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必考的)

1.分开和合并(P544)

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

2.词类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類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代表的動作、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狀、成為(或具有)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期意義是使令性的。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都屬於不及物動詞。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是表示性質、狀態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語。作謂語時不帶賓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在某些句子中臨時行使了動詞的職能,帶上了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用於使動是使它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同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4。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在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例如:

《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四).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或者把賓語當作謂語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評價。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形容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質或情狀,這種認為可能與事實不符,也可能相符。

《左傳·成公二年》:“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某些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評價或認識。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在主觀上把賓語當作謂語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評價。例如: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名词解释:(必考的)

一.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音韻學上依照韻尾的不同,又把古韻分為三大類:

1.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合為一類,稱為“陰聲韻”;

2.以鼻音[-m][-n][-ŋ]收尾的韻,稱為“陽聲韻”;

3.以塞音[-p][-t][-k]收尾的韻,稱為“入聲韻”。

中古的陽聲韻中以鼻音[-m]收尾的,到了明代與[-n]韻尾合流。

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在北方話中消失了。

陽聲韻和入聲韻在今天的粵方言中還保存的比較完整。

二.對轉、旁轉

1.對轉

在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漢語的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化的現象,在音韻學上成為“陰陽對轉”。(不叫“陰陽入對轉”是因為古人把入聲韻歸入陰聲韻里)對轉的條件:主要元音相同。也就是說,從陽聲韻轉為陰聲韻或者從陰聲韻轉為陽聲韻,只是韻尾發生了變

化,主要元音一般是必須相同的。

2.旁轉

旁轉就是舌位往旁邊一轉,指主要元音的發音部位發生了變化。

指主要元音的发声部位发生变化,主要元音不同,韵尾相同。

三.三十韵部

现代王力先生总结出来的

书P540

不记音标,只记字,最好记得顺序

四.唐宋三十六字母

1.先解释一下:創製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尚,他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

母“悉曇”的啓發,而對當時漢字的聲母進行了歸納。選用了30個漢字記錄了他歸納的結果,這就是最初的字母。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在守溫30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6個,同時對用字次序進行了調整,形成了36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

2.然后默写出老师发的表格上的字,不记音标

五.古無輕唇音

重唇音:幫[P]滂[P]並[b]明[m]

輕唇音:非[f]敷[fʻ]奉[v]微[ɱ]

這一結論是清代學者錢大昕得出的,“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字上古聲母為重唇音“幫滂並明”。

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條:“凡輕唇之音,古皆讀為重唇。”

六.古無舌上音

舌頭音:端[t]透[tʻ]定[d]泥[n]

舌上音:知[ȶ]徹[ȶʻ]澄[ȡ]娘[ȵ]

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异。”

七.五音和七音,九音

五音和七音是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名稱。