得珍惜。
这无价的光阴要用来做最有意义的事,万万不能等到diāo líng之时,再独自感伤,追悔莫及!青春,需要守望,需要zhàn fàng,更需要圆满人生价值!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A.“扫黄打非”办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扫黄打非•秋风2014”行动今日启动。
B.不少网友心存疑惑:失踪的马航MH370航班调查和搜寻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C.2014年博鳌论坛围绕《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主题展开讨论。
D.为了扩展旅游宽度,兴化将打造“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看芦花、冬泡温泉”的旅游全景图,把4月的千岛菜花节向四季延伸。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A.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使无数篮球迷无须紧盯屏幕也能欣赏到NBA比赛。
B.距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初三学子当务之急的事就是回归课本,抓好基础。
C. Windowsxp正式宣告隐退,将冲击我国约2亿用户,危及他们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D.党员干部只有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 分,①一④ 每题1 分,⑤一⑥ 每题2 分)①知而好问,▲ 。
丰台区201 4年初三统一练习(二)初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基础·运用(共24分)(一)选择题(共14分)1.D2.B3.A4.C5.C6.A7.B(二)填空题(共10分)8.古诗文默写(7分)(1)山岳潜形樯倾楫摧(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评分说明:共7分,每空1分,错、漏、增字该小题均不得分。
)9.名著阅读(3分)①图3②长妈妈送我《山海经》③朝花夕拾④藤野先生(评分说明:共3分,①②空1分,③④空各一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10.(共2分)(1)凭借、依靠(2)本来(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11.(共4分)(1)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走,使尉恼怒。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12.(共4分)①敬受命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③发展壮大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共15分)13.(4分)(4分)答案要点:①三岁时初到塞北感到陌生恐怖。
②十年后重返塞北时酸楚失落。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14.(4分)答案要点:作者始终认为塞北是自己的故乡,他在北京没有归属感,所以他不愿承认是北京人;作者不具备北京口音,不被外人认可北京人的身份,所以他不能承认是北京人。
(评分说明:“不愿”和“不能”分析各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15.(7分)答案示例:作者三岁到塞北时认定江南是自己的故乡,作者十八岁离开塞北时认定塞北是自己的灵魂家园,作者十年后身居北京,感觉自己和塞北渐行渐远,而自己也并不认同北京人的身份。
三地辗转,让作者认识到:飘泊之人注定是个过客,再也无法走进梦里的故乡。
表明了作者追寻故乡而不得时的茫然、失落和酸楚。
(评分说明:结合文章内容2分,分析4分,语言表达,1分)(二)(共13分)16.(3分)答案要点:先说明灯谜名称的由来,再说明灯谜结构分三个部分,最后说明灯谜的属性和制作要求。
---丰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漫步B. 拂晓C. 暂住D. 拔苗助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C. 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我们必须每天坚持学习。
D. 他因为生病而请假,所以没有参加这次考试。
3. 下列成语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一举两得C. 一举一动D. 一举一动4.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D. 春风送暖入屠苏,酒酣胸胆尚开张。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描述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英勇事迹。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豪杰。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斑驳的光影像是在跳跃。
小明坐在书桌前,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知道,这个暑假是他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了。
“小明,你准备好了吗?”妈妈走进房间,关切地问道。
“嗯,妈妈,我已经准备好了。
”小明回答道。
“那好吧,我相信你。
”妈妈微笑着离开了房间。
小明深吸一口气,开始认真地做题。
他想起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公园,告诉他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时候,他不懂什么是“对社会有用”,但现在,他明白了。
考试结束后,小明走出考场,阳光依旧明媚。
他回头望了望那栋教学楼,心中充满了感慨。
乙(阅读甲文,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坐在书桌前,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里的“沙沙”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文中提到小明“已经准备好了”,这里的“准备好了”具体指什么?3. 文章结尾,小明回头望了望教学楼,他心中充满了什么?三、作文(50分)题目:成长的足迹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014级校中考语文试题答案A卷答案第Ⅰ卷1-7题(每题3分,共21分):D、C、A、C、B、B、C第Ⅱ卷8.(1)(2分)(水面)亮晶晶的就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2)(2分)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盛装而骑驴的人,也时时有。
9.(1)(2分)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断肠人在天涯③芳草萋萋鹦鹉洲(2)(4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2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也可用第一段“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1.(4分)举例论证。
(1分)列举淮海战役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事例,(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
