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街巷空间的环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32.49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地理题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指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的建筑群落,由四个房屋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它在北京地区广泛存在,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北京四合院的地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布局:北京四合院建筑通常集中分布在城市的胡同里。
胡同是北京独特的城市街巷,呈纵横交错的格局。
四合院建筑在胡同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布局,与周围的胡同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
2. 地形环境:北京四合院建筑通常依托于城市的地形环境。
北京地处平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
四合院建筑通常建造在平坦的地势上,利用地势优势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保护内部的隐私。
3. 气候条件:北京四合院建筑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关。
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四合院建筑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材料选择,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 文化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
四合院建筑通常由多个房屋围合而成,每个房屋都有不同的功能,包括起居、睡眠、储物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和结构,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存。
总之,北京四合院建筑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与城市布局、地形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北京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北京四合院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浅析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与城市文化作者:刘中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古城泉州是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泉州街巷在城市多元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空间特色,来探讨对古城街巷的保护,强化街巷空间活力,建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泉州街巷空间历史街区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居住环境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巷与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
我国古代城市是从传统的市坊制度开始的。
坊(居民区)与‘防’同义,最初是和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并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意》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好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史学专家认为街巷与市坊有一种传承延续的关系,市坊应可视为街巷的前身。
坊中民房之间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市坊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宋元以来,市坊已发生裂变,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街巷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功能。
街多为商业性街道,巷则纯粹为居住性是半私密性空间。
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巷,里中道路”。
2. 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
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
泉州于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左右在今市区建城,城区为南北朝向。
城市建筑群多为南北朝向,常常按照南北轴线布置,城市住宅区的道路则大多东西向设置。
古城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又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在泉州留有丰富的遗迹,并对泉州街巷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2.1 城南(泉南蕃坊)泉州城南历史街区的兴盛依托于港口的发达。
这里为外国人集中侨居地区,中西建筑文化在这里交融,留下了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藏地传统寺庙型城镇特征及保护更新模式探讨——以山南市原泽当镇为例邓 星,何 浩(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藏地传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因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政教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格局。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原泽当镇作为藏源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在老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内涵。
本文结合泽当老城保护及利用规划,通过挖掘其历史内涵、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剖析了其独具特色的藏地传统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念,从传统格局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整治指引、文化资源活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藏地传统城镇的保护更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藏地传统城镇;空间格局;保护更新;泽当老城[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31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emple-Type Towns in Tibet—— A Case of Original Zedang Town , Shannan CityDeng Xing, He Hao(Wuhan Land Use and Urban Spatial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Wuhan Hubei 430014, 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ities and tow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ligious cultur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ystems and other factors, forming a spatial pattern 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tial pattern in Han areas. As the birthplace of Tibetan culture, Original Zedang Town in Naidong District, Shannan, Tibe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It contains profound historical value connot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old cit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Zedang Old Town in Shanna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unique spatial layout mod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s by digging out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ethnic and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n based on the renewal concept of “small-scale and progressiv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pattern protection,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guidelines, and cultural resource activ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 spatial pattern; protection and renewal; Zedang Old Town1引言原泽当镇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摘要:本文围绕着旧城改造中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展开,详细分析了传统街巷更新规划的原则、方法、实施和效果评估。
通过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借鉴历史文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价值和活力。
具体实施包括街巷的改造与更新,街巷宽度和交通规划的考虑,街巷景观与文化底蕴的保护和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
通过对人口、居住状况、商业和经济发展情况、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提出对未来传统文化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旧城区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传统的旧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传统街巷更新是旧城区更新和改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旧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如何保留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里传统的街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
这些固有街面,无论是在人行道、建筑或在商业场所,已经逐渐变得陈旧、不适应当代城市的需求和发展。
这些传统街巷既是城市的历史遗产,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其目的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也与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密切相关[1]。
(二)研究意义在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对城市景观、行人通行、道路结构、商业环境和社区氛围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朱紫坊传统街巷空间意象分析启示申志慧;郑玮锋;傅宝姬;周沿海;陈兰【摘要】Zhuzi Fang, one of the few historic districts remaining in Fu Zhou, perfectly preserves the city pattern from Tang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refore is of very high research value. Analyzing the spatial image of its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from the aspects of space structure, block interface, node layout, space dimensions, etc,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image and texture and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organizing the space sequence and hierarchy,represent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ng humanized spaces.%朱紫坊作为福州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之一,完好地保存了唐至明清时的格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从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尺度等方面分析其传统街巷空间意象,指出注重空间序列性和层次性的组织,地域特色的挖掘和再现,人性化空间场所的营造是延续空间意象、传统肌理和保护历史风貌要考虑的重要角度和层面.【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朱紫坊;传统街巷;空间意象【作者】申志慧;郑玮锋;傅宝姬;周沿海;陈兰【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凯文•林奇在其经典著作《城市意象》一书中定义城市意象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同时,他还指出城市意象主要表现为区域、边界、路径、节点和标志物五个主要方面[1]。
现场所精神的方式,让人产生集体共鸣,也是一个有效的继承场所精神的方法。
3.2传统与现代-名俗潜意识的传承
名俗文化潜意识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给人们带来的真正的生活安全感。
传统城市的市井氛围不仅有一般商业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触发回忆片段记忆的心理氛围,感觉一种已经过去了的生活氛围。
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
26|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27
2018.11
|丁云.“场所精神”的再生 [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杨纵横.从空间到场所 [D].重庆:重庆大学,2013.
