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0.37 KB
- 文档页数:3
脑胶质瘤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
王西玲;章翔
【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4)022
【摘要】自杀基因疗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胶质瘤的方法,可分为单自杀基因疗法和融合基因疗法.本文对这两种自杀基因疗法的原理及其在治疗胶质瘤中的运用进行综述,并介绍了其临床运用和进一步发展方向.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疗效欠佳.基因治疗(gene therapy)作为治疗胶质瘤的一种新的辅助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自杀基因疗法(suicide genetherapy)是众多基因治疗策略中疗效最明显的一种,也是最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胶质瘤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2110-2112)
【作者】王西玲;章翔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6
【相关文献】
1.自杀基因疗法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J], 盛新华;卿三华
2.008自杀基因疗法在头颈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马丽晶;韩德民
3.视网膜母细胞瘤自杀基因疗法的研究进展 [J], 唐松;李永平
4.肝癌的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 [J], 张峰
5.卵巢上皮癌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 [J], 路春华;盛修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年第18卷第2期237 DOI:10.3969/j.issn.1672-7770.2021.02.026-综述.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张国栋,鞠海涛,黄平,岳鹏,万方,窦长武!摘要】由于脑胶质瘤肿瘤干细胞亚群的耐药性及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脑组织免疫抑制等特点,目前的常规治疗手段并未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进步的支持下,对脑胶质瘤新疗法的探索仍在继续。
基因治疗包括将治疗用的遗传物质传送到肿瘤细胞中,从而产生特定的抗肿瘤效应。
此外,因病毒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易于修饰,以及遗传物质水平转移的固有特性使其成为基因工程的工具。
本综述介绍了多种病毒载体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溶瘤病毒疗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脑胶质瘤;基因治疗;基因载体;溶瘤病毒疗法!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770(2021)02723774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and viral therapy for glioma ZHANG Guo-dong,JU Hai-tao,HUANG Ping,et al.Graduate School of Inner Moo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01005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DOU Chang-wuAbstract:Glioma is a highly lethal primary brain tumor.Due to the drug resistance of cancer stem cell subsets,the diOicuity of drugs crossing the biood-brain barrier and immunosuppression,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has not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urvivai tim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Therefore&with the support of advances inmolecular biology&the arduous exploration of new therapies conynues.Gne therapy involves the delivery of therapeuticgenetic materiai to tumor celli U producc a specOic anti-tumor response.In addiOon,viruses are highty cytotoxio and easyU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i transfea of genetic mateXm make them valuable tooli Or genetic engoneeong.Thosatocie eeoewstheappiocatoon oieaoouseoaieectoson gioomagenetheapyand oncoiytoceoustheapy.Key words:glioma;gene therapy;gene vector;oncolytic virus therapy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0%,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1)%虽然近年来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上有了不少进展,如积极手术切除、放化疗或两者联合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是患者的生存率仍然很低[3],平均生存期只有14.6个月。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进展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的手术、化疗、放疗效果欠佳,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未来脑胶质瘤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有RNA干扰、TALEN、ZENs等,由于其设计操作复杂且脱靶率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CRISPR)/CRISPR-associated(Cas)9是很多细菌和大部分古生菌的天然免疫系统。
通过对入侵的病毒和核酸进行特异性的识别,利用Cas 蛋白进行切割,从而达到对自身的免疫,较上述的几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CRISPR/Cas9的结构功能及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脑胶质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标签:CRISPR/Cas9;结构功能;脑胶质瘤;应用进展[Abstrict] 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of the brain. Currently,surgery,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re not effective. Gene therapy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lioma in the future. The existing gene editing techniques have RNA interference,TALEN,ZENs and so on.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design operation and high miss distance,they have not been used well. (CRISPR)/CRISPR-associated (Cas)9 is a natural immune system for many bacteria and most of the palaeophytes. By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vaded virus and nucleic acid,the Cas protein is used to cut the virus to achieve its own immunity.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methods,i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RISPR/Cas9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lioma,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 glia.[Key words] CRISPR/Cas9;Structural function;Glioma;Application progress脑胶质瘤是颅内发病率及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肿瘤。
miR-21基因治疗联合化疗抑制脑胶质瘤的时序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miR-21基因治疗联合化疗抑制脑胶质瘤的时序效应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低。
miR-21是一种高度表达于脑胶质瘤的非编码RNA,它的过度表达被认为是脑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miR-21基因治疗已被证实可以抑制胶质瘤的发展,但是其时序效应尚不确定。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miR-21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对脑胶质瘤的时序效应,找出最佳治疗时间窗口,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1.切片:采用细胞切片技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组织切片。
2.体外实验:将脑胶质瘤细胞分为不同的移植瘤组,分别应用与不应用miR-21基因治疗,以及单独使用化疗法和miR-21基因治疗联合化疗等方法,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3.体内实验:对小鼠进行脑胶质瘤移植实验,随机分为不同治疗组,记录小鼠的存活时间与脑胶质瘤生长情况,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脑胶质瘤的影响。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发现miR-21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对脑胶质瘤的时序效应,找出最佳治疗时间窗口,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1. Chan JA, Krichevsky AM, Kosik KS. MicroRNA-21 is an antiapoptotic factor in human glioblastoma cells. Cancer Res.2005;65:6029-33.2. Gabriely G, Teplyuk NM, Krichevsky AM. Context effect: microRNA-21 in gliomas. Expert Rev. Mol. Med. 2011;13:e17.3. Meng F, Henson R, Lang M, et al. In vivo silencing of miR-21 in glioma tumor mouse models slows tumor growth and increases survival.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1 Apr 2-6; Orlando, FL. Philadelphia (PA): AACR; Cancer Res. 2011;71(8 Suppl):Abstract nr 4056.。
