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7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对教育的启示
条件反射原理是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斯金纳提出的一个特定理论,它表明,给
予生物特定的刺激和回馈,可以改变其行为,斯金纳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特别探讨了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斯金纳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反射训练,适当的刺激就可以改变
学生的行为,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技能。
举个例子,假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一个有趣的游戏,给学生适当的红包作为奖励,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参与游戏,学习数学也变得有趣有乐趣,学习效果也就显著提高了。
另一方面,斯金纳指出,行为改变要获得持久的成效,教育者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时间,采取系统的反复训练,以期做到“让学生对刺激物有认识,对该行为有乐趣,乐意去做”。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媒体来形成连贯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唯技术主义,采用大量的重复及使用多种训练技巧,同时要控制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及时平和但有力地纠正,避免惩罚性及单一的训练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看,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原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科学性和原理
性可以为重要的情景、回归分析等方法推动实践,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思想指南。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研究主题,斯金纳在1953年发表了有关它的观点,并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个创始人。
斯金纳是瑞典心理学家,他将简单的条件建立在动物测试室中,看到它们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
他分析了条件和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操作的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个关键概念。
斯金纳的观点是条件和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可操作性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对条件进行适当的条件化,就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行为在适当的环境中被正确地触发,这里的正确是指满足了某种条件,并且出现了行为的变化。
例如,一只小鸡可以被训练来视食物为一种有利的条件反射,它会看到了食物,然后就会马上向它进行反应。
斯金纳还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可操作性的行为,可以经过训练来改变它。
他把条件反射说成是一种可靠的行为,因为它可以在相同的情境中发生,并且会导致一种可预测的行为。
他还认为,条件反射可以改变环境中的行为,因此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不好的行为,并以此来避免那些行为,或者一个人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一种实用的技能。
斯金纳的观点已被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并且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中也被广泛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改变人的行为。
在这种疗法中,精神分析师会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行为,然后设计一套训练来改变行为,通过条件反射来增强心理健康。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观点是条件和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可操作性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可以学习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已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中,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改变患者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知识回顾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绕路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而暂时离开等。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采用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用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这也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注意“防患于未然”的理论基础。
二、奇思妙想条件频率例子强化正强化给予愉快刺激↑小明月考一百分,家长奖励吃大餐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小明月考一百分,家长不让他刷碗正惩罚(呈现性惩罚)呈现厌恶刺激↓小明月考不及格,家长要求他刷碗负惩罚(取消性惩罚)撤销愉快刺激↓小明月考不及格,家长取消他吃大餐资格消退无任何强化物↓小明上课做鬼脸,老师不搭理三、随堂训练1.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D.习惯成自然1.【答案】B。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
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
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
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
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
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
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学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受到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的控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行为是通过感知和响应环境刺激形成的。
他主张行为是被学习而非遗传决定的,而学习是通过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实现的。
条件刺激指的是环境中的外部刺激,而反馈机制是指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对于重复出现并伴随着积极反馈的行为,个体将更有可能重复表现此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
而对于重复出现并伴随着消极反馈的行为,个体将减少或停止表现此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惩罚。
实验研究斯金纳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以验证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关于皮戴尔盒子(Skinner box)的。
该实验装置类似于一个小动物笼子,动物被放置在其中,并能够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钮或拉动特定的杆子来获取食物奖励。
斯金纳观察到,动物在与食物奖励建立关联后,会重复表现相应的行为,即按下按钮或拉动杆子。
这些实验结果支持了斯金纳的学说,即行为的形成和改变受到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的控制。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在教育中的应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从而加强其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惩罚来减少或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
这种基于奖励和惩罚的教育方法被称为行为塑造,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还在教育中推崇个性化的学习,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简述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的刺激物所引起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可以通过反复操作而建立并得到加强的,从而使新的反应不断地产生。
这就是强化。
强化就是行为主义所说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它是行为主义的中心概念。
研究方法和技术都很简单,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按压杠杆,食物就会从笼子的一端掉落到另一端。
第二步,改变食物,若按压杠杆,则食物仍掉落在原位,即未受到强化;若抬高杠杆,则食物向后退,即受到强化。
第三步,恢复到第一阶段,即取消按压杠杆的刺激,让狗继续获得食物,但这时不给食物,狗就会逃跑。
如果逃跑就再按压杠杆。
多次试验之后,若狗仍旧逃跑,就取消强化,让狗不再获得食物,那么狗最终将学会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斯金纳运用此方法把狗的训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条件刺激,就是当犬被放进笼子里去的时候,给犬食物,犬就能够得到强化;第二阶段叫有机体学习法,即随着犬接受按压杠杆动作,将食物逐渐拿开,使犬不能吃到食物,同时还必须增加其他机体刺激,比如给犬以嗅的刺激,让犬在饥饿状态下依然进行学习,直至犬会正确避免饥饿时被喂食,这种刺激就叫做强化,比如让犬去闻肉罐头或者让犬听音乐;第三阶段叫强化法,也叫训练结束阶段,即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训练,犬已经基本掌握了按压杠杆的动作,此时就要完全取消奖励,将杠杆拿走,并且让犬回到笼子里去。
如果犬不愿意回去,就再次重复按压杠杆的动作,于是狗就只好乖乖地回到笼子里去了。
由此可见,训练的目的是在于建立犬对某种动作的操作定型,达到消除犬的神秘状态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塑造法,而不是强化法。
下面再以自然环境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为例,说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里能培养的反应。
2、巩固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并将其转移到野外环境中去。
实验材料:将一只狗拴住,将钥匙插入狗口,并告诉狗想吃东西,就可以得到食物,于是狗便不断地尝试往狗口送钥匙,同时这只狗得到满足,不再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