[3] 魏婧.基于场所精神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作者:张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也在迅速的发展之中,尺度宜人的街区空间在城市的空间构成中,逐渐淡化。
传统街区是一种有机的空间形态,以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场所魅力吸引着人们的驻足。
本文将由传统街区消失这一现象出发,寻求街区空间形态消失的原因,分析其场所的形态及其构成,总结出传承传统空间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传统街区空间场所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如今,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在当代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
然而,现代空间取代了传统空间,现代建筑取代了传统建筑,导致传统城市的亲和空间濒临绝境的边缘,地方差异逐步缩小,失去了文化的、气候的和地域上的特征。
人们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又不得不叹息现在城市的枯燥和冷漠,渴望找回昨日自己家园般的亲切宜人的生存空间。
1、传统空间消失的原因1.1传统街区空间的内涵传统街区包含的类型较多,一般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应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该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
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是有机的空间形态,尺度较为宜人,最具代表性的为“里坊”空间,如唐长安。
北宋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古典的城坊制度彻底瓦解,商业街或市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所在,并出现了一类综合性的娱乐、服务场所—“瓦子”,由街区两侧的建筑围合而成尺度宜人的线性街区。
1.2传统街区承载的生活场景“城市应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小街,是拐角处开到半夜的点心店,是列成一排的锁匠鞋匠,是二楼窗口探出头凝视远方的白发老奶奶,街道要短,要很容易出现拐角。
”这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话,这是对传统街区最传神的描述,这样的街区生趣盎然、信息肥沃、故事量大,能为童年生长提供最充分的乐趣、最周到的服务和养分,而且它是安全的,家长和教育者放心。
图3-a 三朝巷24号手巾寮平面图3-b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分析表2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数据分析总用地面积室内面积灰空间面积天井面积面积(m 2)180181141485519110141比例100%63132%30192%5176% 从灰空间在泉州民居中的普遍性我们发现灰空间主要结合天井呈环状分布,并且灰空间占总面积的1 3这一比例已由经验值的不断累加而上升成为理论值。
4 泉州民居灰空间对现代的借鉴作用及意义记得建筑大师路易・康曾说过:“在所有事物中,我尊重开端……古人的头脑也很聪敏,就和我们所假设自己的头脑一般聪敏……”〔9〕论语云:“温故而知新。
”宗白华先生总结道:“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究源。
”〈10〉看来,无论中西方的名人们都同样地意识到了历史对现代乃至未来地提示借鉴作用,的确,泉州这一亚热带地区,古民居提醒着我们注重气候设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灰空间对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古人对灰空间的分布及比例的把握已形成一定的潜在模式,灰空间围绕天井环状扩散分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的比例值得建筑设计者的重视与学习,对建筑灰空间性质上的把握及数量上的斟酌,能使建筑在内涵上继承传统的生态精神,从而使气候造就的特色的空间成为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
(注:感谢彭晋媛老师的悉心指导。
)3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808007)注 释1 转引自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p 252、3、4 转引自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1p 43、p 43、p 265 转引自 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 1936 转引自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p 107、8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97、p 929 转引自 李大夏 路易・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 14510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58参考文献1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112 杜仙洲 泉州古建筑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1123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4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15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 孙杰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建筑学报2001(3)p 617 蔡镇钰 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 建筑学报1999(7)p 538 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 B ・吉沃尼 人・气候・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 沈玉水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福建建筑1995(1)p 11收稿日期:200111118・省科协二届学术年会土木建筑优选论文(二)・规划・设计・环境・论坛・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王珊 (华侨大学建筑系 362011) 〔摘 要〕 唐、宋、明清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态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城市街巷的发展及其主要空间特征的阐述,指出传统城市街巷空间对现代城市及街巷设计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建筑文化自古就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派系,这两种风格在建筑结构、材料使用、装饰艺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一、南方传统建筑风格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以江南水乡为代表,其建筑结构轻巧、灵活,并充分利用水系。
南方建筑常见的特点包括:1. 建筑布局:南方传统建筑注重庭院景观,常常采用“三进院落”布局,由外至内,依次为街巷、正院和内宅。
内部空间常围绕庭院展开,给人一种开放、自然的感觉。
2. 屋顶形式:南方建筑屋顶多采用筒瓦、歇山顶、悬山顶等形式。
筒瓦是传统建筑最常见的瓦片形式,其造型简洁大方;歇山顶则常见于宅第,具有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设计感;而悬山顶则多见于古代寺庙,其独特的悬挑结构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3. 构造形式:南方建筑注重灰土石木结构,墙体常使用砖瓦糊墙,墙顶通常使用松木架构。
木材的运用使建筑更加坚固耐久,同时也使建筑更具自然气息。
4. 装饰艺术:南方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常用雕刻、彩绘等技法进行装饰。
建筑外墙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人物、花卉、动物等,这些精心雕刻的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二、北方传统建筑风格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北京阿拉善盟、山西木塔寺等为代表,北方建筑注重庄重、雄伟的气势,具有独特的特点:1. 建筑布局:北方建筑常使用“四合院”布局,即依次为正厅、正房、厢房和杂用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
四合院布局突出了封闭的特性,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2. 屋顶形式:北方建筑常使用砖瓦、琉璃等材料,屋顶形式多为蓝宝石、拱券、硬山顶等。
这些屋顶造型大气磅礴,凸显寺庙、宫殿等大型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3. 构造形式:北方建筑注重用砖石结构,墙体厚重耐久。
北方传统建筑常使用青砖作为主要材料,石砌墙体使结构更为稳固。