研究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摘要:胶质瘤即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目前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效果差,而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如何能利用基因有效治疗胶质瘤成为研究热点, 其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抑癌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PKR 途径等,靶向基因治疗主要由临床前概念已过渡到临床试验性治疗的靶点选择,主要包括PI3K/AKT/mTOR和Ras/MAPK/CDK/Rb为代表的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
而最有研究前景的是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因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的结合[1]。
本文就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分子策略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综述文献1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当前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分子策略包括以下几点: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凋亡基因;自杀基因;免疫调节基因;抑癌基因;血管生成抑制基因;PKR途径。
以上各策略可相互,并相互联合。
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及凋亡基因P53与作为2种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 维持基因组的稳定, 激活细胞凋亡。
两者所不同的是P53基因可调节细胞周期,其变异能明显降低恶性脑胶质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P53基因在脑胶质瘤的高突变率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
与P53基因不同的是,是直接调控细胞周期[3],其不良反应是它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潜在的致瘤性。
自杀基因自杀基因治疗在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是指将某些病毒的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此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类能将细胞无毒或毒性极低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成细胞毒性产物,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为目的。
不少学者[4]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少量的自杀基因转染的癌细胞与未转染的癌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共同培养,不仅转染的癌细胞被杀灭,二者相互接触后相邻的未转染的癌细胞也大量死亡,即“旁观者效应”。
p1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变异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焦保华;浦佩玉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1
【摘要】p16基因是继p53抑癌基因之后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型抑癌基因,也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的抑癌基因,它与肿瘤的形成关系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
目前,有关p16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p16基因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p16基因在肿瘤中的变异研究,p16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本文重点对p16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本文重点对p1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变异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焦保华;浦佩玉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抑癌基因p16基因与肿瘤关系以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金焰;傅松滨
2.外源性p16基因治疗鼠C6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 [J], 焦保华;吴立华
3.CD44变异体、p16基因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孙萍;秦筱梅
4.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郑云贵;卢晓闻;许烈鹏;李钦喜;涂艳阳;袁军
5.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J], 张国栋;鞠海涛;黄平;岳鹏;万方;窦长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目前研究表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涉及调节细胞增殖的信号通道的分子或基因异常,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
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针对肿瘤细胞内传导通路(包括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等)上的特异或相对特异分子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传统细胞毒化疗以外的肿瘤化疗的突破口。
全文总结了近年来在脑肿瘤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应用小分子物质和单克隆抗体的文献。
【关键词】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治疗困难、预后差。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现已明确化疗能延长一些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效果仍不理想。
传统的药物攻击的靶点多集中于增殖活跃的细胞,或导致异常增殖的物质如dna、蛋白质和基因等,缺乏肿瘤细胞特异性,对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毒副反应。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从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称之为“靶向治疗”[1]。
该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性作用,毒性作用范围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很大区别。
目前已经开发了新的治疗药物(见表1),有望在胶质瘤治疗方面取得突破。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在脑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
1 针对分子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疗法的效果有赖于以下因素:构建无免疫源性单抗(如不产生人抗抗体);肿瘤抗原完整性;肿瘤的组织动力学以及给药途径等因素。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分子量抗体通常不易进入脑内,虽然采用局部注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仍有限。
目前已开发了几种针对一些胶质瘤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如针对vegfrvⅲ的抗体,临床前研究表明能促进受体内化,下调其下游的信号传导,有些抗体还具有抑制dna合成和诱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胡新龙,林超,鞠海涛,窦长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万方,内蒙古农业大学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60%,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仍是恶性胶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
但是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大部分胶质瘤呈浸润性和弥漫性生长,故难以达到细胞学上的彻底切除,术后复发快、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虽然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有了不少改进,但总体疗效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对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中。
STAT是一种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蛋白,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胞质转录因子,可以从多个方面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分化和凋亡,其家族包括STAT1-4、5A、5B和6七个成员。