”这一观点。
(2分)12.(3分)文章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后,第②-⑤段采用道理论证,阐明“国家梦”和“个人梦”之间的关系,论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1分)然后第⑥⑦段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淮海战役上的手推车、安徽凤阳小岗村上的指印的事例(1分),论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
(1分)B卷答案一、诗歌鉴赏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做简要赏析。
(2分)思路:角度(对偶/用词)+效果;参考: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笔,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翻译: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北京市各区201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2014东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0题。
(共8分)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养成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
时下一些人没有敬畏,不知珍惜,究其原因,是不懂孝与俭。
在家教中应该力倡孝与俭,它们是敬惜之心的发端。
②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古人精心制定了一些家规家训,其中,孝与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情况,在家训中,特别强调了“尽孝悌”、“倡勤俭”,教育子女要敬老爱幼,衣勿华美。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导子孙要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崇尚“俭而不吝”。
这些家教,在约束子弟、和睦家族家庭、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今天,我们所说的孝是指善事父母。
首先是物质上赡养父母,其次是顺从,言语和气、态度谦恭、及时回应父母的要求。
孝的最高层次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对父母的敬爱。
④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正确的孝顺观,可以使子女懂得奉养父母,侍候长辈,是本分。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美德,也是一个人爱家爱国的出发点。
子女只有从孝敬父母开始,才能继而爱小家,再进而爱大家、爱国家。
⑤俭朴是人对待物质一种态度和精神,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足百字,思想深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然被奉为圭臬①。
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训俭示康》,指出崇俭戒奢、劳谦终吉。
《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诉我们⑥因此,在家教中倡导俭朴,能够培养人们从小自我克制欲望的能力和精神,使人不滋生贪婪物欲,不贪图享受,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⑦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培养敬老尊长,参加劳动等意识和习惯,从而体会劳动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才能使人具备孝和俭的美德。
【注】①[圭臬]借指准则和法度。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9.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上一句话,阐明《朱子家训》中的话与本段论点之间的联系。
北京市丰台区2007年初三语文统一练习试卷二(二模) 注意:本试卷满分120分。
一. 本题1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胆怯.qiè订.正dīng 滑稽.jī得不偿.失chángB. 忌讳.huì侥.幸jiǎo 镂.空lóu 扣人心弦.xiánC. 脑髓.suǐ修葺.qì脂.肪zhī牵强.附会qiángD. 炫.耀xuàn 积攒.zǎn 机械.xiè载.歌载舞zài2.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 端详密诀各行其是任劳任怨B. 妥贴泄气一愁莫展眼花缭乱C. 踊跃斟酌中流砥砫异想天开D. 震怒遵循精雕细刻首屈一指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B.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 《藤野先生》和《故乡》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D.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4. 根据提示写出意思完整的古诗词句子(课内课外均可)。
(1)写“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你阅读过的文学名著中举出一个文学形象作简要的介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本题7分。
丰台区初三统一练习(二)语文试卷2020.5一、选择题。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订正(dīng)氛围(fēn)强人所难(qiǎng)B.干涸(hé)巢穴(xué)断壁残垣(huán)C.暂时(zàn)恣意(zì)茅塞顿开(sè)D.赈灾(zhèn)惘然(wǎng)锐不可当(dǎng)2.对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临(频,濒)判断:“濒”有“接近”的意思,而“频”有“屡次”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频”。
B.完归赵(壁,璧)判断:“壁”有“墙”的意思,而“璧”是“美玉的通称”,所以横线处应填“璧”。
C. 诀(密,秘)判断:“密”有“关系近”的意思,而“秘”有“不公开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密”。
D.明秋毫(查,察)判断:“查”有“检查”的意思,而“察”有“仔细看”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查”。
3.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今年入春以来,国内各大景区竞相“抬门槛”,5A级景区门票集体跨入百元时代。
门票价格过高,抑制了百姓消费,打压了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要发挥景区的综合效益,单靠涨价恐怕是不行的。
A.不仅而且因此B.既又但是C.不仅而且但是D.既又因此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他担任校刊主编的时候,对所有稿件,都要仔细审核校对。