4. 装饰艺术:北方传统建筑装饰注重线条流畅和简洁大方,常用彩画、壁画等手法进行装饰。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8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与保护研究——以昆明市乐居村为例何孝凡,苟雨君,陈 桔(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摘要:在当下历史遗产保护的浪潮中,形式各异的保护手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传统村落的环境秩序急剧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乐居村空间格局进行解读,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复杂认识,结合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sick)提出的场所理论,研判传统村落在空间格局保护上存在的问题:①空间肌理破损;②村落风貌遗失;③村落文化消逝。
基于以上内容,从肌理织补、空间环境治理、软硬环境和谐、村落风貌建设、弹性留白等方面提出保护、优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建筑肌理;乐居村[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1.05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s Protection—— A Case of Leju Village in KunmingHe Xiaofan, Gou Yujun, Chen Ju(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Abstract: In the current wav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different forms of protection techniques spring up, leading to a sharp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al ord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eju Village in Kunming, this paper forms a complex understanding on this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place put forward by Roger Transic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①the loss of the spatial texture; ②the loss of the village style; ③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village culture. Based on research above, 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and protect the spac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ure weaving, spac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harmony of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 village style construction, and elastic whitening, and so 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texture; Leju Village 1引言当前我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由于规划缺乏合理性、脱离实际、效仿城市盲目跟风、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等,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缺乏活力、尺度失衡、空间失序等问题[1],闲置的河岸、残余的空地、孤立的邻里、无序的公园空间等形成了“消极空间”,不利于土地集约,难以满足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2],同时也易形成犯罪人员集聚的不安全场所。
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中国传统老街概述 (4)2.1 老街的定义与特点 (6)2.2 中国传统老街的分布情况 (7)2.3 中国传统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8)三、典型案例分析 (9)3.1 北京南锣鼓巷 (11)3.1.1 历史沿革 (12)3.1.2 空间结构 (13)3.1.3 文化特色 (13)3.1.4 旅游开发与保护 (15)3.2.1 历史沿革 (17)3.2.2 空间结构 (18)3.2.3 文化特色 (19)3.2.4 旅游开发与保护 (21)3.3 成都宽窄巷子 (22)3.3.1 历史沿革 (23)3.3.2 空间结构 (25)3.3.3 文化特色 (25)3.3.4 旅游开发与保护 (26)四、中国传统老街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28)4.1 保护策略 (29)4.1.1 加强文物保护 (30)4.1.2 保护历史风貌 (31)4.1.3 维护生态环境 (32)4.2.1 优化产业结构 (35)4.2.2 传承历史文化 (36)4.2.3 提升旅游品质 (37)五、结论与展望 (38)5.1 结论总结 (39)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0)一、内容综述中国传统老街案例分析是对中国古老街道的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估,旨在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商业氛围与改造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演变过程。
本章节作为案例分析的总览,将对中国传统老街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概述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老街在不同地域的共性特征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典型老街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贡献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老街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老街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记忆。
对中国传统老街进行案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发展轨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老街面临着转型与复兴的挑战。
・规划・设计・研考・论坛・论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张 鹰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50002)摘要:福州建城至今历2200多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它是一座“山中之城、城中有山”的独特城市。
“三坊七巷”是该城中保留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明清的传统居住建筑街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
为了完整地保护这块全国罕见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的人文景观和建筑特色,以“三坊七巷”典型民居为例剖析福州传统居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福州 历史文化名城 “三坊七巷”传统街区 地域特色T 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 raditional R esidential District of”san-fang Q i-xiang”in Fuzhou Zhang Y ing (The Department O f Architecture,Fuzhou University 350002)Abstract:Fuahou has existed for m ore than2200years.It is one of distinguished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Fuzhou is a unique city that m ountains encircle the city and there are s ome small hills in it.”San-fang Qi-xiang”is a large-fang Qi-xiang”is a rare cultural property of Fuzhou.F or protecting the hum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re2 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trict,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one old ho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trict.K eyw ords:Fuzh ou historic cultural city the”San-fang Qi-xiang”traditional distric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一.引言福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