大量研究表明STAT1和STAT3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对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讲述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交叉调控机制并讨论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可能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STAT1与脑胶质瘤的关系STAT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STATs家族成员,其编码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由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91kDa,是通过酪氨酸激酶(januskinase,JAK)和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激活使其C端激活区保守的酪氨酸和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二聚体后易位进入细胞核后调节靶基因,其主要的信号通路是依赖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
已有研究证实了STAT1在人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而在人神经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STAT1对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负性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弱肿瘤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等发挥作用。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展胶质瘤简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性细胞——胶质细胞中。
该疾病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70%以上。
现在人们认为,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这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形式基因治疗是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的细胞和基因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其作用方式,基因治疗可分为基因替换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和增强性基因干预疗法等。
基因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替换疗法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胶质瘤中出现的某种致瘤基因缺失,这个基因缺失会导致这些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加容易发生分裂。
因此,科学家已经想到使用基因替代来治疗胶质瘤。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叫做PTEN的基因来进行替代。
替代后,发现来自小鼠的肿瘤细胞中的PTEN变得非常活跃,并且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为胶质瘤基因替换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基因缺陷修复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目标是恢复肿瘤细胞失去的或失活的基因功能。
在胶质瘤中,常常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修复,不仅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针对胶质瘤中的多种基因进行了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研究,如P53、Rb、NF1等。
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是利用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抑制肿瘤细胞中产生的一些激活基因。
科学家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将这些 RNA 或编辑工具引入肿瘤细胞,以减少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研究发现,抑制性基因干涉治疗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治疗对胶质瘤的效果。
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是通过治疗使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中的某个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经过治疗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自然地攻击这些肿瘤细胞。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胶质瘤是成人较常见的原发性脑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和最难治愈的。
目前的治疗标准包括最大手术切除,然后放疗和替莫唑胺(TMZ)化疗。
尽管最近的报道显示使用辅助TMZ化疗有2个月的生存优势,但中位生存期仍然低于15个月,大多数病例在确诊后2年内死亡。
GBM观察到的高死亡率是由于许多促成因素的结果,包括侵袭性和侵袭性表型,使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极为困难。
此外,GBM通常对放疗或化疗具有耐药性。
化疗可能会失败,因为不能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BBB)传递试剂。
在很大程度上,中枢神经系统也被认为是一个免疫特权位点,并保护免受系统免疫反应。
这对于系统免疫促进策略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缺点。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癌症都包含一小群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癌症干细胞(CSCs)。
CSC的概念已经扩展到脑肿瘤,包括GBM,现在正被用作治疗靶点。
胶质瘤干细胞(GSCs)能够不对称地分裂成自我更新的GSCs和具有不同表型的子代细胞,从而丧失其多功能特性。
疾病进展和治疗后不可避免的复发很可能是由于GSCs的高度侵袭性和对放疗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遗憾的是,尽管手术和辅助放化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在治疗弥漫性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GBM的预后仍不令人满意。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和更有效的策略,真正的进展只能通过增加我们对这些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的了解,并通过发现新的机制来传递杀瘤剂。
基因治疗可以定义为通过引入治疗性基因或操纵疾病相关基因(如在靶细胞中去除激活的致癌基因)来治疗疾病。
由于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以及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的进展,现在有可能利用肿瘤细胞特异性遗传缺陷,构建可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的病毒株。
到目前为止,基因疗法已经应用于几种癌症。
作为最令人沮丧的癌症类型之一,GBM是基因治疗的理想目标,因为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仍然是极低效率的,而且GBM很少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神经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导读:神经胶质瘤也称胶质细胞瘤,是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
……神经胶质瘤也称胶质细胞瘤,是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
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如化疗,手术切除或者放疗一般只能治标,而胶质瘤组织的浸润性增长却常常使患者在出现症状后一二年内面临肿瘤转移而导致的死亡威胁。
长久以来,不少研究者在寻求不同于传统途径的治疗方法来攻克这个难题。
新的治疗模式即基因治疗在单基因遗传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人们开始关注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对肿瘤治愈的影响。
1992 年,临床基因治疗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开始应用于神经胶质瘤,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对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加深,一些研究者结合病毒载体,免疫基因,转基因等方法在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不少可喜成就,使基因治疗的作用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本文将对近年来对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简要概述。
1 自杀基因治疗自杀基因(suicide gene) 疗法是指将某些病毒的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此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类能将细胞无毒或毒性极低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成细胞毒性产物,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为目的。
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P丙氧鸟苷(HSV12tkPGCV) 系统、带状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P阿糖甲氧基嘌呤(VZV2TKPAra2M) 系统、胞嘧啶脱氨酶P52氟胞嘧啶(CDP52FC) 系统、硝基还原酶PCB1954 (NTRPCB1954) 系统等,在胶质瘤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2tk) 研究较多。
日本的Kurozumi 等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CDP52FC 转导入p53 突变及p53 野生胶质瘤细胞株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及蛋白免疫分析,发现CDP52FC 系统可以诱导人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凋亡,其机制为CD 能将无毒的52FC 转化为52FU ,52FU继续被转化为单磷酸52FU 和三磷酸52FU ,阻断胸苷合成酶合成和mRNA 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