B.世间万物永远在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C.能否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D.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执着。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回到古镇,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虽然我们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又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上)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上)01东城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粗犷(kuàng)耳濡目染(rú)B.脂肪(zhī)颠簸(bǒ)随声附和(hé)C. 自诩(yǔ)涨红(zhǎng)杳无消息(yǎo)D. 修葺(qì)参差(cēn)迥然不同(jiǒ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恻隐敞亮各行其是B.犀利琐屑既往不咎C.隔阂急躁谈笑风声D.映衬蒙蔽一筹莫展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A.期盼不期而遇B.云霄气冲霄汉C.鉴赏前车之鉴D.负载载歌载舞4.初三(1)班准备出一期黑板报参加学校优秀黑板报的评选。
宣传委员征集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积极响应。
有的同学在内容设计方面提出了十分巧妙的想法,有的同学在版式编排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构思。
根据这些建议,班委会出了黑板报,效果出色。
同学们请你为这期黑板报的参评说出一句推荐的话。
最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同学们的精雕细刻,没有人不夸这期黑板报是优秀的。
B.同学们别具匠心的设计,使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你说呢?C.在同学们的精雕细刻下,这期黑板报的效果太棒了!D.同学们的设计别具匠心,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
5.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苇塘的秋天到了,苇顶的穗子由绿变黄继而变白,①。
一些带着绒毛的草籽在风中②,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
A.①像一塘白发的老人②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B. 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C. ①像一塘白发的老人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D. 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6.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乡愁打动观众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
丰台区2014年初三统一练习(二)语文 2014.6一、基础·运用(共24分)(一)选择题。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绯红(fēi)惬意(qiè)脊梁(jí)刚正不阿(ē)B.滑稽(jí)细菌(jūn)游弋(yì)茅塞顿开(sè)C.镂空(lòu)着落(zháo)呜咽(yè)中流砥柱(dǐ)D.颈椎(jǐnɡ)狭隘(ài)负载(zài)随声附和(hè)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尊、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尊”有“敬重、推崇”的意思,“遵”有“沿用、依照”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遵”。
B.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为抒发胸中郁闷,利用闲(暇、遐)时光游历山水,并寓情于景,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暇”有“空闲”的意思,“遐”有“长久”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遐”。
C.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不少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有机会完(璧、壁)归赵,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璧”有“美玉”的意思,“壁”有“墙壁”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璧”。
D.看着眼前这块巨大的陨石,科学家们都想弄清这不(速、宿)之客到底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神奇的经历。
“宿”有“住宿、停留”的意思,“速”有“邀请、招致”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速”。
3.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
在中国戏曲史上,京剧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A.虽然但是因此B.因为所以然而C.由于然而并且 D.不仅而且所以4.在学校艺术节作品展示活动中,李明同学的创意粘贴画吸引了很多同学。
他只用树叶做原料,仅仅通过拼接和粘贴,就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同学面前。
同学们纷纷对这件作品表示赞赏。
下面赞赏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甲:这幅作品真正做到了精雕细刻。
B.学生乙:这不能不说是一幅精雕细刻的作品。
C.学生丙:这真的是一幅别具匠心的作品!D.学生丁:这可能不是一幅别具匠心的作品吗?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国画常用的墨有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
油烟墨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
B.人们熟知的古曲“高山流水”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有多种谱本。
流传至今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C.无论人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相聚离散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D.狮舞表演形式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我国就有江西“手摇狮”,“板凳狮”,广东“醒狮”,北京“单狮”,福建“抽狮”,河北“双狮”等几十种独具特色的狮舞形式。
6.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专家认为,为“小胖墩”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家长除要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外,还要有意识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社会也要给孩子创造户外活动的条件,为孩子们参与活动提供便利。
A.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B.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C.孩子要有意识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D.还要具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识7.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①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怎能不忆起那一首首熟悉的童谣?②尘世万物,人间百态,都能凝结成唇边的童谣。
③那一首首童谣像一幅幅清新的图画,散发着乡土气息,体现着童真趣味。
④它们一次次地把我拽回到童年的岁月,让我徜徉其中,享受着天真,品尝着无邪,体味着快乐。
⑤春秋往序,时光荏苒,很多世事被岁月之河冲刷殆尽,而唯有一首首童谣却倔强地响彻在记忆的天穹!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可见一斑。
A.第①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心系童谣,对童谣充满深深的怀念。
B.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谣像儿童一样质朴、纯真。
C.第④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写出了童谣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
D.第⑤句“倔强”一词将童谣人格化,形象写出了童谣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二)填空题(共10分)8.古诗文默写(7分)(1)日星隐耀,;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2)古诗文中的哲理名句往往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告诉我们:旧事物必然将被新事物取代,对生活要充满信心。
苏轼《水调歌头》中“,,”三句启发我们: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应坦然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
(5分)9.名著阅读(3分)上面是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三幅插图,其中图①(填序号)反映的内容是:②(依据图片和文章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③》。
我们还读过这部名著中的《④》一文。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0-13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10.填空(2分)(1)【乙】文中“以激怒其众”一句中的“以”相当于“来”,《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一句中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一句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甲】文中“固国不以山谿之险”一句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乙】文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固”的意思是:。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2.下面是对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简单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第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三空用原文回答,)(4分)陈胜领导的起义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乙】文中徒属对陈胜做出了“①”的承诺,受苦大众也以“②”的行动支持陈胜。
起义的队伍迅速③,起义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而秦朝的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这正如【甲】文所说:“④。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阅读《梦里不知身是客》,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梦里不知身是客①离家十载光景,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回到久别的草原小住,睡在温暖升腾的土炕上,半梦半醒之间,觉得自己仍睡在京城那二十六层的公寓里;回到京城,洗掉一身疲惫,把自己裹在细软柔和的鸭绒被里安睡,晨钟鸣响的一刻,忽然感觉闻到了故乡老屋灶台飘出的微熏的烟气。
②醒来,总是有同一种疑问跃出心海:我身在何处?③想起三岁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从秀水江南到塞北草原投奔父亲。
初到那里,一切陌生得近乎恐怖。
小朋友们拒绝和我玩耍,还成群结队在我身后喊:咱这来了个江南佬,说话就像小鸟叫。
我哭着央求母亲带我回江南。
母亲对我说:这里才是我们的家啊!那时我无论如何都不承认,黄沙漫天的小城,会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我执拗地认为,有山有水有莲蓬的江南才是我的故乡。
④人的思想很难经得住时光的推敲。
在草原萨日朗花一季枯一季荣的时光流转里,十五年的光阴在小城的上空如白驹过隙。
十八岁的我,已是地道的塞北小伙。
塞北的生活习惯、塞北的口音、塞北的性格,甚至连容颜都带有塞北粗犷的印痕。
儿时,曾经让我哭喊着要回归的江南,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片梦中的美景,再也勾不起我浓烈的怀乡情结。
⑤十八岁那年,背负繁复的行囊,踏上南下的火车,到远方参军求学。
在去小城派出所办理户籍变更时,望着户籍管理员在户口本上按下的鲜红的“迁出”印章,心,蓦然惆怅。
但我想,迁出的是我的身体,留下的是我的灵魂。
⑥十年之后,方才明白,迁出的何止是身体?⑦去年“十一”长假,我回草原探亲。
清闲时,一个人在小城新修建的“迎宾大道”上徜徉流连,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楼宇,不禁发出了“今夕何夕”的感慨。
正当我沉浸于小城的繁盛景象之中时,一辆捷达车停在了我身旁。
“朋友,请问去工商局怎么走?”小车司机一声友好的询问,让我顿时语塞。
我迅速地在脑海中寻找曾经存在的工商局的具体位置,可它像遁形一样,无影无踪。
我支支吾吾半天,才告诉人家工商局的大概方位。
司机师傅浅笑着对我说:“你也不是这里人吧?”“我……只是路过。
”这几个令人心旌震颤的字还未说完,一股酸楚的愁绪霎时蔓延心胸。
⑧曾经在异域他乡无数次吟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千里草原闪着金光”的塞外少年,是怎样的把塞北小城珍藏在心里最深最温柔的一角,怎样地在星繁月朗的深夜或是风沙漫卷的黄昏怀想着小城的繁花榭树、毡包和勒勒车。
可是现在,司机师傅一声关于小城的询问,竟让身处故乡的我感觉自己如同身处无垠的沙漠看海市蜃楼,像是拥有,其实身居世外。
小城于我,已渐行渐远,远得我只有站在十年之外,追忆着它昔日的旧景,陌生于它今日的盛颜。
⑨那么,哪里才是我长久的憩栖地呢?是北京吗?⑩北京的房子、北京的工作、北京的户口、在北京生长的爱人,这一切都似乎在告诉我:你就是北京人了。
可我不愿也不能承认。
⑪最近有一次从单位乘公交车回家。
闲来无事,与坐在身边的老者聊天。
后来,他问,小伙子你家是哪里的?我说北京。
那,你不是北京生长的吧?口音不是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